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是一本由[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学家如何看待科学

在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乃至科学家是什么或什么样的人呢? 人们总有一些偏见,认为科学是严肃的老学究似的事物,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创造的。 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用人格化的模式,来代替非人格化模式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科学领域的空缺。 因此面对不断的质疑精神分析是否足够科学的声音,马斯洛反问:“科学是否足够心理动力学呢?”可见当时关于什么是科学,需要重新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洛写作了《科学心理学》。在《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中,马斯洛回应了质疑,并对科学和科学家作了人本主义的剖析。 在书中作者摒弃了机械论科学,替换为人文主义科学,将科学家的任务定义为获取对个人的知识。 他认为科学的驱动力是人的认知需要,以是否将科学作为心理防御来区分安全科学和发展科学,这也是不成熟科学家与成熟科学家的分水岭。 因科学以可预测为目标,他探讨了对人的预测与控制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知识本身,从体验与旁观知识、抽象与理论化、全面与化简的科学,以及如是与抽象意义的对立方面区分真正的科学与伪科学。 最后探讨了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层次,和科学中的惊异与去圣化。 马斯洛通篇探讨了真正的科学应该为何,通过比较人的研究和物的研究,拓展了科学的疆域。 正是比较人的本性和物理的研究方法、及人的目的和动机与物理的客观性之本质区别,达成了这一认识。 首先,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并不适用经典物理科学的方法,后者不区分手段和目的,而心理学通过判断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否合理,来区分行为的好坏。 其次,相对于科学知识所要求的明确、详述、理性、逻辑,和可感的,人性里的那些前语言和潜语言、神秘、象征、审美方面的知识,得到心理学家更多的尊重。 另外,马斯洛分析了科学的起源,以此证明科学在经典物理学之外存在的必要。他认为“科学源于认识并理解的需要”,这些需求虽不能说完全是本能,但却是人性的一部分。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科学,及做为科学研究者的科学家,论证了拓展科学疆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由此延展到对健康的认知活动的论述。 本书还原了真科学的样子,探讨了比经典物理科学更宽泛的科学概念,通过阐明科学家的认知体验,使科学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现。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二):科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派中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亚伯拉罕•马斯洛,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的。不管是经管类专业还是心理学、教育类专业都相当熟悉,从最低层面的温饱到最高层面的自我实现,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他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马斯洛的其他著作则鲜有人知道,《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讲述科学的作品,同时也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文本之一。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在用心理学来探讨科学主义。这本书很薄只有173页,内容却很丰富。全书共14章,包含了论述科学以及科学家心理特征的机械论科学与人本主义科学、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抽象化与理论化、全面科学与化简科学、如是意义与抽象意义、道家科学与控制科学、科学的去圣化与再圣化等等内容。作者擅长用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了解辩证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在如今看来也是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的发达,我们了解新闻热点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事件反转的情况,记得去年有一则新闻,一女生与外公合影被某平台用户恶意传播为“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且广泛扩散,引发关注。看到老人与年轻女孩在一起就被贴标签“老夫少妻”?当事人称照片中老人是其外公。书中对“标签化”的行为举了很多例子,很多时候,判断某物稀松平常,是我们在体验本身之外做出的,且事物常见与否其实无关其本性,有时判断会贬损我们的体验,阻碍我们关注事物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会因判断而视而不见。

这本书聚焦科学,将科学视为科学家人之本性的产物。从科学家的心理特征出发,去认识、理解我们普遍认识的科学模式即从关注物体、对象、动物及部分过程的那些非人格化的科学领域中继承而来的科学模式是不全面的,充满局限的。作者多方面阐述经典科学的这些局限性并非是不可分割的本质。

这是一本看似枯燥的书籍,但是真的看进去了会让人眼前一亮,会发现里面很多哲理,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更深层次有了详尽的阐述,对科学的研究领域充满好奇的我们不妨一看,同时也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三):爱科学就像爱自己

提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最熟知的就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了,他的人本主义探索也被誉为“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作为心理学圈中人,当我看到,”马斯洛最被忽视的著作“,”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文本之一“ 的新书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忍不住想要一读为快。

马斯洛

科学源于认知需求的人性的近似本能,由恐惧或焦虑引发的好奇、探索与控制,主要也是为了缓解焦虑。马斯洛幽默地说,让猫安心成为一只猫很容易,但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则困难重重、引人惊惧。心理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和方法,比如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内心投射,私人逻辑,核心信念,底层动机等等,都是在向“更了解完整的自己“做着不懈的探索努力。这真的不是心理学家们的闭门造车主观臆想,其实是很科学的。 科学可以是一种防御,是一门安全哲学,一套安保系统,一种复杂的避免焦虑与麻烦的方式,也是一种逃遁生活的方式,一种自我隔绝的方法。科学的功能繁多,对科学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善于因地制宜,要会随机应变,要保持谨慎,要勇敢质疑,也要适当时奋不顾身。读到马斯洛的如是解读,冷冰冰的科学和科学家们,倒是添了几分令人肃然起敬的光环,有了些许温度。 我也很喜欢马斯洛的“如是“说,特别的人本,特别的关怀。他说,许多事实的终极意义不过是它们的存在本身。返璞归真,回归真我,全然接纳,享受如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而不是被裹挟在我们的期待、恐惧以及目标之下,变得不再客观。 保持中立,避免移情与反移情,这是心理工作者的功课,但是对于科学和科学家来说,对于物理特性的研究目标是容易把握的,就像不对月亮产生移情是比较容易的,这也是所谓的“科学客观性“。 而马斯洛认为,加持了关怀,也可以拥有源于关怀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足够地看某物或某人时,便能够享受Ta的自我实现的本身,甚至放下了干扰Ta的欲望。人本主义的光芒,熠熠生辉。 探人性之幽微,也可扬人性之博大。科学无止境,心理无边际。 学会爱科学,就像我们要终身成长,学会爱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本源的自己。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四):月亮是中立的吗?

心理学的知识与哲学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而随着在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学本身也成为了一门科学,并且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读了《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个问题——月亮是中立的吗?这是一个乍一看让我有些摸不到头脑的问题,而这本书也是起于心理学但又超越心理学的一本讲述科学的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他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而闻名,坚持认为心理学理论首先要满足人类天生的需求,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在本书中,马斯洛探讨了科学主义,以及如果我们可以努力使科学重新人性化,它将会呈现何种面貌。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叙述的理论概念比较多,非常的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至少对于我这样一个心理学入门者来说是这样。

在作者看来,科学可以是一种防御方式。它可以首先是一门安全哲学、一套安保系统、一种复杂的避免焦虑与麻烦的方式。 在探索科学真相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不是每一位研究人员都能够从一而终的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有的时候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感到迷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躺平”,不再把探索科学当做一种追求,而仅仅当做一份求生的工作。

作者还认为人们对于知识的恐惧确实是逐层递进的。知识与无关个人,离我们私人的情感关切和需求越远,抵制也就越轻微,越是对我们个人的内核盘根问底,底制也就越强烈。

客观上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也会有一些阴暗面,这些内容是不愿意暴露在其他人的面前的。当我们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人前,或者是有暴露的风险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觉得特别的焦虑,恐惧。

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知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一件好事。沃尔特·惠特曼写道,我可以转而与动物为伍,它们平和而自足,久久伫立,我望向它们。它们没有焦虑,也不抱怨处境,它们没有夜不成寐,也不为自己的罪过幽泣,它们不会讨论对上帝责任而令人生厌,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占有欲癫狂,没有一个俯首称臣,也没有一个跪拜祖先,没有一个身份显赫,也没有一个垂头丧气。

马斯洛的这些理论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而关于“月亮是中立的吗”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收获属于自己的答案。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五):要尊重事实也要尊重人性——科学心理学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像我最近参加的个人发展培训营里就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未来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科学,作为生物学与哲学的产物。它早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甚至从流派、学科来说,也早就衍生出了注重实验的行为主义以及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等专业课程。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兼容并包。人本主义就是有一群关注个人体验、个人发展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马斯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提到马斯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了解。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的贡献出了经典的冰山理论之外。还特别强调高峰体验自我是审美做实现。如果说佛洛依德关注的是心理学病态的一半,那马斯诺则更关注健康的这一部分群体。

与马斯洛早期强调人类动机和存在心理学的系列著作不同,《科学心理学》算得上是马斯洛晚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介绍科学与价值和人性关系的作品,倒不如说是一种关于心理学研究价值观的探讨。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

评价人数不足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 2022 / 古吴轩出版社

它和系统性的理论书籍不同,更像一部14个主题的工作坊,主要内容是在科学严谨的定量分析与尊重个体差异以及个人体验中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的探讨。对于那些受过正统心理学科学训练的。专业人士来说,每一个鲜活的个案可能只是一个个符号,如果不能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很容易就让我们的来访者泯然众人矣。

《科学心理学》其实并不是一部完全崭新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马斯洛依旧带着他的人本主义光环,强调心理学从业者不能像不能用做实验的姿态来对待来访者,沉着冷漠的观察者。虽然能获得客观的实验数据,但来访者对于他们来说,就可能只是冰冷的符号。

就像书中所说,当你手中只有铁锤时,世界就只剩下钉子。一名好的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参与型的观察者。不要像做实验一样过多的干涉来访者,而是需要学着闭上嘴巴,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尽量成为一个参与性的倾听者,理解你的来访者。

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从业者,如果缺少了和来访者。相似的体验。那也许一对一的。咨询不如有着同样经验的团体咨询来的效果好。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这本书可能粗读起来觉得略有晦涩,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多,但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有所帮助的。

就像这两年,大家动不动就调侃自己摆烂的日常,有一堆自己不得不要做的事情。但其实,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一个时刻的行为只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总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困不困难继续成长的修行啊,如果想要改变,我们真的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