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球“猎身”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猎身”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猎身”》是一本由项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猎身”》读后感(一):“全球”猎身

这本书脉络清晰地介绍了以印度IT技术工人、劳工中介和海外市场形成猎身系统是如何在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甚至东亚延展形成全球猎身网络的。

这些“原子”所形成的全球技术网络使得印度IT工人形成“民族品牌”。有别于我们通常讲述的因情感维系形成的民族化,物美价廉的“跨国化运作”却是基于“个体化”需求,使得运行机制包含“民族化”特征,而虚拟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导致劳动力过剩,高技术的个体显得更加没有价值,培养印度IT人才的隐性成本却是巨大的,从嫁妆制度中明显可见。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不光是个体追梦,更是家族的“麦加”,跨国流动之下蕴含的也有阶级流动的热切渴望。

《全球“猎身”》读后感(二):政治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导言第二页我就非常喜欢“经济全球化在如何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关系……全球高科技中心是如何通过对IT劳动力的生产和剩余价值分配,而与印度农村里看似和IT毫不相关的妇女儿童密切相关” 黄老师说 政治经济学从来不抽象,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中间,这个需要我们对身边周围事务进行反身性反思。 个体化是权责自负,新自由主义的背景,签约者本身的并不是个体和大企业签约,而是中介,因此这几张有一个悖论 如果把调查内容改成当代中国留学中介业务,这一项调查也完全能套用。 这本书150页的民族志非常总括性又细节地呈现出印度it行业人才培养以猎身活动参与到全球化科技浪潮之中,对于it 行业来说,本书既关注了it民工自身,家庭生活,婚姻关系,行业状况,老板之间的利益争斗,政府与老板企业之间成本转移,又立足于印度国内与美澳等国的劳工供需联系,一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发生,一定是与众多社会政治因素参杂在一起的。 本文的序言需要多读几遍

《全球“猎身”》读后感(三):打通任督二脉的阅读感受

这两天在路上终于把《全球猎身》看完了。

虽然有点后悔如果去澳洲前就已经看完会不会更好,但也可能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理解更多。

当初从广州到吉隆坡再到墨尔本,以及后来从墨尔本去美国的经历,帮助理解项飚逆向而行的田野思路,对于在墨尔本、农场和凯恩斯的中国餐馆认识的印度人及墨尔本的室友对印度人的评价也有了全新认识。

更重要的是,这于我来说是一本将之前局限在国内的对于migration的认识,真正联结到transnational migration的重要著作。之前在台湾关于跨国新娘的关注只是一个序幕,即便情感上认为还是更喜欢夏小娟的《流离寻岸》,但项飚这本至少不亚于它。虽然看到有人说书里面没有列举更多田野资料,但这样非常整合且清晰的系统性的视角,对已经有一定田野资料但理论缺乏的人来说就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了。

对于项飚的田野深度,读完的最大感受就是,在澳洲一年身心分离的状态下,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做有目的性的研究,如果有机会,好想再回去认真做一次。

《全球“猎身”》读后感(四):牧华日常书评

看完了。过程中一度因为接触过程序员而更觉得有些可怕。。感觉太近了,虽然想想离项飚老师做田野的时间也该有十数年了。另外最后两章似乎有虫可捉... 建议程序员们都康康... 我多年前还看过《黑客与画家》《编程珠玑》,然后想想emmm emmm 就酱。 也不叫有种什么觉得程序员高知高智商的滤镜被打破了,而是觉得,人就是人,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程序员却像个截片,或者互联网事物像个现代截片一样,被置于现实想象中的远方或者空中花园。 “没有人会变得真正没有价值或生产能力,问题恰恰在于,他们为什么会显得没有价值或生产能力。” 有一个挺有张力的事例潜藏在注释里:“不能提供嫁妆的女人嫁不出去。据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伦达巴部落的妇女成了安得拉邦性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她们不得不以卖身赚钱,然后把自己嫁掉。有一些极端的情况,丈夫在拿到嫁妆之后,就拿妻子曾经做过妓女的经历为理由,抛妻弃子;而后继续娶别的女人,再得到另一份嫁妆。”

整个结构都很用心,为了把全球化表现出来,又守住人类学的深描感。附录让整个作品变得有深度而完整。

《全球“猎身”》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刚刚读完,趁着有记忆写一下感受。这是我第一本读完的项飙老师的书,《浙江村》还在看。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了解印度劳工的视角,可以看出来项飙老师的访谈很翔实但我有个问题是关于IT劳工其中的女性被忽略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嫁妆制度的描述,里面说到女性为了嫁一个有前途的人往往要给出大量的金钱做嫁妆。我很诧异这些女性她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她们仿佛成了一个工具,给IT劳工提供经济支持,成功了就和他们一起移民澳大利亚或美国。也许项飙老师并不想表现这一点,但我看的非常困惑。 印度人并不是人人都会IT,只是IT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大量的人通过学IT成功。学IT好像成了一个成功的途径,学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学一定很难成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钱,他们为了钱奔向美国、澳大利亚。少部分是为了技术,但大多都是为了现实的考量。由于对印度社会的了解甚少,我在书中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包括医生这个职业,医生也不如IT有前途。我想这里应该要给些背景资料,让读者先了解印度的就业状况再去谈IT的盛行。 和浙江村很像的一个点,它们都是不合法的。游走在制度之外,劳力行的灵活性填补了制度的空白。我看到的是印度人为了获得一份海外工作可以不顾一切改变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