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是一本由吕德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精选点评:

●上山盖房 是另一种飞翔

●诗人的诗性和感受力大概是骨子里的,即使是日记的篇章,读起来也有诗歌语言的节奏,阅读的过程流畅又愉快。 生活处处充满诗意,而借用佛罗斯特的话大概就是,没有什么能够遮挡一个诗人凝望的眼睛。在诗人的语言里,生活现出原形,有了落脚,找到归宿,变成可以触摸的东西。甚至,包括语言背后那个更大的沉默的世界。 写天气,写木匠,写山里的人,写老友,写过节,写新筑的房子从买砖、打地基安房梁一点点地盖起来,无不像在讨论一个伟大又平凡的经验,处处散发着生活的光彩。人生漫漫,不正是这样一个个短暂的瞬间和深处的日子让生命本身充盈并且充满意义吗。其实最让人羡慕的不是书名里那样能够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而是他诗人心灵的眼睛啊[爱心]

●诗人吕德安的山居生活随笔集,作者笔下朴素而又本真的山野生活充满着诗意和美,这种生活令他回到土地,回到自然中,回到源头,回到未被社会化的那个自己,去了解人、土地、爱和勇气,诗意地栖居,最终获得归宿感。想起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的随笔集《山之四季》和日本漫画师五十岚大介的《小森食光》。同是冬季,我们在都市吸雾霾,作者在山里盖房子,面对无法逃离的都市生活,不妨来读一读这本散发着诗意、灵气与美的山居故事吧。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梦啊。而要理解这句话,需要走多少路。

●简拙的文字让我很难想象诗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但这就是日常写日记的样子,一三五八七,想到那里记下来。怕回头就忘记了。 画欣赏不了,就想要个山里的房子,得是别人花心思盖好的。

●随笔集读来是诗意附着在生活之上,我隔着沾满尘埃雨渍的玻璃看作者放在书里一切。

●只记得这人写的“残疾的女邻居”和“悼沅沅”

●跑去深山盖房子隐居,我认为是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一般人真敢去了做应该也耐不住长时间寂寞吧。书里有一段谈到房子时说:有些事如同女人,当你还未爱上她,就想着如何摆脱她了!但作者是我敬佩的那种人,从他描写砌墙搬砖,山里人过节,那些乡村爱情与兄弟情谊,爱宠小猫小狗…看得出他内心充满对世界的爱意,而且享受独居的乐趣。想到一句歌词“情到深处人孤独”

●老友德安, 就像他画的石头一样质朴、自然、诚实可亲。。。

●很淡然,盖房子那个部分常常让我感动,一个完整的诗人,一个丰富的诗人。希望自己在某个年纪也写本这样的文人气的书。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适得其所 你创造了生存方式 掏寻的伊甸园在何方? 上帝的居所 黑暗里寻找光明 在涓涓细流的沙漏 洞见时间的伟大 石头自有妙用 聪明还不如一块石头 可以点石成金 财富自由之路 是掘井人的墓志铭 虚构的梦想剧场 由天堂的窄门 鱼贯而入 层峦迭嶂的半山 一间小小的书房 空无一物 画画,写诗 刹那即永恒 如莫比乌斯环 用更多的时间 与自己独处 花最少的时间 颠倒梦想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读后感(二):每个人只是有一个田园梦,他却在山上身体力行着我们所有美好的想象

原标题:吕德安: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

本文原载《中国教育报》 2018年12月17日 第12版读书周刊·人文书廊

他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他,是吕德安。

这个被称为“中国的弗罗斯特”(罗伯特·弗罗斯特,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的当代诗人、画家,用他的身体力行与精神世界,扎扎实实构建了可能是大多数人仅存于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按照常理,在当代突飞猛进的科技智能社会,选择去山上盖房子,过所谓的隐居生活,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世俗价值观似乎一直让男性要有不同于女性的付出与担当,然而放在吕德安身上,却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想,这份担当,是他自己赋予的。所有关于隐居生活,那看似与这个机器隆隆作响的当代社会不那么相符的生活方式,如此顺理成章。他不刻意,也不勉为其难。起码对于作为读者的我,当手捧《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这本书时,好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一同入了山。这是吕德安的功力,是作为1960年出生的他,经过近60年的人生求索,关于自己,关于选择,向生活所交付的最好答卷。

作为一名“80后”,作为一个阅读者,我在这位长辈的书中,读到的不是晦涩难懂、高高在上、故作深沉的人生道理,而是作者把日常生活、心底所思所想,用简单不造作的语言,行云流水般记录下来的一份真挚。越是简洁的语言,越彰显深厚功力。更何况这看似简洁的语言背后,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还原的是诗一样的生活与意境。

意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但在吕德安笔下,在这本书中,却显得并不神秘。通过在山上筑居,在琐碎的一件件小事与麻烦里,它变成了你我都能感同身受的日常。这是一个爱生活、懂情趣、有雅兴的人,将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所擅长的一切完美结合的最好典范。吕德安幸运吗?无疑,他是幸运的。吕德安幸福吗?无疑,他也是幸福的。我在他的文字中没有读到丝毫不得志艺术家那股酸溜溜的矫情,也未曾读到诗人惯有的感伤与颓靡气息,反而是一种如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般高枕无忧的豁达。这份开阔的胸襟,可能源于他身体力行盖房子这件事本身,也可能来自岁月的洗礼,涤荡着他也曾迷惑不解、挣扎无门的心灵过往。只是他如此干净清澈,在这种焦虑裹挟着都市人心的快节奏生活中,标记了一个专属于吕德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姿态。它好像在有意无意间,时刻提醒着这个时代的人们,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过好属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日子。

日子一点也不显得无聊。在作者笔下,日常生活是深具感受力并有趣的:银杏扇形的叶子落满一地,光影斑驳的小阁楼楼梯,从大理买的一尊菩萨塑像摆放在壁炉上,壁炉上是一幅托尔斯泰晚年的照片,在窗前,凝视群山涌动、树叶摇曳……

读这本书,不是让你去学吕德安进山生活。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王维,也只有一个吕德安,你也是最独一无二的自己。但起码,他为疲惫的都市人打开了一扇窗。望进去,内心也会升起一股对于诗与远方、美好生活的希冀。它不一定适合你,却能够带领你在吕德安的文字里,得到片刻休息。然后,继续你我的庸常人生。

(作者系文学硕士、资深互联网媒体人)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读后感(三):以诗意的方式探索自身,从山居生活中找到归宿感

1

冬天到了,十一月的北京显得有些萧条,加上最近几天的雾霾,空气污染严重,整座城市灰蒙蒙的一片。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室内,仅有的户外时间也戴上了防雾霾的口罩。

上个月,隔壁公司做策划的小妹妹裸辞了,她说她辞职的原因并非不喜欢北京,只是她更向往家乡山里干净的空气,宜人的风景以及清静,缓慢、踏实而心安的生活。她想念山里的日出和微风,想念山里的植物和土壤,想念母亲和家人。小妹妹才25岁上下,看她最近发布的朋友圈都是山里生活的小确幸,不禁感到一丝羡慕。

其实,如果有机会,我何尝不想过一段山中居住的日子。工作以后,我渐渐发现,自己其实向往孤独,向往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江户川乱步的小说《虫》的男主角征木爱造那样,如果有钱的话,我也会租下一间郊区宽敞的仓库,在密不透风的仓库里建一座书房,然后躲在书房里度过余生。

尽管不曾有机会居于深山,但读一读别人山中居住的笔记也能让嘈杂的内心获得片刻的安宁与踏实。诗人吕德安的书《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就是这样一本山居笔记,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整个人一下子就由喧嚣的都市被带到了他的山中幽居——那座名为五里溪的山谷里,感受着山居生活的美好、恬淡与静谧,如同自己也度过了那样一段山居生活。

吕德安的《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主要讲述了他在1994年到1995年间,在山中居住的那些故事,以日记为主,柔和了诗歌、访谈和散文等,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山居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生活的智慧。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位同为诗人的日本人高村光太郎写的,同样是以山居生活为题材的随笔集《山之四季》,同样质朴的文字,描述着恬淡、静谧,令人向往的山间生活。

无论是吕德安的《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还是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书中那美好的山野生活通我们所处的充满雾霾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这样的一本书,会让你感到自己仿佛突然间跳出了现实世界,跟随作者来到那遥远而神秘的山野中,体会那种游离在世外的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2

在这本山居随笔集《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一书里,有很多我十分喜爱的小段落,那些段落中字里行间的趣味和深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谎言”这篇日记中作者写了关于自己的常说的一个“谎言”:每当人们问起他什么时候从旅行中回来,他的回答总是比实际要早几天,他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他平时走路比别人来的慢,说话也慢,给人写信也慢,似乎永远活在过去的时间里。

这段日记让我思索,我们往往视快速为褒义,而慢速为贬义,为了获得群体认同,就算内心并不认可这样的生活,我们依然会努力追赶或是表现出这种快速生活观。为了求同,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谎言和假象,那么,我们能剥去事物的表面,观察到背后的真相或是原因吗?

我们多数人是否也像作者一样,其实习惯逃避。我们都热衷于旅行,都渴望逃离大城市,过一段“在别处”的生活,我们也都希望时间能够走得慢一些,希望活在过去的美好里,不希望明天快速到来。

3

再比如在日记“陶弟和蛇”里,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陶弟是作者山中生活的地方五里溪的当地农民,一天,作者问陶地五里溪一带有没有蛇,陶地回答:“蛇,自然有,但蛇走蛇的路,人走人的路,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句话让作者想起了诗人弗罗斯特说过的话:“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

这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背后,却揭示出非常深刻的道理,即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动物也有动物的生存法则,它们懂得求同存异,懂得边界感,而人类世界的法则却不如自然法则这般,处处充满了矛盾与纷争,这倒显出人类世界的可怕。

蛇虽然对人来说是危险的,但它的存在“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它有它走它的路,不会打扰人的生活。

如果人们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不去妨碍他人,不越界,懂得边界的重要性,或许很多纷争也就不会出现。诗人弗罗斯特说:“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类因为长期的社会化生活,反而退化了天性。作者通过观察动物来了解自身,从动物身上捕捉我们原本存在却正在失去的东西,这是多么智慧的一件事啊。

4

说道盖房子的部分,更是有趣极了。作者从第一次看房子,到进山选址到对房子的构想,再具体到对房子的设计,这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描述的居所是多么地幽静和美好。

“大大小小的岩石,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一条幽婉清澈的溪水。拥有一处房子的梦想就要成真—那将是山清水秀中的一座古朴而飘逸的房子。”

“客厅放在北面望得到山外群山的位置,楼上要有两间朝向不同的卧室,可供不同季节住和朋友来度假时住,工作室朝东南,利用南风和东南面的恒光。另外,我还发现在溪畔的那块小空地附近有一道泉眼,它可以成为一块水田,也可以盖一间小小的木屋或凉亭,都要有观景回廊。”

跟随作者的文字,一处朴素而优美的世外居所逐渐呈现于眼前。带着对美好居所的想象,读书的我也越发沉静下来,被都市生活压得透不过气的我在书中,在作者质朴的文字里,找到了心灵中的“世外居所”,我栖息于此,踏实无比。

当然,盖房子的过程也并不总是顺利的,作者从开始遇到刁难他的陶弟,到后来遇上了接连不断的雨天,雨天拖延了作者盖房子的进度,连约好的雇工也不见了,作者也只得呆在家里睡觉。可见,想要长期生活在山中,真的需要一定的耐心。

山间生活与都市不同,天气也不同,在都市,就算遇上坏天气也不打紧,总有高科技或新产品的帮助,只要协商得当,也总有人帮你解决问题。但在山里就不一样了,脱离了现代生活,回到最质朴的状态,遇到下雨这样的问题,你能做的唯有等待。

我们常常说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但坚持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与其说坚持,不如培养耐心,顺其自然,在等待中保持热情,这不就是治愈焦虑症的最好方法吗?把怎样努力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给老天爷,这恰恰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能力,带着这样轻松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一切困难都将变得不再是困难。

5

读过这本《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你会发现,盖房子其实蛮不容易的,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恐怕极少能有机会自己建造居所。但反过来想想,山里的动物们不都是自己筑巢的吗?不都是自给自足,天然成长的吗?那是件多么自然,多么与生俱来的能力。

在城市里生活,我们可能会因为个人成绩、工作表现而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好评,然而工作做得再好,学习成绩再优异,恐怕到了山里,这些本事统统用不上,这大约就是山野生活和都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吧。山野生活锻炼的是我们的另一种能力,因为在那里,会面对更多关于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问题。

生活在都市的我其实也向往着山野生活,但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去到山中,对于那样离群索居的生活,也着实不敢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山里过生活,哪怕过几天也好,毕竟,这是最接近我们本真的生活,也是更接近自我的生活。

如果能够体验一次山野生活,那会是多么美好和幸福的一件事。正因为我无法洒脱到纯粹地把自己变成一个自然中的人,所以我也只能呆在城市的一角,过着所谓“社会化”的都市生活。

如果不能去到山间生活,那么请一定要读读《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这本书。它会带你进入一个非常静谧的时空,在作者质朴、简练、温和的文字中,道出生活原本的样子。

带着对这种质朴而简单的美好生活之憧憬,我们或许能够重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热情,继续投入到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不正是阅读所带给我们的收获吗?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读后感(四):山居筑别业 诗书半为农---吕德安《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

文/西三旗老许

这些年遇见和听到山居生活的人和故事越来越多,市面上这类题材的书也花样繁多,去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村光太郎先生的《山之四季》,给我印象极深,“一到下雪的天气,我就从屋子里跑出来,感受白雪将我覆盖。”书一开篇就是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综喜得到无争地,我与凡夫幸不同”。高村光太郎先生是一位诗人,雕塑家,在那坐落在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岩手县的山间小木屋的炉火旁写下这些山居笔记。1994年诗人吕德安从纽约回到故乡福州,决定在山里筑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跑到山里盖房子这事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一段奇特的尝试,但吕德安先生是诗人,艺术家,去山里找地建房,把入乡随俗的事做得自然流畅,适得其所,没有一丝矫揉。

吕德安觉得盖房子是件大事,一生大概只有一次吧,太有必要记录一下了。于是在山上盖房子的那段日子,基本上每天多少都写些日记,现在出了这本书,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在山上 写诗 画画 盖房子》这本书先说《盖房子》,再《写诗》,《画画》之后是《在山上》,四大“乐章”,一些日记、随笔、诗歌、绘画和照片包括房子建筑施工图,图文并茂,鱼米丰饶,才情横溢,苍翠欲滴。

吕德安在山间筑居

一,位置

用诗人的语气说应该是“生活在何处”,北峰宦溪乡沿东五公里处。书写到《筑居散记》的第五篇《看地》中,这条山谷才在地理的意义上出现,晓得这地名的人应该不多,到了第十四篇《降虎寨》更具体的一个村落才鲜明起来,之后出现板桥村,《乃占》一篇让这地方的时空纵深生动起来,历史中夹杂着有血有肉的疼痛。《乐观的舅舅》引导读者的视线向东看,你将看到大海。

福建有两种地方,一个在海边,一个在山上。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北部的北峰山区,距离福州市中心区20余公里,向东50公里是台湾海峡和马祖列岛。吕德安就选在这儿,在那座山上,慢慢盖起来自己的房子。有记者采访问吕“山上和海边对你分别意味着什么?”吕说对他而言,山更接近于他的“过去”,这个过去,它既是文化的也是身体的记忆,而自己很少去想象自己住在海边将会怎样,虽然也喜欢海边的开阔,但它相对于山要陌生和遥远一些。

国家地理杂志是最畅销的杂志,它引导人们寻找,看似搜寻存在的自然风光与风情,实际上是燃起一些你可以飞去远处的渴望。而《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的第一吸引力就很像是对地理杂志的那种期盼,这座山在哪里,北方还是南方,距离哪座城市近,公路的状况,之后才是景色,气候,物产和人文。

二,设计

吕德安将房子的设计首先把实用与经济放在首位,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包括壁炉。在书中附了两张建筑施工图,不是电脑设计的,是吕德安自己直尺手绘的那种,有温度,也很规矩,能看到一层只有两米八高,很经济,没一点浪费。

房子最初设计图

其次吕德安考虑的是如何让房子的外形与周边溪石融为一体,房子的造型是混合风格的,“欧美民间农屋的风格,带点当地农家色彩。”。约翰罗金斯把记忆的明灯作为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的第六盏明灯。吕德安在美国生活过几年,这种造型的混合风格也被这第六盏明灯“记忆”照耀着。人类的遗忘有两个强大的征服者一是诗歌另外一个是建筑。

三,天气,动物,植物,人

吕德安在山上与当地人接触中除了开村委会全体村民到场以外,匠人和女人的数量最多,他们的价值是劳作,尺度是时间和工钱,这时间中也包含不顺利时的等待,缺席和空白。

吕德安喜欢跟人谈论山区与人,他说降虎寨和板桥村的女人不唱山歌,但她们很有气力,“仿佛生命的意志在身体里化为某种黑暗的能量,在源源不断地燃烧。为了得到一点钱。”

在书中还有很多人物,诗人,剧作家,亲戚朋友,还有小猫小狗和小鸟山鹿,植被,这些构成了本书中故事性很强的篇章。

“我没有吭声,从小胡同缓缓驶过,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小房子的阳台上站着一些朴实的人们在那儿欣赏已经止住的雨和树,看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太笨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这是奥尔罕·帕慕克《寂静的房子》中的一段话,我依稀忆起这本10年前的书,在刚刚翻开吕德安先生的新书《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的时候,书籍常常给人构筑一个短暂的盼望,那就是我们是否也可以同别人一样。

四,梦

吕德安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梦啊,而要理解这句话,却要走多少路!盖房子是另一种飞翔。”

荷尔德林提到诗意地栖居的那首诗是这样说:“ 在柔媚的湛蓝中/钟声环绕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 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我们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上苍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人或可仿效/然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那满缀星辰的夜/更为明澈。”

在海德格尔把诗中“人,诗意地栖居“作为题目,写成一篇文章之后,诗意地栖居这五个大字几十年来四处雷霆,响彻云霄。在书店,在美凯龙家具城的扶梯前,在大学的礼堂,变成红底白字的标语,口号声声,群情激昂。在早班地铁中拥挤不堪的都市群体的惺忪睡意前震耳欲聋,令人魂飞梦绕。

五,写诗

《在山上 写诗 画画 盖房子》一书本身很诗化,被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那可能是因为弗罗斯特用日常用语和平时普通人物的话语和故事入诗,语气平和的缘故。《在山上 写诗 画画 盖房子》全书从文字的整体风格上是这样的特点,深层的哲理和情感被缓慢呼唤出来。

梦境中的人是注重细节的,诗歌在这一点很像做梦,一些无序的细节在瞬间投射在人的脑海里,映像分秒在变化,并且被放大,大到群山环绕,绵延不绝,你钻进山里,即使像现代音乐失去了调性,如同失去家园,但你随时可以建造一个混合风格的院落,在里面歌唱和思索,牧歌与哀歌,日月星辰。

吕德安说“《适得其所》也许是失乐园的反面隐喻,但是诗中最后章节写着:虽不是伊甸园却也是乐园。主题是爱,一种土生土长的爱,那是我们在这个纷乱的文明世界生存下去的基础。”

六,画画

吕德安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在本书中共三篇谈画画。 吕德安先生谈到画的时候说到劳动,手艺和禅修,后来他把对绘画的描述放弃,“最好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到“看”,这让我想到 约翰·伯格的《看》、《观看之道》、《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我想吕德安先生一定没能逃脱这些著作的影响,吕德安先生有几幅画很像塔皮埃斯的风格。这里引用弗罗斯特的诗《不深也不远》:

山水册页计划之一

七,在山上

书中《在山上》这部分篇幅不多,开篇两篇文章有关死亡,《山鹿》和《怀念小黑》两篇挽歌。阅读《在山上 写诗 画画 盖房子》的时候,我一直把《山居吟》作为背景音乐,音乐表现了:"以大山为屏,淸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间。至若山月江风之趣,鸟啼花落之音。这是《神奇秘谱》上说的,《重修真传琴谱》中感慨:真乃谓乐天知命者矣。"

《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读后感(五):你想要的生活,二十多年前这位诗人就替我们过了

愿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他们眼睛里的荒杂地,虽不是伊甸园却也是乐园。愿月光偏爱他们。

银杏扇形的叶子落满一地摄影/宋蓬勃

在山间,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多少人的梦想。

24年前,也就是1994年,诗人吕德安和朋友在山里花了四千块钱买下了两亩地。

之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他亲自设计图纸,找工人,拉砖,整理院子,挖井,在原本荒凉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

一个真正属于诗人自己的自由天地。

和我们日常看到的那些略带浮夸的乡野生活不一样,在诗人的记录里,这次盖房子的过程充斥着日常的细碎、人情的狡诈、生活的苦涩。但正是这些现实,才让他的叙说更真实,更动人。

诗人吕德安

在这里,他招待过他的好朋友,著名诗人和作家于坚、翟永明、朱文,画家何多苓,还有先锋戏剧导演牟森等。

在这里,他写出了一首长诗杰作《适得其所》,一首和这个房子一起完成的重要作品。

在这里,他画油画,学漆画,从自然中寻找艺术的灵感。

在这里,陪伴过他的有一只叫小老虎的猫,一只叫小黑的狗。

在山上盖房子和山居的这段生活,成为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支点,也是通往他写作和画画内核的一个秘密通道。

他爱用弗罗斯特的诗来说自己的这一选择:人总是先属于土地,然后土地才属于人。

对生活在城市钢铁丛林中的我们而言,诗人的故事会让每个人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诗人吕德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很陌生的名字。

但在诗歌圈,他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被大家称为“真正重要的诗人”。

他并不神秘,只是不乐于把自己放在文学争论场的风口浪尖。他平平静静地躲在山间,一手写诗,一手画画,只和三两知心好友把酒言欢。

诗人手稿

华语文学传媒奖给他的评价是:“他的诗朴素且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直击心灵的美,因此有人将他誉为‘中国的弗罗斯特’。”

诗人于坚称自己的这位老友是“如大树般临风独立的,具有明确的风格和石头一样沉重的文本的诗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已经是“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一,“星期五画派”的重要成员。诗歌作品被收入各种八十年代的诗选集中。

1991年初吕德安到纽约

1991年,他去了纽约,在异国他乡画画,生活,写诗。那一时期,他写下了长诗代表作《曼凯托》。

但他的天性里,更属于土地,属于自然。

于是,1994年归国,为自己在家乡寻找一个居所,一个真正能够让自己有所归属的地方。

寻找房子的过程很辛苦,也充满趣味。

得考虑地段,还得考虑价格,跑了好多处去看房子。当地不少人家已经很有钱,不乐意随便出售自己的房子。

无奈之下,只得考虑自己盖房子。开始是随便说说的事,最后居然慢慢成型,成了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进山 摄影/宋蓬勃

他选中的是一个山谷里的一块山地,旁边还有一条“奇迹般美丽的溪水”。

诗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如今看来很浪漫的一个选择,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已。

山上冲下来的木头 摄影/宋蓬勃

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呢?

这是诗人抒情的说法。

换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完全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想要在上面盖房子,那些石头和植物都将是巨大的阻碍。

如果拥有一块地,你会给自己盖一所什么样的房子?

诗人自然也在心里为自己想象了一番:

房子最初的设计图

想想总是美好的,但真正做起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方雨水又多,刚挖开地面,就不得不停工,得等天气好起来。

那些茂密的植物现在也成了“钉子户”。帮忙干活的农民陶弟说这一带蛇不少,到了六月天,蛇会悬挂在树上,爬上屋顶,或躲在荫翳里,所以,必须把房地四周的树清理干净。

地基的石头不够用,还要耗费精力从别的地方运过来,不得已和施工的工人们交涉了很久,才继续干下去。

而当地那些看似老实的工人也不会很好说话,说好的事情,看看工作量太大,就会变卦。能怎么办?必须得安抚他们。

但这一切的付出,都让这座房子慢慢现出了形状。

诗人在日记中写到:

是啊,不容乐观,但一切都让人满足,逐渐进入一种劳作的平静中。

筑居日记中,最让人喜欢的是诗人吕德安对普通人的记录。

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最终让这座房子立了起来。

虽然在劳作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计较和偷懒。但一进入自己要做的事情,就会变得比任何人都专注,都让人敬佩。

山可不是这么近的东西 摄影/宋蓬勃

参与这个房子的有很多人。诗人事无巨细地写下了他们。有最早帮忙清理土地的农民陶弟,有挖地基的罗源人,有拉砖石的司机,有诗人很敬佩的木匠罗宝贵,还有那些被他称为“精灵”的山里女人。

看看他笔下的这些人。

也许这才是盖房子的真正含义,让诗人的关注落到平凡人身上,落到一个个具体的现实中,也让他的写作变得朴实厚重。

如果只是在山里盖一座房子,大概也不能算是很特别的经历。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盖房子的过程是他和自己,和万物交流的一种方式。

就像诗人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在山里不仅是盖房,还把山里的生活变成了灵感源泉。”

诗人的日记里,记录了大量他自己写作的过程,以及每一首诗的诞生和跳动。

他既在盖一座实体的房子,也在盖一座诗歌的房子。

他给那些可爱的山里人写诗。

他给那块土地写诗:

小山门

他给房子写诗:

也给时间写诗:

台阶

给房子的台阶写诗:

只有面对这个实体的可触摸的房子,你才能感受到他这些诗里的温度。不是徒然的抒情,而是在不断地接近生命本体的那种感动和深刻。

关于这座房子,还有太多可以延伸下去的地方,譬如诗人的画画,诗人的交友,诗人的劳作……

平凡的日子会消磨掉我们太多的激情。

其实盖一座房子能有多神秘有多特别。真正“神秘”的是参与的这个过程和投注到这座房子上的目光。

诗人吕德安用他朴素而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一切,才让山谷间的这座房子,闪着独特的光芒。

如果说,他的这段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的话?可能不是逃离,也不是徒然向往,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承受和观察,从细碎的时光里看到命运,看到人性,看到万物运转的节奏。

那一点一点盖房子的过程,让这种对天地万物的敬重融合到自己的劳作中。

就像有一次大雨,诗人突然有种冲动想要在雨里大干一场。

他写道:

也愿我们在平凡的生活里,都能捕捉到这种力量,可以从虚妄中变得真实,勇敢。

文字参考:《在山上写诗 画画 盖房子》

图片:选自上书中

原文发在楚尘文化(ccbooks)公号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