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秦汉史》读后感摘抄

《秦汉史》读后感摘抄

《秦汉史》是一本由钱穆 讲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史》读后感(一):我的一点感想

整本书结束于王莽改制,最大的篇幅是武帝一朝和王莽一朝,期间也略述了汉朝的学术和制度。 汉朝给我的感觉就是中华民族的少年时光,如霍去病横空出世,不可阻挡。但是整本书抽丝剥茧,让我们一窥盛世的真相。 汉武帝其实是个自大的迷信狂,他的所有武功都只为了感动上天,期望神灵降世,所以到了末期财用不足,开始了改革。 不得不说,改革还是有成效的,对于当时的贫富不均也有抑制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币制改革,民间多有受累,从而结束于危机之时。 昭宣之时开始修养生息,真正的独尊儒术也在此时,汉朝儒术有两大潮流,一为齐,好言灾异。一为鲁,注重民生。最后汇集到王莽那里,开始了复古改革。 王莽按作者的观点其实不是个狡猾的人,只是有点迂腐,改革最大的失败也在于币制。看来我国在几千年前早已步入较为成熟的商业社会。 汉朝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提出,天下不在一家一姓,而是有德者居之,后世的帝王封杀了此种思想,甚是可惜。晚清末年重兴汉学也有时代的原因。

最后说明一切朝代贫富不均都是大问题,怎么解决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当今之世老调重谈,是为一大要务。

《秦汉史》读后感(二):读《秦汉史》中秦朝部分有感

近日刚好有些闲暇时间,将钱穆 所写《秦汉史》翻开看看,甚是有趣,对秦朝的描述模式,先描写文化演进、政治变革,进而建国后一系列的手段,大多数耳熟能详,例:设立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收天下之金铸销为钟,蓄六国之贵族于咸阳;然后接着开疆拓土。

对秦朝功绩的论定上,钱穆老先生结合古籍记载,对当时的几位有名的商人进行了介绍。书中P41中间部分摘录如下: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财不訾。清以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巴蜀地区的一位寡妇清(传说是当今重庆人,相距不远,嫁过去之后,夫去世后,没有再嫁,而是一门心思用在商业发展和对家族产业的维护上,简直可以说发扬光大,有传言,秦始皇陵内的大量水银和朱砂,都是此为商人所捐献,万里长城的启动资金,也多多受益于此),祖上有德,不仅仅能够寻找到了朱砂矿藏,并一点点的摸索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冶炼技术,几代积攒下来,壕的简直不能再壕了。经营有方,拓展有力,在利用钱生钱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建设并维持了一只十分具有战斗力的民间武装,主要保护家族产业,客观上也对当时当地的稳定具有积极影响。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将其当作尊贵的客人以礼相待,并接到了咸阳居住(和六国的贵族何异),在去世之后,还为其在修筑高台用以纪念和怀念,可谓隆恩浩荡。

有考证以为,巴蜀寡妇清,商业帝国所在地便是今日铜仁市万州区朱砂古镇所在区域, 已开发为红色旅游景区,有悬崖酒店、玻璃栈道,不失为小清新的打卡地之一。

《秦汉史》读后感(三):“行文体裁”与“创见”——读钱穆《秦汉史》

据“序”,钱穆先生《秦汉史》为其一九三一年秋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所撰讲义,一九三二年写至王莽。因专力撰写《近三百年学术史》及讲通史,《秦汉史》搁置。此书即据北大油印讲义,“校其讹文,稍稍补申其语气未足,而以仍其内容旧贯”。《秦汉史》有另一版本为钱穆先生兼课清华所讲,“清华油印,尚在此本之后,或于此本文字有异同”。陶元珍持赠钱先生,为友人借去遗失,无可校核,为一憾事。

钱穆先生《秦汉史》虽为其早期著作,其付印也晚,而为秦汉史最知名之著作。断代史,秦汉钱穆先生当仁不让。何以此未终稿讲义终成经典,钱穆先生序中陶君所言(或钱先生借陶君之言),正点出此书特色:

“此二十年来,虽不断有关于秦汉史之著述问世,然师此稿所创见,实多并世学人所未及。且师此稿,其行文体裁,亦属别创,堪为后来写新史者作参考。”

钱穆先生《秦汉史》在“行文体裁”和“创见”两方面,正是此书经典之所在,为他书所不及。

先谈“行文体裁”。

钱穆先生向来为胡傅一系认为是旧派,而何以此处言“堪为后来写新史者作参考”。细读《秦汉史》多遍,钱穆先生此《秦汉史》除了绝非史料摘抄,而经过其系统整理外,实有其内在的行文逻辑在,即其所说的“行文体裁”,亦即其史观及史观下的方法论。

史观之新与旧,大与小,实不在于对于新史学、新方法之应用。有应用新史学、新方法而实际旧者小者。钱穆先生借司马迁《史记·六国表序》有所批评:“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钱穆先生《秦汉史》于文字事实之外,能观古今,而“明治道隆替世变往复之所以焉”。此为其结果,亦为其史观及治史特色。也是钱穆作为通史大家,为他人所不及之处。

而此书虽略去许多重要节目,也未结合最新考古成果,而其行文逻辑自在,环环相扣,重重推演,以名古今之变。和其通史失之于简略,专使失之于繁复(亦通史专史必然之特色),此书则于社会情态、经济、学术思想、政治、武功等不失于一端,察其变化,彼此发明,以见时代趋势及一代之特征。以社会情态及经济见社会之变化,以社会之变化观学术思想之演变,以学术思想之演变明政治武功之根基,政治武功又复影响社会民生、经济及学术思想。此一逻辑正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之关系。

而其中之核心,犹在于学术思想。学术思想为社会经济之反映,而复作为思想根基,又以政治形式作用于社会经济。此是钱穆着重点,亦是钱穆特色。而此时钱穆对于学术思想之关注,以考据为基础而察其演变,更具史学家的客观眼光。而不是后来之为故国招魂,成为思想家了。

而其著述,于通行史书之中,以其炬眼,择其扼要,以名古今之变。几无一字多余。所用材料,以历史之事实,察其始终,而不计较于一二细行及人物之奸贤。于史观之,影响史者,实为具体之行为,而非人物之品性。谈及王莽结尾提到:“至于其人之贤奸诚伪,犹是对于王莽身后一人之评骘,可无斤斤焉深辨为也”。和现今不少史学家以一人之评骘为史学的批评,高下立判。

复谈其“创见”。其创见,亦实和其史观有关。

如其对秦皇汉武之评价。传统史学一般非秦皇而誉汉武,钱穆于史观之,以为不当。如其废封建而设郡县,“秦之群臣,有昧于时变,而欲恢复古代封建之旧制者。始皇李斯,则循时势之推迁,因现状而为政,特未狥当时群臣复古之议耳”。“故自秦之亡,而上古封建之残局全破。自汉之兴,而平民为天子,社会阶级之观念全变。此诚中国历史上一绝大变局也。秦皇汉祖,均为历史大潮流所驱策,其兴亡久暂之间,当局者不自知。后世论者,徒据一二小节,专于指对私人下评断,则亦断断乎其无当矣。”“故汉初高惠文景之治,乃真所以代表社会下层一种简约恭谨之平民,诚有以易夫古者贵族世袭之传统。而武帝则代表平民社会中一种骄奢纵肆之资产阶级,遂以渐成以后之新统也。由此言之,汉武虽雄才大略,亦自飘转于时代潮流之鼓荡中,而有其所不自知。凡其措施之为功为罪,胥可本是而观也。”

如其对于西汉博士之设,以辨析汉武独尊儒术,以及学术之变。谈及文景两朝博士言道:“惟其时博士既不限于儒生,则诸博士之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不得专以文景不好儒说之。……然其学风则大抵可论,治黄老则主清净无为,治申商则务循名且实。”文景时博士以黄老申商为主,而儒术既潜伏于内,又有王国发起,两方合流,至武帝置五经博士,而儒术独盛。“故自武帝建元五年之后,博士官之性质,乃与前迥异。前之博士章通五经,而后之博士,则掌通五经。此其异也。”而五经和儒术,有关联亦有差异。“然则武帝立五经博士,谓其尊六艺则可,谓其尊儒术,似亦尽未然。特六艺多传于儒者,故后人遂混而勿辨耳。”

而其卓见并不仅于此。随写如上,以见其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