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由[美] 曼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0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

很久没有如此认真的去读一本教材,只因思路太清晰,体系太完善,重点太突出,哈哈。且非常切合实际,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历史的,实践的。帮助初学者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相对概念:长期的货币中性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从而理解了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无法协调”这些报纸上常见的片面言论,顿时觉得目前见到的各种经济形势分析的肤浅,尽管我还不太能看懂那些供给需求曲线。

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当居民对高通货膨胀存在预期,他们就会紧缩支出,从而延缓走出经济衰退的时间,并验证了自己的悲观主义设想。相反,如果他们对降低通货膨胀是乐观的,走出衰退的时间则越短,所付出的的生产降低的代价就越小。

回到现实生活,悲观主义者如果对未来失去信心,就会放弃一切自救措施,将自己封闭起来以确保不受到现实的伤害,这样做的结果是TA也就真的失去了未来和希望。在人文领域,要想走出悲观主义的自我验证,除了乐观和信心,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勇气,不怕嘲笑、不怕伤害的勇气,自闭和悲观永远不会有希望。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教材

上大学读的是理工科,但对经济有些兴趣,读完《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分册》后,对经济学兴趣更浓。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学科,宏观经济研究一国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以及更小的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不得不说曼昆的这本书,浅入深述浅出,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用生动的语言、简化的模型、翔实的数据和报纸摘要描述出来,让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一下就能看懂理解,并产生兴趣,是一本好书。

此处列举一些宏观经济学各章的关键词:

GDP、CPI、通货膨胀、生产率、金融、投资、储蓄、货币、失业、汇率、总供给、总需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

此书,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来研读,一方面是读的比较细致,一方面是读书有些倦怠,后续必须加快速度、抽出时间来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经济学领域入门的第一本书

2015年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其中一个目标便是: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而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便是通读一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兼宏观)。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是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初读时还觉得有些茫然,然而几章之后,便不由得为书中内容击节赞赏。这或许是曼昆的笔力,或许是因为经济学本身的魅力,总之,我又一次体会到,原来教科书也可以那么迷人。

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并没有大块时间来读书。很多时候都在下班后九点十点,翻开书,告诉自己今天得读完一章。一开始自己很认真,如同大学时读书一般记下每章重点。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进度太慢,于是告诉自己,这一遍只需要观其大略便好。于是终于,从二月份到五月份,约三个多月时间,把微观和宏观两本都读完了一遍。读宏观的时候,一边读书,一边找知乎上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回答相映照,倒也很有乐趣。一遍读来,不能说记住了多少书上的内容,但至少——知道了经济学在讨论什么内容,听说了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些名词。我想,这才是读入门书所最可珍贵的收获。这只是我在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本书,接下来还会一本一本地读,也许是经济学的教科书,也许是金融等更细分的领域,也许是一些这方面的流行书。但毫无疑问,这个开头让我更有动力一点一点深入了解下去。

最后再说一说这本书。曼昆的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在说明理论时讲了各种例子,行文也是不吝其烦,很多时候一遍一遍的重复讲一个概念。这对于入门教科书来说是很适合的。书中也提到了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流派,这对于读者按图索骥也有一些帮助。不过,要是作者能够在开头或者最后添一章关于经济学思想史的内容,就更好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鄙见而已,作者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的每章重点内容

第23章:GDP只是衡量大体国民生产总值,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关于民生、幸福指数等问题并不能给出肯定答复。

第24章:将GDP与消费物价指数比较,观察通货膨胀下不同时代经济生活的不同。

第25章: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公共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增长与否甚至是决定性的。

第26章:明确股票、债券区别,介绍各类金融中介(银行、共同基金),并简述了一些具体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第27章:现在的钱和以后的钱不一样,人对风险的厌恶大于对利益的喜好,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风险。如果没有黑幕,股市不存在常胜将军(基金经理并不会比你做的更出色)。

第28章:为何失业,失业福利与失业者的特征,工资对工人的激励作用。

第29章:定义货币并通过一定手段划分货币,简要概述中央银行的职能与银行对货币的运作。

第30章: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成本(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其实是种‘税’)

第31章:由一个国家内的经济模式转向全球视野,通过贸易体现资本流动并介绍汇率(还有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32章:简要描述“本国市场”(可贷资金市场)与“他国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供给需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给需求有相似之处,但流通的是货币,且一定程度上两个市场都受到对应国家的政策影响),提出了“政府预算赤字”、“贸易政策(进口配额)”、“资本外逃”等概念。(简单来说,资本具有趋利避害的属性)

第33章:定义并使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这样的概念来描述短期的经济波动,并给出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案例。这章也可以很好的还原现实社会中大型的经济变化。(注意:长期总供给就是自然产量率,是不变的)

第34章:详细说明如何通过政策影响总需求以及如何运用政策稳定经济(是积极的政策还是消极的政策?),但,最重要的是,决策者需要有一定的先见之明。

第35章:考察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并通过分析不同背景、不同政策是如何改变这条曲线,使之尽量让决策者可以接受。(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暂时的权衡取舍,但这权衡取舍并不来自与通货膨胀本身,而是来自未预测到的通货膨胀——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第36章:六个经典的经济学论点,1.决策者应不应该试图稳定经济?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3.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随机应变?4.央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么?5.政府应该平衡预算么?(即为了减少负债需不需要通过减少公共投资或者增加税务?)6.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么?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优秀的经济学普及著作

总算看完了《经济学原理》,但正好同时看完《国富论》的上册。

对比两本读物,感觉经济学当前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对现实经济规律的认识、总结。

但当代经济学比亚当斯密时期的古典经济学的进步之处,是能实现经济模型的建构,使相关经济现象以简明的数学函数进行说明、解释。

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不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反复论证,而是通过一个函数、一个图标,并适当地配以文字,即将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性说明的明白、透彻。

同时作者的学术造诣和表达能力,使读者(即使是个对经济没多少基础的)也能较容易的理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商。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供给理论,为理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理论相对而言,是有更多参数的复杂需求、供给理论。

你可以惊奇地发现单个家庭增加一个储蓄存款,在宏观经济体系中会做怎样的资金流转。

通货膨胀不再被视为是吞噬社会财富的洪水猛兽。

由于支付失业金、发展基础建设而出现的财政赤字,对国民而言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运作模式的非理性化……

但也正因为此,在利息、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生产率、失业率……等不同变量的影响下,宏观经济的发展预测是经济学发展的渐进目标。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几个疑问:

1、中国人由于受传统节俭思想的支配,在房产成为投资手段前,曾将压缩生活开支后结余的现金都存入银行,使中国的银行有大量的存款结余。如果按《经济学原理》中所述,大量的存款为投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提升了供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种正向的情况。但中国之前曾一直为大量的银行存款而发愁,不断地寻求提升民众需求的方法(即希望民众能大量支出、消费自己的银行存款,降低银行存款结余),但按说民众降低了存款的意愿并减少存款,将降低银行向外提供投资的资金,对国民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在书中没有特别的提及。

2、曾经有一个故事,说美国的老太不会存款,并在及时支出自己的收入外,还会进行借款,当她死时,她已经及时享受到了自己的收入所带来的物质福利。而中国的老太只会存钱,等她死了,才发现她到死都没享受到她在银行的存款。但在文中可以看到,实际这并不是两国民众对金钱消费观的简单差异,更主要的是美国对民众存款的税收政策,激励民众现实及时消费自己的收入,才能使自己最大限度地享受收入带给自己的物质利益。

3、中国政府在2008年宣布4万亿的“救市”政策,这个政策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实际一直是被批判的。但如果根据《经济学原理》书中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政府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危机进行干预是能有效降低经济风险的措施之一。同时由于中国政治体系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危机进行干预的流程上,要比美国有更高的时效性。在2008年及之后的年份中,中国确实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高通货膨胀率。现金真实购买力的下降、中国国内投资渠道的匮乏,使民众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房地产,出现了几次房地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即使中国政府多次出台房地产抑制政策,但始终未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从而留给当下政府的经济任务,即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扭曲的投机性发展,降低通货膨胀率,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投资下降,总供给的降低,总需求萎缩,民众对经济的预期将降低开支,尽量将节余的现金存入银行,利息率将下降,失业率提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