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心》读后感摘抄

《文心》读后感摘抄

《文心》是一本由夏丏尊 / 叶圣陶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读后感(一):学习是为了改进生活

给我最深的一章是《题目与内容》中,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在自己心中有表达欲望,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提笔作文就是作文的意义。说实话写了这么多年作文,我从没想过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直把它当成为了应付考试,迎合阅卷老师拿高分的一道大题。

我们之所以学写作文,乃是为了将它混入自己的生活里,有实际需求的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

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老师们大多只是讲解知识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记住这些知识点。而忽视了向学生说明我们学习这些知识是要把他们容纳下去,作为我们的养料,以产出我们自己的新血肉,最终目的是在于能对生活有所改进。如果仅仅是把学会某种知识,用于在炫耀,以示自己的才学,就失去的我们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

自勉

《文心》读后感(二):《文心》

写作文一直是中学时代非常头疼的事情,高考结束后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摆脱了八百字的噩梦。哪怕已经读了研究生,每份作业的字数都是三千起,一听说某某考试需要写篇不少于八百字不少于一千字的材料作文,还是习惯性地不愿面对,浑身活跃着抗拒的细胞。

但是写作能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有点后悔太晚接触这本书,提前个十年八年就好了。那时候记忆力达到巅峰,书中提到的写作技能可以有很多次练习的机会,趁早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也不至于现在想到三万字的毕业论文就露出苦大仇深的表情。

作者们将种种写作方法融入到故事之中,读起来非常容易把自己代入到情节中。除了写作的干货之外,作者选择的时代背景也在警示当代中学生珍惜眼前的校园生活。看到乐华因家庭经济原因离开学校进入工厂这段,有点揪心。想到前两天在外吃饭时,邻桌三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在讨论怎样才能让爸妈同意他们不上学,并且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不了自己两三岁的姐姐表示出羡慕之情,其中一个男生不停地重复“我真的不想上了”。

学校多好啊,有家长老师的保护,有小姑娘可以暗恋,有坦诚相交的朋友,社会上的逢场作戏哪抵得过校园里的真情流露。

总之,踏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向我的学生们推荐这本书。

《文心》读后感(三):《文心》:学会写作就是有一天,你不需要任何的外力逼迫,不再是我要写,而是我要写

表面上看是写给初中学生看的书,但你可能心知,你的写作水平自初中以来没有没有怎么提高过,只懂得写作是作文,是学习的一部分,是为应付他人的任务,而不懂得写作就是生活,它不属于任何他人,它就像是水,空气、阳光一样环绕在你左右,学会写作就是有一天,你不需要任何的外力逼迫,不再是我要写,而是我要写。

这一本《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丐尊的合著,它的最大特色在于不是一本文学理论,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明,没有清单式的写作技巧,它是一本写作故事书,几乎都是情景教学,生活活泼,寓教于乐。读完我常想:如果我在初中就遇见了这本书,如果我在初中就遇上了书中的那样语文老师,大概就不会一路在应试教育中丢失了写作的兴趣。

可喜是现在遇见这本书也不晚,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老师的用心倾注,让这本书从 1934 年至今依然反复可读,成为经典。

阅读经典需要耐心与时间,如果你想快速获取此书的精华,我给你一个简单的阅读指引:反过来读。

全书三十二讲,前面湿货多,多是在故事、情景、对话夹杂些许显浅的写作教育,但到二十五讲之后,干货骤多,都是实打实的创作经营,例如《读书笔记》分析古人读书笔记,教你读书不苟且的方法;《修辞》一堂课,教你无须刻记修辞技巧,只需调整语言,使之恰好传达意思即可;《风格的研究》教你从古诗中拨开风格写作的迷雾。

读到最后,你可能才会发现,所谓《文心》,它不仅是教人如何写作,也教人如何做人——写作要忠于内心,但内心要持续成长,才能写出更好的文字。

《文心》读后感(四):读和写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习惯

开始工作之后生活好像已经完全被营销活动填满了,对于自己的生活方面变得非常的潦草,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必须要恶补文案写作,列出一部分书单,《文心》被很多的人推荐。

说实话,其实这书和文案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被推崇至今,还被很多的写作者列入“写作书单”里面。大多都是怀着相见恨晚的心情读完的。我当然也是。这本书解答了我之前一些懵懂的认知,重新树立了对于读书和写作的看法。

我在中学的时候从来都是爱读,不爱写的。大多数都是懒得动脑去思考问题,所以这种没有输出的读书往往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不仅读书成了消遣,而且把作文也想成只有文学工作者才需要的事情。但是本书却给我另外一种认识,读和写其实是生活和工作都必备的一项技能。就目前来看,我从学习毕业了,以为不用在去读专业性的书籍,也不用去写学术型的文章了。但是工作难免和文字沾了关系,这时候就必须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每天要写的文案也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素养才能完成。 自然,看书一向是我自认为的消遣,但是用了之前“偷懒”的法子,很多书都是走马观花。本书对于“读”和“写”的态度正是我所欠缺的。

这里的触发其实之前也都是有过的,之前看过的书里面不论是小说还是杂记,大多书选择的都是和个人的观念较为相似的,所以经常会有相似的印证,这种也是一种触发。但是渐渐的看的多了,你就会觉得很多的内容其实都是太过相似了。没有了新味。

我认为和“触发”较为相似的一次词语叫做“顿悟。这个词常常出现在佛教中,因为发生了一件触动心灵的事情而明白了生命的道理。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许多的文学作品,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揭示一种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意义,这种道理通过主角种种的经历中展示和描写出来,通常不会直接叙述出来。而我们通常都能够领悟。

当然也有不能领悟的时候,当作者通过生活的经验来描写事物,而我们经验不足的时候就不能领会其中的意味。

这里还要提到的一种能力就是“鉴赏”。其中说道如果我们的水平和作者的水平相差太大的时候就不能谈的上鉴赏,因为这种鉴赏要求一种“共通”,而条件就是相匹配的底蕴。

这本书真的给我重新树立了“文心”,所以现在读书有收货的时候要求自己必须记下相应的体会。因为只“读”不“作”,收货的往往不足一半,时间久了就还回去了。只有读通之后,写下自己的理解才会真正变成自己。

诚然,“文学着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的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不论是工作中的写作还是生活中的习作,都该怀着端正的态度,就如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习惯。

《文心》读后感(五):在书中找自己

最早知道《文心》这本书,是经常看到有人引用其中的话。《文心》讲的都是语文学习的知与行,几乎把所有的国文知识都总结到了,并且将知识寓于故事中,自然生动又深入浅出。虽然被定位为中学生读物,时间也有些久远,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非常有益,成年人也适合看。

或者也可以说,《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给我们上了二十多堂文学课。每堂课讲一个主题,如词、戏剧、写作、修辞、语调、新体诗、语汇和语感等等。我最近一直在专注写作,所以对书中讲到读书和写作的地方尤为感兴趣。

读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破万卷,则下笔如有神。而写作毫无疑问地更是离不开读书。罗曼罗兰曾说过,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其实并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书中找自己。我想听歌、读诗、看电影也是一样的道理吧。同样的作品,有的人觉得平平淡淡,有的人却感慨万千,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触也不同的缘故。这些应该都是大师笔下的“触发”吧。

我以前看书是不做笔记的,偶尔摘抄一些好词句,多了就懒得抄了,觉得写字好累。后来看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才豁然开朗,于是开始认真地做起读书笔记来。抄下文中触动我的好段落,同时记下自己的所想所感。有时候我被触发得很远,竟洋洋洒洒写下长长一大篇。而在重读笔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触发”,也常常忍俊不禁。这也给了我写日记或散文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我行走的包里我不装书,只装读书笔记,顶十几本书呢。

伊能静的书中也有过类似的话,她说读书就是为了与一句话相遇。说得真好。有种奇妙的感觉。好似千里迢迢众里寻她,只为心中的那句没说出的话终于露出头来。书中还提到了写游记,当然这些观点也并不限于写游记。

路程图就是一个平平淡淡没滋没味的流水账,而风景画就有山有水有灵气了。所以说描写比记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个比喻真的好恰当。

鼹鼠的土豆曾经把没有知情意的文章比作干巴巴地砌在地上的墙,把有触发的文章比作有门有窗可以挡风遮雨的房子。换了我,我把前者比作静止的照片,把后者比作动态视频。

说到底,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不能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就是要有自己的感触,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