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通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普通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普通人》是一部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唐纳德·萨瑟兰 / 玛丽·泰勒·摩尔 / 蒂莫西·赫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人》观后感(一):普通人的困苦事

八十年代真的还是个纯真的文艺期,这样一部有些闷的家庭伦理片,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不要说获奖,有没人拍,都很难说。

那时电影还不像现在这样商业化,观众也有耐心,不浮燥,能坐下来欣赏这样一部,没有各种 噱头招徕的人文关怀影片。

故事前半部确实须要有点耐心观看,再慢吞吞琐碎的情节下描述下,观众要在影片后半部,才能溶入剧情之中。

家庭之中大儿子意外死之,夫妻及小儿子在后续生活中崩溃,于是整个家庭向正常生活慢慢回归,但修复之路异常艰难。

《普通人》观后感(二):我们都是普通人

Conrad因为哥哥的死而自责内疚,因为朋友自杀而崩溃,父亲因为家庭变化而小心翼翼,母亲自私好强坚硬的自我保护让这个家庭如履破冰。

大儿子的葬礼,对于父亲来说,外表礼仪已无所谓,内心都是失去大儿的悲伤而妻子缺依旧在意衬衣让父亲难受,或许是觉得妻子过于理智?

母亲不愿被人知道conrad在看医生,我觉得她可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不体面的?这是个人感觉吧,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母亲有点自私,而且她总是逃避,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是我觉得她也在意的,她在意小儿子,在意她老公,在意这个家庭,但她的情感封闭了,因为她怕再次失去?我觉得母亲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我们不是神,我们不能做到完美,有的自己或许放过一下自己,看一下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过程,不要抓着自己过错的地方,所有失误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说这个不是想扔责,而是觉得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了,你没有扔责,可是揽了所有责任,就对了吗?

额,第一次写,不知道有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的还请指教

《普通人》观后感(三):告别昨日,拨乱反正

里根上台的第一部最佳影片,连同上一届《克莱默夫妇》,几乎是起到给好莱坞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作用。长子离世恰即“告别60革命”,垮掉子一代回归家庭,无措父一代收拾河山。其中“美立坚的自我心理学”功不可没,反抗运动一代的社会行为根源是纽约知识分子口中所言“生理学意义上的变态”,用反马尔库塞的修正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教条为青年摆脱“新感性”的邪恶精神操控。影片整体质量是八十年代所有金像最佳之末位,评审团言菜鸟雷德福“电视肥皂剧”的呈现方式上甚至赶不及那一时期理查逊和尼科尔斯的一些列舞台作品。

最佳影片的颁获则是做时代主流规则的宣言状:清算60一代的政治无意识话语;拍板80一代的精神现象学内涵。结尾母亲的出走更具深意:看似破裂实际再次强调保守主义“整合”的家庭实在——父系价值的彼此承认和承继,以及性别在向外、向内两方面家庭结构中的严肃区分(在正统表达中显示为家族聚会中母系父系的交流社群:父系谈政治股票,母系谈厨艺裙子)并在给定的叙事内容中暗示在任何意义上(母亲回归抑或父亲再娶)重建的发生。如是观《克莱默夫妇》到《阿甘正传》《廊桥遗梦》和《幸福来敲门》,皆各有说法、一脉相承,此为“里根福音派”之善莫大焉也。

《普通人》观后感(四):普通人:不存在的完美的个人和家庭

普通人这部电影其实和家庭剧是有点像的,整个电影平和叙事,讲述了一些可能不止一个家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止一类群体可能仍然还在怀抱的纠结。 整个电影没有可吐槽的地方,很真实,给人的真实感也很足,自己个人的偏好也是这种平和真实讲好故事的电影,所以会给一个高分。 整个剧情围绕着Conrad的变化展开叙事,对于一家人形成打击事件的哥哥去世事件也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透露出来(也是Conrad心理上接收自我的发展),最后解决问题的时刻也是揭露整个家庭发生变化原因的时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段。 个人觉得从心理学上讲,在这次溺水事件以后,Conrad变为(或者可能原本就是,但这次事件加重了这样的情绪)那种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身上的人,哪怕理智上觉得可能与自己无关,但可能会因为愧疚以及他人的目光等把问题的源头一定程度,正因如此,他同时也是一个让父亲省心的孩子,因为省心,所以关注没有那么多,爱也就没有给予那么多;Beth应该是典型的付出型严厉母亲的形象,在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让自己变得冷漠,慢慢绝缘;父亲可能想尽快解决这件事情,不想让Beth冷漠对待,然后冷漠度过。

庆幸的是父亲给Conrad找到了一个心理医生,这个角色能够恰当缓解Conrad生活里扮演的懂事者的形象,有一个倾诉自己委屈的地方,能够被听到,当然也是通过此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其实个人觉得影片揭露的正是我们家庭的一些困境:没办法(做不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自己抗下困难,自己消解;

当然表达的也有个人的一些困境:找不到最信任的人来让自己被听到,希望自己扮演一定意义上完美的形象,把可能的过错归咎于自己(社会所推崇的“反省”)。

其实这些东西确实能够维持家庭的稳定,以及个人的不受伤害(也可能会慢慢变好),但慢慢的人会变得冷漠和疏离,也会失去个性(当然也会帮助融入社会)。

其实看完后并没有心理的变化,很平静的看完,但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以上的分析也仅仅是自以为的影片想表达的一部分,也说不上推荐这部片子,不一定适合很多人(毕竟不会给人带来心理上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想了解家庭,可以考虑一看。

以上。

《普通人》观后感(五):原谅过去,尽情热爱

——如果要说这部影片表达了什么,那么就是这八个字的标题:原谅过去,尽情热爱。

很温暖和治愈的一部影片,非常幸能看到它。

(以下,会有剧透)

Conrad和哥哥Bucky在遭遇的一次意外中,哥哥Bucky离去了,而Conrad活下来后,却……自杀,这让Conrad的父母及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一家人各自的深刻创伤下,爱而不能的交葛。

这是一部比我年龄还大的电影,但是却和年代无关,任何时候,它都不会是一部过时的影片。

再多的道理,可能都比不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吧,就像是影片里的Conrad,当他和心理医生谈话的过程中,自己将自己的心声一点点的说出来,然后意识到自己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应该做的事时……其实,一个人心灵的疗愈,就开始了。

影片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且能发现问题并善于引导的人;而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意识不到一件重大的变故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而这些积累的东西,恐怕只有家庭中的成员自己真的能意识到它有问题且想做出改变时,才有可能真正地从那泥潭一样的生活里开始向外探求;而这时,外部的心理干预,就像是伸进泥潭里的手……

可是,遗憾的是,太多的心灵就像是Conrad的母亲一样,沉在泥潭里,却不断拒绝着外部伸出的手……反以为泥潭以外,才是伤害,才是可怕的深渊,直到自己最后成为那个泥潭……吞噬一切。

不幸、事故、创伤……这些,其实就是生活真相的几乎全部,而我们所经历过的安逸让我们遗忘了这些才是生活的常态,就像片中心理医生所说的:“不要期望总有高兴的事情”,这世间,本就不是为我们特设的蜜罐,它更像是荆棘丛生的雨林——其中,鲜花伴荆棘而生,蜜汁和毒蜂共憩,大路傍悬崖而立……

最终,我们所经历的,会塑造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它就像是扎进肉里的毒刺,不选择与它一起灭亡,就只能是拔掉它,并且选择和它造成的伤口共生,慢慢治愈……

感谢这世间还有“爱”,让我们还有用来征服“伤”的武器。也愿每一颗心灵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