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堂主题公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堂主题公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堂主题公园》是一本由[美]乔治·桑德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主题公园》读后感(一):从天堂直线坠落

想象一下,你和另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洞里,时不时还有人伸进头来参观你的生活,是什么感受?不过要是这只是一份工作,你只是在假装远古人类的生活,每天早上有人给你送来食物,你只需要像古人那样简单地烹饪,这时候如果有游客把头从洞里伸进来,是不是感觉会好很多?

读过这本小说之后,已经不需要再去赘言乔治·桑德斯在小说中对于资本世界与现代生活的批评。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都知道自己在一个洞里生活,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我们这样不得不扮演原始人的失败者真正的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正是某种原始人吗?社会的各阶层尽管是同时存在,并且同时生活着,然而对生活的样式进行比较,那些不得不扮演原始人的,却是现代原始人。

即使在洞穴里的人知道这个真实世界与表演世界的真相,你还是必须要妥协。你的孩子患上了重病,你的孩子进了监狱,家人正在等死,信用卡欠款等着你用努力表演去填满。你只好接受这个令人感到愤怒的世界的安排。只是在洞穴中的你,看不见安排这个世界的机构。你只能一片一片地数屋顶瓦片。

在这本小说里,世界的秩序是遥远的背景,人物在演出着破碎的生活。要说这些小说是碎片式的,那是因为它来自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正被无数种现实的刀锋割裂着。或许我们可以努力拼装这些碎片,试图寻找或者说假装寻找一些什么。

按照人们对成功的功利定义,无疑这些这本书中的人物都是失败者、或者正走在失败的路上。他们的生活就像是没有向上抛起过,从出场就开始在往下跌落,就像是坐在一艘失控的船上顺着湍急的水流随着桑德斯直接且残酷的叙述一闪而过。读者仿佛河岸上想着自身处境的人,对于另一个自己的影子无能为力。

读者更像是首篇里的游客观览远古人类的生活那样看着书中的人如何挣扎、吵闹、痛苦、愤怒、沉默以至于生活。远古的人类于我们而言就像是神话。神话留给我们的是光辉,同样的模式在临近的地域会以不同的名字重现。现代生活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珍妮特在自己的独立区里反复地捶打带来厄运而不是任何希望的通讯工具!这就是现代生活的神话,不只是区域性的,我们都能体验到同样的濒临发疯的生活模式。

尽管有着雷同的模式,也会导致类似的情感,与相似的概括,但生活的碎片并不相同,人们所经历的不同,人们幻想也不尽相同。世界尽管将我们丢进了原始洞穴里,但并未给我们相同的脚本。正是在这里,扮演着相同神话的人们,拓宽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尽管如此,尽管你永远也无法回答为什么“有些人要什么有什么,而我一无所有”,但在死前,还是有人说,上帝希望你能活下去。

《天堂主题公园》读后感(二):平凡人的故事

光看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借写天堂里的事来写人间的事,结果是一个收录了6个中短篇的合集。

第一篇《天堂主题公园》的主人公——因孩子生病背负卡债的“我”实际上是个烂好人,一直包容工作敷衍却爱骂脏话的珍妮特,但实际上当面临大面积裁员的谣言和需要支付孩子生病的费用时,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如实填写“同伴每日评价表现表”,当然这不是说“我”为人虚伪,这也许才符合人性,自私是人类的本质。当我以为珍妮特被裁员是因为工作态度差,结果这章节末尾出现了新搭档,一丝不苟的琳达,被聘用的原因居然是身材好,好讽刺,不过这才贴合现实。其实在这一篇里还有很多作者添加的过多的要素,如其中有一幕借游客谈到烧死女巫这一话题,这让我想到了《猎巫》这本书;还有就是借游客谈到了皮鞋和虐杀动物的关系;另外还包含了校园暴力、财富和善良、瘾君子等话题。

第二篇《温克》讲的是奈尔·雅尼克想要把姐姐温克赶出其平凡人生妄图取得成功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当然是奈尔失败了,他无法放弃自己的姐姐,背弃自己的感情。但有一点我和作者观点不同的是,失败并不是取决于你有咋样失败的父母兄弟亲戚或伴侣,而是取决于自身。

第三篇《海橡树》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有点赛博朋克,甚至稍加改动可以改编成有东方韵味的新聊斋,例如鬼魂归来,开个小玩笑。在海橡树这个破乱的充满了保障性公寓的小区里,一大家子人不求上进。姑妈死后回归家庭更像是来自死者的愤怒,愤怒活着的时候安于现状,压制自己想要过得更好的愿望,结果最后死了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地生活。另外在一篇里借娱乐节目提到十岁小孩杀害不愿加入其帮派的五岁小孩,有点渗人。

第四篇《浮颇的末日》很短,大概就是说一个被所有嫌弃的孩子感受不到爱,独自呆在自己的孤单星球,不被理解。

第五篇《理发师的烦心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有着残疾的自卑的老男人关于性的臆想,文字可以说非常的直白,值得一说中间还穿插了一段关于超速驾驶的描写,很有冲击感。

第六篇《瀑布》最喜欢的是开篇第一段自我剖析氏的描写,人物在数百字内瞬间立体起来。这篇篇幅也是很短,用小说里的话来说,主人公是个工薪奴,像所有人一样渴望成为金字塔尖的人一样,最终却都变得平凡,喜欢并厌倦着平凡的生活,但面对需要救人这件事,他犹豫,但最终还是勇敢地付出行动,结局是开放式结局,希望这样一个真实的人能活下去,继续接受生活的折磨。与之相对应的是文中另一人物卡明斯,典型好高骛远,自命不凡,这类人最不招人喜欢。

这六篇中,最喜欢《海橡树》《浮颇的末日》《瀑布》,比较给人以冲击感,整本小说还是不错的,而且体量都不是特别大,基本上一个半天就可以看完。

另外可能是因为小说里面描写了很多人物,故而可能是为了更贴合小说人物的形象,部分用语相对比较粗俗,或者说接地气,但老实说这到底是原文就是这样的还是翻译加工的,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语气,是不是说作者想要用这样愤怒、更接近于平民的话语来突显其对于这个社会底层的诸多不满,使小说充斥强烈的讽刺感,不过在我看来有些时候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挺爽的。

给人不适观感的就是文章里面很多主人公有些是用“我”“他”来代指的,但是不知道是原文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很多代名词,他、你、他们感觉指代得不适特别清晰,容易让人混淆,让人在阅读上有一定障碍,理解起来有点绕,一度想让人弃书。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由于是写平凡人的故事,很有代入性。

《天堂主题公园》读后感(三):《天堂主体公园》又一位短篇小说创作艺术大家

《天堂主题公园》又一位短篇小说创作艺术高手

乔治 桑德斯一直以来便以短篇小说享誉世界。早在1994年桑德斯就开始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并多次获得国家杂志奖。而使得他获得更大知名度的。那肯定应该就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肯在中阴界》获得布克奖的时候。乔治桑德是在美国素有“天才的怪诞小说家”之称。乔治.桑德斯还获得过世界奇幻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诸多奖项。在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人物榜时,被评价为“一直都是最好的用英语写作的短篇小说家——对,就是最好的,没有‘之一’,也不是‘可能是’”。 《纽约时报》副主编乔尔.洛弗尔也认为“如果真有‘作家之中的作家’,这家伙就是桑德斯”。 《天堂主题公园》是乔治 桑德斯创作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乔治 桑德斯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对美国当代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索和拷问。二乔治伤的是作品中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其实他们的背景基本上主要来源于那些被放大的社会问题。即擅长于把现实社会中那些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用自己的文字放大到一种不合理的怪诞程度。从而来引发人们的警觉和深思。 《天堂主题公园》这篇就极具作者创作风格的代表性。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讲述,讲述的是“我”-(叙述者)的工作是在一个主题秀公园内,表演一个穴居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和场景。和我一起表演搭档的是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女性珍妮特。我是一个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且心底善良的一个人物,而珍妮特却是一个满口粗话,爱发牢骚,工作上也并不太认真的人。两个人的生活应该说都比较的拮据,因为他们的家庭中都有一定的困难。我的儿子可能患有一种运动性的疾病,一直在治疗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珍妮特也有一个走歪路的儿子和一个生病的母亲。可以说他们两个人是处在社会生活底层的小人物。

然而他们在这里的工作却并不是十分的顺利。首先是因为公园的收益并不是太好。同时他们上面还有一个刻薄的上司。工作上除了每天的课本的要求。他们的上司竟然还要求员工们填写一份《同伴每日表现评价表》,明面上这是一份员工之间的相互督促和评价。实际上这未必不是一种监视和告密。并且他们的上司资本家们很以此作为解雇员工的凭证。在那些资本上司们看来,“谁是把钱塞到你手里给你饭吃的人,是我们,我们想要你做什么呢?我们想让你说实话就是这,这就行了”。这张同伴每日表现评价表看似荒诞,使者也深刻的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员工之间不可调和的一种矛盾,甚至还有一种信任上的危机。 当然主人公“我”是一位忠厚善良的人,地址对自己的搭档的日常工作给予肯定的正面的答复。这就引起了上司的不满。上司其实一直想解雇掉珍妮特,但是我给出的调查表中,对珍妮特的评价一直是正常。这就给上司带来了不满。他就一直循循善诱,甚至有些威胁的要求,我要对他“忠诚”,必须如实的报告珍妮特的状况。目的就是为了裁员。书中把珍妮特日常的表现,以及我的人格表现,以及上市几次三番对我的督促。都刻画的特别生动形象。作者使用幽默的语言以及设置搞笑的场景,使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却也能往往陷入一种沉思,很好的起到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表达效果。 书中的诸多桥段就不一一赘述。读乔治桑德斯的小说,会发现乔治 桑德斯作品中关注的人物和生活,和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有颇多类似的地方。他们同样的是关注那些社会的底层人物。只不过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态度更加的冷峻,语言也显得更加简短而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乔治桑德斯的小说中,王副融合了更多作家的风格和长处。他既有马克吐温的幽默和讽刺。也具有库尔特·冯内古特的超现实主义理念,还带有些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超脱的荒诞的创作思想。和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不同,卡佛只冷静冷淡地观察和反映着社会现实。而桑德斯的作品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会隐约流露出他真挚的人文关怀。 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美国式的民主在被美国资本主义吞噬的时代里,依然存在着一些个人的弱小的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天堂主题公园》读后感(四):桑德斯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漫画家式的写作者

2022年的读书目标,其中有一个是读一本布克奖作者的书——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从1969年开始颁发,每年颁发一次。最初只有英国、爱尔兰,以及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参评布克奖。

2017年,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 George Saunders 凭借《林肯在中阴界》获得 “布克奖”。这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至少在过去十年里,乔治·桑德斯是以英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家中最好的一位,不是 “其中之一” 或 “算得上”,他就是最好的——《时代周刊》这样毫不吝啬的评价这位作家。

一鼓作气,连着读了两本桑德斯的短篇小说集。这一本比收录了10篇短篇小说《十二月十日》体量要更小一些,只有6篇短篇,但依旧保持了好故事的水准。

《天堂主题公园》用主题秀公园内的原是穴居人表演 来暗讽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中心有个中央公园。 《温克》雅尼克试图把姐姐温克驱赶出自己的生活但终以失败告终。 《海橡树》一个名叫海橡树的安置型公寓楼里的故事。 《浮颇的末日》科迪做的各种坏事和蠢事被称为浮颇,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孤独而缺爱的故事。浮颇少年科迪仔飞车丧生的弥留之际回忆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理发师的烦心事》落魄理发师的寻爱故事。 《瀑布》一位是善良和沉默的莫尔斯、一位是性格张扬的卡明斯,再面对溺水呼救的时候,前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跳水救人,但是后者却退缩了。

有趣的是,《十二月十日》选了最后一篇同名小说作为书名,而《天堂主题公园》选了第一篇同名小说作为书名。一个压轴、一个开篇。

我很喜欢读短篇小说集。故事与故事之间独立,不会出现像长篇小说那样 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

而且,读短篇小说集最有趣的是,你一定会在它们里面做比较、一定会挑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有一种类似于购物的快感。逛街、挑选、最后选中自己最喜欢的下单购买,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

读桑德斯的小说,总是有一种荒诞的仪式感。他笔下的故事背景看似虚无缥缈,但细细琢磨后却发现暗藏玄机。

我看到短评里有人形容桑德斯有一种喋喋不休的才华、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话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未免也太贴切了。他的恶趣味在书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短篇小说《温克》里,作者把人生最初始的灵魂状态比喻成一碗燕麦粥,简单营养、完美无瑕、快乐无比、美好善良。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往燕麦粥里拉屎的人,可能是朋友、同事真是爱人。所以,要保护好自己的燕麦粥,识别人生中的 “屎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太喜欢这一段了!

桑德斯出生于1958年的美国,整个成长过程正好完整的经历了一次美国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迫于生计的他在成为作家前做了很多的社会底层工作,这个人生轨迹不免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劳工出身的大作家,雷蒙德·卡佛。

桑德斯和卡佛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人,没有大人物或者英雄、更没有俗套的主角光环。

在社会底层深入生活过的人,他们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明辨是非善恶其实并不难,难得是看到善背后的恶、恶里夹杂着的善。

《天堂主题公园》读后感(五):《天堂主题公园》:人性的微缩胶卷

《天堂主题公园》——人性的微缩胶卷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读罢之后,犹如上了枷锁的囚徒,心里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窒息感笼罩着。本文借助古板先生的视角,讲述着他与搭档珍妮特在天堂主题公园扮演原始人工作的故事。如果把人生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古板先生的这段经历更像是浩劫过后的残肢,令人触目惊心的,不是汩汩流淌的鲜血,而是人性之局限,其背后隐秘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挣扎以及无力。

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对于古板先生和搭档珍妮特而言,工作真的令生活有所改善吗?日复一日地如蒙眼毛驴一样工作,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上级的压榨,同事的监视,游客的投诉,亲友的疏离......生存的压力犹如火苗渐渐地吞噬了人的良善。每个成年人背后,都连接着提线木偶般的牵扯。古板先生——生病的孩子尼尔森,珍妮特——撒谎成精的儿子布莱德利,马蒂——在学校受到的冷暴力的儿子埃迪,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经历,犹如漫天的雪花,透出人性中彻骨的寒意。

我想,乔治·桑德斯是个写作高手,他从不直述人生的苦,而在字里行间中,读者完全能够领略到那发自肺腑的一声叹息。也许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但此起彼伏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生活的杂音,它是透过生活表象折射出的潮涌。

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或许世上并没有所谓的过错,它只是生活的变奏曲——以事实之名。

《温克》——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

《温克》的立意极为巧妙,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幅挂毯,那么这篇文章以奈尔·雅尼克参加“个人改变中心”研讨班的故事,引出了他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不堪,症结所在就是他的姐姐温克。未婚的姐弟俩一直生活在一起,而时间这面照妖镜,让所有的人性在阳光下还原。一个懦弱的弟弟,一个病态的姐姐,相濡以沫,但奈尔·雅尼克的容忍极限终于要被冲破了,他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姐弟俩相忘于江湖。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它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一切。冥冥之中的宿命牵扯,人们抱持着没有希望的希望。如果没有弟弟的照料,姐姐如何过活?而离开了姐姐的羁绊,弟弟就可以找到合拍的终身伴侣吗?有些问题终究是无解,人类的行为不过是生活继续过下去的标志。

《海橡树》——现实与尊严的博弈

谁能告诉我,对于一个男人而言,面子和里子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论及写作手法来,我觉得无法绕过乔治·桑德斯。他说,“海橡树”没有大海,也没有橡树,只有一百套保障性公寓,背对着联邦快递。一句话勾勒出主人公生活的桎梏与阶层。

如果说一个人受了伤,慢慢地结痂,时间可以把一切抹平。但是沉沦在贫穷的汪洋里,主人公抓不到逃生的救生圈。这篇看的我很难受,噎不能语又淌不出眼泪,尤其是波尼姑妈这样的老好人,好到用放大镜都挑不出瑕疵来。命运之神并没有厚待她,生活的褶皱层层围堵。尤其是她“死而复生”这段,惊得让读者的头皮发麻,最终波尼姑妈还是走向了上帝之城。然而不管怎样,活着的人依旧要努力生活,鼓起足够的勇气,闯入时间的迷雾之中……

《浮颇的末日》——他只是孩子

这篇以独特的视角,将一个少年的飞车丧生事件讲述出来。篇幅很短,短到来不及说意犹未尽就结束了。

故事以少年科迪的弥留状态,回忆了他短暂而不完美的一生。灰白色的基调,犹如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朦胧中一个孩子闯入了观者的视线。他来了,他走了。他兴致勃勃地来了,他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要用所谓的“报复行动”完成令人瞩目的漂亮一击,他在加速骑车的分神状态中行动败北而殒命收场。

这个浮颇孩子,即使与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也无法把他从缺少“爱与关注”的孤独星球中拯救出来。科迪以自己的行动方式,贴上了惹祸精、淘气包、倒霉蛋、小瘪三的标签,自作孽般地把自己“作”死了。母亲眼中的可爱孩子,邻居眼中的问题少年,朋友眼中的搞怪大王,老师眼中的捣乱分子。可是如今他走了,怪谁呢?

多年以后,谁还会想起科迪——这个浮颇孩子呢?也许是出事地点的那棵树吧。因为它知道,某一天有个懵懂的少年,以血肉之躯与它拥吻告别。他叫科迪,那曾经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曾经而已。

《理发师的烦心事》——摆荡于真实和想象之间

理发师是一个成熟的男人,需要一个理想中的爱人与之共度余生。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阴差阳错:想象中的女人如同走马灯一样,在午夜梦回里,深情款款的魅影犹如一个幽梦,蛊惑着中年理发师驿动的心。

于是他要行动,打算离开老套守旧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对于理发师而言,只有冲破自卑的牢笼,开启心灵的枷锁,才有可能寻到那份真爱。

可以肯定的是,理发师当不成少年爸爸。他的拘谨、羞怯、自卑、残疾令他错过了邂逅佳偶的最好年华。不过没有关系,至少世上还有爱情,它一定藏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留守。

《瀑布》——向左走?向右走?人类的两难之境

在我们无所适从的人生中,有许多瞬间悄然而至又戛然而止。人们总是相遇又错过,然后感慨着时光太匆匆。

莫尔斯先生是个其貌不扬的人,他不善言辞,是社区中的中坚分子。有人说人群是一个幻觉,那么主人公莫尔斯就属于为数众多的这个群体。如果没有“事件”作为触发器,他的人生或许就这样平铺直叙地走下去。有一天散步时,听到两个小女孩的大声呼叫,他义无反顾跳入了水中,这一幕他的身姿笼罩了人性的光环,令人感动。

卡明斯先生向来自命不凡,衣冠楚楚。那一天,他也听到了女孩们的呼救声。他动摇了,在权衡自保与胜算的几率。也许不能单纯用“冷漠”来形容卡明斯的行为,他的无动于衷与犹豫不绝,正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两难之境。

所以说以貌取人不可取。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人,其实不了解他的心。而时间是个好猎手,它以事实为诱饵,捕获着人类的盲目、冲动、虚伪以及贪婪........

题外话

感谢乔治·桑德斯的精彩小说,他的笔触如风吹过水面,掀起阵阵涟漪。如果说贫穷与苦难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那么在时间的洗礼中,总会留下些什么。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令人唏嘘与捧腹,但绝不忧伤。那是生命的原初力,兀自生长,悄然盛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