绿林网

论李维读后感1000字

论李维读后感1000字

《论李维》是一本由[意]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李维》读后感(一):论李维

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比《君主论》更翔实,逻辑性更强。君主论主要讲如何获得君主的地位,论李维讲如何维护一个城邦或国家的安全。

《论李维》是在李维的《罗马史》的基础上展开论述,马基雅维利每一个小节都有一个大标题,比如:如何让分裂的城市团结,若想控制城市必须维持其分裂的看法为何错误。再比如:强大的共和国和杰出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命运,都能保持同样的勇气,同样的尊严。......

在每一个大标题下展开论述,用希腊历史,罗马历史,还有意大利各城邦发生的事来论述。

马基雅维利强调的依然是军队,有一支强大的,忠诚的军队比拥有财富重要的多。雇佣军与同盟军是不靠谱的。

还有在夺取权利或者反抗敌人时,可以用各种手段,包括谎言与诡计。

但是,一旦拥有权力,只有做贤良的君主,让百姓有安全感自己才有安全感。

整本书从大的谋略到小的战略都有,比如:精明的君主或共和国应满足于胜利,不满足最易导致失败.......再比如:不可先迫害一个人,然后又让他主持大事......

这本书也可以当成历史书来看,有希腊的历史,罗马的历史,意大利各城邦的历史。

读完后我发现:马基雅维利是很踏实的历史学家与政治家,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是阴谋家,哪有阴谋家写的这么认真可爱的。

《论李维》读后感(二):【转】约翰·波考克:马基雅维利与罗马——作为理想的共和国与作为历史的共和国

【作者简介】波考克(J.G.A. Pocock,1924— ),英国政治思想史学家,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著作包括《马基雅维里时刻 : 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德行、商业和历史 : 18世纪政治思想与历史论辑》《古代宪法与封建法 : 英国17世纪历史思想研究》《詹姆斯·哈灵顿的政治著作》《野蛮与宗教》等。

马基雅维里时刻

9.1

[英] 波考克 (J. G. A. Pocock) / 2013 / 译林出版社

【延伸阅读】王寅丽: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德性语言的共和主义阐释

王寅丽:政治语言与语言政治——波考克对共和主义语言的论说

【延伸阅读】

聂敏里:马基雅维里的新道德 ——对《君主论》第15章的一个哲学分析

聂敏里:现代政治的形而上学基础 ——对《君主论》“命运”章的哲学阐释

《论李维》读后感(三):关于该版本(冯克利译,2017)的一些译误(或不通顺之处)的纠正

这里罗列的是个人在阅读过程中觉得翻译不妥然后比对了英文译本(Ninian Hill Thomson,1883)和其他中译本(吉林出版集团和商务印书馆)做出的一些纠正,欢迎各位友邻增添或批评:

1、第一卷,第二十八章的标题,该版译为“罗马人为何不像雅典人那样感激自己的公民”,阅读过原文之后会发现“感激”的措辞和文章的表述是相反的,查看英文译本后发现其表述为

"Whence it come that the Romans were less ungrateful to their citizens that were the Athenians."

在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里,这里表述为“为什么罗马人对待自己的公民不像雅典人一样忘恩负义”,商务的本子表述为“何以罗马人不像雅典人对自己的公民那么无情无义”,因此可以断定这里的翻译把"ungrateful"当作"grateful"处理了,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2、第一卷,第五十四章的标题,该版本译为“稳健的人如想控制群情激愤的民众,需要多少权力”,该章节主要讨论了权威人士如何利用仪表的威严来震慑和控制情绪激昂的群众,标题后面的“需要多少权力”的疑问语气和“权力”的翻译有些意味不明,查看英译本的翻译是

" Of the boundless Authority which a great Man may use to restrain an excited Multitude."

这里的"the boundless Authority"显然对应翻译的“权力”部分,但基于中文语义中“权威”和“权力”之间的差别以及原文的宗旨,即本文就是意在探讨权威人士用以控制群众的“无边无际的权威”,而不是在论述“需要多大权力”或者“需要多大权威”的问题,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表述为“ 一个权威的人有多么大的权力制止骚动的民众 ”,比起中编版本的疑问语气要通畅许多,但是这里的“权力”表述仍然不妥,商务本子的“制止群情激愤的民众有赖于庄重之士的威仪”,在处理上偏向意译,但是也突出了"the boundless Authority"的中心结构,应该是三个版本中最好的。

3、第二卷,第九章的后半部分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假如我攻击他的朋友,他要么反击,这样我与他开战的意图即可得逞;他要么不反击,但又不想保护自己的受庇护人,这就会暴露他的弱点或缺乏自信。”

按照上下文的理解,“不反击”也就意味着“不保护自己的受庇护人”或者“无法保护自己的受庇护人”,“但又”的转折让人云里雾里,英译本的表述是

"...(I am ) very well knowing that when I attack his friend, either the prince will resent it, when my scheme for engaging him in war will be realized; or that, should he not resent it, his weakness or baseness in not defending one who is under his protection will be made apparent ..."

可以看到英译本里面也没有关于“不反击”和“不保护”之间的转折关系,在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里,直接表述为“如果他不反击,就会暴露他的弱点或者不守信义,即不保护他的依附者。”因此,中编版本的“但又”转折实在有在原文意思上画蛇添足之嫌。

4、第二卷,第十四章第一段前半部分关于李维史的引述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萨谟奈人因拉丁人的进犯而向罗马人诉苦时,罗马人不想惹他们生气,故也不想制止这场针对拉丁人的战争。这不但没有使他们生气,反而使其更加勇猛地同拉丁人对抗,更快地暴露了他们作为敌人的嘴脸”

这里由于出现了比较多的行为主体,因此像“他们”这样的代词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弄糊涂,联系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我们的史家以罗马人和拉丁人的战争起因,证明了此点”,就可以知道上面的句子主要肯定表现罗马人与拉丁人之间的互动,并且句子的主语无疑是罗马人,那么“他们”这个代词指涉的不应该就是因为侵犯萨谟奈人而被“针对”的拉丁人吗?所以到最后竟然会使“其”(接续前面的“他们”指代拉丁人)对抗拉丁人自己,读起来意味不明之余还有点滑稽,英译本表述是

" For on the Samnites complaining to the Romans that the Latins had attacked them, the Romans, desiring not to give the Latins ground of offence, would not forbid them proceeding with the war. But the endeavour to avoid giving offence to the Latins only served to increase their confidence, and led them the sooner to declare their hostility. "

英译本比中编的本子的逻辑更清楚,原因在于中编的本子用一个“这”的指示代词把"the endeavour to avoid giving offence to the Latins"给概括完了,而这一句话就明确的指出了罗马人为了避免冒犯拉丁人所做的努力恰恰增强了拉丁人与罗马人斗争的自信,不知道译者是如何处理这句话以至于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句子。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表述是“这不仅没有激怒他们,反而使他们变得对罗马人更加大胆,并更快得表现出他的敌意”,商务的本子是“……可是罗马人避免惹拉丁人生气只是促成拉丁人敢于跟罗马人作对,而且更快暴露他们的敌意”。这两个本子的逻辑大意都没有错误,都说清楚了“拉丁人对抗罗马人”这一基本信息。

5、第二卷,第二十八章第一段的后半部分的论述有一个句子:

“由此可见,每一个共和国或君主,不但对群体,而且对个人进行这种伤害时,要慎之又慎。如果他生活在共和国里,……”

直接对比英译本的相应句子:

" And this should make us reflect, how carefully all princes and commonwealths ought to refrain from committing like wrongs, not only against communities, but also against particular men. For if a man be deeply wronged, either by a private hand or by a public officer, and be not avenged to his satisfaction, if he live in a republic, …… "

在对应的语句翻译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基本上保证了信息的完整和通顺,但是这里还是漏译了一句不应该省略的句子。根据上下文的大意和漏译句子的本意,这个漏译的句子主要解释了被侮辱者(无论是来自于私心还是公共权威的侮辱性伤害)之所以不择手段的复仇,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因为他所受到的伤害而得到一种对于复仇欲望的补偿来满足这种欲望,这种条件状语的漏译或者有意的省略都会对读者关于文意的把握产生偏差。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将其表述为“却没能报仇到足以获得公共补偿的程度”,商务的本子表述为“冤情没能得到尽如人意的平反”,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原意,保证了文意的完整。

6、第三卷,第一章的第四段后半部分有这样一个句子:

“有些人无恶不作,是因为他们不惧怕这种他们既看不到也不相信的惩罚。圣方济各和圣多明我的更新,使这种宗教一直维持到今天。”

直接比较英译本原句:

" By which teaching these rulers are encouraged to behave as badly as they can, having no fear of punishments which they neither see nor credit. Nevertheless, it is this renewal which has maintained, and still maintains, our religion. "

整体上并没有信息的译误,但是把"rulers"只翻译成了“有些人”还是有一些关键信息的丢失,因为按照英译本的大意,这里的主语主要指代的是教会当中的权势者,他们因为看不到也不相信惩罚所以无恶不作,但“尽管如此”,教会的自我更新让宗教得以一直保持。虽然两处信息的漏译并没有对文意理解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对比之下仍然会显得中编的这个翻译逻辑上不太通顺。

看看吉林出版集团的表述是“这样一来,那些人会竭尽所能为非作恶,因为他们不怕那种看不到也不相信的惩罚。因此,这个更新维持了,并且现在仍在维持这种宗教。”对比之下,吉林出版集团的本子有意添补了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但是"nevertheless"翻译成“因此”还是意味不明。相比之下商务本子的表述保留了比较完整的逻辑关系和重要的信息:“虽然这样的教诲使得高级教士有恃无恐,因为他们不怕他们看不到也不相信的惩罚,圣方济和圣多明我的更新毕竟有力挽狂澜之功,有效维持我们的宗教”。商务的本子把关系连词提到了前面让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了,更好理解。

以上就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冯克利译本一些翻译问题的看法,阅读不仔细也许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没有发现,欢迎各位书友友邻批评指正或者增添更多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