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去里斯本的夜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去里斯本的夜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去里斯本的夜车》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杰克·休斯顿 / 汤姆·康特奈主演的一部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一):致命的里斯本

我是在把小说完完整整看完的情况下拾起了这部电影,虽然这本书我读了整整一年。人物与场景与我脑海中的极度相似,只是电影始终是受时间束缚的,很多人和事没有交代,如普拉多的妻子还有中学时期的女挚友……我原以为通篇会是作者描述的葡萄牙语夹杂着法语,因为英语确实少了那些许的魅力,也或许缺失的还有一直耿耿于怀的城市:伊斯法罕,但我理解,毕竟这是电影。这是我唯一摘抄了好多笔记的小说,没办法,文字太有诱惑力。电影可以打八十分,因为总是希冀着某种深入……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二):如果是你,会想尝试不一样的人生吗?

一个善意的举动引发对他人经历的强烈好奇,让过着波澜不经生活的大学教授,越出不见得热爱却已然固化的轨迹,踏上前往里斯本的夜车,揭密一段精彩纷呈的人生。

电影初看时觉得这种将我们看书、看电影时才有的对他人跌宕起伏经历进行窥视的过程,可视化为一趟说走就走的探访旅程,这一讲述手法挺有新意。看完之后仔细回想才发现原来是Orsen Welles《公民凯恩》的影子,无论是数次探访拼凑出来的人物轨迹、不同好友对同一段经历分别讲述的主观镜头,还是住疗养院的爱抽烟/雪茄的志同道合好友、透入关键信息的仆人,甚至通过掌声的寥落来表现故事主人翁不受支持的这一细节······

然而Bille August这一部电影的表现,像是很想学《公民凯恩》的讲述方式,却又拼命增加各种政治纷争、宗教困惑、三角关系、父子矛盾、婚姻困境、职场倦怠等等纷繁复杂的支线情节来掩人耳目,最后给人一种主菜不够其他来凑的大乱炖感觉。远不如早期《征服者佩尔》和《伯德街小岛》单纯讲好一个故事的纯粹,或者《善意的背叛》加长篇幅细细铺陈,来得精彩。

不过《开往里斯本的夜车》胜过《公民凯恩》之处,在于把重心放在了想要从平淡生活中跳脱出去的教授,而不是拥有传奇经历的精英伟人,因而多了一层与作为观众的我们更为贴近的平民视角,在观影之后不会止步于“我看了一个挺精彩的传奇故事”,而起码会在我们已经日渐麻木的内心激荡起一丝涟漪:

“如果是我,会想要尝试另外一种人生吗?”

《去里斯本的夜车》影评(三):电影和旅行

2014年8月29日,在堪培拉的记录:

昨晚把前晚没有看完的电影《前往里斯本的夜车》看完,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是同样的几句话,由电影主人公缓缓读出,直逼心灵深处,觉得那就是说给自己听的:“we travel to ourselves when we go to a place that we have covered a stretch of our life, no matter how brief it may have been. But by traveling to ourselves, we must confront our own loneliness. 当我们行走于他处,无论时间长短,这都是走向自己的旅程。但要走向自己,我们必须面对孤独。” 这次在澳的旅行,决定去哪里、看什么、停留多久,这都是一步一步走向自我内心的过程。其中犹豫不决过,孤独过,欢欣过,幸福过,爱过…所有的情绪和情感自己一人慢慢品味,品味之后的人生也许就更加饱满和丰富。就正如从美术馆里出来看天天更蓝,植物园里出来看花更艳看草更绿。电影里接着还说“And isnt it so that everything we do is done out of fear of loneliness? (难道我们不正是害怕孤独才做这所有的事吗?”) Isn't that why we renounce all the things we'll regret at the end of our life?(难道这些不恰恰又是我们在生命结束时所宣称最为遗憾的事吗?)其中的哲理也许我还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理解,但是这次旅行毫无疑问是又一次向内而走的旅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