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问学》读后感摘抄

《问学》读后感摘抄

《问学》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学》读后感(一):印象略好

勉强4星的。

对五四前中国文化史进行了简单的流水论述,余秋雨做个开头、引导与总结,一帮学生你喷一句、我呲一下(有个叫李安安的女同学印象不错),象我这样对文化P都不懂的人来说还是有所收获。

对余先生过去不了解,初步印象他有点做作;现在也不知道,总的感觉比过去稍好点了,书里他的观点多数都同意,难得找不出太多相左的地方。可能我对中国文化太不了解了。

《问学》读后感(二):2018读书清单之40 读余秋雨《问学》三星

2018读书清单之40 读余秋雨《问学》

第40本

2018.07.12

余秋雨《问学》2018年度第40本读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24万字,352页。

余秋雨的文字,华丽奔放、大气磅礴,常有过人见解;但感觉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实,不自然,有点“端”的味道,而且自视甚高,自以为大师,这从余先生对中国文化自上而下的俯视感中一览无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充满全书,溢出文字,而且认为这本书的出版让知识界极为感动,将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的确有点自我膨胀昏了头的味道。这或许是他不受同仁待见的原因吧。

阮籍在文学史上盗得大名,我独不解。他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来评价刘邦,是否太不自量力?书生通病,志大才疏。其时方当乱世,你阮籍怎么装疯卖傻而不去当英雄呢?而余秋雨先生对阮籍的这种行为却是极度激赏。同样是学者,余秋雨与叶嘉莹差距大矣。

给三星。

摘录:

文明常常要靠不文明的手段才能建立,但我们之所以成为文明而没有沦为野蛮,又必然有一种自我控制的力量。

《问学》读后感(三):《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

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作家的书,就也喜欢这个作家本人,因为我们几乎都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但是对余秋雨这种感觉却很复杂。

无论怎么评论余秋雨,说心里话,我还是非常非常喜欢他的散文的,尤其是《文化苦旅》还有后面他写的《酒公墓》等几篇,都很经典。在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对这本书也很喜欢。可是对这个人就是喜欢不起来,总是能听到看到关于余秋雨的负面新闻,你要是不信吧,都是有板有眼的,你要说信吧,感觉这么一个重量的人物怎么会做出来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也许一个作家就应该做一个作家,如果你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当然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有很多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余秋雨就非常爱出风头,几乎所有作家都没有他的出镜率高,但是问题是,他最擅长的还是写文章。于是对他的各种批评就甚嚣尘上,余秋雨也很委屈,感觉你们怎么这么挑剔啊,为什么对一个作家怎么这么苛刻呢?其实作为一个作家当然不会受到舆论这么严苛的批评,但是公众人物就不行,你想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你想成为一个明星,就必须付出代价,就必须承受这些批评,可是余秋雨并没有准备好,而是以一个散文家的态度委屈地耍性子,总能看到他在新出版的书的前言中,用几万字超长的篇幅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解,辩解得很有道理,但是却感觉有点矫情。既然这么无奈,为什么还要选择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呢?只专心写自己的书,不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吗。

前几天在网络中还看到他为黑龙江的黑宝药业题词,可能是他并不了解黑宝药业是中国活熊取胆的最大的养熊场,据说有官方背景。在环保界可以算做臭名远扬,余秋雨很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但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收钱就给题词,那么这样的文化人就让人感觉很不耻。如果没有能力分辨社会上的是非善恶,还是选择做一个作家,让大家通过作品来了解自己,这样挺好的。如果非要走到前面来,还经常出丑,就不能怪别人不理解你是一个文化人,不懂得俗世的人情世故,只想占便宜,要名气,却不接受批评,这样做有点让喜欢秋雨先生散文的人,心寒。

《问学》读后感(四):"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评余秋雨先生

这是一本很难打分的书,一方面,我得承认,我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读这本书的,的确是一读一骂,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读这本书(当然,借来看看就行了,最好别买:-))

夹叙夹议,喻情于景的散文,在49年后几乎一片萧条,除了社论式的文章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而自余秋雨的"千年","霜冷","文化"系列一出,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大有领袖群伦之式,我也在二千零几年的时候开始读他的书,一气呵成,而当时的文笔也似乎潜移默化.就在其声望正隆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消息,一是说他时的表演,二是指责他文章中的错误,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文人相轻,没怎么关注,后来听说余秋雨先生一一否认,一一反驳,最后结论是自己一个错误没有,心中不以为然,文章中天文地理无不囊括,偶有错误自然难免,毕竟您还"致仕"了呢.觉得余先生气量似乎小了些,但这也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吧.

后来出了本"借我",大致算是会议录吧,读下来比前面几本差了不少,现在想想似乎是在驳斥关于他出身的问题.再往后,余先生的书就少了,到了2006年,就是前上海市委书记出事的那年,大约在8月,突然写了篇文章,大意是批评在他7月参加的一个会议上一些与会者对那位书记的奉承,很突兀,

再过几周,那位书记下台了.我认为这是墙倒众人推,虽不是什么大的恶行,但是格调问题.再过几年,就是含泪事件了,也不多评了,至此我彻底反水.

回到书的本身,余先生毕竟读的书和社会经历比我丰富,因而也还有不少见解,这里我只谈论书的整体格调.一方面,这应该是根据课堂上大家的语言讨论整理出来的,语言比起文章一般会直白很多,但是这本书上每个人的口语都有太多雕琢的痕迹,并且发言有事先安排的感觉,后来附录上学生们的介绍,的确是一批经过挑选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共四十五课中,超过一半的课上会谈到"小人"对"君子"的攻击,会谈到"文化等级不高的人用揭露式的语气硬要和我讨论他非常不熟悉的古典词语问题",而"我却无言以对".余先生,恐怕是我要对你无言以对了,人家挑您一百处错误,您一一反驳,说自己没有任何错误,这种斤斤计较,进而把对方影射为小人对君子的攻击,文化等级不高对于大师的攻击,锱铢必较,然后一个转身又在自诩"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

《问学》读后感(五):余秋雨没有搞明白的的最大问题

前些天读问学,感觉余秋雨没有搞明白的的最大问题就是——汉族问题。

他可以超脱,但是民族不可能。汉族不是世界之民,而是民族之一。

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他似乎迷失了。从他坚决反对汉服的立场来看,是想代言汉族?还是想代言汉文化?还是想代言中国文化?

——他失去了重心。

如果他坚信自己的多元文化理论,为何对汉民族找回自己记忆如此抵制呢?

秋雨的立场是反对汉服,而不是反对强制推广。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这两种观点其实大不相同,秋雨应该分得清的。给我的印象就是 他反对汉服,而非简单地反对强制推广汉服。

--------------------------------

问:有人在网上提出,为了恢复民族尊严,中国人要穿“汉服”,至少在重要场合要穿“汉服”,您同意吗?

答:当然不同意。因为这与拒绝圣诞节、赶出辛巴克如出一辙。

当然,我还必须兴高采烈地展望:如果有哪些服装设计师能够把中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元素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着装上,并受到民众的欢迎,实在是一大好事,因为这就增加了人们选择的机会。如果有的机关、学校选择了民族气息的工作装和校服,大家也会高兴。但是,这是一种可爱的审美设计比赛,而不是一种专制的行政命令干预。

更何况,在欧美各国的服装极大部分都已经是“made in China”的时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对中国服装实施“反倾销”的狂潮中,我们的文人再悲情激昂地呼唤“汉服”,是否让人觉得有点过于做作?

中国文人啊,稍稍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吧。

--------------------------------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在吃粽子的时候改吃 汉堡包。

他的思维偏见已经形成。我是这样觉得。而且,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朝鲜族蒙古族取消民族服装。他们也是中国人嘛。

这样的不统一,实际上是造成民族矛盾的起点。我们可以看出,余秋雨混同了汉族和中国人的巨大差异。

实际上,在春节联欢会上我们看到——所有民族都在这个重要场合穿自己的服装,除了汉族。

按前述理由,余秋雨应该一体表示不同意。因为这与拒绝圣诞节、赶出辛巴克如出一辙。从这一点来看,余秋雨对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失去了敏感。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一边西化,一边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原来神道教已经衰微,硬是扶植起来了。还有武士道精神,原本就寥落不堪,硬是成了日本精神的代表。和服也是如此。

现在大家认为日本文化的象征的东西,其实按照鲁迅或者革命家的玩法,早就该被革掉了。

实际上,余秋雨在这方面也未能免俗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