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的读后感大全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的读后感大全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是一本由汤之上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80,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一):日本半导体业的衰败

伴随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穿插了作者个人职业生涯的起伏。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追求的合理的成本和收益,而非精益求精,书中描述了能够低成本大规模进行量化生产的三星成功超越日本半导体巨头的过程,还是让人深受启发。书中内容多处涉及描写作者本人的职业生涯及感悟,对部分细节描述过多,多处论述更像是在证明当时作者的先见之明,降低了全文的客观性和高度。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二):一点点笔记

1.去年一年,国内都在说“工匠精神”,然而最具工匠精神的日本,却深陷其中,丧失了市场。曾经人人皆知的东芝,富士通,NEC,松下,已经慢慢退出了我们的视野。邻国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工匠精神,不是创新,而是了解市场。

2.中国的企业所说的企业文化,大多数都是口号,有时候觉得更像是来哄员工的。如果你问一名中国员工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能回答上来的可能都是像小学被课文一样背下来的。

而日本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就像是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风格一样。就好比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和欧洲的篮球运动员打球风格是不一样的。书中日立的文化更偏向于“一点突破”,而NEC的企业文化则更偏向于统一性与成功率。

3.“新产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问世的产品或者技术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新一代产品。”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说三星。如果属实,三星对市场的重视程度是文中所提及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比肩的。今天三星的成功,也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三):日本半导体业是怎么完蛋的

和上个月看的另一本书类似,那本书是讲以德尔福派克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没落,而这本书讲的是以尔必达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业的失败,相比之下,这本书的视野更高,可读性更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学生产管理,要懂制造业,除了要了解丰田、京瓷、华为是怎么成功的,也要了解那些失败的国家的失败的行业的失败的企业因何而败,这如同硬币的两面,只知道一面,不是完整的世界。尽管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风靡全球,方兴未艾,丰田屡创历史利润新高,但同时期日本的大多数知名制造企业却是巨额亏损,举步维艰。索尼、日立、松下、NEC、夏普……一个个曾经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全球的日本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日本制造的质量依然无懈可击,技术创新却越来越不合世界潮流,市场营销和成本利润更是失去了竞争力。作者在这本书中证明的就是这一点,他拿日立和NEC与三星做对比,用亲身的经历和详实的资料说明,日本半导体企业犯的是方向性错误,技术方向错了,管理方向错了,创新的方式也错了,这些错误是无法靠产品质量与所谓的技术先进性弥补的。在全书的末尾,作者也试图给日本半导体业开一剂药方,就是“模仿性创新”,但这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的战略。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四):失去与复兴

每个城市家庭或多或少都拥有几件日本的家电或数码产品,无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怎样,乃至不久前,我们觉得日本的半导体制造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无论是我出生的地方还是大学所在城市,日本的半导体制造业的工厂都曾是人们口中热门的工作地,但现在却一直处于衰败中。如作者汤之上隆在前言中所言“很多曾屹立于世界之巅、尊享过荣誉的产业和企业也会在顷刻间衰败、陨落、倒闭。

作者汤之上隆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他有着15年的半导体研发工作经验,从研发岗位”提前退休“后开始了与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教学、研究和顾问工作。他和日本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衰落一同度过了技术人生,而这之后他对“日本技术实力雄厚”的说法抱有巨大的疑问。他在技术研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之后研究写出了3本与半导体行业衰落相关的书籍,每一本书里都有他见证日本制造业由辉煌走向衰败历程后的反思与探索。

本书中作者由于从业经验丰富,通过自己技术人生中工作调动的亲身见闻,结合大量的报道研究,用了各种形式的图表分析了相关的情况,在呈现了日本制造业败北的现状后,也总结了日本人具备的优点,探索了日本开辟新市场的一些关键,用创新来复苏半导体产业。此书对中国相关行业来说也是警醒。技术创新之外,寻找新市场也是更大的突破,由于我自己在软件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工信部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支持也一直关注,在所有政策优惠补助等项目中,规模和销售额都是重要的指标,本书所列举的一些占领新市场的例子,对中小公司的意义应该是更为突出。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五):日本的电子产业为什么衰落了?

1. 二十年前,如果家里能有一个索尼随身听、松下家用摄像机,那绝对是件让人羡慕的事情:拥有这些品牌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们是高档和高品质的代名词。如今,索尼、东芝、日立、富士通、NEC这些品牌却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2. 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当时半导体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大型处理器,对存储芯片的要求很高,质量保障要达到25年;相比美国60-70%的芯片合格率,日本芯片合格率达到90%,以高品质绝对胜出。

但是随着个人电脑和PC的出现,又到近十多年来切换到手机的大转变,日本仍然一直坚信自己是世界技术第一,没有看到外部的市场已经变了,没有注意到市场对存储芯片的需求也不一样了。日本仍然坚持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芯片,品质过剩的同时成本一直高居不下,被韩国和台湾反超居上。

3.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技术世界第一的观念导致他们对于创新的理解是直线型的技术升级,花大量的时间研究一项技术从80分到90分甚至到100分,而且在正式生产前会经过大量而且时间周期很长的测试。不仅更新速度慢,更尴尬的是在技术升级的产品呈现在客户面前时,客户并不买账,高清索尼电视的清晰度已经超出了人眼可以感知的范畴,好是好,可是比别的产品也没有好太多的同时,价格也很有距离感。需求与品质过剩的矛盾、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的矛盾就非常突出了。

4. 可见创新是一件非常接地气的事儿,市场认可了的创新才叫创新。创新是生产可以卖出去的东西,而不是卖可以生产出来的东西。企业和产业的创新一定要和效益、成本、规模化挂钩计算投入产出比,才能得以跟得上时代的需求和步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