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坏孩子们》经典影评有感

《坏孩子们》经典影评有感

《坏孩子们》是一部由丽丝·阿科卡 / 罗曼·格雷特执导,约翰·海尔登贝格 / Matthias Jacquin / Loïc Pec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孩子们》影评(一):被摄影机拨乱的坏孩子们

导演要拍摄自己的处女座,他决定找一群“坏孩子们”参演由他们真正的故事出发的剧本。肇事逃逸的Jessy在故事里是进了监狱的未成年父亲,自卑封闭的Maylis是没什么台词的家人,名声不好失去了弟弟的Lily是未婚先孕的姐姐,情绪管理失控的Ryan则是主角弟弟。从选角到拍摄,摄影机和工作人员在不断影响改变这几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Jessy被触及了逆鳞不停的找麻烦,Maylis因为不喜欢这些虚幻而罢演,Lily无法走出弟弟的痛苦却意外的爱上了收音师拥有了想成为演员的想法,Ryan则学会表达情绪学会哭也学会笑…

所谓戏中戏就是本片导演用素人演员,演坏孩子们,再让坏孩子们成为素人演员拍摄电影,一层套一层的表演不仅考验孩子们的演技,也让现实和虚构的边界不断模糊,形成了一个互相映衬的感受,而片子所讨论的也正好成为了大家可以对这部片子本身去思考的部分。当镜头和资本进入一个贫民区,去展示坏孩子们的生活,会改变什么呢?我看到了找到方向的女生,我看到了极速成长的孩子,也看到了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去极力抹黑污蔑他人的男男女女。那些污垢和恶被展示的时候社区又说我们希望不要拍这些我们要吸引有钱人来呢,吓到他们可怎么办呀。这些在第一层镜头下展示却隐藏在第二层镜头中的内容引入深思,那么第一层镜头的外面必然也有这些不同的声音和放大。

但除去这些,电影仍是动人的,特别是Ryan和Lily这两个角色。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成长,努力甚至天赋。Lily的坦诚和无畏,Ryan的接纳和对姐姐的爱,都令人感受到了人性的赤诚。即使是藏在很深的地方,也依然会被挖掘被展示。最后两人拥抱哭泣的部分我甚至分不清是真是假,那一刻他们被戏中的彼此和自己治愈,Ryan表达了对姐姐的爱,Lily疏解了对弟弟的遗憾,真挚的情感永远值得歌颂。我特别喜欢故事里电影最后的鸽子飞走的镜头,同样也是这部电影非常精彩的部分,我相信那一刻Ryan既是故事里的也是爱打架的弟弟,他都非常爱自己的姐姐。她的笑容和眼泪都很珍贵。

《坏孩子们》影评(二):现实生活与文本的互文,最终也确实改变了演员的人生

#TIFF2022 因为短评写不下了,所以放到评论里来。四个小演员演的都非常好,我在看的时候在想,回去一定要找找这些演员演的其他电影,最后制作人QA的时候我才知道这几个小孩子都是素人演员。但是他们的自然真挚真的是太动人了,那个17岁的小女孩有星相,日后必成大器。

电影的层次丰富,演员在开始选择的时候就选择了问题少年,虽然他们在演,但是他们一定程度也看到了自己。电影的内容是关于拍电影,如果现实生活和文本产生了互文,那么他将对演员、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导演在指导演员时的界限在哪里?素人演员的使用怎么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主题?电影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及时没有完全回答,这部电影也用自身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们更深地体会这些问题。

题目里说这个电影改变了几个小演员的人生是因为制片人说,那个动人的小女孩真的选择成为一名演员,离开了自己的社区,去巴黎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她又经纪人,也有connection。

映后制片人交流,女制片人真漂亮!

非常喜欢小女生和场助跳舞的场景。另外当她直接进行一场一定会被拒绝的表白时,现场观众一致的发出了叹息,看得出来,大家都真的很喜欢她。一部好的电影真的要在电影院看,这一周频繁观影才让我感觉,之前在小小显示屏上看的很多作品可能都没有体会到其精妙,内容和媒介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定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放两张出影院后随手拍的街景。

TIFF 展牌

TIFF的灯箱剧院 lightbox theater

《坏孩子们》影评(三):隐形的、阶级的界线,怀抱着「向北风撒尿」的无力自贬,种种情绪埋藏于心。

故事叙述巴黎电影剧组,来到法国北部滨海小城毕加索区筹备新戏《向北风撒尿》(意指做任何事都不成功),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寻找能「自我投射」进角色的演员,在当地进行素人海选,最后选了四个孩子——无照驾驶肇事逃逸,刚从感化院里出来的杰西; 弟弟癌逝、与男生出去却被同侪荡妇羞辱的莉莉; 家境不好,讨厌被凝视,总是安静旁观的梅莉丝; 容易动怒、有过动症、不想拍电影却被姐姐叫来的怀恩。

「演员」必须用身体创作出「角色」,导演则或设计演员过去的经历,或分享自己的故事让演员能挖出情感投入情境,电影则让我们观众看见素人演员在剧情与生活间穿梭,藉由表演成为角色的同时,抽离/带进自己的人生去碰触情感的深处,进而找到抒发的出口——或将那压抑得更深、更不可见。

虽说选了毕加索区这个贫民窟,但无论是揭示贫穷境况,抑或是消费苦难以成就创作,剧组都拒绝承认有「拍电影」以外的意图,即使是看似该主导整部电影走向的导演,被指出特别选择最有问题的孩子也不置可否,却不免被演员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工作人员。

让我想到伊朗电影《片场风暴》里,主角原本是打工的临演,意外得到「希特勒」这个角色,剧里虚构的威势,反衬他在现实的无力; 角色的重要性与权力带给他未来与希望的同时,转眼亦让他落入无可翻身的绝境,无法消解的恨意使他从里到外成了角色。

《坏孩子们》剧组的工作人员与素人演员之间,自有一条隐形的、阶级的界线,就连被选中拍片的孩子,也和没被选中的孩子之间产生了区隔,尤其这四位演员都未成年,出身和过去都有难向外人道之处,知道自己被周遭视为「坏孩子」(the worst ones),投入拍摄带给他们一点改变的希望——这种最接近角色的体验与情境正是导演想要的,所以他没有试图维持和谐, 甚至可以说是利用、剥削这些孩子的过去、情绪与伤口来成就这部电影。

而对这些素人演员来说,拍片是「现在」对「过去」的探掘、「已知」对「未知」经验的挑战,倘若挑战失败,剧组同时也得承受遭到破坏的风险。

被选中的四位演员分别代表了四种成果:杰西习惯用吹牛和贬低他人的厌女话语抢先保护自己,自称性经验丰富,当他听闻导演分享初恋与第一次性经验在22岁时,还发出「怎麽这麽晚」的呼声,习惯性以男性间的比较吹嘘抢得「胜」机; 但与莉莉对戏的过程可以看到他对感情既不熟悉,对性亦无经验,显而易见的生涩被向来言语谨慎的导演直言「你好像没碰过女生」伤害。

由于没有足以辗压的实力,杰西抹黑指责其中一位摄影是同性恋「一直看他的屁股」,这招成功的护卫、也强化了他的无知。 然而,他与莉莉之间原本陌生甚至不合,在导演的带领下,都摸索出初恋单纯的投入与珍惜(可以看出他原就对莉莉有好感,羞辱是他唯一懂得吸引她注意又不堕男子气概的方式)。

这段感情戏里目光神情的变化相当细腻精采,却对这两人造成不同的影响:杰西害怕感情带来的脆弱,一旦被触痛就用更硬的壳、更尖的刺自我保护,使他只能活在男性的同温层; 原本哀悼失亲之痛、无意恋爱的莉莉却因此重新找回了喜欢一个人的心动感,还与制片朱蒂丝成为可以分享秘密、互相关心的朋友。

虽然最后对收音师维多告白不成,但她坦承的态度与纯粹的情感,不仅洗涤了被生活贬低的尘埃,也在戏剧里解放自我,以适切的表演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也有演员在戏里无法找到自己。 例如梅莉丝一开始尽管「不喜欢被盯着看,担心会被嘲笑」,也指出导演「好像只挑最糟糕的孩子」,但仍愿意面试参与。

敏感聪慧的她,接送过程里偷偷钦羡着片场里女性的成熟打扮,然而每一次旁观或站出来阻止旁人嘲弄莉莉时,长久下来无法承受生活,因为拍片而隐微持续却被视而不见的霸凌,这份自卑与无力,以及自觉角色的可有可无,使她决定提前退出。

同样原本毫无兴趣、被姐姐叫来面试的怀恩,由于母亲的身心症状加诸给他的伤害与压力,使他一开始就宣称「没有什么能让我哭」; 原本被辅导员要求「可以生气,但要克制自己的怒气」,使他的情感表现无法到位,明明被霸凌却笑得难以自抑; 在导演一再鼓励「该生气的时候生气,该哭的时候哭」与姊姊的耐心陪伴下,怀恩虽仍屡次用「我不哭的」抗拒,却也慢慢得到释放、找到面对自身情绪的方式。

最后一场和剧里姐姐莉莉的交谈,台词同时抒发了两位演员现实里说不出口的心声,在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水——「你看,我会哭了,我办到了」——演戏的「疯」或许就是用自己活出角色,也在角色里活出自己,怀恩打破的更是封闭情感的墙,与莉莉的演出与真情流露更一起销融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堪称精采。

但我最喜欢的片段是鸽子的群飞,就像这群演员、拍摄的工作人员,观影的我们,尽管同是被利益或欲望操纵着飞行的方向,各自背负着种种禁锢与困难,怀抱着「向北风撒尿」的无力自贬,种种情绪埋藏于心。

即使痛苦也只能像怀恩「在我身体里面一直在颤抖」,对自由的向往与释放情感的渴望却无分真伪,在共鸣触发的同时打破虚构与现实的疆界,向「真实」展翼群翔——这正是电影、乃至艺术创作存在的灿烂之处与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