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画说京剧经典读后感有感

画说京剧经典读后感有感

《画说京剧》是一本由和宝堂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3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说京剧》读后感(一):继承与发扬

每到过年都要和爱人去拜访他的大学老师。经常的情景是,爱人和老师在一边聊着近况;而老师夫人每次必看戏曲频道,而我只好在一旁陪她看京剧。为了不让我太无聊,她很详细地给我介绍表演人的流派,这个流派的特点。我听得似懂非懂,但因了她的介绍,才知京剧里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神秘的京剧似乎也有了些许亲切感。

因对京剧一无所知,听不懂、看不懂、不懂欣赏,所以才心生敬畏,敬畏的东西容易让人产生疏离感。看着老师夫人这么痴迷于京剧,而京剧于我则有暴殄天物的不遇之感。我常会问:京剧是什么?京剧的魅力在哪里?怎么去欣赏京剧?而恰好有这样一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京剧的起源、京剧角色的划分、京剧的流派、甚至有后台的奇闻趣事,并细致周到的讲解了名段欣赏——这就是《画说京剧》。不能说这本书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了解了京剧巨大魅力,以后再去欣赏京剧也不会像“门外汉”一样不懂装懂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对京剧一无所知,是个“京剧盲”。通过书中的介绍,终于明白为什么京剧会让人如痴如醉。我越发觉得京剧真的是一个宝贝。

那天还和朋友聊起文化传承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急速前进,在前进中却丢失了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是弥足珍贵的。我所在的城市里,拆了许多老街和老巷,儿时的记忆只能通过照片找寻了。这也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通过本书的介绍,京剧蕴藏了那么多的技艺和知识,仅一个脸谱就有多种形式来表现,集绘画、审美、化妆等技艺为一体,而当今的年轻人懂的欣赏则少之又少了。我有点担心,会不会也会出现继承的空白。周围同事都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在小时候学习一种技艺,大多学了钢琴、绘画,甚至是一个体育项目,却鲜有听说学习京剧的。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普及不够,二是学习场所不多。将来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知道怎样欣赏一台音乐会,却无法欣赏一台集唱腔、表演、化妆为一体的京戏时,这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

所以,我要隆重的推荐《画说京剧》这本书,向同事、朋友、亲戚的孩子们,这是一本很好的京剧入门读物。作者语言通俗易懂,介绍丰富有趣,并配有辅助理解的图片,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就算是一个对京剧一无所知的人,也能饶有兴趣地把整本书看完。通读后对京剧会有一种整体概况认识,甚至再去欣赏时,甚少知道哪个角色是生、旦、净、丑,哪些流派有哪些特色。

艺术都是相通的。书中介绍了一个小故事,谭鑫培被慈禧太后请去给英使表演,唱到哀婉处,英使也不禁垂泪。慈禧问之原因。英使说,唱词不是太懂,但能感觉到一个幽灵在呻吟,特别伤感。可见,谭鑫培的唱功之传神;可见,有魅力的艺术都能打动人。

京剧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辉煌之后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不管是作为艺术,还是文化的传承,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像能说起西方音乐一样,也要了解本土的文化艺术,继承并发扬下去。

《画说京剧》读后感(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京剧

小时候唱过戏,娃娃京剧团里唱着玩。隔壁小学就唱出了个梅派传人,我这儿进入五六年级小升初冲刺阶段也就断了唱戏,唯一的成就也就是代表学校去录音棚录了演出DEMO,也画着浓妆登上大戏院表演过。可我也不是角儿,我只是《红灯记》里的群演之一,被安排在舞台的最边角。还依稀记得学校里扮演《四郎探母》里铁镜公主和杨延辉的俩学长学姐,又仙又俊,偷穿花盆底的我还差点儿摔跟头。

这是一本入门书。书籍脉络很清晰,我看得还挺细,虽然仍然辨别不了唱腔,记不全流派,但是初略地了解京剧概况,这本书足够。个人非常喜欢“京剧后台有乾坤”这章,可能也是因为前几日因工作关系去看了京剧团的带妆彩排,书里的一幕幕就跟放电影一样,代入感极强:箱官准备服饰与饰品,速度飞快动作麻利;自己画好花脸的邓老师摊着专用的彩匣子给徒儿上妆;还有一水溜穿好贴身水衣的女演员们对镜贴片子、插头面...

我也特意上知乎翻了翻,平沙生老师可真门儿清啊,攒着他的视频和live准备一并看了,隔着手机与重洋,臆想着他扑面而来的仙气。

“这是唱戏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出自X大戏曲教授。为何这么说,因为国家在扶持传统文化。最近几年里,传统文化用各种新编方式获得了众多文化基金项目。05之后的改制,戏团的生存压力一夜增加,即使在这最好的时代,国家或当地的补贴也只能占到60%,其余部分要靠不断地商演营收。若是当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票房不够热烈,市场化便是从业者心头一块重石。老百姓要看戏啊,看戏要买票呐,买票才是真实的尊重从业人、促进行业的表现之一啊。

为何又是最坏的年代?新编京剧用夸张的话剧形式来演,登台唱戏竟不用“场面”而用伴奏...挺乱来的不是。知乎上KOL们的立场特别坚定,非常反感对传统戏曲的生硬创新,可是转念想想,科技的发展,速食文化的衍变,社交方式的更迭,消遣方式的爆炸,此时代也非彼时代了。二三十岁年青一代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多重心的娱乐化的,这是不可逆转的现实。更何况最纯正的京剧也已在历史中遭遇重创,我想找本《伶人往事》得去旧书网上淘,这被政治看上的艺术,被时代架起的艺术,重新落地更多像是强求。

政治层面的东西我不太懂,也不敢多聊,半句话都插不上。但我知道三大表演艺术中梅兰芳艺术是抽象而独特的。我当然希望看见京剧的传承,我也乐于去做一位传承人。中国风的歌曲不少,几句唱腔便算是借国粹的光了,但其实可能也没人知道这传统艺术的传承该如何进行,挥着手臂喊着口号倒是谁都会。乱创新太冒险,不创新又过时,若是各听各的自得其乐,保守派听旧曲念往日传承经典,创新派走市场玩跨界创作新意,我反倒觉得也可以接受。

写到这里,才留意到本书飘口处,和宝堂先生的最后一段简介:“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我且先把本书的CD翻出细细琢磨吧。

《画说京剧》读后感(三):京剧不了情

京剧,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灵魂般的存在。京剧脸谱如同瓷器,丝绸,茶一般,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符号。京剧的脸谱,行头,唱腔,做派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使得京剧本身成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成为了可以与意大利歌剧,英国戏剧比肩的表演艺术。

一些年轻人可能对京剧不屑一顾,但是当他们成熟起来,国学知识丰富起来,他们往往都会对这个浸染了浓厚中国文化水墨的表演形式痴迷起来。我就曾经是一个视京剧如粪土的懵懂少年。 由于父母喜爱京剧,尤其是八大样板戏。10多岁的我就成天浸泡在西皮二六中。 电视被霸占,不能经常看动画片成为了我给京剧定的“原罪”。 可以说一听到锣鼓点,我就头大。但是看着爸妈陶醉的表情也就不忍心耍小孩子脾气,只能满脸麻木得跟着看。 虽然不喜欢京剧,但是每天的耳濡目染却也听出点味道来,偶尔还能模仿一下杨子荣上山打虎的唱腔。“润物细无声”-京剧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个人喜恶在它面前似乎都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到欣赏者的心田里。

18岁的我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开始了留学生涯。“人到异乡为异客”-在国外待久了的人心里往往会对传统文化特别的眷恋。就像只有周围漆黑一片时,心中的红烛才会显得格外耀眼。 我也不例外,以前不甚喜爱的古文,相声,京剧等传统艺术成为了我主要的消遣形式。《霸王别姬》无疑是我爱上京剧的催化剂。程蝶衣那人生如戏的世界观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活在戏中的人,一个生命中只有京剧的人,感染了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京剧。自此之后,我开始疯狂的搜集关于京剧的一切:视频,录音, 电影,评论,历史等等。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经典折子戏也看了不少:《贵妃醉酒》,《四郎探母》,《战太平》等等。随着对京剧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知道得越多,才会意识到更多的未知。京剧这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是在有太多讲究,太多变化了。 全凭自己的热情去学习, 就像在苍茫大海中没有指南针指引的船一样。 四处乱撞,摸不到头脑。无意中与同好聊天,他向我推荐了《画说京剧》这本书。“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普及京剧知识的书”, 这是他的原话(其实原话说的是“棒槌”,有侮辱初级爱好者的嫌疑,故省略)。

此书刚一入手就爱上了它,如黄草纸的封面印着楚霸王项羽的脸谱。从头到脚透着那么一种古朴的风格,与书的内容暗合。在昏天黑地十来个小时的通读后,我感觉到之前对京剧的零零散散的认识一下子被串连了起来。 全书系统的介绍了京剧的历史发展,角色分工,名家唱腔,脸谱特点,后台,伴奏等。 可以说是给京剧来了个通透的素描, 以最直观的图片,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其中颇有看头的是对各种京剧脸谱和行头由来的阐述。比如项羽的脸谱, 因为是英雄末路型的人物所以被设计成了满脸的哭相。 虽然悲切,但是无双脸又章显出他霸王的威仪。里面选登的名人逸事也是风趣幽默,捧腹之余耐人寻味。说到马连良去《四进士》,几乎每场下来都是汗透水衣。所以要把所有戏服脱掉,擦干汗水后再换一套。一场戏下来,汗水浸透的水衣子能排成一排。 伟大的艺术家们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京剧艺术,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全书收录了珍贵的历史图片200多张, 每张都是精挑细选,极有代表性的。最大程度再现了当时京剧的辉煌。附送的DVD光碟更是包含了许多名家名段,可以一边看书中的介绍,一边欣赏。 总之,如果你像我一样热爱京剧,想要系统地了解这门表演艺术,这本书是非常好的选择。

《画说京剧》读后感(四):不止是“叽叽喳喳”,更有“唱念做打”

关于京剧对于我而言是个太过于神秘的领域,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对京剧最厚重的感知要来自那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也许还有些不熟悉的《红灯记》或是《白毛女》的经典唱段,如今还可略微的吟唱几分,但对杨子荣却总有几分格外的喜爱,源于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便是他牺牲所在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对这出戏格外的钟情,对杨子荣也分为的敬仰,甚至在日后的生活里每每的自我介绍里都免不了少了那句:“我的家乡就是剿匪英雄杨子荣牺牲的地方”由此一股英雄气似脚底而生,一股暖流由心底而往,我爱那个地方,也爱着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哪怕它用着唱腔在进行着诉说!

细细想来对于京剧我知晓的内容真真切切的是很少的,在孩提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喜欢歌唱的女人,在她的口中并未有过多的流行曲调,而更多的是时代赋予给这代人特有的记忆旋律,民歌,民调和那经典的唱腔或是念白,记得妈妈说过的经典样板戏是在那个时光里很多人至深的记忆,妈妈的喜爱是《红灯记》、《沙家浜》,也能将《红色娘子军》的经典段落吟唱一番,而我呢?却对妈妈口中气息不足,底气不够的《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颇为喜爱,也许这源自我生在那里,长在此地,也许源于每一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英雄的梦,也许我就是如此的对它痴迷,没有什么也许。

好久的时光隧道里,仍清晰的记得《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头戴虎皮帽,身穿黄色大麾,手挥皮鞭,一副壮志凌云冲霄汉的英雄气慨。”好久了,时间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距离,可我的记忆中对他仍旧是那昨天的模样,纵使舞台中,电视里扮演的人老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于他,我的英雄,却一直是年轻的模样,未曾更改!

对于京剧好似脑海里只是如此的记忆,却也不时的有其他的故事或角色冲击五官感受,对于《秦香莲》铡美案刚烈的包公,我为之心系,《霸王别姬》里虞姬的身段和唱腔,我为之欣喜,也许我不专业,正如不专业的我,喜爱的缘由杂乱无序,喜欢的唱段也乱而无序,喜欢的内容亦是杂乱不一,但也许正如此,我才觉得我在爱,在努力的爱,也似深沉的爱!

《画说京剧》可以说给了我另一个天空,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更多五彩斑斓,在未曾细细思量过的领域里,有如此多的需要系统的,潜心的学习方可获知的内容一一展现在我眼,可以说在此之前我能知晓的是“四大名旦”,如若问我其中有谁?我只能告诉你梅兰芳,而其他呢?不是我不尊敬,而是我不深入,不刻骨的铭记,也许至此我才知道谭鑫培也许更值得我们尊敬,更需要我们的铭记,而不是只再脑海里顷刻一个“四大名旦”的专有名词,而更应该在逝去的河流和岁月里铭记许多我们都无意忘记的历史和时光,还有那些随着这些消逝的人们。

《画说京剧》中包含的内容有多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多巨细,我无法做一个全方位的解释,我能告诉我自己的是在这里我学到的,获得的是不一样的京剧味道,我知道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所以我更快乐,如此便够了!

《画说京剧》读后感(五):入了戏

手机静音了很久,久到我几乎快忘了自己的手机铃声。

晨起,帘外雨潺潺落下,朋友来电。

铃声响起时,我诧然一惊,竟还是《击鼓骂曹》。

爱上听戏,也不过只有几年的光景,可错日茫茫,仿佛已过了小半生。在戏院,坐在一群白发须眉中间,黑发白衣,垂手如明玉,有些格格不入。可在声声慢里声声叹里,这戏这曲,却浸了我的心,蚀了我的骨,锦瑟年华悠然而过,任他鲜衣怒马,素面薄颜,我心素已闲。

闲心生,生活也就有了戏味。时光也如淼淼的水波,入了心。

起初,最喜欢听京韵大鼓,且很留心听大三弦、四胡、琵琶、低胡的演奏,只觉得那音色寂寥清绝,就像灯光昏黄的夜色里,佳人指尖香烟缭绕,烟圈袅袅,又妖娆,又寂寞;又像是无意间看到了旧光阴一匹陈缎,金缕丝早已落黄,牡丹花却开地正娇艳。

那时,把阎秋霞的《探晴雯》听了又听,坐车听,走路听,入厕听,舍不得摘下耳机。虽是《红楼梦》里早已看了十几遍的桥段,却入了迷,着了魔。“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幼齿时读《红楼梦》,为晴雯无辜被撵而泪湿红衫,从戏中听来,却咂摸出别样的味道。听到兴浓时,一个小人儿竟似民国时茶馆里老太爷那般,眯起了眼睛,打起了手板。可听着听着,心竟还会被揪得紧紧的,生怕宝玉回府时受委屈,又担心晴雯,腕冰消松黄金钏,粉脂惨淡了芙蓉面,生怕生病的她有个好歹。

那一刻,仿佛从来不曾看过《红楼梦》。

那一刻,叫醒了耳朵,一切都是新的。

那一刻,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那一刻,十丈红尘里,三寸心入了戏,问余何适,不见来处,亦不知归路。

后来,又迷上了骆派,迷上了骆玉笙的《剑阁闻铃》。杨玉怀“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唐明皇待她极好,怜香惜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只可惜,渔阳鼙鼓动了起来,惊破了曼妙的霓衣羽裳曲。马嵬坡下草色青青,一切早就变了模样。

一曲《剑阁闻铃》,骆玉笙唱了半个世纪,如今已是一代绝唱。韵味浓郁的歌喉,配以新颖的鼓套、清越的丝竹伴奏,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一句“我的妃子呀!”让人刹那间泪崩。梨花树下香魂散。曾经的神仙眷侣,如今一个儿枕冷衾寒卧红罗帐里,一个儿珠沉玉碎埋黄土中。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好容易盼到行宫歇歇倦体,偏遇着冷雨凄风助惨情。剑阁中有怀不寐唐天子,听窗外不住的叮当连连地作响声。”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在茶馆里唱了这个选段。当时,我不禁在想,剑阁中的唐明皇是后悔了吧?然而,悔恨归悔恨,思念归思念,倘若时光重来,我想唐明皇还是会赐死杨贵妃,就像是《色·戒》里,易先生再舍不得,也不会让王佳芝活着。少年时曾为温莎公爵的深情所感动,他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辛普森夫人离家去国,然史实解密,感天动地的爱情就像是一个笑话,深情款款的面具下面,要掩盖着的不过是英王府邸内的政见不同而已。

仓央嘉措感叹道,“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没有,没有,世上哪里会有什么双全法呢?

双全是枉然。

写故事的人儿呀,纵使写得再好再动人,韩小窗也不是唐明皇,他只是子弟书魁首;白居易也不是唐明皇,他是“诗王”,是自在的香山居士。唱曲的人儿呀,纵使唱得再好再深情,骆玉笙也不是唐明皇,他只是“金嗓鼓王”。而你与我更不是。我们感动,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了自己的泪,不过是入了戏而已。就像人生亦如戏,不过是个人入各自的戏里罢了。

PS:读《画说京剧》有感而发(一),或许该算为戏说,而非书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