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学原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学原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由张维迎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既然是经济学原理,为何要讲人类史和经济史?

张维迎先生是我很向往的北大国发院的创院灵魂人物之一,可是怎么写经济学教材写了和经济学本身无关的人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作为其它学科的通识教材还算可以,勉强过关,可是如果当作经济学专业的教材,那就要让人失望了,感觉对当代经济学的范式理解还及不上格里高利曼昆,更不用说和斯蒂格利茨、阿西莫格鲁这样的大牛比较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市场学派的宣言

作为国内一线的经济学家,张维迎一直是坚定地站在市场学派的立场上,杨小凯、张维迎、刘胜军们一直与林毅夫们在各种场合争辩,然而,中国市场化的道路还是在行进中不断犹疑,市场也一直在不停地给政府干预擦屁股和背黑锅。

原本以为这和列位经济学家喜欢出的评论书籍一样,虽然也对名字有所迟疑,但还是收了。拿到一看,竟然真的是一本教材!好吧,离在学校学习也已经年,倒是可以复习基础知识了,特别是此书发表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同时直接表示了对凯恩斯学说的反对意见。

经济学早已进入数学时代。而张维迎明确提出,数学本来是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但现在经济学却有变成数学奴隶的危险。保罗克鲁格曼说过去一百多年,经济学是沿着数学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的确如此,如果不能建模不能用数学证明的则被忽略。而事实上,所有的模型都是在假定的绝对条件下进行的,而真正的市场是不可能有这种完美条件的。“数学固然要用,但使用数学是为了研究经济学,而不是为了让经济学去迎合数学。经济学要真正进步,一定不能被数学所束缚。”此话甚为有理。

贴现率和贴现因子的概念引用到生活中,我自己正经历了从贴现率小到贴现率变大的转变,所以现在更注重享受当下。

“民主和自由相比,首先是手段。民主的目的就是保证自由,如果民主变成了侵害自由的 手段,那么民主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这句话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阐述得到位精辟,也使人容易明白为什么最民主的美国会把自由看得比民主更重要。

社会功利主义试图通过加总个人效用得到社会福利函数,而效用是不可加总的。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觉得自身感受和官方数据不符的原因之一。

对于吉芬商品存在与否,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吉芬商品,但没有严格证明这个命题。另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吉芬商品,但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吉芬商品。个人并不认可吉芬商品的理论,因为觉得吉芬商品的现象其实是可以从消费者偏好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作出解释的。

此书特别强调了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利润就是对企业家付出的回报。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家将只在那些有替代性保护手段的领域从事创新。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环境对于企业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晰,市场谈判的结果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有效,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补贴或者收税,而是清楚界定、严格产权保护。

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增的。企业家精神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取决于制度环境。最根本的制度是产权制度和商业自由。只有对私人产权予以充分保护,人们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企业家才有激励去投资、去创业、去创新,经济才可能发展起来。

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法,第一种,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第二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第三种,调整再贴现率。第四种,其他手段,包括调整准备金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给特定的商业银行或者大公司设立一种贷款,央行可以通过这种贷款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作者非常推崇奥地利学派,认为要用结构化的思维看待经济,结构比增长更重要;谨慎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因为人为永远比不上市场,容易适得其反。

不用考试而读教材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阅读几章《经济学原理》的记录

计算机相关学科出身,以前也修过家族企业管理和宏经的课程,对于经济学模模糊糊有些印象,但是始终不明白经济学在干嘛,为什么需要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经济学在研究什么,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为什么有帮助。

张维迎老师的这本书开头第一章就让我明白经济学在干嘛,(以下凭借印象写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记忆深刻的点哈)书里面讲了经济学的四个作用,语言都非常平实朴素,还讲了经济学是社科的一部分?而社科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的一切,瞬间让我把眼光从程序员的技术研究转到人的相关研究上,这个研究视角的转换十分有趣。

第二章我记得讲了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一个人的生产、消费和投资,在没有交换的背景下的生活。这章触动比较深的是作者讲解了鲁滨逊的财富积累的过程——每天采摘20个椰子,消费10个椰子,剩下10个作为存储,然后几天之后存储了足够的椰子,就花费一两天时间不采摘椰子,而是生产更便于采摘椰子的工具,以后每天就可以采摘30个椰子了。在没有交换的背景下,一个人的财富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另一个触动点是作者讲到真实世界中的经济也是这样好起来的,让我明白了“经济”其实也就是椰子,也就是可消费品,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不是虚无缥缈人云亦云的“经济”。

第三章讲了鲁滨逊在交换情况下的生活,引入了“星期五”这个野人。这章记忆比较深的是生产可行性边界,交换能够让这条生产可行性边界往外扩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且交换能够促进分工,大家只需要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然后拿去交换就可以了,于己于人都有利。而且专业化工作能够促进创新,做得多了就知道要怎样去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另一个触动点是比较优势——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C产品和D产品,A国一天能产出30个C产品和30个D产品,B国一天只能产出10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从效率上来看B国哪方面都比不过A国,但是B国生产D产品的机会成本是0.5个C产品,A国生产D产品的机会成本是1个C产品。因此B国可以全力生产D产品,A国全力生产C产品,然后B国拿D产品去跟A国换C产品,假设交换比例1:1,换完之后B国有20个C产品,A国有10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B国产出了更多的C产品,A国也没有亏!但是事实上B国只生产D产品,极为需要C产品,因此交换的时候A国会压低交换比例,D产品兑换C产品的比例压到1.5:1,这样子20个D产品兑换13.3个C产品,最后B国有13.3个C产品,A国有16.7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这是在不交换的情况下达不到的生产成果!B国全力生产C产品也只能生产10个,A国也只能生产30个C或者30个D,哪里有现在这么多。思考一下原因,发现是大家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生产尽可能多的商品,然后交换完之后大家都好。

后面几章就没有细看了,粗略挑了一两章比较感兴趣的,比如垄断与竞争,知道了垄断与竞争的区别不是看市场占有率,也没办法明确究竟属于哪个市场,而是看有没有政策上的倾斜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去细看这本书,我觉得有时间的话推导一下全书的公式,形成一个脉络,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还挺有帮助的。我在网易蜗牛读书上看的,春节这几天想看完还办了个七天会员hhh,感觉蜗牛的排版做得挺不错的,比较简洁。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其他参考书籍,其中《创新者的窘境》想去看看,但一直找不到电子版,无论是在蜗牛上还是微信读书,亦或是多看阅读等等,都没找到。开学了有时间再去图书馆翻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