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融笔记》读后感摘抄

《金融笔记》读后感摘抄

《金融笔记》是一本由杨凯生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笔记》读后感(一):一位金融界前辈的金融笔记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新世纪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真实片段。的确,因为作者身份的关系,他见证了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而且是主要参与者的角度。从资产管理公司到银行到金融危机和互联网金融。也正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他的文字肯定会有偏颇。谁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呢?不能苛求。如果想要从内部的角度审视中国金融改革,这本书不是解密,但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脉络。很多文字都是从当时的环境出发,解释、剖析甚至是辩论。跟随杨行长一起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从资产管理公司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不错的体验。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每篇的标题和简介,最后的心路历程为职场人提供了一些借鉴。

《金融笔记》读后感(二):银行有道十成,吾仅知其一二

隐约第一次翻此书是在阜阳新华书店,初翻之时就已感觉到此书的份量。陆陆续续看了好几个月吧,直到今日阅读完毕,是以写下读后感。

该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发表文章的集合,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

全书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些看法。作者期间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任职,此时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处理剥离出来的银行不良资产。那时的四大行还未上市,不良贷款率极高,后经剥离不良贷款、注资上市,才有了现在的资产优良的四大行。了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前几年,才能体会今天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低的局面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是对银行改革发展的林林总总。作者谈了对稳定资本充足率的看法、银行发起设立的金融租赁、银行的运作模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作者主力提倡资产证券化,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毕竟作为ICBC的前任行长,在银行业兢兢业业这么多年,眼观与战略非我辈所能及。提法与做法切中银行的要害,由杨行长讲诉,再合适不过了。

第三部分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作者反对对金融产品做过多甚至做次方衍生,对国内的一些提法也予以适当的指正。在我看来,作者的“创新固然会有风险,但不要以为不创新不改革就没有风险,风险一点也不小”值得深思与借鉴。

第四部分主要讲互联网金融。作者主要介绍了工商银行大数据建设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看了作者的介绍,才感觉我们和ICBC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整个第四部分的精华就在于此。十几年前就开始搞大数据建设,到应用,科技的力量不得不让人服气。

第五部分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谈了团队建设以及在卸任时的讲话,从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到ICBC的领导班子这些年的工作。

我认为本书最精彩之处有三:资产证券化、大数据和团队建设。该书内容是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毕竟是行长的文章合集,不会讲具体业务,但是也没有空谈大道理。篇篇论点中肯,符合实际。现如今,作者仍然活跃在银行业的论坛上,依然以他如炬的目光,为银行业的发展拨云见日。

《金融笔记》读后感(三):一种难得的视角了解中国金融发展史

《金融笔记》的作者大有来头-杨凯生,当过华融和工行的大领导。这本书是他从业的演讲稿集,按照时间整理,也是历任了他在资管行业、银行业的看法,是一部个人的文案回忆录,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小回顾。

在中国,著书立说者狠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学者,从理论上层面做解读,不免有时候书生意气,泛泛而谈。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出来著书的非常少,而像杨行长这样TOP级别的就是少之又少。能够通过高层人之后讲述对中国金融行业的理解,确实不易。

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讲了在资产管理公司的事情。回顾了华融诞生的前后历史,肩负的使命,是如何一步步处置资产的,和美国的资产管理机构的比较。今昔对比,通过剥离不良资产,银行从才能有如此低的坏账率进而上市,也许做华融让杨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这也会样下一站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讲述了银行业的思考和看法,主要也是因为作者从华融调任了工行,这部分比较有意思的章节是对银行业的澄清,谈到银行业是否为暴力行业、银行业是否为垄断、银行业和实体行业的关系,作者给出了自己维度的思考,也谈到了对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等等的看法。

第三部分讲的是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去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国之高管,给人的感觉是往往动嘴皮子,懂管理,实际业务并不熟悉,管理好像一个万金油,任何行业都可以管,但是这本书看过半给我的感觉是杨是一个非常精通业务的领导,一来是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入,角度很专业,讲的是业内话,二来是数据引用非常多,可见大事小事都了然于心。会从会计准则上去分析金融危机的,绝对不是一个不懂业务的领导。有这样的领导,下面的人不精进业务也难。

第四部分讲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这是个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从诞生开始备受吹捧,到现在人人喊打,非常戏剧。在杨看来,传统银行和互联网并非对立的,银行很早就联网了,银行内部对大数据建设也是非常重视,投入巨资,而且现在效果显著。银行有非常强大的风险控制系统,为投资人、债务人把好关,这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不具备的,而所谓的“流量为王、烧钱吸引客户”、“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样的话在他看来也只是笑话而已。特别震撼的是讲大数据建设那一章,行文条理清晰,层层分析,让我了解了工行在大数据建设上的巨大付出,而此文几乎可以面向技术人员做技术交流,我想大部分金融企业的领导估计也对自身的大数据搭建体系做到如此如数家珍,当然不排除其中有人帮整理材料的前提。这也让我有另一种担忧,大数据建设的投资非同小可,也不是一般的银行能够持续消耗得了,而拥有大数据的银行即可插上翅膀,业务发展加速,这无形中会对小银行形成压力,随着大数据的建设,大者恒大,小企业就更难追上了。另一方面不得不说工行在大数据建设的方面煞费苦心,但那都是企业内部的应用,面向客户端的层面确实不如互联网公司来得亲民。都9102年了工行还没做到账户绑定微信后推送账户变动信息,短信提示还要收费。如何让客户感知到你的付出,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第五部分主要讲了用人之道等,就不再表。

微信公号:团知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