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独立游戏大电影》经典影评1000字

《独立游戏大电影》经典影评1000字

《独立游戏大电影》是一部由丽萨尼·帕若 / 詹姆斯·史威斯基执导,乔纳森·布洛 / 菲尔·费斯 / 埃德蒙·麦克米伦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游戏大电影》影评(一):独立不独行

10年前的一部关于国外独立游戏的纪录片电影,现在再来看,确实不胜唏嘘。里面讲到的几部作品,现在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独立游戏界的标杆之作,从游戏性来说,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个人偏爱的《时空环境》,不仅仅玩法创意上做出了突破性的革新,画面风格和剧情推进也是值得品味和推敲的,音乐也很动听,很难相信是一个人做出来的,我愿称之为神作。《超级食肉男孩》和《菲兹》也是不容错过的好作品,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菲兹世界翻转的时候,那种惊艳的感觉,是只有“游戏”这样的载体才能够带给受众的。

看到几个主创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为一个从小玩游戏到大的人,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直接红了眼眶,做游戏和小时候玩游戏一样,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有成功就有失败的,虽然发展到现在,独立游戏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依然步履维艰,而且还有更多的默默无为的开发者在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们对这个第九艺术,做出的贡献。

《独立游戏大电影》影评(二):游戏引领哲学以及审美

Jonathan Blow,一个讨厌社交游戏,讨厌一切精心设计的游戏环节,从来不在自己游戏中设置正反馈的独立游戏设计师。他的Braid初看很神奇,一个随时可以rewind(时间倒流)到任意时间的游戏会有什么乐趣吗?

当我理解了他的游戏哲学(引用原话“设计一个系统,用最少的人工痕迹(contrivance)给予最大的真实”),我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于玩家的尊重。他没有利用人性从而操作玩家,只是通过代码、图像等让游戏自己把自己做出来。

这才是真正游戏中的“开放”和“自由”吧。

比起可以通过情节主题,视听语言等更想对简单而直接地来表达自己的独立电影人们,独立游戏设计师们的表达方式更subtle,他们的哲学隐藏在一串串代码之后,只有认真玩并且思考后才能在细微之处体会到。

难怪人们会说,游戏是最高级别的艺术。

Trying not to be professional…Let me take my deepest flaws and vulnerabilities and put they in games.

Let’s see what happens.

《独立游戏大电影》影评(三):做游戏只为一个目的:表达自我

四位开发者,三款游戏,做游戏只为一个目的:表达自我。开发了游戏《Super Meat Boy》( “超级肉食男孩”)的Edmund McMillen(埃德蒙·麦克米伦) 和 Tommy Refenes(汤米·里弗内斯);开发了游戏《 FEZ》( “费兹”)的Phil Fish (菲尔·费斯);开发了游戏《Braid》( “时空幻境”)的Jonathan Blow(乔纳森·布洛)。

为什么选择做游戏?

游戏的表现形式汇聚了绘画、音乐、故事、互动于一身的极致艺术。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表现形式比游戏更丰富。

只是自我表达。

汤米说做的游戏不是给玩家做的,而是做给自己的,把自己的想法做进游戏才是重要的。

一生应该如何过?

菲尔四岁的时候偶遇任天堂,便定下了自己的终身事业,决定要做游戏,尽管不知道如何开始。一生的快乐莫过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业去做。

关于心理健康。

埃德蒙小时候喜欢画怪物,老师认为其心理有问题应当看心理医生,长大后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家长应当多关心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真的。

关于生活

各个主人公们都有出色的代表作,但是他们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地方。汤米似乎有高血糖,要打胰岛素,但是他还在吃汉堡,看起来不注重饮食。菲尔经历了父亲白血病,父母离婚,合伙人离开,投资人撤资,压力大到极点。乔纳森在《时空幻境》发布后抑郁了好几个月。怎么说呢,个人觉得一个健康地生活方式也应该是追求的目标。

《独立游戏大电影》影评(四):随想随记

感触颇多,令我对独立游戏的理解又进了一步/19.5.24 找到你此生想要的了吗?/21.4.16 时不时地再看一遍,看完翻翻评论发现有人已经看了十几遍,整部纪录片没有冷场,所有的讨论和画面都能发散开去。。。当对生活有新的困惑时,再看一遍又有新的认知。。。so Meat Boy is a boy made of meat.but he is not...Like when designing him,it wasn't a thought of he's made of steak or whatever else.It was more: Hey,he doesn't have skin.'He is a boy without skin.That's why they call him Meat Boy.So he's exposed to the elements.Maybe he's alaways pain,but he just deals with it.But he has to be very careful with everything,beacuase everything can kill him.The smallest little thing-like salt,or whatever,could totally destory him.I wanted to have his girlfriend be more than a love interest .And I wanted to play up the idea that he needs her,like that she's what completes him,not just emotionally,but physically as well.And that's why she's 'Bandage Girl'.She's kind of the outer shell over Meat Boy,that protects him.And that's why he needs her,he needs her back.Not only because he loves her, but becasue that's what completes him.

《独立游戏大电影》影评(五):我好想玩游戏

独立游戏(independent games/ indie games) 是什么?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更多的是指由少数人创作、具有独立精神的游戏。创作者的独立精神一般在于勇于表达自我,展现不一样的想法与创意,其出发点更多是在表达而不是盈利。

整部纪录片以这三个游戏及其创作人的故事为中心内容:“超级肉肉哥”, “菲斯帽”,“时空幻境”。纪录片呈现了创作者们对游戏设计的专注和付出:一台电脑、四面贴满了海报的墙、或者在加州湾区的一间普通的咖啡厅、一张放置着或白或黄的草稿纸的书桌、一只黑框眼镜,似乎足以将其隔绝于他人,除了盯着屏幕一次次修改细节外,一切将才华浪费于其他生活琐事的行动都是煎熬。

但是,除了专注和天才般的能力,独立游戏的创作者们更需要勇气和自信。一方面,他们有表达自我的自由和渠道,建构了自己精致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随时准备接受大众的批评意见——许多意见尖锐残酷,但不被贬低的作品难以创造新的价值,正如“时空幻境”的创作者Jonathan Blow所言,我们制作游戏是希望得到玩家的理解,希望与玩家有共同语言,最让人沮丧的事情其实是 “对游戏的正面评价”“哇,真好玩”“非常好玩”“快买吧”“9.5 out of 10”……——这些对游戏的解读都非常肤浅,玩家并不真正懂得创作者的心思在哪里,因为玩家可能依然活在与创作者不同的一个世界里, “They are not seeing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game…”

那么,独立游戏的创作者们到底希望玩家看到什么呢?

我认为,不比大型公司制作的以宏伟虚拟世界营造为目标的游戏,独立游戏更像是创作者的写作、自我表达,是非常个人化的。而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必然是有缺陷、有脆弱性的——正如人际交往,如果你看不到对方的脆弱之所在,只能说明你并没有与之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在想,独立游戏制作人会否把自己的弱点放大后再放入游戏之中、并希望读者去发现呢?

恐怕是会的。

例如,Super Meat Boy游戏的创作人之一Edmound是个住在美国海滨小城的有些胖胖的男生,他从小就对怪兽感兴趣,不爱和其他同学一起游玩,交给艺术老师的绘画作品总是 “与众不同” 以致于被老师怀疑有心理问题。但幸福的是,当老师们认为他画的小男孩身体里的小怪物是“a cry for help”的时候,Edmound的妈妈和奶奶却相信他是一个艺术家, “he will be a success”。在游戏Super Meat Boy里,男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皮肤的肉肉的男孩,随着关卡升级他也不会改变装备(不像超级马里奥),他的游戏任务就是解救自己的女朋友“绷带妹”,此处的隐喻即是:绷带可以包裹住肉肉哥,让他变得完整。现实生活里,Edmound与女朋友Danielle在一起很多年,最后当Edmound游戏在独立游戏节(1999年开始在旧金山举行的独立游戏节是独立游戏领域的商业盛会)获奖后,向女友求婚成功,成全了一段姻缘。

再例如,“时空幻境”的创作者Jonathan Blow把自己对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的敬意表现在游戏中,以《看不见的城市》为蓝本编制了6个世界最后破关的标识旗语;同样,Jonathan还把自己对文字的热爱表达了出来:整部游戏除了最后一关,都没有使用任何过场动画,全部叙事都是通过每一个世界开始处的若干本书的纯粹文字形式呈现的——玩家甚至不需要按键开书,只要走近书本,它就会自动打开,呈现出文字碎片——而要理解整部游戏的精神主旨,必须集齐三落在各个世界中的文字碎片,单独的碎片完全难以形成理性且符合逻辑的认知。(在我看来,这也太浪漫了;或许,创作者需要的就是像我这样浪漫的玩家吧哈哈)

当然,除了灵感、创意、世界观的自我表达,独立游戏的创作者们还面临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感到窒息:想要 “被别人看见”,需要获得游戏网络平台,如Xbox,的广告位——因为只有少数独立游戏能利用实体通路贩卖,大多数依靠较低成本的数位下载模式。大型游戏、商业游戏的开发有资金雄厚的发行商赞助,但独立游戏却可能因资金短缺或无法与平台签署合同而在 “临门一脚” 时惨痛流产。而当独立游戏终于“天时地利”地可以发售时,恐怕市场玩家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其他新游戏上面。

中国游戏产业起步本就较晚,且由于政策(以及最近一些政策,懂的起)的原因,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很低,受到很多公众的不理解。虽然我国这些年讲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但是对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理解与英美日韩等国存在差异:我国注重科技、文化、创意的 “有机融合”,美国通过版权连接整个数字产业,强调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赋。但是,怎么融合?看着续作成风、奉“微创新” 为圭臬的市场,便会知道真正大胆而新鲜的创意很难得到实验机会,创作者与玩家处于不平等关系——保守的创作者只想满足玩家的期待,再难做出挑战玩家期待的选择。因此,“数字创意产业”,仿佛“创意” 在 “产业” 面前矮化了,否则,腾讯游戏也不会成为腾讯集团的印钞机、现金牛。独立游戏的存在,使命感就是让“创意” 不断成长,少于10人的创作团队的风险相对大型游戏而言较小。

目前中国独立游戏人的 “春天” 还没到来(相比于2000多亿的游戏市场,单机游戏所占份额不到1%)他们依然需要 “开源节流”。但是,独立游戏公司正逐渐成为在腾旭、网易、盛大等巨头之间的流动实力:例如FunPlus。因此,如何挑战大型游戏所设的天花板?这部纪录片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也可以给中国的独立游戏人们以精神力量。

“游戏是终极艺术形式,就好像史上所有传播媒介加在一起,再加上互动功能。” 未来,游戏电影化,电影互动化,电影游戏化….已成互相影响和融合的趋势——举世无双的《时空幻境》游戏,在未完稿时就获得了独立游戏节设计大奖,它和电影《信条》分享了一个内核:时间逆流,游戏英文名就是Braid,就是 “辫子”的意思,自行体会其暗喻。

惭愧的是,我之前从来不了解游戏,几乎一切的游戏于我都恍如无所适从下的世俗的选择。

但我想对我之前的这种看法以及我口无遮拦所伤害的人说一句抱歉,因为,我今天也想玩游戏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