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后感摘抄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后感摘抄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是一本由[中]任力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后感(一):一个爱着电影的女人

认识电影空间,正值惶惶不可终日夏日远离后的初秋,天高气爽之时难免踌躇满志。看到一句“你就像闪电般一样留下点点滴滴笔记”。一阵阵的风吹过,让我记住了这句如同粉烈阳光般的文字,也让我得以与她在文字中相遇,人自往都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是千年修得便是万里相隔,只是在现今这个地球村之中的我们,要想相遇也是困难的,没那么轻松。

记着这段话后,我有意识的去看她,在那些精神的文章中找寻着,一个爱着电影的女人,带着强烈刚劲的后劲浑圆铿锵的,在满墙的电影海报中,窥倪着点点滴滴的顾盼寰伊,在感慨“电影人生”“如影相随”时,相随的何止是电影。但是,我也不得不看到她在电影、音乐、生活中的相得益彰。恰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带着平凡人充实一生的愿望,扎根与光影婆娑之中,做着不同他人般的学究事情,看的人不知是幸,还是拙。

但是,到底是相遇了,我们在电影这个天地之中。现今的电影影评多是名人乐事,放在平凡老百姓上的可就不多见了,更何况没有任何电影底子,也没有什么电影机构后备,纯属无根无地的一人,凭借着上千张的电影观影时间,就仿佛是一个初来省城的人,行李里面除了这些电影之外再无其它,惶惶然地望着风白蓝的一片,却也不战战兢兢的,只求学而不求结果。所以,自然也就相信一切水到渠成,就算是平头老百姓,也有一天突降与市,让只是名人调侃之事变得更加郑重其事,也不失她热爱电影的一片赤诚。

看了《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了她所有的电影评论,我被她严谨、理智、磅礴如同推理般的文字所倾仰,没有谁可以做到不疯狂中的真正疯狂,就像是最高深的武功,总是朴实的让人怀疑,所以才会让不喜欢的或者说是不相信的人,与高深的武功插肩而过吧。我喜欢文字中的深沉,它应该是中立而客观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个性展现,才是形成评论风格类别的,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这和正在轰轰烈烈上演着“关丑视觉效果”、“疯狂聚敛”的世界,只能是同流合污不谋而合,不知道是谁利用了谁,也不知道最后是谁葬送了谁。所以,如果现实与梦想之间太过遥远,那么这段彼此之间的距离,只能依赖那些真实有梦想,而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人去填满,没有利益得失也没有喧嚣凡尘,有的只是那个后背,它所能背负的也仅有梦想而已。

电影空间的电影评论,带着难有的清醒与感知,在这个有些无目混杂的电影评论中,她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加入到了电影之中,混迹在“电影”与“现实”之间,游荡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不停的锤问着,也不停的考验着,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电影,才能展示出一个怎样的现实。因为和她有着共同的工作经历,所以我们在彼此之间的文字中,也有着难得的触觉与敏觉,特别是看过她的那篇“透过拉拉的成功解析职场真谛”,我看到了一个真诚的人,面对真实自己以及不被他人所了解的世界背后,那股倔强的坚持。她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拉拉”,在“现实”中活着像一个战士,在电影中活着像个“智者”。

用这篇影评中的一段原话:“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竞争的残酷使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犹如惊弓之鸟。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角逐,有胜利也有失败,但最终心情是沉重的,每一次卷入价格的恶性竞争,每个人都会杀的满眼通红,苟延残喘,在拼杀中忘却了基本的责任、抱负,剩下的只是机械地对峙了。”

于是,我们只能徜徉在电影之中去忘却苦难,我们不能逃避生活与现实,我们也无法逃避自己,我们只能让自己拥有一样东西,那便是还有梦想的能力。

我想着她的样子,我们不曾见面也不曾通过电话,就像她所说,我们可以在文字中相遇甚至相爱,自然我们热爱的是真实文字下的人,文如其人,仅此已足够。一个爱着电影的女人,不挑剔不虚荣,只是因为爱着,便是一种难有的幸福。也希望,看着这些文字的人们,也能在其中找到点什么,哪怕是一个字也是好的。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后感(二):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旅行

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觉得如此厚重。翻看几页,发现原来是作者几年间的博文编纂成册,心里便多了一份敬重。

世上的事,大多难在一个坚持。看电影并非难事,难的是一种习惯。尤其是在这个讲求效益的时代,像作者这样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坚持观影,坚持笔耕不辍地去一遍遍分析、思考,把这当做生活的必需品无法抽离,而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尤为可贵,让人感慨。因为痴迷,所以担得起寂寞,所以受得了辛苦。因为这热爱几近信仰,所以始终有那么多的人在坚守着,无论是那些因迷影而从影最后渐渐改变了电影发展史的大师们,还是那些陶醉在影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的迷影大众,都常常带给人由衷的感动。

《一一》中曾说到过:“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爱电影的人是何其幸福,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不能增加时间的长度,但电影使人的生命宽度增加了。所以我一直以为,爱电影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电影就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粮。这种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就像作者书中关于“墙上的电影”这个部分所写到的一样。每一篇文章都是影像,也都是生活,都是作者游离于电影与现实之间的所思所想。引用作者的说法:“慢慢地,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电影中的一个影子。在自由飘荡。”这样的心境,想来就让人心旷神怡。

爱电影的人也爱生活。继而由此可以感受到迷影大众间的别样温暖。因为相同的观影喜好而成为挚友;因为相同的观影感受而兴奋激动;或因意见相左而吵个面红耳赤。我就常常因为某些与爱电影相关的人与事而感到温暖。这些虽不是影迷独有的行为,但世界上因电影这样一种迷人的东西而又多催生了世人彼此间干净纯粹的关系,不是很美好的吗?

妄自说了很多很大的话题,接下来说些实在话。其实一直让我脸红的是,当初拿到书时,读了几篇文章我之后,我就一直读不进去了。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在作祟的样子。始终不能进入作者的意境之中去。我为自己开脱的借口是因为作者的文风太过抒情了。其实呢,打个比方,如果说电影就是我们暗恋的那个少年的话,作者就是抢先用真挚的言语告白成功了,我只是各种羡慕嫉妒恨罢了。

为什么会羡慕嫉妒恨呢?或许是因为自己无法像作者那样全身心投入,自由自在地沉浸在影像的世界中吧。记忆中的自己看过电影后很少自觉地写下完整的影评。不是没感触,不是没想法,有时反而是想说的太多以至于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样的状况曾让我不止一次地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质问。我是否真如我想象中那样热爱电影?面对浩瀚的影像世界,我不仅觉得自己渺小,更觉得自己有时粗陋不堪。热爱电影的人们拥有开放的心态。他们既乐于开放地迎接电影带来的各种信息以及各种刺激,又享受将自己的信息反馈出去,得到更多地延伸出来的体验。然而我为什么总是羞于动笔,不能像作者那样“完全融入电影当中,拥有创作的激情?”虽然我远远不能熬到作者的水平,但对电影的热爱程度却不应该减少。这些恐怕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所享受到的书上观影的乐趣之外,最让我思考的问题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在阅读完书后,迟迟不能下笔的原因了。

这样一度的质疑中,生活的现实性毫不避讳地迎面而来。某天我一个人结束了一场算成功的面试后,我像所有青春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走在充满未知与迷茫的路上。因缘际会地去到库布里克书店,和满满当当的电影书籍、导演访谈相遇。时间好像真的放慢了,所有的未知都不在那么可怕,有那么一瞬,就觉得快要幸福地掉眼泪了。原来,电影不会抛弃我。

话题跑偏了,但这都是有这本书所带来的“心灵效应”。

我还要感谢作者的,应该就是他在“时间的印记”这一部分的内容了。她用类似专题串联的方式介绍了她感兴趣而我又知识欠缺的一些电影题材,例如越战。这似乎像是开启了一条秘密通道,让我可以去窥探别样的风景。

记得苏珊•桑塔格说过:“如果电影迷恋死了,那电影也就死了。” 至少在现在,如果对电影不再迷恋,就像作者说的,就会错过感动我们心灵的大门。

《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读后感(三):《电影空间》带你寻觅经典电影丛林里的精灵

现实生活一直在不断地修整我们随性而又夸张的快乐表情,耳边响起:埋掉流浪的幻想,放手年经的记忆里为自己塑造的无数个“我”,别试图去捕捉无法握住的梦境。于是,我们单调刻板的人生在堆砌无数个矛盾的清晨里,向“习惯”屈服了。但好在,我们拥有电影,拥有书籍,还拥有可感知的远方的共鸣。想要推荐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一本可阅读的电影,任力的新书《电影空间——现实与梦想之间》。因翻阅后,不想压抑心底里涌动的思潮,其实,还想借作者准备远航的帆,向澄蓝的大海深处去找寻乘风破浪的梦,就有了这篇笨拙的读后感。

其实,一直在感叹,心底里由衷地佩服作者,妙笔再现的一部部经典电影,一篇篇解析透彻的感悟,及把枯燥的电影、音乐专业知识幻化成引人入胜的美文,这些纷繁复杂,摇曳多姿,而又充满不同灵魂风格的篇章,是倾注了怎样的热忱与心血,才会呈现如此精彩的面貌?

而关于这本书,举个例子,说明起来可能比较直白易懂些。比如说她宛如一个秀外慧中的精致女人,因赏心悦目,眼缘撩拨出动情的心弦。又比如说它似一桌使人垂涎欲滴的八珍玉食,果腹亦冶情,满足之意由内向外流露。再比如说他仿佛是一支离弦的箭,系上读者的心,划破浩瀚的光影时空,到达文学与影像幽会的隅夷。总之,阅读的旅程十分怡人,甚至会收获一份额外的喜悦。

几乎不用刻意去挖掘文字背后,抒写时的情感有多浓烈,随处可拾遗作者吐露的《心的归宿》。“我喜欢看优秀的影片和音乐,就是因为它们能激发因岁月的折磨而消沉了的激情,使灵魂不断受到震荡,从而永远保持一种虔诚和充满好奇的心,来抵抗生命中最不可抗拒的岁月对生命的摧残。”对我而言,作者的这番感悟不仅倾诉了她与电影及音乐间无法割裂的情感,同时也映照出了我未能表达出的心声。

除去文字的诱惑,我发现自己还被一个如此可爱的女人感动着。那是跳出文学领域作者光环的角色,是一位电影发烧友,一位从事IT行业的聪明女人,一位充满文艺气质的摩登漂亮妈妈。记得梁晓声先生在“致陈颖君”的书信中提到“文如其人,于小说家而言,却也未必。于散文家,大抵乃品格和性情的写照,难以骗得了人。”的确,我也想把这段文字送给本书的作者,从作者的影评及杂文中,我确信看到了一种闪光的品格。

其实,是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诚实”与“质朴”无比珍贵。曾几何时,混迹网络的盖世英雄们不再视这片无维的空间为收容秘密与谎言的避世乐园,被一句“没图没真相”鞭笞得不堪重负,慢慢隐匿江湖。而在坊间,在未形成“正规军”的影评人队伍,又有多少人随风摇摆抑或哗众取宠,甚至连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都没有,就以专家自居呢?想来是说远了,也不是要做个高低比较,就作者观影的态度是不能不让人信服的,贴满墙壁的电影海报,塞满大书橱的电影光碟,N多遍反复观摩研究同一部影片的执着精神,由此,我就更加愿意相信作者的眼光,也愿意追随她观影的脚步漫步在这本书的沃土上。

开篇不久,在作者回应曾子航有关《林青霞求求你别复出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让人记忆犹新。“美,是多么的动人,每个人都对美丽有着独特的憧憬,就连野花也有自己的芳香。但是电影却不同,它所达的境界能直捣人的心脏,在那里感动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成为不同的人。”坦白地讲,这一篇文章也敲开了我的思想大门,对自由评论的方式及意义有了更深沉的思考,可以说,作者对话曾先生的文字是与人为善的质疑与讨论,措辞温和,但主张明确,很受启发。

越过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栅栏,进入到繁花似锦的电影世界,走到这里会感觉自己进了一处私人电影博物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文字与影像图片所营造的氛围。对电影爱好者来说,是银色的,却充满的热情的温度,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喜怒哀乐。《世界上那个最疼我的人去了》、《心灵捕手》、《老无所依》、《费城故事》、《玩尽杀绝》、《慕尼黑》、《电锯惊魂》、《末路狂花》......太多太多经典优秀的影片在此恭候,邀你走进时光隧道,这感觉美妙极了。

而在对影片《杜拉拉升职记》、《牛津杀手》及传记片《大门》赏析时,作者另辟蹊径,涵盖更加丰富的信息量,使剧情与故事背景交融,风格是十分耀眼的。同时在流畅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理性地剖解职场,剖解“牛津数学教科书”及其可作为智能杀人武器的秘密,解剖“大门”内吉姆.莫里森不灭的摇滚灵魂,这三篇的精彩评述,绝对会延展读者的视野,我们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不是么!

最后回到我所认为的重头美文上,占用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越战系 列:“战争已去,硝烟依在”。从系列包含的影片可以证明,对任何人,这都会是一段十分强悍的光影历程。《早安.越南》、《天与地》、《现代启示录》、《荣归》、《雅各布的梯子》、《鸟人》、《越战老兵》、《第一滴血》等接近二十部的影片在作者关掉遥控器的转身间,竟都驻进了她的思想花园,而在不断翻新更迭的记忆库中,这些文字是多么可爱的见证者啊!

是的,相比我们绝不要重蹈覆辙的希冀,历史上的战争是真实的屠刀,不能幻想它是一个道具。战争结束,“他们都哪去了,我的兄弟”真是一句悲凉的问候。就用作者的《我最喜欢的100 部电影的一句话影评》中的一段话为我眼中的这组系列收尾,“即便越战呼啸的炮弹也不能泯灭人类自由飞翔的梦想。”(《鸟人》)

从战争中走出,从灾难中爬起,我们在这以假乱真的训练场学会了逃生。不管怎么说,我们相信生活依旧美好。当然,我还相信,这是一本能带给你惊喜的读物。感受作者任力美好的情感在彩色、明晰的字里行间穿越,再走进她的记忆长廊里感受电影馈赠给她的幸福,这种分享是暖暖的。2010年的秋末,伴着浓香的咖啡香,读了一本好书。

曾发表在2010年11月9日《河北青年报》读书评论版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