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杀人短片》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杀人短片》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杀人短片》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米罗斯洛·巴卡 / 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 / Jan Tesarz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人短片》影评(一):没有标题

三条人物线,两次死亡。

片头的动物尸体,吊死的猫,勒死的司机,绞刑的罪犯。

接触了解到一个人后,可否依旧理智面对其死亡?

死刑是否合理,当你代入个人视角,哪怕是杀人犯也有其可怜之处,但受害者呢?被杀的人呢?个体的情感在群体的安全面前必须退让。

一辆火车前面的一个人和十个人,我从来觉得应该选做了正确事情的一个人,不是因为所谓正确,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只是因为大多数的规则和要求都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

法律也如此,不是它一定正确,而是它可以保护大多数人。

有罪必罚,哪怕犯罪的个体各有不同各有苦衷。

全片避过了很多立场性的东西,以一个抽离的视角看三个人,平静,但足够唤起你的思考。

《杀人短片》影评(二):记录非法学专业生的一些浅薄想法

老师说“法官(在此处应该指狭义上的审判者)思考的终点是艺术家思考的起点”,社会需要法律和执行机关来运作,需要强制力量来保障大多数民众的安全以及还受害人一个公道。法律(或者任何时代的审判标准)的机制中犯罪者的主体性是被削弱的,犯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时更像某种用于游街示众的警戒物。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律师的话未必是克日什托夫真正意图传达的,但这个问题是想要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发展规律的人必然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当犯人的罪孽深重死不足惜、而犯人死亡的躯体被当做警戒符号展示的时候,教化是否能够起到相较于死刑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前进的作用?犯人重获新生、即使一辈子活在愧怍阴影之中,能否平息众怒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我们要的是容错率更高还是更加照顾舆论和道德标准的生存环境?以及最关键的问题,他为什么要犯罪、这种动机在他人身上能否有效避免?法律是否应该以最大程度促进公民的humanlization和完美社会化为目的?

《杀人短片》影评(三):臣服於神秘與冷酷的命運與機偶安排底下的殺誡

15年後戱院重看果斷4星改5星,絕對堪稱完美的電影,三個看似沒有關聯的角色在各種因緣際會之下相遇,為彼此生命帶來不可磨滅的㾗跡。電影除了讓人反思死刑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的意義外,也令人對犯罪者的動機和心理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及剖析,究竟死刑可否有效制止犯罪?死刑是否只是另外一種合理化的報復式謀殺?當然每個人亦有不同的解讀,但無可否認,奇大導絕對是企在贊成廢除死刑的一邊,即使如此,殺誡也並沒有在這個主張上作出說教式的討論,它只是赤裸裸地呈現了一椿凶殺案的發生及死刑的進行過程,而行兇者的心理動機及他的故事也只是在與律師對話的大約十分鐘的時間才暴露於觀眾眼前,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一段只是為了增添戲劇元素及煽情的效果,或只是為了讓觀眾對行兇者作出理解及同情的橋段之所為,畢竟我們那個人身上沒有故事,而每個人每天在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也會在日後發展成為我們一舉一動的潛移默化和潛意識驅動下的誘因。當然,無論在什麼原因之下殺人也是一件天理不容之事,我們不能因為各種藉口而去剝奪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權利,但比起運用一種報復式的懲罰,了解行兇者的心理動機,背後的原因及各種行兇背後的心理狀態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環。電影在冷酷和病態的綠色濾鏡之下對角色之間微妙的關係,兇案發生的過程(從互不相識,擦肩而過到相偶並發生事件),作了一種宿命般,有如被一種形而上的神秘性所驅使的多角度敍述與描繪,也許世上一切事件的發生,也只是臣服於那個神秘與冷酷的命運與機偶的安排底下—多線性敘事(殺人犯,的士司機,律師),類比(殺人犯的行兇-死刑的執行),隱喻(掛在倒後鏡上的小丑公仔-兇兆)。

《杀人短片》影评(四):偶然性、悲剧命运和无力感

色彩调得太难看了,对比度饱和度直接拉满。比较起来更喜欢爱情短片。三条线分别叙事,前中段偶有交叉,中后部分开始汇合在一起。将罪犯、受害者和辩护律师在案件前后的人生状态进行了描述。 带有偶然性的叙事导向在影片中替代了因果律推动故事发展。被害者从开始楼上坠物一事就暗含噩运,他拒绝了年轻夫妻的乘车请求,也在看到病人叫车时转头就走,仿若命定般在这一天接了“死神”的车单,他虽有这些品德瑕疵,也爱护动物、深爱妻子,总之,他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脾气差但心善的司机。 对于罪犯而言,他在某种程度上跟被害人具有相同的性格特征:看起来很坏但心地善良。比较被害人,罪犯在前期的状态更像是个坏小子,他看到施虐事件而见死不救、破坏广场上吃食的鸽子、撂倒厕所的陌生人。但他也有善良一面——背负着妹妹离世的内疚而活着,他在影片的后期对着律师讲述出来,大景别下他的情感抒发异常强烈,这种状态随后停滞,又在执行死刑时再次迸发,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命运的搏斗,其实从他当年与朋友喝烈酒的那一刻悲剧就已开始,这导致他对世间凡人(陌生人)的麻木,同时,他也是凡人,也不敢面对将死之人的眼睛(杀人段落与死刑段落里的蒙眼)。

再说到律师,在开庭前,整个人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姿,他在律师考核里展现了青年人的批判气质,对刑法的不合理大加鞭笞,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议题表达。但命运里所给予的也会深藏隐患,在“中举”后遇到的受害人、在同一个咖啡馆里坐着的罪犯,这些偶然事件却构成了他作为律师后面对的必然。面对案件的那一刻,他开始怀疑自我,他不再意气风发,对于刑法下的具体事件而无能为力,他归咎于自己的“菜鸡”发言,与罪犯一样负载着愧疚,他走着咖啡馆里算命师给的命运预设,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陷入悲伤的情绪,他只是失败了一个案件,却仿佛输掉了自信的年轻力量,这种无力感令人叹息。

《杀人短片》影评(五):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或者被害者

65块钱的电影票至少浪费了20块,5块钱是因为迟到没看到的开场,还有15块是剧中几次不知不觉地打盹。但这绝不意外着这是一部无趣的电影。电影一开幕的影调和音效,就弥漫着孤独,诡异,疏离,叛逆,躁动,不安。多次不同地点的恶性小事件(男一故意踢飞广场的鸽子,高架下故意扔向飞驰而过车辆的石头,厕所里莫名其妙地把向自己微笑的陌生人按倒在地,咖啡店桌面下悄悄梳理并缠绕的麻绳,再加上一路拒载乘客,只爱撩妹的男二出租车司机。唯独男三,那个有着自己理想的新晋律师(他认为刑法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阻止别人犯罪)在通过律师考试后让画面有那么一丝快乐和雀跃的律动,但这短暂的愉悦氛围很快就被男一在车内谋杀男二的经典场面所掩盖。当男二在已经被勒到窒息,脑补多次重击失血,被强行拖下山坡用他最后的力气向男一求饶时,当男一用巨大的石头一次次冷酷无情地砸向被毯子包裹着的男二的头颅时,犯罪已经形成。一个小时前还健全鲜活的一个人就那么眼睁睁,赤裸裸在观众的注视下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此刻,出租车外一切照旧,不管是夕阳下安然在山坡上慢悠悠骑自行车的路人,还是呼啸而过的整列火车,普通人引发的陌生人恶性犯罪在那么一个平平无奇的傍晚,在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身边那么安静又那么残暴地发生了。这让每个观者不禁背后发凉的同时又暗自庆幸自己还活着的幸运。男三律师后来为男一杀人犯代理辩护败诉,男一杀人犯被执行绞刑,一整串事件,没有太多对话和语言,摄影师只是让当事人聚拢在镜头前,用行动,用肢体语言串起一个个绞刑执行的镜头。超近距离,高清视角,残酷的白描,让人不忍直视。看完所有,不禁让人思考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谁的错?是罪犯自己的错么?是被害者的错么?还是我们每个人的错?每个漠视他人,又自以为是的普通人的错?如果每个人都能更悲天悯人,更能温暖一点,罪犯是不是会在中途的某一刻改变想法?预防犯罪的最好方法是不是应该放在关心身边每个最不起眼的人身上?关心他们是否穿得暖,是否吃得饱?是否心理有问题?如果我们把身边的每一个都当成一个潜在的杀人犯,又或者当成一个潜在的被害者,我们这些麻木不仁的普通人是否会提前收敛起我们内心的冷漠,孤傲和腻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