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1000字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1000字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一本由万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一):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开卷有益!!

这是一本在正儿八经谈建筑的书籍,万老师学养丰富,文字功夫了得!难以理解的建筑原理,在万老的笔下娓娓道来,谈生活、谈文化、谈形式······,从东方到西方,从日常建筑到神庙场所,避开建筑学理论生涩古奥的词语,用最平实的语言,还原建筑空间的人间烟火!!!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二):很棒的一本书

读万老师的书,仿佛在听她说话一般,读得过程是愉快的,好比她一道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期间的所见所闻,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就好像是一次分享的过程。而这分享的是一次经历,不,是一次次旅行的经历。甚至于,这期间的所有的细碎的细节,她都一一呈现给读者。其实经历的分享是很难得的,因为你并不能切身的体会到,除非生临其境。然而,作者娓娓道来的方式,是十分让人接受的。没错,像和你说话一样!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三):这是关于行走的故事…

终于有时间来看万老师的书,刚读了序,与其说是在看房子,不如说是作者在追寻房子建造者或者房子使用者的生活踪迹。不仅仅是房子本身,在通往看房子的路上,所消耗的时间,所抱有的期待,所酝酿的情感,从平面图到真实的空间,从二维照片到置身其间,各种细碎,各种滋味,构成了作者对房子的解读。“…所有的文字都是被提炼出来的。一个写作者总会以个人的方式去引导读者的视点。”“在这条路上,行走已不再只是身体的移动方式,它更是自我面对世界的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和思考。…”这种生活重叠的方式也是一种奇妙和乐趣。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四):生活中的故事

房子变成了生活,变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个故事:空气有着温度和湿度,阳光中有浮动的尘埃,打开窗有开花的苹果树,还能听见小鸟在歌唱。每一个房子都像童话一样扑面而来,将你拉进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喜欢书中的纽约,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纽约的故事,既有电影般五光十色的喧嚣,又有小松鼠突然跑到脚下的确幸,还有雨中穿越街道的平静自在,所有的细节都告诉我们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喜欢赫尔辛基阿尔托的书店,看到这里时,脑袋中浮现出《海鸥食堂》里的场景,然后就特别激动,边看书边回忆电影,感叹到,哦,原来是这样的,想起电影里的一句话:芬兰人为什么都这么悠闲缓慢,因为芬兰有很多森林啊。栖息在诗意的地方,被森林和湖泊环绕,一切都自在生长,这就是芬兰的精神。非常幸福地看完了这本书,幻想着以后会像作者般去到很多的地方,经历很多的故事,心中就满怀期待。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五):看房子的人是孤独的

阅读中……。

看似小小一本书,暗藏大量旁征博引,除了建筑本身,文学、戏剧、绘画甚至电影、诗歌,信手拈来,对号入座。

要读懂,并能根据书里描绘的场景在脑海里重构那些房子的样子,以及为了看到它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并不容易。

比如在“那年春天,宁静的海”,一章中,作者用东山魁夷的画来形容海面那种“群青与青绿微妙融合的青色调”,就让我看得一头雾水,不得不停下来,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东山魁夷。然后,豁然开朗,原来,真有这样微妙变化的“群青”,原来作者看到的是这样的色彩……

于是,书读得越来越慢,周边的延伸越来越多。这好像也暗合了这本书本身想要营造的意境——并不仅仅局限于房子本身,而是通过这样的旅程,去体验、去参与那些围绕着“房子”而产生的人情世故,去读懂那些默然而立的木头、砖头、玻璃,甚至是钢筋水泥传递给你的热烈情感。

看房子的人是孤独的,这本书不是给一般旅游爱好者的旅行指南,书中的房子也大多位于清冷的地方,而非热门的景点,所以要是遇不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也许就只能孤身前往。可是,书中那些冷静而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的情感记录,不着边际的浮想联翩,又岂能在人声喧哗的热闹中完成?

我也憧憬着,去体验这样的孤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