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精选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精选

《人生设计课》是一本由[美] 比尔·博内特 / [美] 戴夫·伊万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一):挺鸡汤的

干活内容不多,主要是标榜用设计师思维设计人生,找到相对合适的路。给出的建议实操性较低,不建议买,价格还挺贵。主要讲的是:

1、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从健康、工作、爱情、家庭分析 哪方面还需完善

2、设计人生规划,避免难以解决的重力问题- 找到心流体验的事

3、短时间试错、不定义和对人生设限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二):对我的咨询生涯带来很大帮助的一本书

本来想着N刷这本书,突然发现了再版,心中很是惊喜,这是不是标志着未来中国会有更多合格的人生设计导师?我想是吧。

第一次和这本书邂逅是多年前,那个时候的我正做着某知名企业的HR,负责的是培养和人才发展工作,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员工的生涯规划、绩效改进等助人成长的工作内容。我记得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XX,你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你要明白,有的工作就是需要成就他人的,而你完全可以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正是因为这句话,我走上了职业生涯咨询师的道路。而比较幸运的是我比较早知道斯坦福的这门课程,那时候只有英文版,所以看到中文书,内心极度兴奋,也知道这是我从业路上的一本工具书,需要好好珍惜。后来,我从HR,到职业生涯咨询师,再到讲师、教练引导师,再到生涯教练及咨询师,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有热爱。如今,我的人生设计中又多了几个角色:自然教育导师、儿童领导力导师……我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美好的人生计划等着我。

我非常推荐应届生以及想转行的职场人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会带给你不同的思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的每一个步骤及注意点都详细写到了书中。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即使你身边没有引导师,你也可以试着按照书中所给的步骤做,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拥有一个人生却想活出多个人生的朋友。我相信这些朋友都是比较爱“折腾”的,就算没有读过这本书,你们的人生也会很精彩,但读了这本书后,你会更有获得感,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看起来是活出不同版本人生的一个捷径,不是吗?试试看吧!

这本书前半部分是在一步一步地介绍如何设计人生,以及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比如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保持5种心态并试着让它们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这5种心态是:(1)保持好奇;(2)不断尝试;(3)重新定义问题;(4)专注;(5)深度合作(寻求帮助)。

后半部分主要是把人生设计的一些方法、理念运用到了工作、人际关系搭建、幸福的选择中,并在最后给出了能让人生设计更好实施的办法——创建团队。作者强调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关系到的一定不止你自己,所以创建一个3-6人的团队并且明确好各自的角色,会让你的人生计划更容易实现,并且在团队成员的支持、帮助和反馈下,人生设计会更高效。

我想,如果你在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怀疑人生的时候,不妨看看这本书,看完试着按照书中的内容做一做。还记得书中那句话吗?真正好的人生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是不是担心找不到人,哈哈,你要不要试试看找我???)

最后,希望看到这篇书评的每一位朋友都拥有自己的美好人生。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三):总结书中对我有启发的几个点

好久没有看工具书了,特别是对于这种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的工具书,我心底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偏见,觉得没什么卵用。

今天刷抖音时,恰好看到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读书博主推荐这本书,可能确实也是最近在工作上比较迷茫,所谓病急乱投医,我立马在微信读书上找出这本书读了。

启发是有一点,但说实话,对我的作用不大。当然,指望靠一本书解决自己的职业困惑,原也是不现实的。可毕竟看工具书本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只能说,并没有达到我心中的预期吧。

当然,既然看了,对于书中对我有启发的点,还是做个总结。

1、在过往的职业指导中,给我们传递的观念大多是:找准自己的方向,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之不懈努力。

但在这本书中,却提出了比较不一样的思路。

这本书中所谓的人生设计思路,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可能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设计课会逼你(对,就是逼你)进行头脑风暴,想出至少10个选择项,不管靠不靠谱。

真正好的人生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

不要“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另外,以往当我们面临重大职业选择时,得到的建议往往是:认真做调查,访谈很多人,做很多测试并得出结论,列出决策平衡单,最后做出一个最好的决定,然后坚持下去。

人生设计课则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思路:当你没有真的推进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进行AB测试,而最聪明的人生设计方法,是做一个“AB人生原型”,然后开始小范围试错。

简单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它鼓励你多尝试,以尽量低成本的方式不断试错。

2、如何设计你的人生

本书介绍了设计思维的5种基本心态,也即5个设计工具: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和深度合作。

3、分析测评你目前的生活

在确定前进的方向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你现在正在奋力解决的人生设计问题是什么。

这就是让我们先想明白目前面临的,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毕竟,只有先抽丝剥茧,把问题想得清清楚楚,才能针对问题去找解决方法。

4、当你在某件事上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时,不要死揪住不放。

5、回顾你的高峰体验

你过去的高峰体验(即使是很早以前的体验)会让你受益匪浅。你可以花些时间回忆一下过去和工作相关的高峰体验,并记录在“美好时光日志”的活动日志中,对这些活动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会发现什么。那些记忆能够让你有所触动,必然有其原因。你可以把那些高峰体验列一个表,也可以通过记叙或者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刻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

关于你的高峰体验,最好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更有助于你从这些故事中发现真正能让你投入其中、充满活力的活动,以及对今天的工作有益的见解。

任何曾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

在回顾自己过去的体验时,一定要谨防修正主义倾向,不要过度夸大美好时光,也不要对困难时期过于严苛,尽量客观、诚实地记录。

这一点是我觉得可以去实践的点,记录自己的高峰体验,哪怕不是为了职业生涯,这样的记录也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6、失败重构练习

失败是创造成功的原材料。失败重构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原材料(失败)的转化,达到质的飞跃(成功)。这个练习很简单,分为三步:

1.记录失败的经历。

2.对失败进行分类。

3.鉴别出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四):希望在未来,青年学生们在走出校门的那天起,就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而不是像我这样,人到中年,才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

人生设计可以找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如何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甚至是热爱的工作? 我如何才能创立一番伟大的事业,过上美好的生活? 我如何才能平衡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本书的内容不可避免有啰嗦累赘的地方,但理念和方法都很值得应用,而且鸡汤有的喝,鸡血也有的打。国内有些畅销书、职业规划专家应该都有借鉴过这本书的思想。

这是一个了解现状的方法,从这4个维度给自己的当前工作、生活状态打分并进行描述,了解自己对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人生设计的目标就是让这个仪表盘高分且均衡的运转。

记录每一天感到快乐、很投入、充满活力的时候在做什么,沮丧疲惫的时候在做什么,记录三周,记录细节,然后针对记录做分析和反思。

如果是针对当前工作的分析,就可以缩小范围。记录一天的工作中,每一个小部分给自己带来的感受。通过记录,可以更清晰的分析出这份工作让你满意和不满意的部分分别是什么。

有时候不喜欢一份工作,可能实质上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那就没必要换职业。相反,如果你喜欢的部分根本不能带来职业成长,那就要思考一下当下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了。

用思维导图可以找到人生目标,这算是我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点了。

具体做法是,从感兴趣、感到充满活力、有心流体验这三个领域各挑选一个活动或者关键词。

以一个活动为中心,画思维导图,从一个词开始自由联想,至少画3-4层,最外层至少有12个元素。

再从最外层选出三个引起你注意且不相干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写一段描述,联想一份新的工作,不需要考虑合理性、可实施性,只管大胆畅想。

三个活动,就有了三张思维导图,生成了三个新工作。

这个世界上可能还不存在与写出的工作100%契合的,但没关系,这已经可以给出足够多的灵感了。而且,也许一个新工作就这么被创造了呢。

最大程度的接近你想要从事的工作,了解更多,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也就是去和你想从事工作相关的人进行谈话,了解他是如何开始的、如何获得相关技能、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然后再找机会沉浸式体验一下,因为有些工作的实际内容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比如开一家咖啡馆,其实对店铺、人员、库房管理头疼至极,在实际体验过后,就能分清你到底喜欢的是什么。

有时候,你自认为面对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甚至根本不是个问题。比如,

相比暴饮暴食,工作的无意义消耗或者人际关系才是问题的核心。

焦虑暴躁的情绪问题,其实是婚姻经营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类型叫“重力问题”,意思是像重力一样,无法被解决或者被施加影响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先定义好问题,再去设计应对方法,不要在重力问题上消耗精力。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不会因为一次设计或者一个决定就走到成功的彼岸。我们需要坚持的是设计的创造性,不断寻找、体验、突破、上升,在这场无限游戏里不断前进。痛苦、挫败、失望都是游戏的一部分。

你在做的事和你的人生观应当尽量保持一致的。如果不认可某种行为,却要在工作中作出这种行为,肯定会痛苦。

一致性不一定是全部舍弃,而是取得某种平衡,为了A牺牲B是有可能的,但只是一定范围的妥协,不会是彻底的躺平。

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事不一定是给你带来能量、活力的事,有些事很投入,却会让你精疲力尽。这类事可能你很擅长,但长期来看,不是好的选择。

不是对着招聘网站,寻找自己能做的事。好工作有两种:

一种,是设计出来,就是按照设计的方法完成。

一种,是让现在的工作变得完美。如何理解呢?

通过记录分析活动日志(下面工具类有),得出目前工作中喜欢、不喜欢的部分。看是否能将内容调整为都是喜欢的、投入的,减少讨厌的部分。

想起《吃掉那只青蛙》里说80/20法则,80%的工作成果是20%的工作带来的,那么就全身心投入自己擅长的那20%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将精力消耗在低价值的活动上。这可能需要找上级管理者协商,其实公司也希望你创造的价值多多益善。

这本书里处处体现的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信任,很有阿德勒思想的精髓。

人生没有那么多无能为力,不是“我还能怎么样呢”,“我没得选择”,而是只要愿意,就可以设计出并走上想要过的那种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