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100字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100字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是一本由[英]塞巴斯蒂安·坎德里(Sebastien Canderle)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一):杠杆收购:蛇吞象的魔法,以小博大的战略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是美国市场原创的投资交易结构,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常用的架构,一般指公司或个体利用收购目标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另一家公司的策略。交易过程中,收购方的现金开支降低到最小程度。也有人将其称为“蛇吞象”、“小鱼吃大鱼”等。

到手的这本大部头《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作者为英国作家,斯巴斯蒂安·坎德里,他在纽约和论坛有过超过20年的咨询和金融领域实战经验,本书出版之前,他还出版过《私募股权的上市困境》。本书用14个经典顶级的市场案例来展示杠杆收购的双刃面,多方位地引导读者认识私募基金、私募股权交易、杠杆收购以及企业估值等重大问题。作者建议,这本书可作为学生、教师及研究者的教材和案例书,或是实操者的指南书籍,还能作为对资本市场感兴趣读者的学习手册,不过提前对PE领域中某些晦涩的专业术语有认知是必要的。

庞大的债务,可以毁掉一个普通人;对于公司来说,债务也是最致命的一种金融武器,足以毁掉一个企业。但是,在私募股权中,债务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价值创造工具,甚至,业绩超越同行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也是大量使用负债。如此说来,杠杆收购是天使也是魔鬼:一个个成功故事和高收益回报会让批评者们叹为观止,但是所引发的股市震荡又会让各方元气大伤。

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简单说就是将实体产业带入资本市场。对于如上所说的负债公司,其收购活动的过度扩张给市场带来影响,但PE公司依旧希望通过持有负债方股份来维持控制权,所以PE对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本书中的14笔收购交易有一个共同点:其业绩主要归纳为从第三方接到的大量资金。这些收购的案例也有各不相同的选择和发展,有些凭借良好的管理,通过完善的退出策略从而获取了更高的估值;也有项目在出现不能如约偿还的明显迹象时进行重组;当然也有不幸的投资申请破产……

书中一位普通合伙人这样说:“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尽可能利用杠杆来放大交易规模,从而为我们有限合伙人创造最高水平的收益。”而国内证监会刘士余曾经怒斥这样的做法为“害人精”、“小妖精”。这的确是双刃剑,争议几乎不会有结果,支持还是反对,不妨看完这本书再自行定断。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二):十四个经典案例分析

作者说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PE行业的从业者、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还有那些想了解杠杆收购艺术并希望从所有案例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学者以及商学院的学生。我想我勉强算的上是一位对杠杆收购和金融市场感兴趣的读者。

因为这本书相当的厚实,同时采用的是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这种理论知识不丰厚的读者来说,很友好,正如作者商学院的学生反馈的那样,比起理论知识或基本功,学生们更想听的还是商业实战,这些内容更能让学生融入。

跟我们常听到的受到“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影响的普通行业不同,私募股权活动本来在外界看来就是神乎其神,令人迷惑不解的,而且这个行业本身就喜欢杜撰一些形形色色的新规则和新词汇。所以像我这样的读者就越发对这个行业好奇和觉得高大上,但是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无利不早起”,这个行业中的一些决策和变化,经常会引起经济变动,有的企业或个体暴富,有的则无法逃脱被杠杆收购的命运。

诚然,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这也是我选择清华出版社,以及一本大部头的案例书来了解这个行业的原因。如果是那种离我们很近且普适性很强的理论或者行业的话,可能作者也不需要写这么厚的一本书来分析,正是因为这个行业和过程的复杂莫测,才让每一个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是一个极其个性的特例。本书通过14个案例揭示出杠杆配置的重要作用。但作者依旧谨慎的表示,这些并没有说明其中的全貌,因为很多私募企业和经理人,本职工作之一就是保守公司数据。

读这本书需要读者提前有私募股权的基本知识,对关键行业术语、基本原则和实操模式要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像我一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但是不影响阅读,正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作者在书的开头也整理了相关词汇表。

私募股权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说这个行业的业绩取决于一组非常具体的价值决定要素。其中首要的就是杠杆利用效率。杠杆收购又称融资并购、举债经营收购,是一种企业金融手段。指公司或个体利用收购目标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此公司的策略。杠杆收购的主体一般是专业的金融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是以合适的价钱买下公司,通过经营使公司增值,并通过财务杠杆增加投资收益。但其实通过看书中的案例可以很快的了解到,一个公司其实很难特别优雅的走出负债的周期,就像投资与风险成正比一样。杠杆收购即是天使也是恶魔。它是一种被基金管理人利用的工具,用来将大部分的资本收益转移到自己的口袋。

书中涉及的14个案例:塞拉尼斯化工集团、德本汉姆百货、赫兹租车、福克斯顿公司、百代唱片、弗朗斯邦霍姆管材、加拉克洛尔博彩、意大利电信黄页、得州电力和凯撒娱乐。

可能比起报考商学院,这本书的分量也不差。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三):杠杆收购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都知道双刃剑是一种两面都有刃的剑,通常会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那么在私募股权交易的时代,杠杆收购为什么会被称为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呢?杠杆收购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纽约和伦敦的咨询和金融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实战经验,曾担任过多家私募股权公司的投资顾问,出版《私募股权的上市困境》一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坎德里将在他的新书《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中通过14个来自全球顶级企业的案例,全方位展示私募股权基金从事的杠杆收购业务。

杠杆收购在现代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十分适合资金不足而又急于扩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它不仅可以让一个企业的价值得以有效提升,同样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利用最大化的优势、最低下的成本收购一个无力经营的公司。而以杠杆收购融资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亦有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淘汰机制,与此同时,它还可以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让投资者的收益能力得以提高。

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债务是最致命的一种金融武器。如果你希望毁掉一个企业,那么,确保它熬不过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里塞曀成本高昂的贷款。这说明了一个典型的杠杆收购所引发的后续不可控的问题——负债偿还义务,债务负担从不会因为经济的平缓、盈利能力与现金流能力的下降而减少一分,它会让一个杠杆负债企业陷入另一个困境。

可见,杠杆收购对于企业创收与提升方面具有双面影响力,负债利用好了那就是极其有效的价值创造工具,负债利用不好,就会让一个杠杆负债企业陷入困境。塞巴斯蒂安·坎德里在本书中将私募基金、私募股权交易、杠杆收购以及企业估值等重大问题,用14个案例加以详述,让我们在这些案例中一窥杠杆收购在私募股权债务时代是天使还是恶魔。

在这14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杠杆收购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极具危险性,比如加拉·科洛尔博彩案例,作者以加拉·科洛尔近10年间的多次杠杆收购解析其企业在发展中的决策性的失误带来的种种隐患以及最终的失败,它向我们表明了一个企业多次利用杠杆收购而导致的无法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价值,此番举动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创,就像作者所说:在这18年的漫长岁月中,加拉和科洛尔一再遭受的破坏,让我们对“死刑”有了新的认识——它们所遭受的,难道不是“资本的惩罚”吗?

不论是加拉·科洛尔博彩引发的二级收购及其影响,还是赫兹租车、塞拉尼斯重组返利和快速变现带来的快手赚大钱的秘诀,亦或是PHS不归的绝路、弗朗斯·邦霍姆的前功尽弃所显现出的回购或重复性收购等等经典案例,无一不向我们表述着一个又一个波澜起伏、悬念丛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作者均以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刻的剖析,让学生、教师和理论研究者们可以在本书中充分地理解私募股权及杠杆收购理论,同样也为实操者在实践中进行投资分析、规避各种陷阱提供了实务指南。

剑有双刃,世间万物也有双刃。一件事情或东西,人们在获得它们的好处时,同时也会受到弊端的一定影响。

总览本书,作者向我们表述了一个主要结论便是并非所有业务都适用杠杆收购,杠杆收购既然被称为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便说明它并非只有利而没有弊,而这个弊端又不是任何人、任何企业可以完全避免的,如果债务规模控制不当,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读后感(四):还停留在干啃概念的阶段?来看这杠杆收购的14个精彩案例吧

在投行这个行当里,仅是概念、原理,就够学个几年了,即便你有了保荐人的资格,甚至即便你做过项目,也不敢说能从容的胜任并购工作。

作为投行,或者有意向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或者业内培训师,这本《杠杆收购——私募股权债务杠杆双刃剑》堪比耗资几十万读的MBA的内部教材,通过14个大并购案例,透彻的分析了杠杆收购运用的手段、方法、金融工具,以及成败关键。

可惜这本书非常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法用来看两眼就去装逼,14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是五六万字的资料,不只是详细讲述并购阶段3-5年的操作过程,还会从公司的禀赋讲起,直至并购完成后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私募基金的变现情况。这个分析过程中,作者的专业水准得以清晰的展现。

作者塞巴斯蒂安·坎德里,是一位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顾问,曾为多家基金经理担任投资主管,在金融领域有超过20年的实战经验,并在商学院讲授另类投资。除本书外,还出版过《Private Equity's Public Distress: The Rise and Fall of Candover and the Buyout Industry Crash》、《The Debt Trap: How leverage impacts private-equity performance》,和《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of Private Equity: Success and Failure in Buyout Land》。并持续在CFA Institute论坛上更新最近的投行收购案例。

作为一个并购专家,作者在了解杠杆资金对并购的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忽略债务给公司带来的压力,也没有忽略资本的追逐导致的公司风格的变化、公司管理层的巨大变更,甚至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公司还有风格?风格还会因为收购发生变化?当然。如果你关注过以前volvo的风格,就知道这次在欧洲杯上三不五时听到的那个“这个进球结合了智慧与实力,就像沃尔沃新款xc60一样”的volvo已经不是以前的volvo了。

资本的追逐,在作者的案例中表现为,要求公司的利润和运营表现,但最终大失所望、体系崩溃,在我们的生活里,就表现为行业过热、资源浪费。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社区团购,资本一涌而入,都没有带来好的金融结果。而背后还有一个作者非常关切的问题,就是资本的背后还背负着巨大的债务。

没有杠杆,难以撬动兼并收购,更不要说什么创新,有了巨大的债务,一丝小扰动就能引起雪山崩塌,关键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过度的债务、过度的利润要求,对它来说不是健康的,不是可持续的。

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岁月了,金融业也不会允许商业世界再回到那个时代了,企业身不由己,我们也身不由己,只能随着这滚滚的洪流一直向前,就这么乱七八糟的走下去,无从判断企业经历了一番折腾最终破产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也很难判断我们到底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