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锦集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锦集

《读懂银行股》是一本由那一水的鱼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一):也许将来我们会怀念这几年的银行股

过了第一遍挺受用,有些地方没消化需要回过头来再看。 先做一部分笔记: 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业来说,更低的运营成本或更高的办事效率就显得很重要。 把ROE分解成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话,权益乘数的影响并不构成竞争优势,且可持续性较差——因为任何银行都可以在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条件下加杠杆。重点关注总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过程,也是银行经营战略的执行过程。在这里你能看到它的战略发力点,在同业业务,还是小微贷款、按揭贷款等。利润表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合理调节,在这里获取到的信息远少于资产负债表。 信用卡带来的中间收入消耗的资本并不比普通贷款少。未使用的信用卡额度也要按转换系数计入风险资产。 存款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但贷款却不一定,长期贷款多是还款能力较强的大型项目,如大中型水电站等。短期贷款多为风险较高的行业贷款,小微贷,个人贷等,针对这些银行喜欢做成短期以便在恶化时有机会抽贷。 中间业务丰富的银行,其盈利渠道更多更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小。中间业余收入依附于客户的数量及其资金量之上,垒规模的意义不容小觑。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二):我让对银行股有了一定的认知-感谢

鱼大的这本书是我走夹头路线读的第四本书,与前三本书不同,它主要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分析,一个行业的财报解读,由于我的基础知识还不牢固,读了两遍才读懂一个大概,让我感觉到这个行业的深奥,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业的人士在这个行业的股票上深耕多年,下面我对我的学习也做一下大体的总结。

银行的生意模式和我想的大体相同,主要靠的就是我们存钱它放贷款而获得利润,还有部分信用卡等中间业务,这两部分收入可能占到银行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我没想到的是银行这几年的总产平均增速达到18%以上,这种持续的增长表示银行远远没有达到天花板,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银行的增速代表货币的增速,也代表这经济的增速。而来自行业外的威胁,比如说是P2P,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等等,无论是体量还是逻辑原理上对银行的构不成威胁。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我们主要关注合并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端质量较好的为现金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而质量较差的为贷款和垫款,在负债端中不存在质量好坏的分别,因为银行欠下的负债总是要还的,所以负债的关键在于利率。资产大头部分只有三块:贷款,债券,同业资产,横向对比各家银行这3项就会发现每个银行的侧重点不同。而资产负债表在银行股3大表中最重要的一张表,通常看它需要花上一半以上的时间,其次是利润表,现金流表对于银行股来说不用看也无妨。

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针对银行资产端来说的,和负债端没有关系。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减扣项/风险加权资产,所以如果银行总资产增速大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或者营业收入增速大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我们可以看做银行走轻资本发展路线。

利润表中,收入主要部分有: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支出的主要部分包括: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资产减值损失等,

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不要只看到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等,还要考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贷款减值准备,这个定义值得我再多次深入的研究一下,它能够隐藏银行的资产同时又可以调节银行的利润和ROE,它同时引申出两个定义,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额,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贷款减值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中重要的一部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三种办法:转让、清收、核销。真正影响利润变化的是贷款减值准备变化中的本期计提。

银行财报的造假性可能较低,只会使净利润在时间轴上挪动:1、最重要的是资产净值损失,多提拨备或者少提拨备2、业务及管理费3、债券及及票据收益,可以提前确认收益4、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提高银行盈利的途径:1、升息资产规模的增长2、净息差的提升3、手续费及中间业务收入增加4、减少业务及管理费5、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较拆解利润,资产负债和分析利润和负债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来说,分析历史ROE,PB,资产,利润,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贷款减值准备等历史数据可以大体分析出一个银行的历史增长水平和经营状况,自己也要有意识的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评价银行体系,用来分析现有的银行股价,进行有针对的投资。

投资银行股的学习之路和夹头之路一样,有太多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明年摸到一点皮毛。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三):努力拓展自己的行业性谈资

前一段时间跟几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聚会,聊天过程中深感隔行如隔山,我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我也不明白。这就是专业化为社会带来的困扰,为什么一群同学在一起只能回顾以前的记忆?因为现在真的说不到一块儿。但这恰恰是个机会,因为有多领域知识储备的人会逐渐体现出独有的综合素质。不管你在什么行业,都要设法不断拓展自己的行业性谈资。

如何在某个行业入门呢?

第一,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银行业,你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去了解,得到的可能是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等信息;你可以从投资的角度去学习,得到的可能是拨备覆盖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商誉等概念;你也可能单纯从工作的角度去理解,得到的是工资多寡、业务范围以及银行运作等。不同的切入点会有不同的行业入门方式,这些方式会造成一些思维上的偏见,但又如何呢?你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一亩三分地,其他的随缘吧,有了这些,足够能顺得上话了。

第二,掌握切入点影响下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从投资角度看待银行,那么如下的术语就至关重要: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权责发生制、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同业拆借、借短配长、优先股、风险加权资产、核心资本充足率、权重法与高级法、成本收入比、贷款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已逾期未减值、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权益乘数、非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真的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含义,你完全可以和银行的同学谈天说地了,或许他们还没有你知道的多呢!

第三,“下山“”历练。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作品中,某位新出世的英雄在跟随老师学艺多年后,总会被师父送下山去历练。此时老师的武功还在徒弟之上,为什么不等全部传授完了再让TA下山呢?最起码学到和师父一样的程度嘛!关键就在于四个字:“融会贯通。”良师们都门儿清,自己学习和别人传授,终归是概念的堆积,真到实战,一来常用的知识可能远没有那么多(这让我想到背完GRE也不会流畅交流的学子们),二来需要看看别家的套路,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要知道,同样的“招式”,理解是无法传授的,只能自己悟。

选修的或许才是对胃口的。

读一本书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作者)关于内容选择性的建议。当初学语文,我真的觉得选修课本里的文章写得比正式教材好得多,那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完整呈现的,不会因节选而失去连贯性,另外或许那些其他人不建议你读的东西反而对你最有用。这里可能会有一点心理学当中的“短缺”效应影响,但大体的真相就是这样。比如我当初读《童趣》,正文中只是节选了《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第一段,当时就已经觉得很有趣了,但后来再读原著,才知道紧接着的第二段更让人笑得合不拢嘴,心想:“古人真会玩儿啊!”

言归正传,假如你本来对银行股就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光看《读懂银行股》的书名就不想去读了。其实只要作者是有水平的,TA绝对会在书中牵涉到一些对你帮助极大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书中所讲的内容,更可能具有普适性价值,从而修正你的投资体系。如果不小心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不可估量了。因为随着阅读量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逐渐丰富,你的体系会越来越完备,有可能连续看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你深思的东西。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个成熟的读者,买了一本书,书中一个观点对你原来的认知造成冲击,不管这个冲击有多微弱,这本书就值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还值?我花费大量时间读这本书,最后就得到一句有用的,简直弱爆了。但你要知道两点:第一、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修正你体系当中的某一项缺陷;第二、不认真读这本书,你可能意识不到某项可以修正你的体系的观点。所以,阅读你信得过的多领域的作者的作品,TA们的观点会从各方面塑造你的体系;一旦选好了一本书,坚持读完,哪怕中途想放弃;找机会认真地再读一遍。

本书给我的普适性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存在增发、转股、优先股的情况下,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修正方法。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上述指标是需要不断修正的,否则估值会出现倍数级的偏差,但所用的也只是根据财经网站上提供的最新季报数据,却忽略了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二,轻资产的选股思路。是啊,在所有盈利都依靠大量资产的行业里,虽然有利基,但周期转弱后,利基会转换为包袱。正如书中所说:“重资产行业即使已经开始亏损,也不得不开足马力生产。这是因为该行业的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固定成本——新建的厂房和设备,不管你开不开工都要折旧。”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绝对算是一门好生意了。

第三,“声明”的写作技巧。声明是编程时常用的方法,对于一个变量或函数,代码开头还没有详述的必要,就先声明一下,后续再集中处理。《读懂银行股》大量地采用了这种技巧,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概念实在太多,一开始对这些术语展开全面描述势必会损失文章的连贯性。

第四,业绩增速越慢,就越要等股票估值偏低时才出手。

第五,ROE的重要性。我以前最关注的是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以此作为剔除众多股票的第一关。如今看来还有第二关,那就是ROE。“暴利不暴利,最终是看ROE,而不是利润率,更不是净收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利用杜邦分析将导致ROE增长快慢的因素再次详细剖解,从而观察银行的运营思路和融资概率。其实财报冰冷的数据不重要,整理出的比率也不重要,关键是背后的逻辑和因此形成的投资策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彼得林奇在解读福特汽车的财报时所说:“你也许已经注意到福特汽车的短期债务是18亿美元,在计算中我忽略了短期债务,那些完美主义者可能会为此焦虑不安,但何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把事情搞得复杂化呢?我只是假定公司的其他资产(存货等)足以抵消短期债务,因此我计算时就不再考虑短期债务。”

第六,纠正了我的错误观念,感觉银行坏账率很高,迟早被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P2P所替代。读完此书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儿。正如雪球大V云蒙所说:“现在银行依然是各行各业最赚钱的行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