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读后感大全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读后感大全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一本由[德] 卡尔·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雇佣劳动与资本》读后感(一):雇佣劳动与资本的互补性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

利用他人的劳动力(使用其个人私有的生产资料)来进行商品生产来获利,并将利润作为下一次商品生产的原始资本投入生产,以致重复获取利润。此即为资本家获利的方式。而资本家们是不在意那些没有私人生产资料的工人所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工作方式的。这些没有私人生产资料的工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可以在工作之余品味生活。

用书中恩格斯导言中的话讲:工人们工作中的劳动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只要工人和生产产品中间隔了一个资本家,他的劳动中,就必然掺杂着非自愿的成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症结所在。

另外,随着资本的扩张,分工也会越来越细,也就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无产阶级来在这种细分工下进行工作。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细分工下的众多的生产力。将来的机器应该会做到。

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扬弃私人生产资料。另外,对于大规模的生产资料,由于它无法细分,即无法以现实依存物的形式归属,就需要通过国家来实行公平分配。

《雇佣劳动与资本》读后感(二):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整理思考

【工资的定义】工资是资本家为一定的劳动时间和一定的劳动付出而偿还的一笔货币。工人为了货币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质上是工人利用自己的商品劳动力去置换其他的商品(食物,庇护所等),货币只是中间媒介,表现其交换价值。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是原有商品(资本)中资本家用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所以不管生产的产品利润好坏,工人的工资都与之无关。工人为了生活出卖劳动力,以获得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劳动力不是从来都是商品:对奴隶而言,自己连同自己的劳动力一次出卖给奴隶主;对农奴而言,只出卖自己一部分的劳动,是土地的附属品。对自由工人而言,需要零碎地出卖自己,如果要活下去,就不能离开资产阶级。

【工资高低的规律】根据市场规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之间的竞争和买卖者双方之间的竞争。供需关系决定着价格的上涨和下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其他商品相对价格就下跌了。当商品价格上涨时,资本会涌入该产业部门,一直到其利润下降直到生产费用为止,反之亦然——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处于无序状态的波动中。

因此,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其构成是:产业产品,机器原材料(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和直接劳动。

劳动,作为一种商品,也是有价格的,其价格就是工资。其取决于劳动力的生产费用:“为了是工人保持其为工人所需要的费用”。最为简单的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

【资本的定义】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改变。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且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上的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活劳动为资本干活,而不是倒过来】

【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工人用劳动力向资本交换工资,又用工资交换生活资料。区别在于:对资本而言,支出的工资具有再生产性,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对工人而言,支出的资本是非生产性的。因此,“资本与雇佣劳动互为前提,相互产生,相互制约”。

一个工人本质上在生产资本,他“生产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通过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雇佣劳动在增加资本,加强奴役它的那种力量,资本的增加带来的是无产阶级的增加。因此,工人生产越多,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奴役力量越是增加,雇佣劳动就越是增加。雇佣劳动生产着它的敌对势力。

【工资与利润的分配】即使在工资增加的情况下,资本家的财富也是远远超过工人的,因此相比而言,工人的财富在降低。再者,即使名义工资【发放工资】增加,实际工资【同其他商品价格相比的劳动价格】也可能降低;而相对工资【同资本从新创造价格取得的份额相比劳动所占的份额】更是下降。

对资本家而言,销售价格取决于三部分:劳动资料的损耗(从价格中得到补偿),预付的工资和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资和利润都是产品中的份额。这样,哪怕实际工资增加,相对工资仍然是降低的:资本家用比以前少的交换价值换取工人比以前更多的交换价值。资本的份额与劳动份额相比提高了,社会财富分配更加不均,劳动对资本的依赖更大了。

【工资与利润的关系】工资与利润成反比。资本的利益与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相反的。最有利的情形,资本的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也不能消除工人利益和资本家利益的敌对状态。更何况,生产资本的增加对工资有消极影响。为了在资本竞争中生存并获利,资本家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劳动力,首要的方法就是更细地分工和更全面地改进机器。通过降低生产费用,压低价格,获取市场优势;但其他资本家也会如此,竞争压低市场价格直到低于生产费用——这样循环往复。生产资料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其实也是一种内卷,“资本努力的结果是使资本增殖的条件恶化”】。

而站在工人的角度,分工使得工人在群体内竞争;另一方面,分工越细,劳动越简单,资本家支出的工资也就越低;机器的发展更是加重了排挤工人的情形(需要的工人更具有从属性),被排挤的工人只能寻求更低级的工作,获取更低的工资【工资的高低只取决于失业的人即最少生存成本】。底层工人最后死去,但是对资本而言无所谓:大批的小产业者落入工人阶级:一方面,在资本竞争中,小产业在扩大生产的能力上比不上大产业;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息也降低。所以工人在资本家手中工作的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工作时长就越久,工资就越低。

【总结】这种发展过程,迫使资本家利用巨大的生产资料与信贷机构,产业地震频发;随着产品的增加,扩大市场的需求也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市场被卷入了世界贸易,资本增加越快,工人阶级就业手段就缩减地越厉害。可尽管如此,资本的增长对雇佣劳动资本仍是最有利的条件。

【附录】

【改善条件】储蓄银行并不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绝大多数工人根本不可能存在储蓄;储蓄会使得工人阶级发生分裂;货币流回银行,再贷款给资本家,间接性扩大了资本。教育也不可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现代工业愈来愈不需要任何教育就干得了简单的工作;教育使得工人更具有替代性,更容易替代其他工人的工作,从而增大工人供给,降低工资。

【提高工资】所以为了增加工资,要么推动劳动的资本增长很快,对工人的需求超过对工人供给(工人无法影响);要么人口增长的很慢,工人之间的竞争不剧烈(尽可能减少生育,缩减工人的供给)。

提高工资的主要条件是生产资本的增加和尽快增长:“工人只有在生产并加强其敌对力量时才能勉强存活”。另一方面,生产资本的增加意味着资本的积累,劳动的简化,机器的替代,工人的竞争更是加剧了。资本的积累代表着劳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愈加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另一反面,生产资本由三个方面构成:原料,机器和工资。原料随着生产的增大而增大;机器的生产力和支出也逐渐增大。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必须缩减工资。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投入原料和机器的资本和工资会不成比例地增长。

【人口问题】人口过剩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对整个工人阶级而言,性欲会是他们主要的享乐。对现代工业而言,童工是对生育的奖励【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大工业者进场需要利用就业工人后备军在生产高涨时期【实习生】。因为对资本而言,只有在它给工人工作时才能增长,所以资本的增长就包含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当下的社会】。

【工人联合会】经济学家反对工会:工会的支出大于工会争取提高的收入,工会的诉求是新的生产形式,可能导致工资的降低;对工人而言,生产资本的增加使得他的生活状况恶化,但是生产资本的减少会使得他马上破产。但是资产经济学家的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雇佣劳动的积极方面】没有这些生产关系,就不会创造出生产资料;所有劳动成了商品,宗法制和旧社会消失,一切价值按照商业价值来估计;自由竞争趋向于降低所有商品的价格,体力劳动趋向于变得简单;工人阶级摆脱对一定关系的依附,可以随意处理自己的钱财。

《雇佣劳动与资本》读后感(三):【转】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研究

摘要:《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认识和理解史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对“资本”这种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的说明:一方面,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关键词的标识,就已经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一般理论框架,即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资本和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另一方面,马克思已经直接着手在解决“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即开始研究剩余价值问题,尽管囿于既有的理论框架,马克思对其尚不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但科学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入口已经开始打开。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资本主义科学批判的一般理论框架之后,并没有公开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面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即便是在《哲学的贫困》中,也只是在批判蒲鲁东的过程中间接地阐发了这一理论。1847年革命形势的高涨,使马克思意识到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正面阐发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社会的科学批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年12月的下半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的会员作了几次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并打算出版这些讲稿。但是由于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随后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这个意愿到了1849年4月才部分地得以实现,《雇佣劳动与资本》以社论形式发表在马克思主编的革命日报《新莱茵报》上。因为在“看到了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以后,我们想要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也就适当其时了”。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第一次对“资本”这种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的说明,同时也已触及剩余价值问题,尽管囿于既有的理论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尚不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但科学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入口已经开始打开。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雇佣劳动与资本》一般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全面阐述。这充分说明了该文献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坐标系的主要参照仍是李嘉图,马克思不仅接受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意义,同样也受制于这一理论范式,因而未能彻底说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发生过程—“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本身就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理解和批判来说,《雇佣劳动与资本》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一方面,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关键词的标识,就已经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一般理论框架,即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资本和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另一方面,马克思已经直接着手在解决“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即开始研究剩余价值问题。然而,尽管已经触及到剩余价值问题,但马克思并未从根本上彻底说明这一资本增殖的内在本质,因此,在19世纪40年代末的革命理论中,经济学分析和政治运动(阶级斗争)的“联结”仍具有一种直接的、想象的特征。—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在50年代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 作为谋生手段的雇佣劳动 劳动问题历来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关键性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表现为本真的非异化的人的自由生命实现活动与现实中非人的异化劳动;在《评李斯特》一文中,异化劳动则成了工业中打上引号的“劳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用奴役性分工下的劳动指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统治的劳动阶级状况。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的全部分析建立在一个全新判断之上,这就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中存在的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工人指认为“雇佣工人”,而他们的劳动则成为在雇佣关系之下的商品化劳动,即雇佣劳动。马克思说,在工人与资产者的交换中,劳动成为一种商品。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将此处的“资产者”改为“资本家,”而将“劳动”改为“劳动力。”可是,工人为什么要出卖劳动呢?“为了生活”! “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工人正是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别人,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以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他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地,对于他来说,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活动的目的。” 显然,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的表现,这样的表述在形式上还是形似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是,这里的劳动绝不是人的共同类本质,而是工人个体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历史性地分析说,劳动并不是向来就是商品。“劳动并不向来就是雇佣劳动、即自由劳动。”奴隶就不是把他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奴隶主,“奴隶连同自己的劳动一次而永远地卖给自己的主人了”。并且,农奴只出卖自己的一部分劳动。今天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深刻地看到,工人自由地出卖自己的生命活动,并且是“零碎地出卖”,并非真的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在这个资产阶级体制下的饥饿。资产阶级雇佣关系的本质是:“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产者,而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将其改写为:“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 以“工资”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全面阐述 在演讲乃至社论的一开始,马克思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理论目标:“我们分三大部分来加以说明:(1)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资本家的统治;(2)中等资产阶级和农民等级在现存制度下必然发生的灭亡过程;(3)欧洲各国资产者阶级在商业世界受市场霸主英国奴役和剥削的情形。” 然而,《雇佣劳动与资本》实际完成的内容仅只是第一项而已。为了在普通工人面前尽量说得简单通俗,说明的过程首先是从“什么是工资”开始的。从工资入手,马克思指出,工资不过是作为一定商品的劳动的价格,并且借助竞争说明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费用”,紧接着在分工和机器发展的基础上证明了工资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对抗性关系。总的说来,《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经济学理解与《哲学的贫困》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包括价值、工资、竞争、分工和机器在内的许多基本问题上并无二致。但无论如何,《雇佣劳动与资本》作为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解方法论变革之后对于政治经济学理解所作的第一次正面表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阶段性意义,其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雇佣劳动与资本》本身紧紧围绕一个关键问题展开,在对“什么是工资”的回答背后实际上暗含着的是对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工人遭受奴役的本质的回答。选定工资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全面阐述的核心和开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向和科学意义,即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在对抗性本质的剖析。在分析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理论和现实双重探索也已经充分证明了掩藏在资本和雇佣劳动虚假的表面一致背后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既然“工资是资产者为了偿付劳动一定的时间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而支出的一笔货币”,那么“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而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劳动的那一部分”。这一点不同于斯密“工资和利润扣除”的结论,表明马克思已经站在李嘉图彻底的劳动价值论立场上,并且初步作出了针对用于购买生产劳动和物质资料的资本不同部分的区分。 第三,尽管劳动价值理论的获得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理解的深化,但在40年代末,他们对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未形成真正科学的理解,没有制定完备的剩余价值理论。这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概念的缺失之中(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原稿中,我们后来在研究中通常看到的是恩格斯1891年修改之后的版本,其中标注了马克思原文的情况。具体两个版本可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6卷),工资是劳动的价格,但实际上正如马克思后来所认识到的那样,“劳动”并不能成为商品,成为商品的只是“劳动力”。尽管在与之同时形成的《工资》手稿中保留了马克思对该问题更为详尽的思考,但仍不能脱离市场交换意义上的劳动和资本的一般关系。换言之,虽然马克思已经注意到剩余价值的出现,但既有的理论框架无法说明这个“剩余”的内在根源,而不得不诉诸市场交换的不平等关系。 生产关系的历史本性与“资本”概念的第一次科学剖析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理解而言,《雇佣劳动与资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文本事件:马克思在生产关系的历史本性理解基础上,对“资本”概念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透彻分析,同时还对“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范畴作出了新的界定。这些文本上的变化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还未使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概念,但是已经对资本主义现实形成了全面的理解,即在机器工业生产力(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Gesellschaft),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资本”这样一种特定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关系。 1845年底至1846年上半年,在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分析方法,并从分工和所有制出发分析社会历史进程;在《哲学的贫困》中,这一分析框架具体化为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则第一次从经济关系之中确立了生产关系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并且,马克思深入地阐述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本性。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熟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不难发现,马克思这里的表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相关内容是接近的。当然,在这里,马克思想集中表达的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并且,他直接区分了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我们可清楚地看到马克思这里用着重号突出强调的东西,社会生产关系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的关键性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即通过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建构出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并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总体变革。 更重要是,马克思据此推断出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理解和认识中的至关重要的观点,即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正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成一些物,如“资本包括原料、劳动工具和各种生活资料,这些东西是用以生产新的原料、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活资料的。资本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的产品,积累起来的劳动。作为进行新生产的手段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是资本”。其实,这也是马克思在《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接受的东西。可现在马克思已经不再这样看了。在此,马克思通过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新认识: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沙糖并不是沙糖的价格一样。” 马克思现在认识到,“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他发问道,“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难道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和积累起来的吗?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被用来进行新生产的吗?并且,难道不正是这种一定的社会性质把那些用来进行新生产的产品变成资本的吗?” 马克思还认识到,资本不仅包括那些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成为商品的东西,而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这些交换价值的总和之所以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而保存下来并增殖起来。除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物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为资本”。既然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那么它就有其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历史形成过程,同样也必将为历史所超越。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1847年前后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一般性地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边界指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的社会变迁分析中,则主要将其与竞争导致的工商业危机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阶级鸿沟的加大联系在一起。 除了“资本”定义之外,这一文献中对“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界定也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1843年前后,马克思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接受“市民社会”概念的,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本身都没有获得清晰的界定,依据不同的分析语境存在两种不同含义。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广义上的“市民社会”已经为更为一般的“社会”概念所取代,而狭义的“市民社会”则专指“资产阶级社会”。当然,“(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随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理解理论的逐渐清晰,“市民社会”概念也逐渐固定为“资产阶级社会”,即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总和。 价值剩余与阶级斗争的不完全缝合:针对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简短评论 在对雇佣劳动同资本之间交换的分析中,马克思已经初步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这正是不久前他与恩格斯共同意识到的,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本质所在。 “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所的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工人为了换到生活资料,正是把这种贵重的再生产力量让给了资本家。因此,对于工人本身来说,这种力量是白耗费了。” 这意味着,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劳动商品”具有特殊的创造性力量,而这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中却为工人所白白耗费,为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即剩余的价值。然而,由于马克思未能对“劳动”和“劳动力”作出准确的区分,所以在这里的分析中也就无法找到剩余价值形成的科学根源。也由此,尽管在一般意义上已经确证了从生产方式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科学范式,但对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解却仍然无法完全深入生产过程,不得不诉诸交换层面上不平等的竞争关系。 更进一步说,由于无法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一个科学的说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政治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外在的“连接”: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当然是一种对抗性的存在,但是由于这种对抗、不平等尚未得到彻底的剖析,直接的阶级斗争便成为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对抗性存在的唯一表现。需要说明的是,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任何一种社会形式当然包含着内在的对抗,这是由生产力(分工)的发展所决定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所导致的阶级斗争当然也是生产内在矛盾的表现。但在19世纪40年代,在资本统治关系仍表现为两大阶级的直接对立,且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尚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过程时,这种剩余价值的分析同阶级斗争的诉求之间便难免呈现为一种外在的缝合。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1848年革命中又表现出布朗基主义理论色彩的内在现实和理论根源。随着50年代后资本统治关系的调整以及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与批判也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作者:张一兵、周嘉昕 文章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6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