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上海》影评摘抄

《美丽上海》影评摘抄

《美丽上海》是一部由彭小莲执导,王祖贤 / 郑振瑶 / 冯远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上海》影评(一):曾经的,美丽上海

看到结尾一幕:上海雨淋淅沥,撑着伞的人们在车站来来去去,静雯和小妹喊“大哥”,小孙女转过头来叫“姑姑”,那黑灰色群中的一抹亮红,使我热泪盈眶,衣袖上别着的红布,在69年是怨恨,而在今天的上海,是美丽的希望…”(似乎很早以前这个镜头就已印在自己脑海中?)

曾经——上海的美丽不是因为她这个姓名,而是旧大楼都已近烟消云散,但儿时上学散学曾走过的路依然还在,“不要忘记我们以前走过的苦难…”

同《饮食男女》形成互文,家人、历史和拆迁的大楼,不过不像《饮食》一样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剧本中规中矩,演员们的表演却很优秀,群戏很好看。

“我也曾幻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片中所有的思考都浅尝辄止,对话仿佛只为推动故事进程,很容易使观众游离到故事之外,想到自己的家庭上去。

祖贤的最后一部电影,依然很美,那句“谢谢你”的那场戏,真让人唏嘘落泪。但电影描述了当年那次巨大浩劫,已实属不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但怨恨可以宽容”…

《美丽上海》影评(二):家庭生活伦理片。美丽上海不单是上海的景色宜人,还有在洋房中合居而住,相互照应,用家长里短、过去和将来写就的活色生香。

家庭生活伦理片。美丽上海不单是上海的景色宜人,还有在洋房中合居而住,相互照应,用家长里短、过去和将来写就的活色生香。带着过去岁月留下的印迹,映射到现在的生活,很有老上海的味道,蛮喜欢这样的家庭情景剧,好像就发生在身边一样亲切,说的好像就是我们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保姆只管睡觉不管老太太翻身,老太太就自己翻身,结果从床上摔了下来进了医院。得知消息后小女儿从美国赶回看望,大儿子也从插队的大西北带着孙女赶回。但是母亲嘴里一直念叨的是自己的小儿子阿荣。大儿子这次回来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给自己的孙女争取一间老太太的房子。一开始关于老太太下一步谁来照顾的问题开始争论,大儿子说可以接母亲去大西北生活,或者也可以让自己的爱人前来照顾都可以;小女儿说想让老太太去美国住老人院,周末可以带她出来逛逛,吃吃中国菜。小儿子坚决反对,说怎么能让母亲住老人院。正巧老太太从医院赶回来,说自己死也不会去老人院的。后来就是关于老太太百年之后房子的归属,小儿子力主让大儿子占得一间,因为大哥为这个家吃了很多苦;而小女儿说大女儿为了照顾母亲受了很多苦,房子理因给大女儿。就这样争执不下,大家都很苦恼。还有就是小儿子的老婆管他太严,两个人有矛盾,因为老婆掀了他的桌子,所以开始闹离婚,把老母亲也气得不轻;还有大女儿离异,女儿又经常与同学厮混,让大女儿很苦恼。一家人真是一出好戏啊。很快老太太去世了,大家各奔西东,只留下孤零零的房子,还有守着房子的大女儿。其实情感的纽带有时就是一个老人的事,如果老人走了,大家也就各自散,还是蛮喜欢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其实每个家都或多或少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关于老人的赡养,关于老人百年之后财产的分割,大家总是争论不休,其实到头来并没有什么你对他错,但是就是会争得面红耳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到头来想想也不为什么事。那段颠倒的年月谁都不愿提起,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莫名其妙,颠倒黑白,子虚乌有,所以用那个岁月去看待一个人的真心,甚至用那个岁月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我觉得都是不对的,毕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都不正常,岁月也很癫狂,没有什么道德道理可讲。王祖贤有点老了,所以果断息影了。冯远征演得很有感觉,这样的儿子好像每个老人都有一个,财大气粗,优越感十足,就是眼高手低一些,老冯演得很详实,很透彻。

《美丽上海》影评(三):执着

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华丽的包装下仍耸立着还未消沉的历史,这些犹如骨髓一般的过往深深地植入了旧上海滩的那些曾大富大贵的人的最里处,隐隐作痛且像烙印一样不时发作,死亡不能像这些怨恨被宽容。

由彭小莲执导的影片《美丽上海》把这种深入骨髓的内伤从典型的没落家族康家人身上恰当且到位地体现了出来,不论是被迫到大西北帮补家计的大哥,还是无奈放弃学业的二姐,又或是被一封断绝书而留下阴影的小妹,都无一例外地屈服在了历史遗留的伤痛下,失去了昔日拥有的名为家的神采。

阿荣在影片中是更直观的存在,历史的鞭挞使这个曾经重感情的男人折服在了利益的脚下。他本善良,却把自己的话语磨成了尖锐的凶器,不知怎么总是把别人给伤害了,越是深爱就越是伤害。他是妈妈的儿子,陪着年迈的母亲打麻将,不论如何他总归为妈妈带来了快乐,并且愿意出钱请看护的情面上,他不失为一个孝子;他也是一个弟弟,有能力却不肯出钱兄长买一套房子,又使用火气十足的话语伤害了二姐,他是一个重情却也薄情的小辈;他又是兄长,与年幼的小妹多次针锋相对,顶着大男子主义的腔调,被感情至深的小妹厌恶着;他更是身为一个父亲与丈夫,吼骂妻子是家常便饭,作为一个爸爸却常不归家,不负责任便是扣在他头上的一顶帽子。

小洋楼院子里是落尽的一片繁华,阿荣正是那一片被保存长久却仍旧鲜红艳丽的枫叶,禁锢的灵魂徘徊在霓虹灯下,永不逝去的是他那长久珍存的执念。阿荣曾经活在富贵美满的家中,历史的暴力不能使他低头,他坚守着一个亲情的执念;但在社会的更迭中,他却逐渐把执着放在了利益的头上,或许他坚信利益能为家人与自己带来与从前无异的幸福,或许他把坚持放错了位置,又或许他忘记了用话语而不是金钱关怀家人的方法。

母亲去世后,唯独什么也没有留给阿荣,因为她坚信阿荣早已拥有了一切。当他独自在母亲的灵堂前忏悔时,那充斥了悔恨的眼神与哽咽的语调,作为一个执着的男人,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足矣。

用一份纯净的执着点缀了美丽的上海,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怨恨是可以被宽容的,那个执着的心灵洗净了死亡的灰尘与上海滩的喧嚣,是爱与亲情把怨恨宽容了。

《美丽上海》影评(四):再一次,我更加理解你,母亲

对我而言,一部好看的影片,一定是对我有启发性的,能让我引起深深思考的。毫无疑问,《美丽上海》就是这样的影片。

题目我用了“再一次”,因为在《孤味》的观后感中,我的题目是《我想我会理解您,母亲》。在有关母亲的影片中,我的思考很多,等同于我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因为我发现,随着我越来越成熟,年纪越来越大,我好像对母亲越来越没耐心,越来越抗拒。每每想到这一点,我就很挫败。

回观从出生到现在这么多年与母亲的关系,似乎这几年里,从我找回自我的那时起,我与母亲在情感上就完全剥离,“作茧自缚”的枷锁被打碎,我再也不是那个从小十分听话乖巧一心只想着为妈妈争气让她有活着的动力的小孩。

从小开始,我就是为母亲而活。她总是说:“如果你不听话,你不争气,妈妈就没有活头了。”“我早就不想活了,要不是看到你和哥哥那么乖巧听话,我早就不想活了”。什么叫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大概就是如此。为了能让母亲好好活着,很小我就开始很独立、自律甚至自强。那些成长过程中的恐惧,日复一日的恐惧,从来不曾停止过的恐惧,我都硬着头皮独自承受,从来没有告诉过母亲我的感受。因为从小我就知道,妈妈需要我给她活着的勇气和动力,而我,怎么能再给她找麻烦?有人会问,那你的父亲呢?

我的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处于完全缺位的状态。他是个不善言辞又不懂得和自己的子女相处的父亲。他可以逗别人家的小孩,抱他们,举高高,但是他不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仿佛陌生人一般,以至于每每遇到他和别的小孩愉快的互动,我都渴望我是别人家的小孩,这样我就可以在他肩膀上,在他大腿上,在他臂弯里,感受来自父亲的温暖。

在那样的岁月里,父母常因奶奶的挑拨而发生家庭斗争。母亲性格刚烈,嘴硬不服软,也总是因此被爸爸拳脚相向。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我躲在门后,听着母亲的哭喊声,瑟瑟发抖,心如刀割。

在情感上,我和母亲是联结在一起的。我和她的联结如此之深,以至于她因吵架气到精神恍惚需要在中医的外公家疗养数月的时候,我也因此一病不起,肠胃失调差点一命呜呼。大概五岁之前,母亲一旦犯病,我必然生病。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现象,是我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发现的。这让我很震惊。

再后来就是漫长的学习之路,依旧一切为了母亲。虽然父母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少,但母亲总回想起自己的苦日子,一遍一遍地向我诉说。每一次我都发誓要考上大学,长大后带妈妈远走高飞。再后来变成了他们远走高飞,我和哥哥成了留守儿童。整整八年,母亲都没有回过家一次。她总以节省路费为我们准备更多的生活费、学费为由。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说的一点都不假。每个除夕的深夜,我都蒙在被窝里哭着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那种孤独和寂寞,和寒冷一起,深入骨髓。这样的成长环境,让我几乎丧失了家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竟然无法搜索到一张关于“一家人”的画面。

大一寒假,一家人才得以团聚。那次我猛然发现,我要带着妈妈远离的爸爸,竟然已经开始老了。常年的劳累让他有些驼背,目送他上班的背影,比起朱自清,我更加难过。我倒头蒙在被窝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如此心疼我的父亲。他从未表达过对我的喜欢,也从未当着我的面肯定过我的学业,我的其他。偶尔在母亲那里听到父亲一两句夸我的话语,我都能高兴好几天。。。我想,还没有得到他的当面肯定,他为什么就老了呢,再也不能像小时那么高大那么令人可怕了。

回顾成长的过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母亲能够活着、父亲能够肯定我,此外,我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毕业后,找工作,谈恋爱,很大一部分也是想着能为他们争气,让他们有面子。而自己的幸福呢,也就将就吧。

事实证明,当我长大,步入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是需要为自己而活的。于是,我开始自我觉知,疗愈自己,重塑自我。我学习了一些心理学、占星学的知识,开始认识自己,去疗愈那个曾经一度孤立无援的小孩。慢慢的,我不再以母亲为中心,我甚至做好了独身的准备,对她的劝导不管不顾,然而她更狠,她说她会死不瞑目。这句话让我耿耿于怀了大半年,我又开始妥协了。于是我想,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跟谁不是过呢。结个婚,生个娃,再离开,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可是我不开心,不开心了好几个月,没来由的开始肝痛。中医说我是肝气郁结成疾。我幡然醒悟,原来我是不开心的。于是我果断结束了这样的日子。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为自己而活很重要。这两年多以来,我走上了完全独立的日子。我坚持了我的坚持,哪怕险些处于和父亲断绝关系的境地,哪怕那个势利到冷血的哥哥果断与我断绝关系。这条路很难,我依然记得某个午后醒来,我嚎啕大哭,我哭为什么父亲那么缺位,为什么小时候他不抱抱我,为什么对我如此冷漠?

缺位的父母,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亚于家庭暴力。一直以来,哪怕此时此刻,我也一直感谢母亲的“在位”,虽然她的“在位”缺乏边界,她把我不该承受的情感和情绪都完完全全的倒灌到了我身上,让我承受了太多而丧失了求援的本能,被迫成为情感上的一座孤岛,对我后来的两性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父亲的“缺位”同样给我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在自我疗愈的路上,我一直坚持认为,父亲需要为他的缺位负责。他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无法原谅,也不想要去原谅他。因为原谅并没有用,也不能挽救什么,反而原谅让小时候的自己无法被看见被正视。我选择不原谅,是为了让内心里的小孩,得到慰藉,让她可以安心的走远。事实证明,这是有用的。

这两年我一方面完全独立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另一方面,我和母亲在情感上保持着很长的距离。每次她给我发微信,我总无法好好的聊天,心里总是窝着一股火。我对她的第一反应总是不耐烦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没有过叛逆期的, 难道我的叛逆期现在才出现?

就在前两天我和微友还讨论,父母总把“为孩子努力挣钱”当做“不在位”的说辞。我说,难道没有孩子他们就不努力挣钱吗。我曾想,难道没有我和哥哥,我的父母就不努力工作挣钱了吗?可是为什么总说是为了我们呢?难道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吗?

但看完《美丽人生》,我的这一观点又发生了变化。《美丽人生》里的那个妈妈,看着被打死的爸爸,无法活下去了打算自尽,结果看到儿子和女儿的照片,又萌生了活下去的勇气。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的那几年,她遭受了太多,她也许真的无法活下去了,换作是我,不比她更有活着的勇气。然而,正如母亲所说,看到我和哥哥那么懂事,不忍心扔下我们,所以她还是选择活下去。我对此深信不疑。

对于父亲,我已经不再纠结了。从两年前那个嚎啕大哭的午后之后,内心里的小孩最后一次因父亲的缺位而哭泣,此后她就愉快的回到她的世界里了。

而对于母亲我为什么会越来越缺乏耐心,大概是因为我和她剥离开来又没完全剥离开来。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全然的倾听她的种种。然而她只是抱怨一下,问候我一下,我竟毫无耐心,甚至揣测她的意图,“揭穿”她言语背后的“面子工程”,指责她的不负责任和自私自利。我大概是产生对母亲一直以来的做法产生了抗拒。可是我是她的女儿,她不向我倾诉向谁倾诉呢?我倾听就好了,我需要正确的对待这件事。毕竟我长大了成熟了,更有能力去面对倾听这件事,而不是因重复模式产生的抗拒、

想到对母亲的这一点,我很愧疚。借由《美丽上海》,我把对母亲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我对母亲多了一份理解,至少,我不再想当然的认为一些事情,不再想当然的去揣测她当年的意图。我在想,换作是我,我能做得更好吗?未必,我也许做得更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