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摘抄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摘抄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是一本由华生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一):涉及到的重要问题摘记

1、大包干与永佃权:承包权的经济实质是一种租佃权;人口增减与重分田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的私权属性进一步扩大。

2、新三农问题: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和农地非农使用

3、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1、大包干与永佃权:承包权的经济实质是一种租佃权;人口增减与重分田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的私权属性进一步扩大。

2、新三农问题: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和农地非农使用

3、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的城市化

抓住核心,一针见血,有料有洞见有思想,文字组织上略显繁琐,对新中国特别是改开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做了细致的梳理和客观理性的分析,并对东亚五国跨进高收入国家行列成功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横向比较,最后对如何摆脱卖地财政导致的分配严重不公,顺利实现人的城市化,作者提出了一套治理思想和制度框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产权不重要使用权才重要,土地建设的增减和户籍挂钩,看着可操作性蛮强的。中间对社会乱象的描述也比较细致客观,作者的解决方案真正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光辉。非常感动! 房价为什么飙涨?蛋糕都被谁分去了?如何解决?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本书会更清晰。全书读下来会对农民工、土地、房地产、城市化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三):辩证评论

我国追求大户型住宅是畸形结构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大户型是未来家庭成员增加,家庭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长远考虑,并非畸形结构。且解决阴阳合同所提出的类似土地、房产公开拍卖竞标的观点大有强买强卖之意,作为物权人有权决定将所有房产卖给谁或者不卖给谁,并不是所有的房产都适合用于拍卖的手段,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套房产卖给陌生人和卖给自己的亲人不会是同样的价格,但这也不是避税行为,毕竟交易价格真实,也不是所谓的阴阳合同,这个观点没有考虑到房产所有人保留自己作为所有人决定自己将要出售的房产价格的权利(即在交易价格真实的情况下,自己制定卖出价格和选定买入对象的权利)。但此书关于土地财政剖析的非常精准到位,总体来说此书在同类书当中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四):土地涨价要归公

作者专门研究土地制度,认为土地之上开发建筑物的权利也就是土地开发权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不自由的,对土地开发权管理得好的话可以做到孙中山倡导的”土地涨价要归公”,让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惠及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稳定增长。

作者认为日韩台湾当年的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度上控制土地开发权,把土地增值的收益用于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问题。作者还给出了解决中国目前的土地问题的一揽子财政改革方案(个人感觉作者的这个方案底气不太足,好像不是他的专业)

看后感觉比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上的《城乡中国》专栏上的连载更深刻。周其仁的连载还没写完,基本是主张土地私有化。不过上周开始周其仁专门不指名地针对作者的观点开始反驳,反驳的也比较有道理,读后又觉得还是周其仁说的有道理。坐等专家辩论。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五):读书总结

作者从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详细论述,得出一个结论:城市化是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密码。城市化转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作者提出,土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权,而在于开发权。单纯的土地是不值钱的,城市土地价格那么贵是因为城市的资源集中带来的巨大外部性。所以土地产权可以私有,但是开发权必须由政府进行管理。从上面的理论,作者又提出一个观点。因为土地的开发具有的较强外部性,土地的升值不应该由部分群体或阶级享有,而应该归公。最后作者参考发达国家的法律提出自己的建议,土地征用应该以征用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补偿,而不是土地投入成本或征用后转用价值。政府应该进行改革,摆脱土地财政。改由房地产税和房地产交易所得税和继承随等税收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政府在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应该回归给以农民工为主的城市化主体。 看完这本书澄清了很多误解:一、政府卖地收入最终还是会投入城市建设等公共事业,所以不能和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和做对比。(虽然两者在推动房价上涨上意义是一样的。)二、城市土地问题很复杂,所以私人产权在土地问题上应该例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