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籁俱寂》的观后感大全

《万籁俱寂》的观后感大全

《万籁俱寂》是一部由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执导,Tahmineh Normatova / Nadereh Abdelahyeva / Goibibi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籁俱寂》观后感(一):一部人物失色的色彩电影。。。

看完觉得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都很美,但内容真的很空洞,每个细节似乎都是可有可无,漫不经心,没有重点,感觉导演有点任性,太过于在意视觉传达,而没有内容传达,看完很难令人产生意味深长的感觉,他跟是枝裕和的那种平凡而静谧的镜头巨大的不同就是,人物表达没有细节,人物表演木讷,没有真是感情流露,虽然画面很美,但仍然是失色。

《万籁俱寂》观后感(二):万籁俱寂~其实是万物有声

万籁俱寂是部没有太多剧情的电影,但是会让人内心平静。不需要想太多,静静地看美丽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感受人与万物的关系,倾听其中的声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耳朵挂樱桃,花瓣装饰指甲,在音乐下跳舞,特别的鲜活。

其次就是最后小男孩指挥大家用工具奏乐的那段,他在发光,他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我是这么相信的。

最后,可能是文化背景吧,我没能理解为什么小男孩的母亲不去工作付房租,而是要小孩承担家庭的重担。

情节不是特别懂,但这部电影仍然值得观看,套用李安的话,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万籁俱寂》观后感(三):伊朗电影总有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

影片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盲童一天天的生活,母亲的催促、生活的困难、活泼的音乐,组成了碎片式的生活,盲童一次次被美好的声音吸引,又一次次无疾而终,最后甚至因为美好的音乐失去了工作。影片背景是内战,虽然没有反复提战争,但是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交不起房租的母子,失去儿子的老板,瘦弱但要拉车的孩童……相继出现在如画般的画面里,两者对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有几个大的段落,盲童的家每次出场都作为第二天的开始,母亲接近直视镜头的催促,让观众看到了平缓日子下的悲凉。伊朗的导演经常使用这种直拍人脸的手法,让人产生直面角色纯粹的心灵的错觉。影片里的人民非常纯粹,即使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钱,但是他们还有音乐。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就是他们起舞之时。 “昨天发生的事就忘记吧,别为明天忧虑什么,别指望将来也别执着于过去。抓住今天,别浪费时间。”

《万籁俱寂》观后感(四):人创造音乐,命运创造声音

同样是拍孩子,是枝裕和拍出了《无人知晓》,莫森拍出了《万籁俱寂》。声音与人的关系会有多紧密?在失去了眼睛之后,世界的表现只剩下声音的形式,时间的流逝不再通过由盛而衰的光线,而是缓缓淌过的流水,蜜蜂的嗡鸣,敲门时重重落下的回响。紧握住每一秒颤动一次的世界,计算着日复一日被消磨的生命,为明天的面包哀愁,这一切是他的负担,而他只不过才度过了人生十分之一的光景,尚还年幼,心智上不可能融入成人世界,依旧有着孩子的天真和行为方式,听见好听的声音会因为追随而与身边人走失。房东和老板敲门时的声音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奏一毫不差,这是命运催促着要来扼你喉舌的响动。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失去了听力,他受失音的影响而创作出这首音乐,而主人公却是在身处那些无法被隔绝也无法逃离的声音中,感受到了同样关于命运的步步紧迫。人创造音乐,命运创造声音,使人与声音、与身边人紧密在一起的,是命运,也仅仅只能是命运。西西弗斯拉紧他的岩石,丹尼丝的瓶子永远滴着,大地不停旋转,进入黑暗,又再度日出,年复一年。拉车的孩子与马的影像交叉展现,水边女孩的身影仿若跌坠花丛的蝴蝶,每个人都在万籁俱寂的世界中听着痛苦发出顺从又平静的颤动。我们穷到只剩下了声音。

《万籁俱寂》观后感(五):伊朗美学-我们去夏天

今天这一刻,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就有一种非常想和人分享的心情,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片子了,电影就应该有这样的美学,他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视觉,听觉,思想的多重享受。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一部多好的片子啊,多美妙的巧思,多美的人儿啊。下面我尽量通过一个不剧透的方式安利一下这个电影。 首先,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电影的色调,构图,色彩,都非常舒服。这部电影所有的镜头都是为美学服务的,也和电影整体的故事有逻辑上的关系,就让整体的画面非常的协调,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画面美学也跟随着电影进程打动观影者的心。 其次今天这一刻,再来说说导演让我喜欢的几点。因为这部电影稍微比较难懂,那也可以,只从美学的角度上赏析,但是还是想加一点我自己的理解。 ①整个电影的逻辑是听觉的视觉化。我先来解释一下。听觉的特点就是当我们听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管我们想不想都不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制止他,堵上耳朵,我们依然可以听到。视觉与此不同,只要我们不想看到我们闭上眼睛。就可以屏蔽外界的信号。 而电影的主角也因为某些特质,更擅长用听觉的方式去感知世界。但是这个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有一个镜头,导演用特的镜头方法和手段让主角的听觉特质显现出视觉化的样子。这种表现形式有点像左右声道不同的音乐。一边是他所热爱的,一边是一种水声(这种水声在影片的最后会有交代,代表着一种现实的催促),被当人们看到最后的时候,总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电影的本质是让我们听见了色彩。 ②其次,再说一说这个电影里面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情节架构的一些微妙巧思。(不剧透的话真的好难讲啊抓头) 电影的一开始就已经展现了小女孩对于小男孩的已经到了朋友水平上的理解。她可以通过他的方式去思考,而后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小男孩用琴声模仿敲门声,来告诉小女孩,他所听到的。那一段真的非常建议去看一看。 另外还有比如说樱桃耳环,破碎的镜子刚刚好分开两个孩子的镜头,歌者所唱,雕像,公交车,河流,雨落在乐器上的音乐… 第三点要说的就是选角了,小女孩的灵动里还有一分晒干了的悲哀,小男孩天真的痴迷和彷徨都恰到好处,这个小小的故事也暗含了伊 朗当时的社 会现实。音乐啊,人们啊,美的那样热烈却暗含着抹不去的哀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