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建筑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建筑的故事》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一):#29@2021#建筑的故事

抱着极大的期望开始,读完却难掩失望,只想给两星半。

本书基本上也是延续一般建筑史类书籍的结构,以时间顺序展开,从古埃及,到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到现代建筑。在范围上扩展到美洲、穆斯林建筑及亚洲的印度、中国和日本等。

对各阶段、各建筑风格,作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举例,但读起来感觉只是对建筑风格、建筑师及代表建筑简单的堆砌罗列。书中所呈现的每一座伟大建筑都缺乏充分展开,大都一句带过,至多不过是百十字的介绍和时有时无的配图。翻译水平也很尴尬,“新月沃地”译成“肥沃月亮”,“布匿战争”译成“普尼克战争”。内容略显粗浅,令人惋惜。

若作为画册欣赏,则图片质量完全不过关,像素低画质模糊颜色失真,伊什塔尔城门蓝色瓷砖变成灰棕色,还有一半是黑白照片。

失望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珠玉在前的对比,目前国内可选的建筑史类书籍着实有限,首推特拉亨伯格与海曼合著的《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可惜已经绝版了。2020年后浪引入的《认识建筑》还没有读过,已加入购物车。

总之,这本《建筑的故事》可以一读,但不要寄予太大期望。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二):一本精美的建筑简史

要说营造之术,动物界也不乏高手,蚁穴那错综复杂的通道,蜂巢那犹如几何大师设计作品的结构,足以让人惊叹。而人类的高明之处,是将建筑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变成人类精神的最伟大体现。《建筑的故事》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后浪出品,16开精装,清晰彩图,铜版纸,抱在怀中沉甸甸。本书作为建筑通史科普读物,不仅简明易懂,文字还出奇的好。讲古希腊建筑,“一束光线投在爱奥尼克式圆柱上,衬托柱身的澄明无瑕,光与影之间的追逐,在不期然中静止的片刻,几乎成了建筑物上的一条嵌线。”。讲中国庭院,“它是一种远离理性主义、秩序和对称、转向自由、试验与冥想的思潮运动。”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书中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三个维度,以此为线索,阅读体验甚佳。

历史维度,简单介绍非洲、亚洲与美洲的典型代表后,便开始西方主线。从古希腊开始,在罗马之后分叉,伊斯兰的影响,北欧蛮族的南下,从中世纪的沉淀再到文艺复兴的回潮,随后现代性发端,直至当下全球化。

功能维度,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功能。实用功能是建筑之根本,尽管在当下炫目的艺术功能之下容易被掩盖,但从未离去。最美的建筑是两者的和谐二重奏。宗教建筑可以说是艺术功能开端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表达对超自然的敬仰,方便与超自然交流,建筑开始向高处发展,代表人类精神力的延伸。如埃及金子塔和美洲金字塔。罗马沿用了古希腊圆柱却取消了其结构性的用途,圆柱的形式开始有了装饰性、艺术化的转变。中国庭院精致典雅,也蕴含着“风水”这一神秘主义的实用性。

人文维度,哥特式、巴洛克式、浪漫古典主义,这一系列术语不再局限于建筑风格。哥特式小说,在城堡这一幽暗空间里,开辟出了神怪惊悚风潮至今还在影视作品中屡试不爽。巴洛克成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青睐文本。浪漫古典主义,“自我”觉醒后对古典的价值重估。这些术语的衍生与一种新概念有关:以建筑将规划过的空间包围,形成场景。建筑群与所划分的空间形成复调,人的精神力也随之升华。

然而,成就伟大建筑的背后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建造者,众多工匠、苦力、奴隶等均在上面挥洒了自己的血汗,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些无法确定的所指,多少令人唏嘘。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三):读书笔记丨读完这本书,看办公室的眼光都变了

《建筑的故事》,帕特里克·纳特金斯

建筑和其他艺术不同,它首先必须是实用的。我们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去画一幅画、写一首诗,但盖一座房子、建一座楼,首要目的肯定是住进去。哥特风、巴洛克、欧式美式地中海等风格,独立于使用而存在,不过是近两个世纪的事。

建筑必须坚固。你可以随手涂鸦,或就地取材画画,但建筑必须足够坚固,能住得久。所以,建筑虽然也能带给人审美的享受,但建筑之美永远不是附庸的,而是与其内部结构,即使用方式密不可分。

这都是这本书告诉我的。作为建筑通史,这本书很全面,时间上囊括几千年,地域上跨越五大洲。按照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建筑文明发端,讲到现代建筑,诸多建筑风格之间又互有关联。

《建筑的故事》,帕特里克·纳特金斯

值得一提,作者自谦说自己不是建筑史学家,也不是艺术理论家,而是建筑师。他说自己写这本书,不是站在史学家角度,而是建筑师的角度,这让他必须追问一个问题,每个建筑背后,建筑师为什么建成这样?他要达到什么目的?建筑师一定有很多方案能实现这个目的,那么,他如何选择?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充满悬念,不仅让读者走进建筑,也走进建筑师内心,这大概就是叫做“故事”的原因。

作者说,不管哪种建筑,最根本的仍然是一块一块石头。这句话让我理解了封面设计。刚开始并没吸引我,但读着读着,就觉得这样的封面太合适了。质朴无华,但却是永恒的基石。

作者提到,只看建筑外型永远不能理解建筑,还需要看它的平面,所以他在详细查阅了各类建筑的平面图,并亲自走访了诸多建筑之后,自然就能深挖出每种建筑形式背后的逻辑。也让书里除了每篇穿插的整页全景大图和局部细节图,还有很多平面图、结构绘制图,能帮助我们理解建筑空间布局及搭建结构。

当我们读完这本书,再去看身边的建筑,哪怕是我们的办公室,也会觉得不同于从前。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四):大地之上灵魂的居所|《建筑的故事》

千万别被这本书的装帧外表给骗了,以为是一本以精美图片为主、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建筑艺术鉴赏画册。实际上,假如缩小到正常精装本的尺寸大小,这本书完全可算是非常高质量的建筑通史社科书籍。

相较于其他的大开本画册里而言,这本书的文字占比非常高,图片反而成了零星点缀,这也正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地方。作为一本建筑学入门读物,它必须对建筑学门外汉非常友好,而仅靠欣赏建筑图片是远远不能够了解建筑艺术的历史和内涵的,所以它必然要佐以非常丰富和完备的文字阐述。

作者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了建筑学是多么复杂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与历史、人文、宗教、民族、绘画、音乐等等都是割裂不开的。建筑的诞生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庇护之所,但也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更多重的意义。

伟大的建筑既是理性的工艺,也是诗意的美学;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未来的预言。所以作者沿着建筑的时代和风格脉络,一一梳理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建筑们,时间范围跨越了几千年,地理宽度涵盖了五个大洲。

作者描述它们是如何被材料、结构和元素塑造岀来的,它们成形的背后又隐含着哪些时代和人文背景,它们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可以永远被讲述的故事。

所有这些建筑都显露着人类为满足需求所运用的聪明才智,这些需求从最初只为了遮蔽、保暖和膳宿,到后来包含了人类每个层面、每个片刻的无止境的欲望和情感。

它们蕴含了人类对未知的探问;

它们昭示着人类对权力的野心;

它们体现着人类对永生的痴迷;

它们是人类献给神的祭礼;

它们是人类对天堂的渴望;

它们是美的和不朽的存在;

它们是大地上人类灵魂的居所。

作者行文通俗且优美,见地专业又独特,他把艺术和历史交融贯通,在文字中注入了对建筑的热爱之情,也使得这本关于建筑的长篇故事让阅读者手不释卷。难怪自从自1983年费顿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不断再版,畅销至今,不仅成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也是给普通读者们叩响建筑艺术之门的一把不错的钥匙。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五):《建筑的故事》让孩子体味建筑之美

《建筑的故事》是一本很酷的书。它的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的著名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这本建筑启蒙是两位大师联袂之作。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小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小学生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这是一本作者认为写得最过瘾的书,我觉得也会让热爱建筑艺术的小学生大呼看得过瘾的书。

尤其是封面图的克莱斯勒大厦高达319米,它耗费了2.0961万吨钢铁,382.6万块砖,1万只灯泡,拥有3862扇窗户,一共安装了32部电梯,这座大厦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套砌大厦,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安装空调的摩天大楼;它一共使用了1207千米的电线,相当于从纽约到芝加哥的距离。

如果你认为克莱斯勒大厦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厦,那你就错了,世界“第一高”建筑的桂冠在2010年花落迪拜的哈利法塔,这是一座混泥土建筑的摩天大楼,高度是828米,绝对符合迪拜王国的土豪气质。

当然,一座著名的建筑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一段真挚的感情。如英国的水晶宫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富强和大英帝国的辉煌;《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让孩子辨别美丑,知善恶;印度的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被泰戈尔称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如果你的孩子对建筑感兴趣,这本书不容错过。

后浪正版 建筑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