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锦集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锦集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是一本由[日]居住实验室“sumai LAB” / [日]土谷贞雄 编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精选点评:

●针对日本公寓设计的书,参考价值不大,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

●金玉其外,华而不实,和其他日本的家居设计书相比,感觉是骗钱的。第一章,关于生活的专栏,得到一点点启发。第二章,关于生活的问卷调查,觉得根本没必要把非常详细的调查数据出成一本书。第三章,五十个户型方案,只是在炒第一章的干饭,点子也比较少。

●被书名吸引,内容像是一个纪录片报告,参考性不大。

●觉得很精彩啊

●书本身设计得很好,右侧的分类非常方便;提供了一些研究“家”的空间的有趣角度。

●上海陆家嘴中信书店

●抓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和场景如可移动的浴缸、和成年子女同居(不是和成年女子

●因为没有买到公共空间规划方面的书才买的,读来有启发(对于零基础来说)。

●日本三菱地产的公寓户型设计手册,很关注客户生活习惯,细心到了令人敬佩的程度。看完立刻就推荐给做地产的朋友了。是对三菱地产有很大广告效应的一本书。确实如书中所讲,把家交给这样的设计公司,是安心的。2019.01.20单向街空间

●看不太懂……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一):一本设计思路目录

考虑到国内住宅用水空间的位置较为固定,大多数住宅的剪力墙设计也很难对空间进行大改,这本书主要的价值在于理清设计思路,在面对不同设计对象的时候,可以考虑通过调整客厅,卧室,书房或者储藏空间等大块的功能空间来尝试适应用户的生活方式。

在家庭内设置“土间”这种功能的情况还蛮有创意的,如果顾客会有类似公路自行车一类的爱好,会把器材放在家里的话,做大一点玄关,用地面材质和常规的客厅空间有个分隔。可能会比较有意思。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二):果然是以人为本

有些户型图,光是看,那种幸福的场景感都能在脑中浮现,

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做生活,幸福的场景才是生活啊。

可惜很多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没法完全借鉴。

有些思路也能拿出来:

1.半开放的入户过渡,做爱好展示、助互相交流:真的真的很有必要,在国内又是真的真的没法儿铺开实现,除非是低层别墅或者高端产品,就看看E-LAB那个WIII公寓建成、使用效果咋样了

同时小型的灰色空间也可以结合玄关收纳、外卖邮箱?好好设计一下,不希望持续一关门就完全锁在家里的生活模式

2.用体积思考户型,而不是面积:极致的集约化户内设计就靠这个思路突破了。最简单的,整面的收纳墙,其实loft也是这个思路的体现。

3.晾晒晾晒晾晒:喜好顺序 阳台-浴室-客厅-其他

4.关于公区:公寓底下要有纸箱子、或者其他东西的回收点

家门口(可冷冻邮箱)寄放生鲜——大部分人觉得good idea,方便 VS 配送人员进入公寓大楼——一半以上觉得不方便【方便的生活需求和安全管理维护的冲突,需要好好平衡】

5.震惊!购买房子最看重的因素排名:放松空间-收纳空间-(主妇:家务流线+烹饪)-睡觉/家人聚会

所以说阳台或者落地窗考虑一个放松空间吧。。。排水没问题的话景观浴室也是极好的。。。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三):合适自己住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虽然这是一本根据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讲解如何设计自己的家,但是书中作者在如何设计“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的思路,依旧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适用。个人认为:家,合适自己住的家,就是最好的家。不管怎么设计,都不能脱离居住使用者的生活习性中调查需求,在设计中满足需求,怎样都不可以脱离生活需求而设计一个家。

书中介绍关于“多功能的社区客厅”及:“把垃圾房变为大家聚集的地方”的提案十分的好,在当今中国住宅楼里也十分适用啊!将公寓楼的大堂设计成多功能空间,在这空间里可以邮件分类、拆包裹(当今国民的快递包裹相当的多,有个拆包裹的大堂,就不用把快递箱纸皮又带回家去,可直接将纸皮分类回收)、分享各自家不需要的东西(例如家里不看的书放在这里共享,还能和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休息)、公告板信息分享等等的,将大堂设计可以让住户在日常中产生的交流空间。且有书中有写垃圾房的调查表明:

这调查数据虽然只是调查了308人,但却也是我们值得去思考这大堂的空间需求应该如何设计。

还有其他的很多数据调查,虽然数据不是庞大的收集,但是也是知道在这数据中思考问题;此书还通过一些调查数据,并根据需求数据做了一些方案设计,虽然有些方案不是很认同,但也有好的方案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本引导开放思维的住宅设计书,即使有些脑洞有点大,但还是值得去看的。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读后感(四):新年速讀

2019年伊始,一本難度系數極低的「小人書」開頭。不過是希望自己少立志,多自律。

三個篇章,從小的模塊功能到調研問卷研究推導,再到以6*12的一開間為圖底的50個戶型佈局。偶爾翻翻對於戶型設計或會有一些靈感。

通讀過程一直在思考日本住宅和中國目前的商品房在功能需求上差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居住習慣,傳統日本民居堂室可分可合,和中國外堂內寢的形式不同,和室這樣一種日本特色的居住體驗,使得上千年來的日本人民能夠接受居室可變、空間狹小以及缺失自然採光;

二是家庭結構,日本已經進入了一個絕對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且階級固化較嚴重,與此同時,日本女性的婚姻觀更趨於傳統的相夫教子,這幾點原因使得日本家庭對於居住中的生活內容要求更多,主婦要有完整的家政空間,老人和女性在平日白天有更多的閒暇進行鄰里社交,缺乏像中國三四線城市那樣多的公共配套如麻將館茶館等社交場所,也是日本住宅更強調社交空間的原因之一;

三是日本已經完成了城鎮化進程並實現了建築產業化的轉變,加之住房需求已經基本被滿足和失去的三十年裏房地產行業的全民衰退,大量住宅開發的時代早已過去,現今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精細化和訂制化設計,使得眾口難調不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前兩點因素導致日本居住方式的框架無法直接拿來成為國內居住的範本,而第三點,筆者更認為是一個偽命題,即量身訂製的居住體驗很容易被不穩定的家庭結構所打破,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這些變化會導致既定的居住系統崩塌,使得在下一個層面細緻入微的設計無效。這一點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與論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