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精选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精选

《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一本由[日] 涩泽龙彦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一):《巴比伦空中花园》——植物爱好者的狂欢

《巴比伦空中花园》这本书选取摘录了涩泽龙彦笔下绝大部分和植物相关的散文,大抵都沿着看见或想到某种植物,介绍它的形状特征、生活习性之后,会选择性地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多为普林尼《博物志》)或相关文化典故,最后以自己与这种植物的回忆结束全文,形成了一种可供读者模仿借鉴的篇章结构,类似于古典文学中的“首句标其题,卒章显其志”以及当代文学中散文大家杨朔的“杨朔模式”,即开篇记游,中间写景,结尾抒情。在大量有关植物散文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有关庭院的散文随笔以及具有涵盖前面内容性质的重头戏——同名散文《巴比伦空中花园》。 一般而言,与作品集同名的作品相对而言都是整本书中的精品,或为作者本人所看重,或为编辑所看好,质量相对而言有所保障,本书亦如是。《巴比伦空中花园》一篇不仅体量之大在本书中独一无二,在内容上也将之前叙述的植物花草庭院等都有所涉及,还有大量有关这个传奇本身的历史背景、后世书写等。阅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对巴比伦空中花园本身的历史迷雾进行祛魅,而且也是对其本身成为原型过程的一次见证,同时,还是同本书其他文章一样,可以透过字里行间作者个性不经意的流露、其对引用材料精心的选择拼贴窥见这位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个人的知识趣味与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大量的植物相关散文的结集、有关的东西文化知识背景、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语言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下,这是本可以让植物爱好者大饱眼福的闲书。书里大量对普林尼《博物志》等著作原文进行引用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难度,甚至可以说是本书稿费都要分普林尼至少三分之一,同时作者本人对普林尼等人的驳论初看颇有意思,看多了便发现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对于本书比较推荐的阅读方式是每天翻阅两三篇,借对植物风姿之遐想缓解生活的油腻,美中不足的是,要死每篇散文配有相应插画或图片,可能会更加直观。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

《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五月送给我的惊喜,以前涉略的图书多以国内名著为主,国外优秀经典,特别是日本作家的著作,几乎没有涉及过,这本书给我打开了新大门。

初读《巴比伦空中花园》,我求知若渴,两个小时就迅速浏览了一遍书中文字,对大概内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书中描述了一个巨大的植物世界,各种各样的花、草以及小范围描述的庭院,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植物乐园大门,里面有好些植物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为此我还专门百度了这些花草,比如太古植物-木贼草,我真是第一听说这个名字,为此百度了一下,发现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草类,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无处不在,没想到的是,它还是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材,真是身边处处有惊喜。

二读《巴比伦空中花园》,我着重看了作者关于这些植物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我被作者博学和博思所震撼。作者引用的很多名著,如《博物志》,在我看来都是晦涩难懂的,不会轻易去读的书,在作者手中运用自如,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此外,作者写这些植物,不单只是为了向世人介绍他们,更多的是博古引今,以物论事。其中哲理,让我想起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涩泽龙彦也是让我彷佛看到一个小朋友,带着好奇与探索之心,睁大眼睛在植物世界好奇张望摸索,而得出的结论,虽像小孩子戏说,却更能引发成人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现在我准备三读《巴比伦空中花园》,这次我打算把重点放在现实的探究与思考中,把书中的哲理引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地点、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等都与所不同,但我相信有些东西,还是会引发共鸣,期待涩泽龙彦和《巴比伦空中花园》给的更大惊喜。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关于“植物”主题的散文集,我去年曾读过汪曾祺汪老的《十分有趣十分有味》。汪老的散文风格相当自由,读起来也轻松惬意。汪老每每讲植物的时候总是连带着会讲一些煮饭、烧菜的下厨心得,以及美食的相关趣谈。汪老的散文有一股人间的烟火气,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次刚刚阅读完的日本作家涩泽龙彦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这本书,也是以“植物”为主题的散文集(还有几篇是以“庭园”为主题)。和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相比,主题虽然差不多,但是侧重点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涩泽龙彦的书,刚开始读了几篇就被作者的才情所吸引。尤其是提到的东西方的社会与文化,简直如同自己家那样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成为了一个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介绍给日本(或者说将他的书引进到中国,也是将世界文化引入到中国)的一个媒介。因此,我首先一定要感谢一下译者,译者的翻译十分流畅通顺,各种注释作为辅助,让我阅读、理解都毫无障碍。

涩泽龙彦知识真的非常渊博,植物学、药学、文学、化学、神秘学、博物学等等,各种知识都是信手拈来。每一篇都是通过某个植物或某个话题牵扯出各种各样的博学,除了没有将汪老那样提到下厨,其他各种杂学基本上都有涉及。尤其是借着某种植物,宛如考古一般,将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涩泽龙彦的文字并非像汪老那种很接地气的,但是仔细读来并且认真领悟、体会其中的妙味,就会发现涩泽龙彦的文章中有一种厚重感。通过一个美丽的庭园,可以看到历史的兴衰;通过一种小小的植物,不断延展可以看到包罗万象,正应了那句话:“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我们这才发现,原来身边的每种事物,都包含了一个广阔丰富的宇宙,而且每种事物都是历史沉淀累积的结果。无论是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都包含其中,通过涩泽龙彦的文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来。

涩泽龙彦比较钟爱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经典著作《博物志》,很多篇里边都有对《博物志》的引用,然后再加进许多自己的见解,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让每篇散文都成为一个让我们看见不一样世界的万花筒。因此,涩泽龙彦的作品就需要我们多读。第一次阅读可能只是被作者的博学所震撼。当第二次阅读,或者多次阅读时,就能慢慢深度体会每篇散文里边的文化底蕴。因此,涩泽的作品并非只是简单散文而已,而是承载了非常多的内容,非常适合我们一读再读。

在阅读这本《巴比伦空中花园》时,让我感慨某种植物神奇的时候,也不禁为作者的丰富的知识所感慨:老天给予了涩泽极度的偏爱,给了他如此的才情。同时也不禁为作者的早逝感到惋惜,如果作者现在依然健在的话,我相信一定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创作出来。

《巴比伦空中花园》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莫道人间草木情 , 读《巴比伦空中花园》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对着自己家里一堆不算名贵的植物们发呆,由于家人工作的变动,它们也不得不跟着我一起搬贵阳。这场自东向西的旅行,它们需要在我从水果店要来的泡沫箱中咣当两天才能到达终点。如果植物也有思想的话,它们会拒绝吗?或者也会开心的跟我说终于要离开这个夏季也会酷暑的江南?

作者涩泽龙彦是影响了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的“暗黑美学大师”。书中描写的植物很多都反映了他本人的情感和好恶,有的文段甚至直接表达出对传统的抨击。

这段描写,让我忽然觉得那些摇着螺旋桨尾巴的小可爱们不香了,花瓶里插着的妖艳玫瑰仿佛变成了穿着大摆裙跳着弗朗明哥的暴露狂。所以除了人类以外,到底要不要把包括植物在内的其他生物拟人化的思考呢?当它们真的像人一样了,还会让人“喜爱”吗?

长久以来,人类喜欢鲜花,喜欢小动物,实际还是心理上“物化”它们的一种表现吧。据一项研究发现,人类会觉得猫咪或者狗狗可爱,是因为它们萌萌的大眼睛和五官分布模仿了人类幼崽,所以到底是不是植物比人类更聪明呢,用艳丽的花瓣代替了人类心中对生殖意义的羞耻感,以“物化自己”让人们广泛栽种,从而在人工选择中获得种族的延续。

归咎本源,植物本身应当是纯粹的,它们并没有什么含义。表示爱情还是表示纯洁,人类一旦给它们附加上自己的欲望,植物好像就不是植物了。作者喜欢原野上的蒲公英也许也是同样的感受,“不被风花雪月的情调污染”,蒲公英只是它自己,它可以像“伊卡洛斯”那样自由飞行,也拥有“几何学式的形态美”,只有小孩子那样纯洁的目光才会关注它。就那样恣意的长,自然的可爱。

决定去贵阳的时候,家人说就把那些“不值钱”的草花们埋在小区树底下吧,一来死不了,二来也不用带太多东西,途中会少操心很多。我说“舍不得”,那盆长寿花我五年前带来的时候还是小苗,现在已经有小指粗细的木质茎。还有那盆碰碰香,在江南的阳光下圆圆的叶子有硬币大,哎,还有金边吊兰,还有超级皮实的多肉。

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在全书的内容上并不像传统日本文学,书中多篇文章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梅花》中提到唐代李邕的《崧台石室记》里形容梅的“的砾”一词,形容物体颜色鲜明,散发白光的样子。真真是极好的,日本对唐朝文学的崇尚与信仰与我们今时所不及。盛开在冬日的白梅,实在找不出比这更美更贴切的词来形容。

除了这些令人惊艳的词汇,书里也大量出现了希腊神话人物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子,比如《弗罗拉幻想》中对精灵宁芙的介绍以及在《牡丹》中引用了《聊斋》卷十一的香玉,这应当归于他在欧洲的旅行经历和大量丰富的文学积累。对比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文章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日本传统“物哀之美”和人为商业感的舍弃,“在花云之下,总是会有盗贼、狐妖、舞女、疯女人纵身而出的可能性”,而家中那棵老老的八重樱才是承载了诸多回忆的弗洛拉。

说到牡丹,中国和日本的花妖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得不提日本《牡丹灯笼》,电影中面容美丽的花妖(似乎鬼怪更合适)有聊斋中的小倩之姿,但是苦情感更甚,远不及《香玉》里牡丹花妖与书生间的婉转。人对植物产生感情,古今中外,故事真实中都存在,无论是醉心于美丽的精灵鬼怪还是喜欢植物本身(比如以梅为妻的林逋),都带有一丝浪漫。这并非不可理解,植物虽然无言但也是一种陪伴,这种单向的依赖感往往当事人更能感觉到,对自己的植物有一种类似所有权的保护,以前农村可能会为了房前屋后的树而打架,并不是这棵树能产出多少果子或是带来多少钱,而是有这棵树在,这里就是我的地方,这种感情的延伸,未尝不是一种对植物的牵绊。就像藏书之家不愿轻易将书籍借人,种花养草的人多少对自己亲手养大,亲眼“看”大的植物会有不舍,往往人家来要虽然是大方的剪枝赠叶,但是也决不能容忍不经许可的擅自刨根。我的多肉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是确有着真正多肉的“野生”感,从不生病长虫,很久不浇水也没有关系,就那么随意丢在盆里就生生长出一大盆,也许也应为太野,为此还曾经被楼上不知情的邻居“偷”过,可能真的以为我放在走廊晒太阳的多肉是不要的吧。

这本书你既可以当做植物的科普文,也可以当做一本植物与建筑文学小品,可以当做作者以植物来寄托自己在传统与固化思维中的挑战,也可以当成一本在植物与神话中寻求自己本心的日记。正如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朵玫瑰与蒲公英在不同人眼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无关对错,无关成见。情感是人类自己的,而植物本身是植物,即便长在如天堂般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即便长在不知名的山野田间。

后记:到了贵阳这边,每天必下的山间夜雨让路边的竹子和不知名的大树都尽情的长啊长,全没有江南庭院里的秀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