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摘抄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摘抄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是一本由远人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一):浮躁的反动写作者

我一直在想,远人,是取意宁静致远吗?不过,读远人的诗确实能让你静下来,回到生活本身的细微中小憩,对于这个浮躁的时代而言,我以为远人是反动的,是逆向而动。如果说海子用空空之火点燃了你,让你飞向晴空万里的辽阔,其实你正飞向内心的空空如也,而远人却正好相反,他的浪漫是扎扎实实的生活,宁静的生活,许多描写就是生活细节的状述。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二):后 记

后 记

也许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是最不好整理的。诗歌的数量可以庞大,但一旦进入整理,就会发现太多的滥竽充数和太多的难以割舍。在一边取舍的同时,我也一边在想,数十年来的诗歌写作,我究竟是因为什么?简单地说我热爱诗歌怕是有点矫情。事实上我始终相信,对任何一个诗人来说,能够决心将诗歌写上一生的话,那他一定有难以言说的内在驱使。驱使一个人献身诗歌的动力来自方方面面。对我来说,我渴望的是认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更重要的认识语言。语言施予我的魅力,不可能在诗歌之外的任何地方可以感受。因此,当我渴望将我的认识表达出来之时,诗歌就成为我进入表达的途径和方法。

整理这本诗集,我不时就想起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到达英国之后,花上一个晚上编选出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的画面。那个通过文字呈现的场景总是令我感动。因此我一直觉得,一个诗人要整理自己的作品,或许就得像他一样,在火炉边慢慢阅读自己的作品,好的作品留下来,不满意的作品就直接扔进火炉。我在整理这本诗集时,没有像他一样地将差强人意之作扔进火炉,而是直接在电脑上删除了。很意外,我发现我留下的几乎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诗歌,之前的只那么寥寥几首。这出乎意料地让我觉得,我也许会在以后的时日里越写越好。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大的雄心也许就莫过于越写越好了。而越写越好的前提也莫过于对自我、对世界和对语言的认识有自己越来越深的体味。

从根本上说,写作之路是一条对自己充满期待的路。没有期待,不会有人坚持下来。

最后想说的是感谢。马永波、聂作平、起伦、哑石、梦天岚、学群、郑小驴、南南千雪及“6+0”诗群、“抛物线”诗群等诸多文友始终关注着我的写作。有朋友们的关注,写作或许不再是一种孤独的行为。蔡建勋先生提供的封面摄影和小虫女士精心绘制的插图为诗集起到了眼前一亮的增色效果,谨致谢忱。最后要感谢花城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王凯先生和张懿女士。没有出版社的支持,没有王凯先生和张懿女士无私的心血付出,这本诗集的问世仍将遥遥无期。

远 人

2014年11月3日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三):相关评价

读远人,在我,是难得的精神享受。那亲和力,那流进作为读者的我的血管里的他的血,暖暖的,饱满地和我的血融合着一起周游全身,循环着。他的诗句好像是替我写出的。是我想写却写不出,不知什么时候才写得出的,而此刻它就在我的身体里不出声地歌唱着。

——彭燕郊(已故七月派著名诗人)

远人的诗,是自然状态与诗人心态的合一,诗人追寻的是看不见的什么,冬日凋零的节奏,浮云般的世界,空虚的氛围,忽明忽暗的心境、惴惴不安的眼神,以及幽灵般的灵魂与茫然的泪水。追忆、忧伤、孤寂、迷惘,柔暖与温热的怀想、怀念、渴望、神秘幽香的缭绕,都在恍惚唏嘘里,在延伸的宁静和温柔的回声中显现。这种注重内在心灵揭示,表明了诗并不关乎实际,而关乎本质。但其痛切的感受又是真实可感的,有着人的体温和肌肤气息。

——韩作荣(已故著名诗人,原《人民文学》主编)

真正的诗人必是人性和人类情感的异能者。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诗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有着特殊的连接通道,因此诗人体验和品悟艺术的角度与路径常常异于他人,诗人以其心之诚挚、情之深挚、心眼之独到、思绪之诗性,常常能够领略和洞察到艺术的无穷韵致与幽深底蕴,并提炼、结晶为新颖而鲜美的艺术奇异之果。远人的著作便是明证。

——龚旭东(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远人的文字简洁朴素、气韵绵长,除诗歌外,兼擅小说、随笔和评论,其综合实力居同代人前列。读其诗歌,即便在言说最为噬心的主题时,也依然保持他一贯的克制。在别人需要大放悲声的严重时刻,他的诉说依然是轻轻的、委婉的、介绍性的、点到为止的,这该是怎样一颗灵魂,才能达到如此危险的平衡。

——马永波(著名诗人,翻译家,文艺学博士后)

汉语新诗,在主体呈现的历史嬗变中,经历了一个即使不能说丰富但至少是清晰可辨的过程,从郭沫若魔力浪漫主义的“狂吠”,到卞之琳“人称漂移”的精致技艺,再到当代主体的碎片逻辑,即使抛开与特殊时代文化现实的纠缠,也能于诗写技术的微观流变中,发现书写“我”时,当代所可能面临的特别困难。远人很可能并没有主观上专门考虑这一困难,仿佛是,仅仅循着“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写作就这样成了。不过,那是假象。仔细阅读之后,我宁愿相信作者于此实有精心运作——文本诚挚的效果,如果仅仅是来源于自我沉溺与感动,那基本是无法想象的!远人在诗中使用的方法,与其说倾身于主体的碎片化,不如说是对碎片化的一次清洗和重整。

——哑石(著名诗人)

在理想主义的乡村愿景的丧失和不断欲望勃起而精神萎顿的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夹缝之中,在精神的自我挖掘、奔突和深度沉潜中,远人用诗歌发现了时代的疾病,同时也目睹了人性的痼疾。远人的诗歌始终坚持在看似日常化的真实生存场景和地理学场域中设置大量的既日常化又不乏戏剧性、想象性的同时寓含强大暗示能量和寓言化的场景。在这些苍茫的黑色场景中纷纷登场的人、物和事都承载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更为有力地揭示了最为尴尬、疼痛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时代的华美衣服的肮脏、褶皱的真实内里。

——霍俊明(著名诗人、评论家、博士、教授)

在中国诗坛上,远人是一个颇有成就的诗人。在长达数十年的写作中,他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语言的锐度,他都有超乎寻常的敏感、体察和贡献。在这个歌声重叠,诗作批量复制的时代,远人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个性这种宝贵的东西对诗歌的强大支撑。

——聂作平(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就像钟情于自然题材一样,远人坚持做一个纯粹的抒情诗人,似乎流行的诗潮对他毫无影响,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他顶住了来自时代的压力。就此而言,写作中的远人相当强大。如今,新诗提出已近百年之久,它到底是否需要以及能否形成稳定的诗体,目前还很难说。但一个训练有素的诗人肯定会在这方面有所探索。所以,把远人的诗歌放在诗体建设的大背景下讨论更有意义。远人具有极强的诗体造型能力,可以随意为自己的心情造出相应的诗体,把波动起伏的情绪转变为富于韵律感的诗行。

——程一身(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

远人是沉潜的,他不事张扬,而是相信文本的力量。所以,他的所有作品都有细致而优雅的品质。思绪上的缜密,语言上的圆通,让远人的诗歌有浓浓的书卷气,如织锦、如刺绣,针针相连,断一处即毁全篇。所以,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原本想从一组诗中找到进入诗人灵魂的切入点的一句或者一首,最终却迷失在整组中不能自拔。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不是一时之作,却浑然天成,了无痕迹。这样的作品是值得信任和期待的。

——辛泊平(著名诗人、评论家)

在今日文坛,我深感兼为小说家、评论家,但更重要身份为诗人的远人,有资格称为“70后”一代写作者中的文学圣徒。他的每个文字都来自内心深处的悸动。我感动他诗歌中的真诚、优雅、平静和静水深流背后散发出的生命沉思。

——郑小驴(著名小说家,《天涯》编辑)

远人目光敏锐、艺术个性独特,他更多地把自己的内心当做一块取火的燧石,而多变的场景与事物,又使他得以深刻理解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娇柔与粗粝间,在熟悉与陌生中,找到一条更接近于诗歌本质的道路。

——李自国(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四):完整的目录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

◎远 人 著

目 录

总序

自序:源于经验的表达和呈现………………………………………………………

辑一 陌生人

抒情……………………………………………………………………………………

反抗……………………………………………………………………………………

看完一部电影回家……………………………………………………………………

两条废弃的铁轨………………………………………………………………………

巷子·蝙蝠……………………………………………………………………………

慢慢就会认识…………………………………………………………………………

结束的钢琴之夜………………………………………………………………………

德·昆西在1859年的一段自白……………………………………………………

一个被回忆起来的夜晚………………………………………………………………

惩罚……………………………………………………………………………………

在茶厅等候一个朋友…………………………………………………………………

单身宿舍的音乐………………………………………………………………………

我是怎样从梦里醒来…………………………………………………………………

索菲亚教堂上的鸽子…………………………………………………………………

在深草里坐着…………………………………………………………………………

雨水使道路变得荒凉…………………………………………………………………

车厢内…………………………………………………………………………………

树下……………………………………………………………………………………

坐火车经过一个未停的小站…………………………………………………………

傍晚的广场……………………………………………………………………………

秋天的第一首诗………………………………………………………………………

秋天的第二首诗………………………………………………………………………

山里的流水……………………………………………………………………………

九月十日………………………………………………………………………………

中秋夜在舞水河上泛舟………………………………………………………………

风雨桥…………………………………………………………………………………

站在山下………………………………………………………………………………

远方是不能治愈的疾病………………………………………………………………

信………………………………………………………………………………………

虚构……………………………………………………………………………………

这块石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等车……………………………………………………………………………………

你在落叶上蹲着………………………………………………………………………

父亲……………………………………………………………………………………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

弥留……………………………………………………………………………………

春雨在下………………………………………………………………………………

鸟的十四行……………………………………………………………………………

水的十四行……………………………………………………………………………

小酒馆和午夜…………………………………………………………………………

孤独……………………………………………………………………………………

他们说这里一切都已静止……………………………………………………………

今年的秋天……………………………………………………………………………

天变冷了………………………………………………………………………………

降临……………………………………………………………………………………

凌晨,还有一些灯光亮着……………………………………………………………

在水杉林………………………………………………………………………………

夏天的傍晚散步………………………………………………………………………

陌生人…………………………………………………………………………………

当我们埋头写作………………………………………………………………………

早上和傍晚的草坪……………………………………………………………………

会有什么人读到这些诗歌?…………………………………………………………

抓住我的时刻…………………………………………………………………………

夏天将要结束…………………………………………………………………………

在旷野…………………………………………………………………………………

想象一列火车…………………………………………………………………………

一幢房子………………………………………………………………………………

菊花茶…………………………………………………………………………………

一年过去了……………………………………………………………………………

最西北的旷野和天空…………………………………………………………………

某处的广场……………………………………………………………………………

明天见…………………………………………………………………………………

一年的最后一首诗……………………………………………………………………

去湿地看鸟……………………………………………………………………………

辑二 简单和缓慢

岁末:十四首十四行(组诗)………………………………………………………

保存的记忆(组诗)…………………………………………………………………

奔涌的黄昏(组诗)…………………………………………………………………

山居或想象的情诗(组诗)…………………………………………………………

简单和缓慢(组诗)…………………………………………………………………

辑三 纪念

纪念……………………………………………………………………………………

辑四 在树下

下午的雪(长诗)……………………………………………………………………

秋日十章(长诗)……………………………………………………………………

穿过书斋(长诗)……………………………………………………………………

在树下(长诗)………………………………………………………………………

后记……………………………………………………………………………………

《你交给我一个远方》读后感(五):自序:源于经验的表达和呈现

自序:源于经验的表达和呈现

对出生于1970年代的我和我这一代的汉语诗作者来说,步入诗歌之时,恰巧是目睹朦胧诗的耀眼辉煌和接踵陨落之际。北岛舒婷们的作品,直接构成我们这代人的阅读经验和成长经验。在今天,我们或许能说,这一经验既是幸运也是不幸。说幸运,是这代人的阅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激变中,亲眼看到汉语诗歌是如何步入现代走向的;不幸的是,朦胧诗一代的成熟欠缺又让跟随者不可能得到最完满的营养吸纳。但幸运也好,不幸也好,都不足以构成这代诗写者赖以逃避的理由和无端自负的藉口。

在今天,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回顾这代人的写作之路。需要承认,朦胧诗的短暂辉煌给予了后来诗人们无可替代的诗学启蒙,但随着九十年代的诗坛动荡,这代人又亲历到复杂的、一言难尽的、明显是文本之外的种种现实性面对——从第三代开始至今的诗歌写作,进入到四分五裂的话语权争夺时代。这一现实导致文本不再是唯一可资鉴定的标准,圈子化和江湖化已成为诗坛乃至文坛最不可救药的鄙陋之处。当网络风行,不计其数的写作者忽然发现,只要在网络或论坛写下分行文字,就能成为一个诗人。似乎一夜之间,诗歌成为最无难度的写作文体,甚至没有任何深度阅读与写作经验之人,只要有足够的聪明,就能灵机一动地将文字进行诗歌样的分行排列。换言之,有文学桂冠之称的诗歌反倒在今天变成低过所有文体的写作形式。但这样的消费性写作却从根本上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诗歌之所以是诗歌,恰恰在于诗歌超越各种文体所建立的位置是通过其难度建立的。

说诗歌有难度,也就是说,诗歌是有门槛的。这一最不需要说明的事实却恰恰变成今天汉语诗歌最需要来说明的一个问题。这道门槛迈不过去,诗歌就只能对诗写者自身发生简单的自娱功效;迈过去,才能证明诗人不仅对诗歌文体,而且对诗歌本身所彰显的价值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自我抒发上面,还能对一个时代的种种,有着主动的承担意识。

诗歌要承担时代的什么,不是哪个个人说了算,但起码一点,有承担的诗歌一定是有难度的诗歌。就写作而言,难度未尝不是深度的另一种说法。理解诗歌的难度,我们才能理解希尼确认的“诗艺具有自身的权威性”究是何意。只是,消解权威和蔑弃权威恰恰又是今天汉诗摆不脱的一个痼疾。从大的方面来说,诗歌本身的边缘化使诗写者对其权威产生不由自主的抵触;从小的方面来说,作为个体的诗人也不乏急功近利者在将诗歌破坏成轻盈和琐碎。

就古今中外的诗歌来看,轻盈和琐碎不见得都是坏事。但对成长期的汉诗来说,将二者变成机械化和模式化的追求,不会对诗歌形成有效推动,至少它难以将诗人们面对的自身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形成更深刻的批判与洞察。布罗茨基曾说“用口语写诗是荒谬的”,这句话我并不苟同,但我能体会,他这么说的目的,是对诗人,也是对自己提出更高和更严酷的要求。诗歌并非轻易就能完成,它体现在诗人对语言的掌控和技艺的锤炼是否完善,最核心的,是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能否对称于我们对生活本身的认识。如果说,小说更多在虚构层面创建了生活,散文更多在还原层面复述了生活,那么诗歌则应更多在生活的肌骨层面上,呈现出更丰富和更内在的体验表达。

说诗歌是体验已不是什么新鲜话,打开诗歌史我们就能发现,越是大师级的诗人,就越是一代代在提出和实践这一主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体验一说,驱使诗人进入到自我深处之后,有效贯穿了从个人到他者的某种共通性生活∕精神现场;另一方面,每代人的生活塑造了每代人的体验,因而每代人就必然有不一样的现场表达。不能说流行至今的口语就没有表现出现场,但表现出现场,绝非就等于表现了诗歌所要求的写作难度。诗歌中的现场至少可分两类,一类是外露于形的平面现场,另一类是内敛于心的经验现场。在平面现场中,诗写者几乎都在迫不及待地将短暂的、肤浅的、无法在自身进一步深入的感受进行自我陶醉似的卖弄摹写。但诗歌从来不是靠卖弄取胜,套用昆德拉的说法,诗歌本身一直在要求属于“诗歌的智慧”。

智慧当然不等于经验,但走向智慧,却又必须穿越经验。因而经验的重要性在诗歌写作中就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个位置对诗歌来说,是诗歌得以证明自身的存在;对诗写者来说,这一存在却又必须是付出对现实的体认之后,以全部精力和全部忠实,发动有的放矢的攻击,才有可能逼其在作品中闪现并停留下来的存在。对诗写者而言,最为有效的攻击武器,莫过于以全神贯注的召唤来唤起自身全部的阅读经验、写作经验、感受经验、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识经验等等。因而获取经验,是诗歌所要求的一个必然前提。这个前提越充分,诗歌才越有坚实的内核和质地。坚实感从来就是诗歌不变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清晰诗节承载的重量∕胜过精致散文的整套马车”(米沃什)的内因所在。

说诗歌语言胜过散文语言,也就是说诗歌语言要比——也应比散文语言拥有更浓缩的精炼。不是说散文语言就允许松弛,和诗歌相比,后者总是在对语言提出更严格甚至更苛刻的要求。至少,在对终点的抵达上,诗歌被要求有更快速的奔跑。但快速并非表面的浮光掠影,恰好相反,在对语言提出速度要求的同时,诗歌又在提出更进一步的沉淀要求,沉淀又在提出对细节的要求,细节又提出对精确的要求,精确却又在为自己提出缓慢的要求。就此来看,诗歌语言在表面循环中就变成一个悖论。既要快,又要慢。但实际上,诗歌每提出一个要求,也就是在提出一个维度。维度是并行的,所以诗歌语言对什么应该卸除,什么应该扛负,就必然有一种外松内紧的运动方向。它引导诗人的作品构成,更引导诗人将经验打开之后,完成文本上的成熟表达。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共性之一,就在于它的确是一种表达。我们总听到人说,诗歌不过是青春期的发泄产物,人过中年之后,继续写诗便为荒谬之举。但实际上,说出这句话的人,即使尝试过分行写作,也始终是对诗歌本身及其功能最缺乏了解的外行之人。青春的激情和冲动的确容易导致诗歌的出现,但这时出现的诗歌往往是浮泛的、空洞的、容量稀窄的浅抒情之作。反观一个成熟诗人的作品,无不在表露诗人对人生的全部感悟和认识。尽管这时的表达同样会依附或借助于抒情,但此时的抒情不再是为了完成诗写者个人小情绪、小感受的有病或无病之呻吟,而是通过抒情表面,更有效地撕开包裹生活与世界的重重外衣,透射出诗写者面向终极或“永恒主题”的打量、沉思乃至掘进,从而使诗歌到达一个更宽广的感受空间和一个更悲悯的现实场域。因而步入中年后的抒情之作,展现的是诗人对生活与世界的完整看法,或者说它就是诗人对命运的自发性表达与揭露。

因此,究竟该怎样写作一首诗歌,不如置换成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一首诗歌。从文本上看,总是一个“我”在诗歌中说话。诗中之“我”,也是最易唤起我们认同甚至愿意与之进行位置交换的“我”。愿意交换位置,就意味我们和那个诗中之“我”取得了心心相印的感受。只是,仅心心相印显然不够,因为心心相印还内涵位置的对等。作为“难以言说的存在”,诗歌始终高于作为读者时的我们。我始终相信,没有哪个严肃的诗人不在与诗歌心心相印的同时又充满一种身不由己的仰望。这样的诗人一旦开始写作,就必然会感受诗歌从高处施予的压力——时而是人,时而是物,时而是大自然和生活本身。作为诗写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一一呈现。从世界诗歌史来看,呈现也始终是诗歌所确立并影响到其他各类文体的伟大标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笔下的呈现,不仅是攀越到世界诗歌巅峰的唐诗所建立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代代诗人所继承的标准之一。庞德从我国古典诗歌中发现了它,他告诉了意象派,意象派又告诉了二十世纪的所有流派——惟其达到呈现,才有可能达到诗歌所要求的形象出场。有形象,诗歌才有表达上的清晰、准确乃至澄明。尽管一些大师在晚期取消了形象,但取消形象,不等于抛弃形象,而是走到诗歌巅峰的大师们将整个精神化成了形象。

今天汉诗所面对的,恰恰是精神的苍白和无力。没必要否认,我们处在一个侈谈精神的时代。人的浮躁和人的信仰崩塌,使不少诗人在语言的自觉上,在信仰重建与诗歌的关系构成上,缺少主动性思考,也就难以在自我表达中进行超越。诗人最终能不能实现超越,取决于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取决于诗人对事物本原的存在关注。二者驱使诗人在道德承担和美学愉悦之间取得平衡,也驱使诗人摆脱种种人为的喧哗与骚动,位移到自身的独立。它也恰好吻合了希尼对当代诗歌所下的定义,“诗歌是在将要发生的事和我们希望发生的事之间的裂缝中注意到的一个空间,其作用不是分神,而是纯粹的集中,它把我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

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就意味诗歌的外延不论多么广阔,也始终不会放松对我们的紧迫压力,压力越大,就越对诗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形成一种考验,换言之,诗歌从来就是考验。拒绝考验的,其诗歌必然堕落成闲暇时的游戏和玩具;接受考验的,会让写作者无可回避地追问:我为什么这样写作?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歌?

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简单之外,可以让写作诗歌的人,始终拒绝玷污作品的轻佻。或许,拒绝轻佻,是读者发现作品是否蕴涵诗意与思想的途径,也是一个诗写者最终有没有资格成为一个诗人的标志。

远 人

2014年12月30日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