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地栖居读后感锦集

大地栖居读后感锦集

《大地栖居》是一本由萧春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栖居》读后感(一):委身大地,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诗美论中所憧憬、描绘的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为了这审美的生存,人类必须以肩负自己和后代的责任感去力挽正日益溃退的地球环境。对自我生存状态日益关注的人类正跳出旧有的审美桎梏,在新的视点上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

萧春雷的游记散文,超越了一般游记散文常见的游山恋水、热爱自然的记叙笔调,将笔触插入人类生存境际的底处去审视历史,关注现实,思考未来,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生态美,令今天被生存境遇搅得焦头烂额的读者读后不得不面对大地的伤痛,长考深思。

萧春雷《大地栖居》里的生态美,首先美在对自然界清丽脱俗、醉人心魄的纯美之景的描绘与赞颂,尤其是既以生命体验的至真对那种无污染、无喧嚣、无干扰的“诗意”环境的纵情陶醉与放歌,又从哲思的高度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生存未来的思考。

《大地栖居》读后感(二):用文化丈量华夏大地

当代中国有历史散文大家如郭沫若、周国平,文化散文大家如余秋雨,乡土散文大家如贾平凹,而写得好的地理散文作家,我想,萧春雷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散文往往把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熔于一炉,也把作家的文采、记者的视角、学者的严谨、行者的孤寂融为一体。使得这种独具深度的写作,有着驳杂的知识记忆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识更吸引我们的是萧春雷飞扬的才情、感受和思索。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人文地理写作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是讲究文采,第二是注重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他回想自己的人文地理写作的过程时说:“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我首先读地形图,了解它的山川水系、岩层地貌;然后是历史地图,弄清政区演变、人口迁徙;再然后关注族群聚落、方言信仰和生活现状;最后才是我所讨论的主题。”

萧春雷地理写作思路

《大地栖居》读后感(三):传承的精神

看过此书之后,我一时无法定义这本书,如果说它单纯的是游记,但是却有着超过游记的内涵与广度;如果说只是散文,却又有着科普的详实与考究。这本书大概就不该如此简单的定义为某个类型,大概便局限了。

我们所居土地辽阔,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更有着复杂的人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而每一处聚居的人有着相同与不同。作者本书中以民族为线索,说着他们的历史,与他们现在聚居的土地,与他们曾经踏足过的,停留过的土地。我们这片大地上,有着很多民族,如果一家一般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也传承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与发展。从历史的深处,从他们所停留的土地的深处去探寻一个民族,大概才能挖掘出这个民族最原始也是最全面的面貌,也只有从历史之中去探寻才能理解这个名字颈骨里的精神。

如果不曾看过这本书,我不会知道苗族是如此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我不会知道“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这句话中,是包含这样无奈与坚韧。苗族所住,并非他们所愿,而是他们来的太迟。这个民族,虽然没有他们自己的文字与穿成的史书,却在舞蹈与服饰以及歌谣之中都记载着他们的历史。

作者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他对这土地深沉的爱意,若非如此,如何会一寸寸的去探寻这土壤之中的记忆,去聆听这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去思考这山川的变迁河流的枯涸。这些文字不似那些毫无意义的旅行游记,记录美食记录趣事,拍下美丽的风景,魅力的人儿,或者说些哗众取宠或是无病呻吟的感受。他对这片土地心存敬意,不带一丝亵渎的去感受着,同时也是对那些渐渐要被遗忘的东西的传承。

《大地栖居》读后感(四):乱翻书|往来古今,四方上下——《大地栖居》

是因为自己也要出去走走,想看到一些什么,所以拿来此书读。没有市面上游记的矫揉造作,有一些主观的判断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此,也没有另一些散文的肆意想象。作者的选题是有范围的,然后查找资料,采访相关人物。我欣赏的,正是这样,有目标,有选择的行程。因为选题的确定,思考才能够更深入。往常的日常生活中,走马观花的看过,出去很大可能也是如此。你选择要看到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当然个人与个人又有不同的意趣,没有高低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关于苗族的迁徙是有趣的,关于闽南人的建筑和风格也是有意思的,关于西北的介绍是我熟悉的,涉及到民族涉及到地图,河西走廊湘桂走廊等等,是困难的。这是由于我对地图没有足够的想象力。

迟到的民族——苗族 客家族

苗族第一次迁徙,是蚩尤余部退出黄河下游的平原。

西周王朝,苗族失去长江中游平原,躲进山高林密的武陵山脉,这是第二次迁徙。

从武陵山脉退居云贵高原,这是第三次迁徙。一个低平原的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变成了山地民族。

第四次大迁徙,从1600~1950持续了三个世纪,苗族成为一个跨国境的民族。在未读此书之前,我以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国运一说也曾让我心潮澎湃。仔细想,这不过是胜利者从后往前看的结果。要真做事情,那是从前到后,从无到有。因为失败者的声音太过微弱,所以很难听到。即便有,大多数人也不会去倾听。客家族,这个名称是可以顾名思义的。也算是晚到的,客人一样的。但晚到,可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首先就是自然资源的有限,平原水域已经被瓜分完毕,苗族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竞争有多残酷,人就有多么坚韧。一个平原民族为了生存渐渐演变为山地民族。

走廊——河西与湘桂

河西走廊

《大地栖居》读后感(五):华夏大地,过客匆匆

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栖居在大地上。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是过客,所以要客气,不污环境,不毁大地,然后在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里,实为过客的我们也要尽一份地主之谊。因为这一生里,大地供我们享受。享受大地上的资源时,我们可以好好地认识它、善待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我一直以为都很喜欢,喜欢看他们客观地记录。而这本《大地栖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王牌作者萧春雷的精华文章集结。

书的腰封上写着“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这样的描写深得我心。栖居在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各个过客,都有着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故事。

苗族人旧时一直在迁徙,现在我们看到的苗寨集中在云贵山林里,他们坚韧,无论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不是在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安详、快乐、坚强的生活态度。之前,我看过一些关于苗族故事的书籍,对于苗族的迁徙以及他们的生活、民俗等略有所知。在这里,再一次被感动、震撼。 客观又诗意的文字尽情地讲述着苗族人种族记忆。除此,还是汉族民系中影响深远的一支——客家人,他们,历时千年的移民,跋山涉水,抵达他们后来客居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当然,如今,更多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我想迁徙中的民族,因为经历的路途遥远,一路上,会有跨地域的婚配,相隔遥远的血缘让这些民族的后裔智商代代高,说起客家人,也会想起他们居住的土楼,那些建筑本身就是智慧的产物。

华夏大地上各处的栖居者,裕固族、闽南人、 众多的姓氏家族、台湾移民、高原上的藏民……各处栖居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并非如同我们想象的那般惬意,每一种栖居方式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艰辛与努力。人类可以漫游、可以迁徙,《大地栖居》告诉我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意念造就了今天什么样的生活。

萧春雷,以非凡的眼界,观察大地上各处人们的生活空间,讲述栖居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历史渊源、人文民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遥想。大地掌纹上的秘密,在这里一点点地被揭示。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