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奏》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重奏》是一部由约阿希姆·提尔执导,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 Espen Klouman-Høiner / 维多利亚·温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奏》观后感(一):重奏

艾瑞克和菲利普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两人的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的努力着。菲利普的初稿一经寄出就在文化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转瞬间他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红人,而艾瑞克的初稿却石沉大海无人问津。事业有成的菲利普在爱情上也一帆风顺,他和女友凯丽相约前往巴黎度假。没过多久,人生的空虚便打倒了菲利普的意志,在如此轻易获得的成功面前,菲利普患上了抑郁症入院治疗。在治疗期间,艾瑞克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好友的身边,在照看和鼓励好友的同时,他亦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重奏》观后感(二):急性文化震撼症

急性文化震撼症 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你终于重回公寓和电脑的怀抱,也许可以再开始写作。” “销售攸关欲望、承诺和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不懂得推销自己,别想当销售。来这之前就该抛开矜持,哎吆!刚才矜持被压路机碾压。” “她虽然觉得他帅,但直觉他是个同志。” 他的尖酸幽默,使她笑的岔不过气,他说,她的反应很无礼,结果她笑的更厉害了,她好爱看他凝视她的神情,他则爱她评论街头辣妹的模样。 “我们相遇是缘分不是巧合” “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你可曾听闻哪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籍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就算有,也是她哥哥或前男友说的,她们只会装懂。有些爱自以为是,超级爱学大人教训人,有的却还有自知之明。”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是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我真希望我们能够再一次相遇,抛开过去的一切。 记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生要用音符抒发,而不是文字。” 他们17岁时迷上了史达尔,午餐钱全砸在了买书和唱片上了。 粉丝太幼稚,叫书迷比较好。

“透漏受苦细节是一种八卦作风,巨细无遗描写每个悲剧,但那并非真的文学,不是吗?” 这都是命中注定,太多巧合了。我们命运相系,我找到你了,对吗?我爱你,让我们回到从前,好吗? 够了!我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重奏》观后感(三):奥斯陆的天才男友

看过《我的天才女友》之后回头看这片,似乎看到了很多类似的人物性格和塑造手法。大概,两个性格各异又互相竞争,又有一点看不破的homoerotic tension的同性朋友,真的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Philip毫无疑问是两人里面的“疯癫天才型”,起初光芒夺目。但是,他痴迷型的浪漫主义性格和超群的想象力造就了他的才华,却也成为了他精神疾病的导火索。因为车祸也好,其他原因也罢,几次病情反复之后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同女友安稳甜蜜的小家生活,也就此停止了写作。其实我们都很能理解他内心的争斗,像他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很可能像SE Dahl一样走上自杀道路;最终的泯然众人,也是他自己几番权衡的选择。

而Erik则是两人里面更内向观察型的,起初的他对Philip充满羡慕和嫉妒,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无法离开有毒的男权癌朋友圈,被潜移默化想要和女友分手又纠结下不了决心,最后还是女友弃他而去。儿时被霸凌的阴影导致他不太自信,但是他暗地里似乎又有一种黑暗能量,督促着他一步一步前进。所以最终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天才的他,经历了人生的触底反弹和出走,反而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这两个人,都是同龄人里更加敏感聪慧的局外人,最后也无所谓谁的人生道路更正确;Philip泯灭了才华但收获了爱情,而Erik最终孤独却拥有他热爱的写作事业。可能一切也不过是奥斯陆青年人生活的过眼云烟,无数平凡又不平凡的友情故事中最普通的一种而已。

《重奏》观后感(四):思想在反刍中变得一文不值

年轻的好处在于有多次试错的机会,更能在错误的道路上狂飙一段再说,可能这段路走通了,豁然开朗,就诞生了一条新的路。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只有在人年轻时才显得珍贵。

人的寿命还是过于短暂,要么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折损,要么如烟花般绚烂一瞬,前者被人遗忘,后者会被更绚烂的烟花掩盖,同样会被遗忘。

本片叙事过于碎片,看了很久才找到脉络,这点就很容易出戏,还隔着一层翻译,就更难理解在讲个什么故事了,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散文,包含的信息量看似很大,实则并没有多少,都在一块块碎片中融化成了空气。

青春的叛逆与不羁在此刻蔓延,不在轰轰烈烈中燃尽一切,就好像白活了一样。青春期的梦想就在荷尔蒙分泌过剩下激烈冲撞着心脏。

闭上眼睛倒数,并且在这之前给对方下了心理暗示,这一招很像猜拳前告诉对方你会出什么,然后倒数,极限施压。这样的行为我个人觉得很流氓,用在情侣的交往中就更显得如此,女生可能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暗示中被不知不觉PUA了。

深刻的印象与浅显的印象相互交融,不断稀释,飞快切换,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其中一人入院后而告终。没有什么会是永远的,特别是友情,前一刻你们还是好朋友,下一刻,他撒了个可能是迫不得已的谎,这段友谊就结束了。更有谈钱伤感情在前,特别是要好的朋友间,最好不要谈钱的问题。

隐居起来或许是一种好的选择,谁也不见,遁世于空门,四大皆空。可能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核心思想,但我想说,真的不太现实,当然,可以有一定的实行空间,但肯定是自己先疯。不知道疫情封控在家个把月的记忆是否深刻,就不断网的情况下不能出门都可以难受成那样,更不用说隐居了。当然,肯定有与人有最低限度的接触与交流,但这样的交流远不能达到人的最低社交需求,更何况是文字工作者,没有活力的文字和思想就是死的。人不能失去语言,否则真的会死。

孤寂可能更适合思考的环境,但长期的孤独则会进入思维误区,最终无法自拔。这部电影可能并没有触及自闭症,但我个人觉得长期的自我封闭真的不太健康。

《重奏》观后感(五):青春期的二重奏

很偶然地,今年看了好几部挪威电影。春节在家无聊下载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记得是因为戛纳电影节,影片拿了最佳女主角。五月的时候,学校图书馆周末影院策划了挪威电影展,每周日晚上我都去了,看了四部,《飞鹰艾迪》、《外出偷马》、《第十二个人》,以及《奥斯陆,8月31日》。 我很喜欢《奥斯陆,8月31日》。后来在豆瓣上看到了外外的影评,他说,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我才发现,原来,春节看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同一个导演。于是我就很想看《重奏》,但却一直没看。直到最近,朋友鼓励我写我的第一篇影评。一连几天,我不知道要写哪一部电影。突然,在睡前,我想起《重奏》,我想,对,就写《重奏》。 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我把《重奏》看了两遍。第一遍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一个大概,找到有中文字幕的资源后,我又看了一遍。一部电影一天看两遍而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是很稀奇的事情,尤其在这个南方的夏天,天气如此沉闷,房外的热气仿佛要把我吞没似的从墙壁逼进来。我躲在房间里,开了一会空调,又打开风扇。在风扇转动的呼呼呼的噪音中,我进入了北欧阴凉的景观。 文学青年,派对狂欢,摇滚乐,青春期,爱情,友谊,在组成这部影片的众多元素中,把每一种单独拎出来,都足以激动人心。 我猜重奏的意思,是指电影的主角,菲利普和伊利,两个人交织的生活。这种比喻令人羡慕。友谊中最深刻的情感,是两个人的重奏曲,相互鼓励,又相互竞争,并且无比真诚。看《重奏》让我想起《我的天才女友》,只是《重奏》是电影,体量短小,也更直接,如同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摇滚乐。joy division,new order,the jam,le tigre,每一段音乐响起,就把他们绑到了一起,一起进入青春期幽暗的地下里,抵御着那个光明到过于刺眼的地面世界。而在这个时候,真诚的友谊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重奏》在对青春期心理的描摹上走得很远,菲利普在经历写作上的快速成功后,一场热恋将他推向精神崩溃。巨大的幸福和巨大的痛苦一样难以承受。影片的后半段,菲利普一直处于一种精神痛苦中。他参加派对,在海里游泳,心血来潮地写作,和女友旧地重游,但一切都回不去了。记忆不断闪回,而痛苦加倍。 相比菲利普,伊利的性格和命运,都要更加温和一点。在经历早期的失败后,伊利仍然耕耘于写作,最后迎来转机,岀了书,又得到文学偶像的赞美与鼓励。伊利选择岀国,专心写作。 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其实暗含一种相似,这是重奏的意义。把菲利普和伊利联结在一起的,是友谊,以及对文学的热爱。或者不如说,是建立在对文学的共同热爱之上的友谊。影片的最后,伊利回国后,两人聊到他们最喜欢的作家的自杀,菲利普开玩笑说,那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这样一种自嘲,表明重奏的和谐。 最后一个镜头,菲利普又开始倒数他命中注定的数字,在爱情中,他找到了伊利在写作中体会到的平静与慰藉。这时,这首青春期的二重奏,弹岀了最美妙的尾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