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摘抄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摘抄

《文心雕虎全编》是一本由刘绪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一):怎么给孩子选好书呢?记住这两点。

已故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先生(后文简称刘老),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一个儿童文学类节目。 节目现场,主持人先让家长和孩子各自选出自己中意的儿童读物,然后开始讨论。家长多选择经典名著和有教育意义的书,孩子多选择一些流行的畅销读物。 随后主持人问大家,觉得哪种书好,是赞成让孩子读有教育意义书,还是赞成让孩子读轻松快乐的畅销童书? 刘老说,他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感到很无奈,刘老既批评了那些浅薄搞笑的流行书,又反对把教育意义强加给小读者。 主持人听到刘老的回答,不明白刘老为何如此自相矛盾。 那么,在刘老心中,到底该给孩子看什么书呢? 答案就在《文心雕虎全编》这本书里。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二):怎么给孩子选好书呢?记住这两点。

已故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先生(后文简称刘老),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一个儿童文学类节目。 节目现场,主持人先让家长和孩子各自选出自己中意的儿童读物,然后开始讨论。家长多选择经典名著和有教育意义的书,孩子多选择一些流行的畅销读物。 随后主持人问大家,觉得哪种书好,是赞成让孩子读有教育意义书,还是赞成让孩子读轻松快乐的畅销童书? 刘老说,他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感到很无奈,刘老既批评了那些浅薄搞笑的流行书,又反对把教育意义强加给小读者。 主持人听到刘老的回答,不明白刘老为何如此自相矛盾。 那么,在刘老心中,到底该给孩子看什么书呢? 答案就在《文心雕虎全编》这本书里。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三):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

刘绪源是个极为“真诚”的人,但我只能透过他的文字这么说。他很喜欢罗丹的一句话,在这些文章里多次引用:“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文心雕虎全编》中收录的文章,最早以书评专栏的形式在《中国儿童文学》上刊登;这些文章曾在21世纪初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题为《文心雕虎》;而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快结束时,它终于由广西师大社再版。这不禁让人有些唏嘘:几近成为这个领域之发源地的地方,竟然忽视了如此重要的品质。刘绪源其中一篇文章写“文学与不满”,他认为,凡写作者心中多有不满,儿童文学也不例外。这是工作的第一年,我心中也有很多的“不满”,希望这“不满”可以激发更多的“真诚”,即便如今已与“真诚”格格不入。

《文心雕虎全编》中的文章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是具体而诚恳的。刘绪源当然也有独属于个人的好恶,但是在写作时,他多是用“满意”或“不满”等词,对于前者,他不吝夸赞,对于后者,批评的声音则往往是眼光犀利而言辞温和;由此可见,他实际上是超出个人趣味而心系整个儿童文学之发展的,但是这也源自其个人趣味所具有的一种文学共通感。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四):无题

打开这本书正是在工作忙碌时期,但就算每天限量两篇也要坚持读完。读中喜悦如甘霖浇灌干渴的大地,涨知识,开眼界,动人心。虽然拖拉了近一个月,但现在看其中任一篇题目仍能记起个大概,一般读书大部分时候都是合起书内容也忘记大半。 作者刘绪源先生是一名编辑,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这本书是他于1999-2016年为《中国儿童文学》做专栏文章的合集。在每篇文章中,他都会从特定视角判断评价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给出自己标准或原则。书中,他既不吝啬对作品优点的夸赞,更不畏惧指出缺陷或不足。不怕得罪人,真实表达,尤其令我感动!每篇文章寄托了对儿童文学作家的殷切希望和对儿童文学领域发展的憧憬和担忧,其眼界胸襟令我佩服。记忆深刻的是他判断优秀儿童作品的三个尺度。 一是生活化,就是作品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不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但创作不是要矫揉造作,生编硬造,故意拉近与儿童的关系,一味迎合他们的喜好。反面例子就是现在市面上大量的为搞笑娱乐儿童,以市场为导向,令儿童趋之若鹜的畅销书。这类书的人物大多性格单一,情节重复,缺乏深意,更无文学美感。 因此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得具有文学性。作品若脱离了这点,没经过作家的再造加工,可能仅仅只能算作素材的堆砌。儿童文学归属于文学,比一般文学作品要求更高。 第三,读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于直觉,能触摸感受到美。 另外,作品教育性也很重要,但绝非指作品要刻意说教,令儿童生厌,而是要凸显普世的真善美,让他们感悟体会,自己生成。 动物小说有领域范围,并非以动物为主角,加上臆想再造就能跻身其列。儿童受限于认知,会混淆虚幻真实。 得益于以上观点,我想不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能在儿童阅读,选择书籍时,给以中肯建议,为孩子把好关。 读完特别好奇刘绪源先生如何看待点评郑渊洁的作品,可惜只字未提。或者真如百度所说,儿童文学界对此集体失声,将其孤立?

《文心雕虎全编》读后感(五):《文心雕虎全编》:以彼为灯,照亮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

网络购物,什么样的评价会让你感到踏实可信?真实的评价。这些不一定会出现在差评里,但你能从中感受到这个商品的“烟火气”。比如商品的瑕疵,物流太慢……我反而对全是好评的商品望而却步,人为创造的完美背后大多都藏着逃避、欺骗和刻意。商品如此,文字的世界也是一样。

这种感觉在阅读《文心雕虎全编》时再次触发。作者在开篇就提到,儿童文学的批评理论,不是吹捧,也不完全是批评,而是在分析中找到更好的写作和表达方法,让儿童文学和这些作家们能够在正确的路上写出更多好作品。这本由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续源先生撰写的《文心雕虎全编》,适合每一位创作者、家长、编辑一读。

思想之花在这里持续开放。书中的文章最早的在22年前见于《中国儿童文学》杂志,有犀利的文笔和中肯的意见,今日再读依然不觉过时。据说当年的很多读者,拿来杂志并不会马上读小说或者故事,而是寻找刘绪源先生的文章,可见这些理论文章在读者心中影响之大。我猜想,那感觉,就像是如今行业“大v”的文章,是时尚热点的风向标,让家长和老师以及编辑们认识到孩子所读的书好不好,好在哪里?差的话,还能在哪些方面改进?刘绪源先生的文章,用词谦虚,但观点坚定,用唠家常一样的随笔,与创作者以及同行们对谈,并启发读者。刘绪源先生的作品有很多,其他作品还有我们所熟悉且备受推崇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因为作品启发性强,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儿童文学提灯人”。

本书中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5年,这十多年间,儿童文学也由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从少有的几个作家到童书市场异常火爆,书中有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内容创作、发展趋势、各种冲突和问题的冷眼观察。比如对于童书为什么火爆,动物小说、童话与哲学、哈利·波特的看法,对经典童话的态度,对于儿童诗歌的感想,对于分级阅读的冷静思考等等。

《像安徒生,还是像格林》这篇文章写成于2005年夏天。距今已经是17年时间。但是比起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诞生的几百年来说,它依然短暂。一代一代的孩子读着这些童话长大,它们是不朽的经典,作者文中的观点,一样引人深思。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格林童话更有意思,作为故事给孩子们讲能吸引人,比如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灰姑娘等等,格林童话的这一魅力,首先来自于民间故事的异想天开,其次来自于格林兄弟的整理以及后人的不断打磨。这些故事是给孩子们听的,所以里面那些少儿不宜的东西,渐渐就被删减。而对于安徒生童话,不管是海的女儿还是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小依达的花儿等等,是在故事中或者故事的结尾,我们总是能读出一些安徒生式的悲悯和笑中带泪的感动。

对于这两本童话书,刘绪源先生给出了这样一段评价:“从儿童文学的角度看,格林童话无疑要完整、圆熟得多,也会更受儿童的欢迎。无论是篇幅的短小整齐,还是语言的浅新有趣,乃至故事的曲折有致,格林童话都能掌握一种极好的分寸。而在安徒生那里,篇幅长长短短,故事有时显得冗长,有时又短得不像一个故事;叙述很有味,但对儿童来说,可能会觉得拖沓;更要紧的是,总有一种阴冷的气氛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儿童读过以后会很难忘,长大以后会有一种回味……安徒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他写童话并不一味迎合儿童的兴趣,却在其中顽强而真诚地表现着自己。……”

也就是说,如果说格林童话是整理改编,安徒生的创作,将我们领上了原创的道路。事实上,模仿创作,整理改编能够带来极为火爆的产品,这一点从童书市场上早就见了端倪。一本书卖火爆,马上就有人在跟风模仿,假如价格再低一些,真正的原创就几乎销声匿迹。

“凡师徒相传的艺术,如徒弟没有实质性的创造和突破,结果就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书中的这个观点极为客观,言语中却充满客气。创新很难,是在挑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还要面对未知的结果,但是对于想要表达自己的安徒生来说,这些似乎又都不成为问题。

我们永远都需要这样敢于创新,虽然安徒生的许多作品无法跟格林相比,但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却代表了儿童文学的新的生命活力,是‘无可取代的真生命’。他大胆而真诚地去探险,为我们留下了真正的永恒之作。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童话都有趣,都会给他留下童年的记忆,而当他们长大成人,能够让他们回味无穷的,可能还是那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吧。

还有就是分级阅读。其实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外国的分级阅读做得那么好,中文分级阅读却迟迟做不出来?其实,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评估、内容定位方面的。但是在我看来,分级阅读,在家长心里早就有了极为朴素的看法和操作。

比如我们买书的时候一定会说是在为七八岁的小男孩看的书,虽然家长会有些迷茫于书目,但是他们并不迷茫于年龄。而适合的书,也会在众多图书中大浪淘金,沉淀出来。

这一点,刘绪源先生说得更加深刻:儿童文学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必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因为童心——赤子之心,是能够贯通全人类的,这样的文学也是能让世界各国的孩子从小读到大的,能够真正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做分级阅读,很多时候是害怕在不恰当的时间给孩子推荐了不恰当的书,但是分级只是手段,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分级阅读,有时候只是人为地把书按照年龄重新组合,对于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们是能够从9岁读到99岁的,这些作品,早些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更加幸运和幸福的事。

作者说要给分级阅读泼冷水,其实更多的是想建议创作者们,把创作出一个被历史、被世人所接受的经典的儿童文学,让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产。这样的财产,是一个孩子从小仰望的,是他成长之后的内心的力量。对比起这些,分级阅读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和迫切了。

从这本书中,我们所能读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他的笔尖触探到儿童文学的每一个领域和细微的角落。几乎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他的文字中受益。”这是作家常新港对作者的评价。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作家,每一位作者、读者,想要去认识真正的好童书的人,创作好书的人,都应当遇到它,从中汲取经验,并蓄积力量,按照刘绪源先生在书中所希望的那样,为孩子们创作真正值得一生回味的好童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