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嫉妒经典读后感有感

嫉妒经典读后感有感

《嫉妒》是一本由[法]菲利普·方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嫉妒》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1.渴望得到

嫉羡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恨,嫉妒是害怕自己失去。

嫉妒是否能体现真正的爱?嫉妒不一定以爱情为前提。

嫉妒在本质上属于爱情,人想要占有自由的他者。

2 想要了解

嫉妒者猜疑、窥视,并担忧着未来。

在嫉妒者眼中,想象比现实更可怕;他们希望证实而不是消除疑虑,他们享受这种猜忌。保罗·利柯认为嫉妒比同情要好,因为它“推动着他者,将其带出自己给定的各种符号的范围之外,嫉妒者以自身的痛苦证明他者的存在。”距离产生嫉妒和欲望,偷窥者试图抹除对象的不透明性,却也知道这是徒劳的。嫉妒者担忧未来,爱的承诺总不能持久,“因为它们是一种自由的结果,在未来也绝对自由。”不嫉妒的爱就是愿意在没有绝对证据的情况下去相信,这种爱对未来抱有信心,即使只能付诸赌注的形式。

3 忍受痛苦

嫉妒扎根于无意识,注视着过往。嫉妒者对自我的厌恶会引发对他者的憎恨,有时甚至想毁灭掉无法占有的人,使他/她从此不会再被诱惑,而他们沉溺于这种嫉妒的折磨中,因为受苦感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对方的联结——嫉妒的核心是空虚感。但,爱的迷狂并非诅咒,而是祝福,它让我们实现灵魂的飞升,寻找永恒的真理。

《嫉妒》读后感(二):生而为人,我会嫉妒!

读库哲学系引进一套法国书籍,分册探讨爱情、偷盗、时间、不服从等具体话题。在《嫉妒》一册中出现了大量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大家的名字,如萨特、波伏娃与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在《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中提到嫉妒可能是婴儿时期独占欲的残存,并认为嫉妒者怀疑与其说是他者,不如说是自己,而且他深信这源于自己的平庸感。萨特与波伏娃都提及,嫉妒者通过否定与毁灭他人来满足不可能实现独占他者的矛盾。

书中还专门提及手足之间的嫉妒,如童年时期手足之间微妙的敌对感,以及弗洛伊德和福楼拜都曾因手足而遭受嫉妒的折磨。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个人很少体会到嫉妒他人的折磨,但是对父母偏爱的弟弟有嫉妒之感。如何处理和平衡好这种深植与内心、规律性爆发的焦虑,确实是我需要去修炼的一个课题。卢梭提到自我保全这种自然的自爱与人为的社会化中产生的认为自己比他人重要的自尊之间的区别。他认为社会生活使嫉妒产生可能,这源于与他人的比较。他认为嫉妒不是保全生命的本能激情,而是可能导致毁灭的社会激情。

当然,嫉妒最常见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存在,还是在于爱情,甚至被诠释为爱的证据。书中提到莫里哀在《讨厌鬼》中对于”情人是否应该嫉妒“的大辩论,一方从量化的角度认为嫉妒者爱的炽热,另一方从质化的角度认为不嫉妒者爱的真挚。

我个人认为嫉妒之爱非常危险,曾几何时遇到过这种情况,被冒犯之感强烈。书中也提到,笛卡尔认为嫉妒者不爱,他们紧抓不放的并非唯恐失去的那个人,而是占有此人的事实。人的七情六欲正是我们为人的底色,也许应该正视所有的情绪和感受,充分体味每一分细微的情绪差别。生而为人,我会嫉妒!

《嫉妒》读后感(三):读《读库·哲学系·嫉妒》有感

塞万提斯曾经在《堂吉诃德》中讲了一个故事:安塞勒莫请求他的挚友罗塔里奥引诱他的妻子卡米拉。尽管安塞勒莫与妻子相爱相亲,但安塞勒莫不知她在引诱下是否会失足,所以对她现有的规矩与坚贞持有怀疑态度,于是说出了“我希望有人引诱和追求我的妻子卡米拉,使她经受一番艰苦的磨难,在烈火中锻造并提高纯色”的话。在二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安塞勒莫对他妻子的忠诚相当自信,但他对此抱有莫名的怀疑,时不时提及失败后的措施。

于是,罗塔里奥在忍无可忍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你认为她毫无疑问一定会战胜我的一切攻势,那么,在她现在已有的美名之上,你又能增添点什么呢?她本人又能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不是你不相信目前自己对她的评价,就是你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如果你不相信目前自己对她的评价,又何苦去考验她呢?按照对坏女人的办法随你去处置就是了。要是你确实认为她很贤良,干嘛非去验证确凿的事实呢?这岂不是无事生非?最后不是还得跟以前一样敬重她吗?所以,结论很清楚,明明知道事情有害无益,还执意去做,不啻癫狂的莽撞行为。更何况并非什么别无选择、非做不可的事情,这简直分明是发疯了。”

最终罗塔里奥拗不过安塞勒莫的执着,答应去做这件事,最终罗塔里奥和卡米拉欺骗安塞勒莫后私奔。故事的结尾,安塞勒莫在悲痛欲绝中死去、罗塔里奥因羞愧投身于战争而战死、卡米拉在听闻罗塔里奥的死讯后发愿做了修女并被哀伤和痛苦无情折磨死了。

而当时我只顾着堂吉诃德冲向风车时的荒诞,却对于塞万提斯式的节外生枝不以为意,但现在看来,这个《死乞白赖想知道究竟的人》的故事真的是振聋发聩。尤其是在阅读《读库·哲学系·嫉妒》(下简称《嫉妒》)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个故事才是阐述“嫉妒”的最好样本,而作者没有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我感到十分可惜。所以我想借书中的思想,自行剖析一下这个故事,但是,请先让我介绍一下“嫉妒”。

“jalousie”直译为“嫉妒”,但在法语中有多重含义,大体分为三种情感:第一种是对自己所拥有物的珍视;第二种是孕育着不和与仇恨的负面情绪;第三种是特殊的“因爱生妒”,包含着前两种情感——既对所爱之人拥有第一种的情感,又因害怕失去他而深藏着第二种情感,也因此,“嫉妒”与“爱情”总是难舍难分。

想要分析“嫉妒”与“爱情”的关系,就要先了解“嫉妒”是如何影响社交与交往的。北野武曾在《北野武的小酒馆》中提到了一个故事:当他从漫才演员出名走红成为导演的数年后,他为绫小路漫才表演的成功感到衷心的高兴。但北野武事后一想,如果他还要和绫小路站在同一个舞台上,互飙演技争风头,那么他肯定不会那么高兴了,而他能够为别的艺人的成功感到高兴,是因为他不用再担心被别的艺人吃掉。从中可以看出,北野武之所以不对绫小路的成功抱有嫉妒之心,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属于同一个平台。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嫉妒心理往往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但从北野武和绫小路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过大的差异是不会引起嫉妒的。而《嫉妒》认为,只有一定的相似性之下,些许的差异性才会导致“嫉妒”的出现——举个例子,月薪八千的白领不会嫉妒马云的收入,但却会对他身旁收入一万的同事耿耿于怀。人本质上不会在意与自己无关的才能,所以他只会对于自己相似的人心生嫉妒。因此“嫉妒”往往产生在与对等之人的比较中——正因为相似度过高,所以不承认他拥有胜人一筹的实际优势,也就会对他人拥有自己所不拥有的利益而嫉妒。而此时产生的“嫉妒”可能是正面的,促使我们去获取同样的利益;当然,此时产生的“嫉妒”也可能是负面的,仅仅是对优秀的人心怀不满和憎恨,对他的失败感到幸灾乐祸,甚至干出损人不利己的事。

那么,在什么关系下,会在相似度极高的情况下依然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呢?毫无疑问,是恋爱与爱情。所以,《嫉妒》的极大篇幅都着重于“爱情”与“嫉妒”的双向关系。

加缪的《鼠疫》中存在着女性角色的缺失,评论家认为女性角色的引进会导致爱情这一情感的不可避免,而爱情导致的小我的安逸与加缪想展现的大我的反抗是相悖的,所以加缪在讲述里厄、朗贝尔、格朗时,对他们的感情经历浅尝辄止。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爱情是自私封闭的,是只允许两人存在而不允许他人参与的,这一点为嫉妒产生所需要的相似性打下了基础。而柏拉图笔下《会饮篇》中的阿里斯托芬讲述了关于“阴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多高的相似性之下,我们都不可以彻底抹除个人的差异性。因此,在越高的相似性下,尽管会爱得更加深沉,但此时再微小的差异性都会让双方难以容忍,所以嫉妒也会更深,爱就会在深沉之外变得刻骨铭心。

因为爱情,所以人们会要求对方与自己达成统一以消灭差异性,但因为无法看透对方所以会产生猜疑与惶恐,在渴望占有对方的情况下因对方拥有自己无法掌控的自由而感到嫉妒。李宗盛的《寂寞的恋人啊》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小心那爱与不爱之间,离得不是太远”。正因为这种情感的捉摸不定,让人们从爱情的甜蜜中感受到痛苦的嫉妒,进而思考对方在过去、现在、将来是否都会深爱自己。就这样,人们被嫉妒驱使着去验证这种荒诞不经的问题。

此时,我们再回来一开始《死乞白赖想知道究竟的人》的故事。从中我们便不难看出,安塞勒莫犯了一个人人都会错的情感问题,但在嫉妒的推搡下却成为了牺牲品。他在试图验证卡米拉的感情时,陷入了一个思想的怪圈——他一边渴求着完美的卡米拉、一边却又如同殉道者一般不断挑战着卡米拉的底线。这种在美满婚姻的表面下寻找差异性的行为,势必会走向毁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实际上嫉妒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一个主观判断——它主要产生于对自己拥有事物的渴望了解和永久占有,以及对自己需求事物的想要占有。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如果我们承认他人拥有一定的才能去获取与之匹配利益,那么嫉妒会让位于尊重甚至于钦佩;而在恋爱关系中,如果我们承认他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去实现属于自己的自由,那么渴望占有的欲望便会成为欣赏与支持。

嫉妒源自于他人与自己步调的不统一,但能够为他人的成功感到快乐的人是幸福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但我会尽力尝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