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主义的未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本主义的未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本主义的未来》是一本由[英]保罗·科利尔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一):企业与社会制度

读过书后一点小小的感触,华为这样的公司能做出非凡的成就,因为每个员工都是股东,这样的制度能激发大家的战斗力,这个和当年的包产到户不吃大锅饭的改革是一个道理,同样类比社会,人类需要一个每个人都是股东的社会制度,有参与感有荣誉感,这样的社会制度才有未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精细化,大包大揽的慈父很难面面俱到,当遇到特殊情况,千万人思考千万种策略,有取有舍,有收有放,一张大网总可以把问题尽量处理得面面俱到。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二):太长的读后小评价

作者通过大量(主要来自)英法的实例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所现问题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其中关于住房、育儿、学历与工作技能的脱钩等等问题在我国发达地区亦开始逐渐上演。从这个角度说,这本说对于缕清当下社会矛盾并预测其发展方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作者试图提出的让家庭企业政府重回"道德"范畴的解决方案让人感觉还是浮于空想。归根结底,当社会已经已经决定了自身前进方向后除非头破血流不然鲜有回头可能,更何况这种由社会主义改良而来的思潮仍被冷战遗留下的铁幕所阻隔。 我所看到的深受启发的一句话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表明,“变弱”可能意味着“变强”。一个人也许有必要放弃一些权力,以便做出可信的承诺,并从中获益。能够做出承诺是开明自利的特征。说得花哨点就是一种“责任手段”解决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这句话对于个人重新思考婚姻价值提供了参考。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三):道德的未来

从父爱社会主义向母爱社会主义转化的过程中,适当的激励以及引导,逐渐将道德重新激发,有效的手段对于高收入人群以税收等方式将其超额收益转移至贫困线下的人民。

不患寡,而患不均。整体与局部,巨头与平民。在博弈的过程中,政策导向,经济手段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应当担负的责任。

重新激发道德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道德家庭及公司的组成。这不关乎奉献,而是阻止分化和灭亡的必由之路。兼爱非攻,刚柔并济。

21世纪已经走过了1/5,这个世界会好吗?仍然是不间歇的追问,在黑暗中,光便是前方。

以上

2021/02/27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四):资本主义的未来

《资本主义的未来》跟《战争、枪炮于选票》都是英国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写的。

经济学家看问题比较犀利,这本《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有点苦口婆心,想找回曾经有过的互惠合作。

欧美在二战结束后,资本与社会以实用主义为主,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贫富差距越来越小。而之后,尤其到了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人民进入一种焦虑状态。

人是需要尊严的,现代人的尊严来自于工作与收入。二战后人的尊严来自于对祖国的认同与建设祖国的信心。那时候富人是甚至愿意缴80%的所得税帮助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尊严转向了工作与收入。人们在追求个人权利,而失去了互惠的义务,富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信任度的丧失。

作者从家庭、企业、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是如何丧失的,而且也讲述了如何重新找回道德。

家庭,企业,社会都需要一种共同认可的叙事,既不能做有心无脑的保守者,也不能做有脑无心的势利鬼。要行动起来。建立一个人人有互惠义务的社会,并承认对其他社会的援救义务。就像二战结束后欧洲涌出来的各种互助共同体。

作者一再推崇马克龙,觉着马克龙在重塑法国道德方面做的很棒。如今,法国确实有点希腊的模样。

如今不仅个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作者说下一代更是焦虑的一代,普遍的下一代会认为没有父辈们生活的好。

作者真是苦口婆心的呼吁道德回归。

《资本主义的未来》读后感(五):资本主义的未来以恢复归属感为要义

#读书《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保罗·科利尔,刘波翻译。

过去的四十年,也就是从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奉自由主义为圭臬的四十年里,资本主义的经济表现不断恶化。2008年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把问题凸显了出来。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子女的生活水准将低于自己,考虑到1980年以来科技与公共政策取得的巨大进步,这场失败令人震惊。这些进步本身依赖于资本主义,本来完全可以显著改善所有人的生活。但多数人现在预计子女将来会比自己过得差。在美国白人劳工阶层中,持这种悲观看法者的比例升到了惊人的76%,而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悲观。

作者试图将以上现状的讨论以及解决办法,搬离开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的窠臼,转而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进行探讨。实用主义既与意识形态对立,也反对民粹主义。意识形态把某种“理性”置于多姿多彩的人类价值观之上,是无心之脑;民粹主义无视基于证据的实践理性,粗鲁地从激情直接跳跃到政策,是无脑之心。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与实践理性交织在一起,是心与脑的结合。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的人,他们出生时全球经济繁荣,接着就经历了全球经济的崩溃,各国竞相投机取巧,推出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ur)的保护主义政策,最终导致各国都陷入贫困。他们经历了一段帝国时代,还经历了法西斯主义等意识形态造成的恐怖,除了这些前人遗留下来的灾难之外,二战的结束带来了冷战。当时的政治领导人承认对其他社会负有义务,也即援救义务,并开始履行这些义务,无论对方对此有无回报。他们开始建立为实现特定目标服务的新俱乐部,以开发国家间互惠义务蕴藏的巨大潜力。他们用因果关系叙事巩固了这些俱乐部,这些新叙事倡导开明自利,而不再是投机取巧追求眼前私利。这是令人震惊的成就,而且取得了回报:世界逐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了。他们把头脑与爱心结合起来可以指导我们具体应该成立什么样的新的互惠性俱乐部,从而应对迫在眉睫的全球性焦虑,并为需要援救的人提供有效的救助。

但下一代幸运的领导人继承了这项成功的遗产,却没有领会创造这一成功的过程。前代人通过明智的实用主义从浩劫的废墟中建起成功的大厦;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意识形态分子用诱人的叙事取代了明智的实用主义,逐渐破坏了前代人的遗产。西方目前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分为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他们都强调个人而非集体。功利主义者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罗尔斯主义者以职业法律人为代表,他们都强调群体之间的差异,前者是基于收入的,后者是基于地位的高低。而自由至上派放弃共同归属感及本可由这种归属感支持的良性爱国主义,也就是放弃了唯一能把我们的社会团结起来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的力量。自由派大意而不负责任地将这种力量交给了江湖骗子式的极端派,他们正得意洋洋地为实现自己的偏激目的而扭曲这种力量。

前代领导人给现代留下的遗产都是以加强归属感为目的的,而家庭、工作场所和国家则是归属感的基石,在所有健康的社会里还存在各种网络化群体结成的密网,人们对其有归属感。为了加强现代人的归属感,必须从教育和全球化两个方向努力。

新的高受教育程度阶层的崛起无疑扩大了社会不平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生产率高的人对社会都大有裨益;但也有很多人在利用自己的技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谋求自己的财富。金融业和法律业的很多工作就是才能没有用到正确地方的主要表现。

如果不对以上状态采取行动,社会将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层:一是工作狂的高技能阶层,有大把金钱但时间很少;二是低技能阶层,有大把时间但金钱很少。目前的挑战是缩小不断扩大的生产率分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场长征,首先就要从父爱主义社会管理(国家强制管理拒不服从的家庭)转向母爱主义社会管理(国家以实际支持来为这些家庭提供缓冲)。

但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经济学家对全球化的热情太笼统,不够细致。全球化是各种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大杂烩,这些变化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分析的。公共政策的任务是:鼓励全球化中肯定有益的成分;有的成分大体是有益的,但会对某些群体造成重大损失,对这些成分要安排补偿机制;有的成分会导致财富再分配,而我们无法快速地通过补偿机制来纠正这种再分配,对这些成分则应限制。

一言以蔽之:具有共同归属身份会成为远见式互惠的基础。与基于个人主义或任何复兴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相比,成功建立这种信念体系的社会运转得更好。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丧失了公共品所包含的巨大潜力。复兴主义的意识形态都是基于对社会里某一群外人的仇恨,是导致冲突的死胡同。在健康的社会里,对互惠义务网络的接受是成功者自小经受教育形成的。互惠义务网络还能激发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支持。成功者会遵守这些义务,因为他们会得到回报:履行义务所带来的自尊和同伴的尊重。针对拒不服从的少数人,更多地使用强制权力将是合法的。 这种道德实用主义可以引导我们的政治从两极分化的失败走向合作,解决困扰我们社会的分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