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托尔金》读后感1000字

《托尔金》读后感1000字

《托尔金》是一本由[英] 凯瑟琳·麦基尔韦恩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金》读后感(一):中洲传奇创造者的视觉传记

魔戒粉狂喜,这本画册实在是太令人期待了,拿到书的第一瞬间就拆掉狂翻。

太棒了!斯巴拉西!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角”,J·R·R·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英国语言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历史上最伟大也最负盛名的魔幻小说大师,以创作经典史诗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精灵宝钻》等一系列基于中洲世界的冒险故事而闻名于世。

从书信到托尔金年轻时留下的各种文本,侧面讲述了一战后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的创作背景,包括托尔金的朋友圈,他的墨象社/吃煤人俱乐部的同党们,例如纳尼亚传奇的原作者C·S·路易斯、内维尔·科格希尔等等。

除了他的作品本身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能够提供给大众的信件、画作、照片、创作灵感簿、精灵语“字母表”等等,都在这本尺寸惊人的全彩大画册里。

当然,书中还为托尔金作品在欧洲的巨大影响力进行了记录,大量的有趣书信、甚至包含了一些民间自制的周边。

一战对这位作家的深刻影响,他在中洲世界中创造的人物和故事也同样融入了对战争的思考。

年轻时与他一同创作并且深受战争影响的作家朋友还包括《纳尼亚传奇》系列作者C·S·刘易斯,在纳尼亚传奇中现实背景也正是少年们为了躲避战火在乡村生活时遇到了神奇的橱柜。

这种让孩子们离开城市躲避战争的措施在欧洲非常常见,是那几代英国人成长过程中的记忆,也正与因为如此,他们讲述的魔幻故事中永远存在着面对黑暗震撼人心的勇气爆发的瞬间。例如甘道夫在《魔戒》中的那句“You shall not pass!”

最早创作的《霍比特人》系列冒险故事则融合了史诗《贝奥武甫》,安德鲁·朗和格林兄弟整理编纂的童话集。托尔金以文字的力量帮助一战后的儿童读者们重拾勇气的经典瞬间。 

最后分享一下书中各种奇怪又Nerd的粉丝来信,包括精灵语写就的粉丝回信!托尔金写给朋友的信件,个人笔记墨宝,还有一些更奇怪的东西,比如奥特曼配色的文学博士服…

这配色实在是…太怪了……

《托尔金》读后感(二):没有他,就没有魔戒,没有中洲世界

-

J.R.R.托尔金,一个埋头书斋、深居简出、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古怪奇特的想象力与我们对传奇的向往息息相通,像所有千百年来出类拔萃并幸存下来的故事一样,托尔金的精 灵、魔法师、霍比特人和中洲世界哺育着我们的精神。

-

托尔金童年时居住在伍斯特郡村庄,在想象力放飞的年纪,伍斯特郡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纯正的英国中部乡村的热爱,这种热爱的基础,是漂亮的水中石头和榆树,是潺潺的小河,还有附近的磨坊和田野里的农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将与他的中洲世界联系在一起。

-

男子汉的理想人格有赖于血肉相连的历史传统。传说里,撒克逊农民会在犁后吟唱,重甲兵会在诺曼城镇里巡逻,巨魔比人高,披着红头发,骑士们向国王宣誓效忠,队伍行进在远征的路上。《魔戒》起始于一首诗,一则充满威胁性的谜语,预言了黑暗力量的潜藏。在此基础上,中洲世界诞生了。

-

《托尔金:中洲缔 造 者》,凯瑟琳•麦基尔韦恩,世纪文景。

-

★一座不折不扣的托尔金纸上展览馆,一本涵盖托尔金生平与创作的经典画传。

★书信、手稿、插画、地图、设计纹样、家庭相册……数百件展品高清大图,罕见的珍贵文献,印刷精美;展示大量细节,是八卦党与考据党的天堂。

★六位重量级托尔金学者的研究成果,多面展示托尔金文学创作的本质与精髓。

-

这部著作揭示了托尔金文学世界观的构成过程,《魔戒》系列作品的出版情况、手稿和版本留存,还有托尔金与C.S.刘易斯等人的友谊。刘易斯深刻评价了托尔金创作中背景里的现实感和神话的价值,那也是刘易斯《纳尼亚世界》的特征。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牛津围绕托尔金和刘易斯形成的圈子,松散的俱乐部“墨象社”,经常滔滔不绝地谈论“诸神、巨人和阿斯加德”,那些灵光的瞬间对后来的幻想小说,包括影视和游戏都影响深远。

-

20世纪的牛津有一种来自19世纪的精神气质。学者们热衷于对语言及其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和比较研究。托尔金关注的事物异常广泛,例如认真写作幻想和童话故事,热烈地喜爱语言。托尔金谈到了发明语言的乐趣,并且相信这种技术性的语言学“爱好”在童年时期是自然天成的。在书中,可以看到托尔金发明的“精 灵语”,还有亲绘的中洲世界地图。

-

图片供参考:

《托尔金》读后感(三):《托尔金·中洲缔造者》校勘记

本文介绍我在协助校对《中洲缔造者》一书时考证的一些问题。

据托尔金年谱1938.8,达德尼这时在比利时,14日来信提到她曾在大英图书馆读过一些手稿。可推想托尔金应该是为了帮她去了趟图书馆。几天时间不可能整理手稿,collate宜解作核对。故改译为:在与比利时学者西蒙娜· 达德尼合作过程中,他核对了博德利图书馆里关于圣人生平的希腊手稿。

经查,该馆名字就叫Morgan Library & Museum,所以把“及”改为“暨”以免误解。Curator可以是馆长或馆长之下某个分部或领域的负责人。从该馆官网2018年的镜像(找镜像是因为现在官网查不到比德韦尔的职务了)查得,每个部门只有一个curator(兼任部门主管)和若干assistant curator,比德韦尔和麦奎林两人当时是Printed Books & Bindings分部的Curator和Assistant Curator,而且这个头衔还带了冠名,译成研究员较合适。这也是目前被不少人接受的译法之一(其他常见译法还有策展人、主任等)。

本书初版中因为我当时没有仔细考查这个词的译法,改译成了“主任”,还算凑合,但和该馆对curator的定位似乎还是不太一样,写本文时才发现问题,只好等以后改正了。

这里的Univ指University College,牛津的一个学院。而C.S.刘易斯此时在另一个牛津学院任教,所以在Univ是兼职。因此译文修改为:他是大学学院校友,如今在那里作兼职教师

图23说库尔德语源自古波斯语和中古波斯语,而我查到维基的语言树说它与古波斯语是平行演化关系,分属伊朗语支的西北支和西南支。因此致信作者问了这里是否需要修改,得到回复是保留不变。

于是又查了些资料,看到《伊朗百科全书》说,“任何研究或描述库尔德语历史的尝试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从伊朗中古时代开始,库尔德语的前身尚不为人所知;现存的库尔德语文本只能追溯到16 世纪……库尔德语在现代伊朗语言中的地位并不容易界定……伊朗方言学一项普遍接受(但实际上也值得怀疑)的发现是,自中古伊朗时代以来,伊朗语言可以分为东支和西支两个亚群;后者包括波斯语、库尔德语、Balōči以及当今伊朗使用的所有其他伊朗语言和方言。对于西伊朗语言的进一步、更详细的子分组,不存在可以公正地说明这些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普遍接受的方言或谱系模型。”由此可知,维基上写的西北支和西南支的分类只是一家之言。鉴于库尔德人的敏感地位,相信不同观点背后往往也有政治因素作祟。搜到的一篇伊拉克人写的最新论文甚至还在讨论库尔德语是不是波斯语方言,而且也提到“这一领域存在大量偏见,因为与库尔德人相关的每个概念都被政治化了”。

这里说托尔金71年1月才收到70年的圣诞贺卡,然后给玛格丽特回信,显然可能性不大。致信询问作者得知,这张卡其实是70年底收到的。

从卡片上文字可知,毕业后内容也一直在更新,直到73年去世。因此改译为:学院副院长为每个学生都维护了一张履历卡。

圆珠笔二战后开始在英国流行,《托尔金:艺术家与插画家》提过圆珠笔上市没几年托尔金就换用它了。事实上,本书展品49号说明就提到“使用圆珠笔这一特征,说明这张图是他晚年画的,因为圆珠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国传入英国的,托尔金从1950年开始用圆珠笔写作,从1953年开始用圆珠笔画图。”故改译为:到他很早就在绘画中使用圆珠笔

小托在《霍比特人》前言中详细说明了《黑森林》这幅画的来龙去脉:

可知第二次修改没有重画,只是改了标题。故译文改为:这幅画还有更曲折的后续,多年后, 托尔金将它重新命名为“范贡森林”

英文版这四处用词都是page,然而略加思考便能发现问题:6-1-2-1=2,剩下两页去哪了?查《〈霍比特人〉的历史》可知,其实这份手稿一共三张纸,正反都有字,计六页。因此将“两页”改译为“两张纸”。

本书还纠正了一些英文版中的释文、引用和版式小错误:

另外对书中言之不详的地方补了些译注,现在看来,有的地方恐怕过于自作聪明了(当时入坑才半年……),最后还被版权方质问为啥多了内容,给本书出版带来了很大麻烦,以后得吸取教训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