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川东到海》经典观后感有感

《百川东到海》经典观后感有感

《百川东到海》是一部由吴双执导,吴潘芮 / 王浩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川东到海》观后感(一):“百川东到海”与“元元和小海”

故事似乎如题目那样用的诗一样,主要由去程和回程两部分组成,分别照应“百川东到海”和未出现的“何时复西归”,正如导演吴双所说:这首诗本身从感慨春天的生机,到担忧秋天的衰败,进而联系到人的一生光阴似箭,更应该惜取少年时。从叙事上来说,恰好和我们的叙事是存在某种对应的,所以就选择了它作片名。特别是,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只要说“百川东到海”,大家很自然能背诵出“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家在观看完影片后,自己补上了后续的诗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元元和小海这两个小角色给我留下了比较神的感触,在影院观看电影时,心里也不断对比着这两个小孩。从初印象来说,小海给人一种更懂事的感觉,而元元给人一种在幸福家庭庇护下时有的任性。当然,也并不是说小海的家庭就怎样亏待他,或者是元元的家庭就完全幸福完全没有生活重担。小海一家还住在信号薄弱的沙漠地里,他对父亲留下来守故土而母亲进程打工这两个选择一定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他接触的事情就让他提前思考了一些这个年纪里其他小孩没有思考过的事儿,因此他会比别人更懂事更沉稳些。而元元虽然家里也有学费负担,但至少他还没面临到像小海那样比较深刻的事情。他会耍小聪明,通过抽签通过将状元照片贴在文具盒里来使自己的作文“进步”,虽然看起来这种“摘抄”的方式不太符合我们推崇的脚踏实地的教育观,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年纪的小孩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很正常。

影片中最让我感觉进入了这个影片的片段大概就是在水上乐园,画外音是小海写的关于这次暑假的作文,然后画面穿插着两个小孩嬉戏打闹的快乐时光,就会感觉,小孩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快乐呀!

《百川东到海》观后感(二):百川东到海,殊途同归

《长歌行》最广为人知的是末四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虚空设问衔接着对少壮努力的殷切提点,因而该片可能也被认为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最直接的佐证似乎是,在沙漠化加剧的背景下,顺应沙进人退大潮的人们早早撤离沙窝,退进县城的防守,以免风沙大作侵蚀。

除此以外,《长歌行》与本片还有诸多对照之处,例如,“青青园中葵”(虽然此葵非彼葵)果真不幸在野火或秋节降临时华叶已衰。孩子们在颠簸面包车上抓阄和在水上乐园冲浪嬉戏的半日友谊可以类比为阳春德泽之下的万物生晖,而更真切的是葵花深处的元元一家为避债而流徙,“常恐秋节至”终成事实,满地焦黑垂萎的葵花证实一种毁灭性力量的曾经造访,炊烟如狼烟,呈现出一种号角余韵。面对不知所踪的伙伴与失落的友谊,小海把努力求得的“凤头猪肚豹尾”作为经验字迹工整地抄写下来,连同爬满方格的作文本本身,成为一捆饱含希冀的去信,寄存在无人叩问的铁门上。

从这两条线索来看,电影似乎像说明无尽的流徙正是宿命,在环境与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下人们注定要为生存与生计奔波,直到入海。但果真如此吗?电影暗示,对于断章,不止有一种取义方法。“百川东到海”未必悲叹着时节如流、岁月相催,它或许只是客观描述一种殊途同归。抛开文化记忆审视这个片名,我们可以认为影片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解答。

我的依据主要有两点:影片中平等的叙事口吻及海元素的广泛喻指。

不同于青年导演注重表达自我书写青春疼痛的普遍现象(参考映后谈主持人发言),该片用众多细节刻写了更为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态。同时,它更多是冷静的陈述与不动声色的呈现,片中选择了不同路径的人物都不被单一的舆论所裹挟,其形象仍然是独立自由的。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小海爸爸带着儿子坚守沙窝,并不以高士自诩,他虽然饱受亲友抱怨,同时也获得家乡名人的褒奖;小海妈妈的存在感寄托在可以相互推翻的去向猜想和一条用途不明的红裙子上,分居的丈夫对她的选择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这样不肆意评价定论的宽和态度可能也与叙事者的真实身份相关。影片开头,小海在作文本上的反复涂抹对影片故事走向实现有效纠偏,这时足以令人怀疑叙事的真实性可靠性;影片末尾,疲惫一天的小海回到家中,白天纷繁的县城所见收束成沙窝深处一豆昏光,小学生作文本上新起一页的落下“百川东到海”五字标题,仿佛一切只是建构出的纸上苍生,孰真孰假难辨是非。之于孩童,所见或者所想象的一切不过心中不解的直接映射和限知呈现,未来世界像万花筒一样展开,绚丽、朦胧而迷离。过载的信息有待消化处理,成长和对应的选择仍然是一道疑团重重的谜题,所以影片呈现出平等无偏好的色彩,大概也在所难免(顺便,考神梁的角色处于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太业余的我并不纠结这之间甬道的铺设是否太过生硬,大概从场景亮如白昼的一刻起梁已经暴露了他作为孩童精神投射对象的本质,而ChatGPT般对话大概也代表着在万物静默如谜的童年中小海对一个精准指引的渴望)。

不用唯一价值观去评价,这是一种客观;而认为“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海”则是另外一种客观。沙土的对立面是海水,所以逃离沙窝寻找新生活的选择推导到极致,就像小海在文具店将手指从西北顺流直下东而入海一样,代表着妈妈到海边参加舅舅婚礼这样的可能性。但是流沙的游走不定也类似于海动荡的特性,甚而沙窝本身可能就曾是海。沧海桑田,沙窝保留了海的骸骨行迹,人在沙丘上赤脚散步拾起一枚贝壳(导演和编剧说真的捡到了哦)。所以“妈妈说,我们就住在海边!”

虽然片名是《百川东到海》,但全片从未出现过真实的海。无论是世界地图上迷人的蔚蓝,还是水上乐园模拟的骇童海浪,都是近似但虚幻的存在。海是一种想象,正如“百川东到海”同时是小海的作文题目,宛如飞来之笔。小海一家保有对海的记忆和想象力,甚至小海这个沙漠之子本身就是海。所以哪里有川流和大海?也许是九九归一,也许是死亡的殊途同归,也许是彼岸,原地不动的和向东奔走的人所追求的都一样,海是彼岸,只要能成为彼岸都可以平等地被称为海。

所以,完全不觉得无聊,相反很喜欢电影的开放、舒缓,散文一样,供观众在欣赏大量自然场景中寻觅逻辑自洽的解答。

(20230630百讲李莹厅。本来应该6月底看完电影直接激情输出完毕,结果拖延至今,正好也冷静了一些,蒸干了无病呻吟,俭省字数......)

《百川东到海》观后感(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百川东到海》完全超出了观众对它的预设想象。从开场时的倒回式叙事,到写游记作文与虚构经历的互文,再到一切回归平静的落寞,这部电影建构了多次反转剧情。

故事讲述了小海在一次暑假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县城寻找许久未见的妈妈,一路上,他都在构思一篇完美的暑假作文。影片以「在路上」的姿态呈现了整个游历过程,小海在路途中偶遇了同龄少年杜小元,两人先是乘车去见小海的妈妈,未果;当小元得知小海姐姐文笔不错,便展开各式请教,小海带小元去姐姐所在高中见她,仍然未果。

此时,影片“寻人者不遇”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大为困惑,观众开始对之后剧情的发展保持警惕。小海跟随小元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主题游乐园后,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如此梦幻离奇,堆沙堡,跳天梯,游水池,小海在一系列怪异动作中脑洞大开,仿佛自己的家乡被浓缩为一座水气饱满的游乐场,而“海浪”则掀起了小海尘封的身份——他是一名被教育扶贫的学龄儿童。

事实上,他的家乡仍旧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杜小元一家人从未出现过,而他的这一番奇遇实则是他幻想出来的瑰丽世界,并成为他名为《百川东到海》的游记作文素材。

从整体质感看,《百川东到海》像是一部CCTV电影频道标准的电视电影,而儿童视角、少年程式化的表演风格,素人式的群戏,都让影片饱受争议。

但与此同时,影片中却充斥着一种决绝,小海的父亲一直坚守在这片莽荒之地,像“精卫填海”般的沙漠战神,试图重现小海想象中的那片神圣的绿洲,轻轻叩问着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的下一句:何时复西归?

作为观众,尽管不满于《百川东到海》的拙劣技法,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凸显了一个孩童的幻想姿势,演绎着一出现代化的悲伤寓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