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心雕草》读后感精选

《文心雕草》读后感精选

《文心雕草》是一本由马俊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4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草》读后感(一):以“草”观心、看世界

古人“文心雕龙”,作者“文心雕草”。且说:“雕龙”为大道,“雕虫”是小技,不问大小,也不问龙虫,只管“雕草”。

本以为是本类似散文的杂记而已,收到书被它的厚度震惊,翻看才知仅仅是开始。作者引据经典,从类书到本草书甚至到农书,从草木到花卉,从注疏到结合习俗。被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所折服!同一种植物,可以跨越不同的年代作品进行调侃,还可以用同代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唱着儿歌,讲着诗词,轻轻松松把读者引入其精神世界。作者笔下的小草,不起眼的小草,呈现崇高,媒介不是土地,是人。心有大地,有神性。感觉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株植物,更是它的历史和它的本身。因为喜欢,所以一切都是故事。百草味是鲁迅的“草木纪历”,地坛是史铁生的“草木纪历”,乡野是卢梭的“草木纪历”,文心雕草是作者的“草木纪历”,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草木纪历”。放下手机,打开房门,走出小区。去远的地方走一走,放慢脚步,静心观察身边的扎根在土地里的生命。它们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个季度,但是它们的生命比我们更加漫长。

也许作者写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见过,引用的很多经典我们都不曾听说,但是它们可以让我们充满了美好的幻想。至于我们见过的,也许会唤起曾经美好的回忆,那些记忆就是意义。如果我们未来见过,那就可以说:我在这样一本书中见过这个植物……

《文心雕草》读后感(二):于忙碌中寻觅一方静谧之地,驻足观看路旁的小花小草

对草木的喜爱也许源于自己的山水情结,古人多有田园情结,文人士人们烦了累了就嚷着要去归隐,归于哪儿隐于哪儿,自然是隐在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田园之乐,把自己的满腔抱负,坎坷际遇都倾注在田园之中。

仕途不顺,那不如早日“散发弄轻舟”。有爱菊者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更有终身不仕的林逋,与梅花、仙鹤为伴,世称“梅妻鹤子”。这是菊隐、梅隐,还有竹隐、橘隐,《文心雕草》里提到一个樟隐。

南宋名士祝穆以爱樟树闻名,他极爱樟树的雅致和凛然,所以在樟树旁造屋,朝夕与樟树为林,做树下隐者,自称樟隐。他在这里“读书,以求圣贤为己之学,涵养体察,私淑吾身。”

作者写到樟树,先写的是它的美。樟树长在江南,北方没有,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看到樟树春天落叶春天开花,一边开花一边落叶,就觉得非常神奇。树干黝黑如铁,老叶和新叶是不同的墨绿与新绿,待老叶落尽,满树皆是新绿,淡如鹅黄。如果是个大晴天,阳光下抬头看樟树,好似漫天碧绿的小鱼儿在光影中游动,非常地美。且春末夏初,经过樟树的人常会惊异于幽香袭来。

作者的这一段描述非常地美,可以想象中这样美的画面,但还是想亲眼看,想亲自闻闻。香樟树很早便听过,但对樟联系最多的还是常被放在衣柜衣橱里的樟脑丸,驱虫蚁的好物。只是樟树不是这个香味吧,那我可就有点失望了。

关于樟树的记述是在《南有嘉木》这一篇,作者先用周树人的族名来引出它。你知道鲁迅先生的族名是周樟寿吗,字豫才。樟树古名豫章。“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白居易《寓意诗》)《淮南子》里说,“藜藿之生,蠕蠕然日加数寸,不可以为栌栋;楩(pīán)柟(nán)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也。”野草长得快成不了大才,君子想成才,速成不行,还是得向楩柟豫章这些大树学习,长得慢,但能成才。所以“有樟必有才”。给鲁迅起樟寿,豫才这个名字,足可见长辈对他的期许,希望他长成栋梁之才。寿字很好理解,就是希望他健康长大,樟树是有名的长寿树,江南习俗祈愿孩子健康长寿除了和北方一样取贱名和戴长命锁,还有拜樟树娘娘这个习俗,这是江南特有的,北方没有。

最早的对草木的爱来自于山清水秀的故乡,来源于在山野林木间度过的快乐童年,也源于对《诗经》中草木之美的想往。作者从北方来到了南方,沉浸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所带来的震撼,在寻常的生活中捕捉着生命的美好。如果你能在忙碌的日子里,慢慢地,停下来驻足观看脚下的小草小花,在欣赏自然给予的这一份美好的同时,静静地思考着人生,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啊。

“一个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我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冯至《鼠麴草》)

《文心雕草》读后感(三):人与花木的千年羁绊

水仙、二月蓝、卷耳、桃花、骆驼刺、凌霄花、菱、合欢、马阑、木槿花、木芙蓉、栾树······ 这些花、草、树、藤,你识得几种?它们千百年走过的路程,你看过几个?我见过一些,喜爱一些,但他们在中国的故事,知之甚少。好在马俊江老师多年来细细整理和叙述,我得以看到52个千年的故事。

“讲植物变迁史,至少有一半要讲人文史;同样,讲植物人文史,也就是在考辨植物的变迁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两汉之前,柳有很多名字:蒲柳、杞柳、泽柳、水杨、小杨、大杨······但不见垂柳。且在魏晋之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杨柳就是柳,非是杨和柳两棵树。中西南北大中国,在历经各个朝代变迁,同一样植物,其名字经历多种变化。除了杨柳,初夏的栀子因为可以水培,又名水栀子,水横枝。水横枝三字一出,美感和灵气就有了。

中国汉字是从象形字逐渐演变而来,很多字已经看不到它的源头,在记忆和理解时都偏向机械记忆,跟随作者看几个汉字的构词,就能明白中国古人造字是如何细致的观察和智慧。先看蔷薇的“蔷”,应该写作蘠——草头下面真的有堵“墙”,指蔷薇的藤枝蔓上墙垣。甲骨文的“啬”字下面是谷仓,上面是个低垂的谷穗,意思是收谷入仓。而“黎”的古字本来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黍”,就是黄米。闲来无事翻阅说文解字,或者描摹古汉字,自能跟随古人一起观天地,体会万物之间的联系,心中有大而尘世烦恼得以短暂转移。看到蘠的构造,脑海中浮现儿时外婆家的小院子,篱笆上,缸豆架上肆意攀爬的藤子,束缚又自在。

中国古人所看有所感,或喜或悲,因此生机勃勃的万物有了感情,也给它们赋予了众多的传说。宋代《内观日疏》说一女子在梦中见星星坠落为水仙花,吃了之后怀孕,生的女孩子长大之后有才而被称为水仙女史花,水仙花自此也被看作女文曲星下凡。明人小说《董永遇仙传》里,七仙女下凡降到槐树下。槐树也被看作美好爱情的地方。《诗经·卷阿》有“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自此民间有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传说。当下众多仙侠世界里美丽的人、物、事,都可以从古文里找到浪漫的源头,比方说《仙剑奇侠传3》里紫萱历经三世最后也只能忘情,在中国文化里,送人以萱草是为忘记烦忧。龙葵其实有两种,黑果的叫龙葵,红果的叫赤珠,也叫龙珠,影视作品里设定龙葵的蓝红变化,是否也源自于此呢?

除了观赏,植物和人的生活有着众多联系。消暑的栀子花结的栀子果,可以染黄,古人用以御服,但日晒容易褪色,所以槐花代之。槐花香甜,可直接食用,晋人拾起落下的枯槐叶,煮米饭,有草木之滋。樟树纹理漂亮,古时南方人多砍伐后制造衣箱,作为女子最好的陪嫁。

人和植物,到底是怎样的关联呢?

“植物在大地上兀自生长,人来了,它们就有了名字。草木自由它的自然史,而植物之名属于人的文化史。”

如此细致考察,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变”中“辨——老老实实,考镜源流,于植物变迁史中考辨一颗从古时走来的草,或者树。””

法布尔喜爱昆虫而沉醉于观察和记录,中国古人喜爱花草而赋予他们许多传说和故事,都是乐玩人生呀。

《文心雕草》读后感(四):草木有情

当我看到《文心雕草》这个书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文心雕龙》,这本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深刻地影响了文学批评界,在文艺理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文心雕草》也有着类似的内涵。草木处处是奇迹,由乐府文化于2022年为我们带来的这本书,充满了美感和情感。

本书作者是马俊江,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作为一位生长于北地,求学于京冀,后又南下浙江,在金华落脚,并定居江南的现当代文学教师,他对江南的草木风景有着独特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包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凝聚成了文集,写就了《文心雕草》。正所谓文出于心,而精雕细刻草木。雕龙是大道,而雕虫是小技,雕草则是独具匠心。体现了他对草木的热情。这本书从《诗经》写起,求索于药典、农书,为我们构建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植物人文小史。让人读起来也心旷神怡。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文与心,主要讲述对植物的文化与情感,介绍那些植物是如何打动作者的心的。香樟树、大桃花、骆驼树等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第二辑是学与文,主要讲述植物及其文字上所引述的出处,介绍这些植物是如何成为文化符号的。草木看似无情实有情,关键在于发现这种情感的眼睛。身边的草与树看起来平凡,其实背后也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最后一部分是附录,介绍了四季变幻以及参考书目。以实际文字,展现了植物的人文特性,有典可依,有据可查。 本书的第一篇所选择的植物就是水仙。作为岁朝清供的植物之一,在明清画作之中体现的尤其丰富。地处江南浙江金华,作者身边的冬季植物南天竹、腊梅花等都很常见,而水仙花却是来自福建。水仙花如同人一样,在不停地挪着,祖籍固定,而家乡在变。水仙的故乡也是值得争论的话题之一。从福建而来是一种典型的说法,毕竟在诗歌中早有清香散溢。但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被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所吸引去世,也是文化史中的经典。水仙,当然是与水有关。“质本洁”是它的特质,超凡洁净,纤尘不染。这样美丽的花朵,怎样不被人喜爱?

此外,植物还有很多意象。“杨柳依依”是乡愁,牡丹国色是富贵,梅兰竹菊君子花,芍药将离情怅惘。在这本书中,写出了草木与人类间的情感联系。这种真情实感,正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我们所需要的。

《文心雕草》读后感(五):古有《文心雕龙》,今有《文心雕草》,一草一木长在中国人的心里

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讲究的是晴耕雨读、吟花弄月,而中国人更是从远古时代,就与各种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老的《诗经》,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植物世界:有桃之夭夭,有兼葭苍苍,有采采芣苢,有芃芃其麦……造化运乎一心,诗情润于笔下,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如《毛诗品物图考》所说:“夫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当我们品味《诗经》之美时,实际上就是在体察万物之盛、欣于植物之美。

如果说,《诗经》是一部由古人撰写的“植物人文小史”,那么,文学博士马俊江所著的《文心雕草》一书,则可以看作是在现代视角下解构的“植物人文小史”,其中讲述了草木在人世间的经历和故事,也讲述了我们的祖先与草木有关的、一种美好而丰盈的生活方式。

在马博士看来,一草一木都与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有关,大到政治经济、时代风尚、历史变迁,小到人的饮食起居、岁时民俗、农业园艺、香道插花……可以说,中国人的日子,是随着春夏秋冬的脚步走的,是跟着花草树木一起过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中国人的幸福与快乐,始终伴随着人间草木——那是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栖居”!

在这部清新可爱的书里,马博士旁征博引,从“三寸丁榖树皮”的“榖”字,讲到《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又讲到《诗经》里的“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榖”,继而讲到《山海经》里的神奇植物“迷榖”,从榖树皮中的“构胶”可以治疗皮癣,到榖树皮“其皮可绩为纻”,用来做榖皮衣,“甚坚好”。如此一番妙语连珠,着实为我们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

类似的内容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一种名叫“天星星”的植物:“蒿草里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我在蒿草里面搜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了。”

马博士告诉我们,“天星星”是东北方言,就是龙葵,《本草图经》把它叫做“老鸦眼睛草”,颇为有趣。而这种草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里就有出现:“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今河北谓之龙葵。”

你看,在马博士慎密的考证下,通过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我们便仿佛与千年前的古人建立起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正是传承几千年而不绝的中国文化血脉么?

或许,这就是马博士写这本《文心雕草》的深意所在吧:用草木纪念自己经历的生命种种,向文化先贤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