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育儿放弃》经典读后感有感

《育儿放弃》经典读后感有感

《育儿放弃》是一本由[日] 杉山春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育儿放弃》读后感(一):不能放弃的妈妈,只能放弃的妈妈。

这本书让我觉得很恐怖,不仅仅是孩子被饿死了很恐怖,而是我知道孩子是怎么饿死的,甚至没有看的时候就知道。

我经常能感受到育儿里的绝望,明明可以求救的事那么多,可以想的办法也那么多,可是深陷自身情绪问题的年轻父母还是像被捆住了一般,任由女儿在纸箱里饿死,这很恐怖,可是不光饿死了孩子恐怖,这样的家更恐怖,没有能看见孩子的父母能照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能独自长大或者死去,更恐怖的是,我理解孩子的痛苦,我也理解甚至面对着妈妈的痛苦,我理解妈妈面对孩子发育缓慢无能为力的痛苦,因为她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也无法承担负责一个生命的压力,面对小孩和生活的无助,我就很无措,我儿子一直体重偏轻,生长发育缓慢,我无数次想带他去医院又不敢去,因为怕被医生说,问我这孩子为什么这么瘦,我不会做辅食,也不会推拿,面对不吃饭的孩子,我只想逃到单位和小说里,我也是这样一个无能为力的妈妈,如果你问我为了照顾孩子做了什么?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像我这样的妈妈很多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被强大的妈妈,无微不至的妈妈养大的我,为什么我自己并没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可以照顾孩子的妈妈呢?大家好像认为妈妈照顾孩子天生是一种能力,只要生下来孩子,就会在哺乳哄睡爱抚中学会照顾小孩,确实在这些育儿活动中我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爱他,可是我也越来越疲惫,想要完整的睡眠,想要自己的时间,想要毫无负罪感的玩耍,我当不好一个妈妈,因为我只能顾得了我自己。

《育儿放弃》读后感(二):再密的网,也有漏的地方

一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三岁孩子被父母活活饿死,死的时候只有五公斤,比出生的时候重不了多少。

两个高中还没毕业的年轻人,都来自于缺爱的家庭,早早的有了孩子,男的不想直面现实在工作和游戏中逃避,女的看不到现实被照顾孩子和孩子的迟缓发育压的透不过气来。两边的家庭都有提供过帮助,但都不是系统性的成功的帮助。女方母亲就是表面上爱孩子,就是嘴上说说,出事以后,不经过女儿的允许,就把女儿的日记和照片公布给媒体,停止了看望女儿。女儿到最后才渐渐展现出对这个自己小时候就抛下四个孩子的母亲的愤怒,但是自己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还是最喜欢母亲,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可。男方的母亲积极参与,但是跟儿媳妇的关系不好,两个人之间没有有效沟通,儿媳妇非常反对婆婆介入带孩子,而且她看到从婆婆那里回来的孩子有了自己不喜欢的习惯,更加怨恨婆婆,迁怒于孩子。

小家庭,双方大家庭都不能有效的照顾孩子,社会保障也出现了问题。在例行体检中,孩子被发现发育迟缓,跟母亲的互动少,咨询中心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信息共享,后续跟进等问题,被孩子偶尔的好转迷惑,最终没能避免这一悲剧。在这个过程中,邻居也发现了问题,小孩一岁左右的时候被送急诊,大脑受伤出血,这种就是非常明显的家长暴力对待孩子造成的。在《特殊受害者》一集中,单亲母亲为了养家上班,平常孩子都是保姆带,孩子两岁非常活泼好动。母亲出轨上司把情人约到家里来,结果女儿哭闹,她就摇晃孩子,孩子不再哭闹睡着了,第三天孩子摔倒送医后脑死亡。邻居都在后悔当时应该多问问,包括后来很长时间看不到小姑娘,但是他们是外地人和本地人本来就有隔阂。小姑娘的发育迟缓就是由于家长的暴力造成的结果。

这是发生在2000年的事故,通篇看下来,真的是能做的已经做了。小姑娘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双方家族三代里面都有有毒的原生家庭,男的游戏酗酒家暴不管家务,女的愤怒忽视孩子的基本需求,更不要说心理需求,最终的恶果小姑娘就是受害者。从这一年开始,对儿童的保护力度加大,咨询中心会配备了律师,在跟家长对峙的时候可以提供支持,去家庭探访的时候好几个工作人员一起过去。

后记里有一篇说,东亚其他国家没有父母杀害孩子,孩子杀害父母的,这个说的不对,都有的。以前大家庭的时候,父母也忽视孩子,但是那个时候对做父母没有现在这么高的要求,只要不打死不饿死都算是正常的,现在的标准已经提高了。大家庭里,孩子是一起被照顾,有众多的玩伴。现代的小家庭,一个不工作的女性,自己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培养出一个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任何晚于标准速度的地方,女性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不亚于工作上的失败。这种失败还是没有办法消解的,因为社会标准是,你们女的天生就会,别的女的都会,为什么你不行?你自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会隐瞒,会撒谎,会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消解焦虑。不去寻求帮助,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以及思维方式,让他们觉得别人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寻求帮助也会被拒绝。

这么密集的网都有漏掉的人,那些没有安全网的地方,孩子能够好好长大的,都是奇迹。

《育儿放弃》读后感(三):少生不生,幸福一生

2000年,在日本爱知县发生了一起由父母忽视导致3岁女童饿死的悲剧,作者杉山春经过三年的调查,还原了案件的始终,深究了儿童忽视虐待的原因及忽视这种无明显肢体伤害的虐待形式被轻视的恶果。阅读中的每个字似乎都能引爆我的怒气,大约因为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所以在情感上真的很想把这对无知又乱生孩子的夫妻创亖!但我也深知,真奈的悲剧不单单只是丧偶式育儿、婆媳冲突、年轻母亲毫无育儿知识以及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所导致,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只去怪罪一对父母,几个家庭,对真奈的去世应当负责的是整个社会。机构不作为、医院无经验、邻里的疏离乃至科学育儿引发的焦虑,无不一一诱发了真奈的濒死。儿童虐待的背后藏着太多的社会问题,不是解决掉某对父母就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也是基于此,我不太喜欢出版社把原著的副标题《为何真奈会死?》修改为《被困住的母亲和被忽视的女儿》,在我看来,原副标题更多的提醒人们思考真奈的死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问题,但简中的副标题似乎限定了思考的方向和焦点,真奈的死远不是解决一个母亲的困境就能解决的问题,父亲的消失是不是也被忽略了呢?社会加诸母职的惩罚是不是也被淡化了呢?要缓解一个母亲的焦虑和绝望,不仅仅是要更多人去帮她,还应该告诉她,你可以不必完美,你的孩子也不必完美。

在看到真奈的母亲雅美不停的提到真奈发育缓慢带给她的焦虑,以及她觉得丢人这种心情时真的既愤怒又无力,在我看来,这种发现问题不是想着解决而是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份儿的思维逻辑真的很东亚,东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是一种极为拧巴的羁绊,孩子的一生都只是工具的一生,父母年轻时,孩子是他们长脸面的吹嘘,父母年老时,孩子是他们养老的主力军。东亚的父母仿佛天生深谙pua之道,他们的爱明码标价,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是孩子的主宰,才会更加毫无顾及的摆布和施暴,而获取父母的肯定几乎成为大部分子女一生探索的课题,孩子只能把爱和优秀等价,因为这是父母教会TA的第一课。雅美又何尝不是这样被母亲养大的呢?年幼的雅美选择做一个好孩子,不敢向母亲撒泼,更不敢向母亲求助,因为害怕因为母亲觉得自己麻烦而厌弃自己,这种“好孩子才配被关爱”的情绪也转移到了真奈身上,也许在雅美的内心曾暗暗想过:“为什么我都能努力变乖让母亲爱我,真奈你却不能呢?”

成为母亲后的我,也被无尽的育儿焦虑裹挟,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养了呢?”更进一步去思考又会发现,为什么现在养孩子越来标准化了呢?书里提到“有不少虐待现象正是从体检时听了保健师的一句‘孩子的体重不达标’开始的。”大概率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养育,孩子却不懂得回报,甚至让自己在医生面前像学生一样被批评,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在科学养育了,为什么还是会被否定,会被认为不称职呢?这种痛苦的自我质疑太过痛苦进而转嫁给了孩子。效率社会把孩子当成产品对待,忽略了个体的发展趋势,再通过数字对父母施压。无怪乎作者发问“孩子哪怕有一丁点的发育迟缓,父母就有一种遭到否定的感觉,这是现代人特有的神经过敏吗?”我想这种被责备的情况更多的发生在孩子母亲身上,因为社会已经默认了,母亲是养育孩子的负责人,那么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母亲的问题,孩子的滞缓是母亲的失职,是母亲们在承受着标准化、科学化的理性养育的压力。

除了家庭和社会氛围,福利机构、医生和保健师的不重视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假如他们当中哪怕有一个人能都真的重视起来,加强介入,也许真奈就可以活下来。所以经过真奈案后,爱知县大幅调整了针对儿童虐待案的解决政策,增加人员,提升岗位重要性,专人专责,加强对上岗人员的相关专业培训,加强对虐待家庭的介入,积极分离虐待父母和儿童。饶是如此,虐待案却仍旧持续不断,这让我怀疑,在高度焦虑化的社会和父权控制系统内,生孩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毕竟会残忍虐童的父母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略显唯诺的普通人。

愿真奈在天堂再无孤寂,再无痛苦,也愿人间的婴孩们也能安心的长大成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