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于抱怨的英语作文

有关于抱怨的英语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有关于抱怨的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一个农夫手持长长的竹竿,赶着一群鹅到城里去卖钱。客观地说,为了谋利急着去赶集,他对鹅群不太客气。

途中遇到一个行人,鹅儿们便对行人抱怨起主人来:“天下还有哪儿的鹅比我们更不幸?主人对我们这样粗暴无情,他像对待普通的动物一样任意驱赶我们,这个不学无术的人从没有想过应该对我们特别尊敬,因为我们出身名门世家,我们的祖先曾经救过罗马。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偷袭罗马时,要不是城墙上的鹅群被惊醒,它们的叫声唤醒了守城军民,罗马城早被敌人占领了。那里为了纪念它们还定了个专门的节日!”

行人听了以后很疑惑:“可是你们为什么要人另眼相看?”

“因为我们的祖先……”

行人不耐烦地打断鹅们的话:“这一点我知道,书上写得分明。不过我想知道,你们作过什么贡献?”

“我们的祖先可是救过罗马呀!”

“又提祖先,可是你们自己有过什么贡献?”

“我们?什么也没有做过!”

行人最后不屑地说:“那你们还有什么高贵可言?别提你们的祖先吧!它们理应受到尊敬,而你们只配烤熟了来当食物。”

寓意:

有些人经常以祖先的丰功伟绩为挡箭牌,自己却不学无术,最后只会被人轻视。

第二篇

抱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通过认真阅读威尔·鲍温的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浅,认识到“不抱怨”的内涵。书中鲍温牧师说:“我们之所以会抱怨,我们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阅《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灵励志书。看了这本书后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喜悦……而这本书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为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予我们做到的。

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第三篇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

盖茨的第一条忠告是,世界充满着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变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条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自尊,因为尊严来自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努力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

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这种境遇。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的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有一篇文章《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这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第四篇

一口气读完《不抱怨的世界》,感悟颇深。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该怎么解决还得怎么解决。

读史可知,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受到诸多磨难甚至摧残,仍矢志不逾,卧薪尝胆,不抱怨,不放弃,直至达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受刑辱著《史记》”。对于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瘠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是最好的榜样。近代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八年抗战,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抱怨,只有胜利的渴望。

我还想引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给加西亚的信”。罗文在只知道加西亚将军的名字而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没有援军也没有同伴、也不知道如何寻找的情况下,历经磨难穿越战火纷飞危险重重的古巴丛林,最终成功地将信交到加西亚将军手中。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讶的事!!换作我们,肯定会发一通疑问或抱怨:“没有电话和地址我怎么找到加西亚将军 ”“漫无目的地穿越古巴丛林那是多么愚蠢的事!”“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罗文是一个伟大的信使(这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他没有任何抱怨,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最终完成使命。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难题和挑战。在困难面前,我们发出抱怨和不满的声音能够解决问题吗 不能!那甚至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互相抱怨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试想,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一句歌词来概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四通八达,免不了磕磕绊绊。在危机和困难来临时,我们应该端正态度,不抱怨,不放弃,勇敢接受挑战。诚如《不抱怨的世界》书中所言,“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快朝梦想前进吧。不要打压自己、替自己找借口,或是假借批评和抱怨,将注意力转移。你应该要接受不安感来袭,同时在这样的时刻支持自己。”

第五篇

一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总感到没有意思,一心想找个机会离开大海。一天,它被渔夫和他的儿子打捞上来,高兴得在网里摇头摆尾,“这回可好啦!总算逃出了苦海,可以自由呼吸了!”

就这样,鱼被放在一只破鱼缸里,每天欢畅地游来游去。

每天,渔夫总会往水缸里放些鱼虫,鱼很高兴,不停晃动身子,展示漂亮的服饰,讨渔夫喜欢。渔夫真的乐了,又撒下一大把鱼虫,鱼大口地吃着,累了则可以停下,打个盹。鱼儿开始庆幸自己的美妙命运;庆幸现在的生活;庆幸自己一身花衣。它自言自语道:这才是幸福生活。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鱼儿一天一天地游。它似乎有些厌倦,但再也不愿回到海中去了。“我是一条漂亮的鱼。”它总这么对自己说。

后来,渔夫出海遇难了。渔夫儿子收拾东西搬家了。什么都带上了,只忘了那条漂亮的鱼。鱼在缸里大喊:“嗨!带上我,别丢下我!”没人理它。

鱼很悲伤。它开始抱怨,抱怨水缸太小,抱怨伙食太差,抱怨渔夫儿子对它无礼,抱怨渔夫轻易出海,甚至抱怨它决意离开大海时伙伴们为何不加阻拦,抱怨它所认识的一切,只忘了抱怨它自己。

它又开始幻想:一个富商路过此地,发现一条漂亮的鱼,于是把它小心地收好,养在家中的大水塘里,每天都有可口的鱼虫……

太阳升起来了,四周静俏悄,只剩下一口破水缸,一条漂亮的鱼——死鱼。

鱼儿因贪图虚荣、贪图安逸而远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落了一个可悲的下场。

如果你渴望他人的赞许或同意,那么一旦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你就会感到幸福、快乐。但是,如果你陷入这种无法摆脱的虚荣之中,那么,一旦没有得到它,你就会感到身价暴跌。这时候,自暴自弃的因素就会潜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虚荣心使你选择让他人来恩赐你的尊严或留给你面子,只有当他们给予你表扬时,你才会感觉良好。

这种征得他人同意的虚荣心极其有害。如果你果真有这样一种虚荣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注定会有许多痛苦和挫折。与此同时你会感到自己的自我形象是软弱无力的,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只有选择属于自己的空间,找回真正的生活,最终才会理解生活的真谛。

第六篇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里在想这可能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带着怀疑的心我开始了看书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带起了紫手环,心里却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样对自己有何有用之处……

但当我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突然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难过……而这本书里的就是返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动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与我们做到的。

紫手环在我的手上来回互换,这让我很不安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内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满。我对自己的情绪好像根本没有自制力,我非常恐惧的面对这个结果,我改怎么办?但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种不安的心情,可是书中的一句话却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局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里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既然喜欢抱怨,那也就想办法让他闷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在还没有说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话语”这样“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穿越的过滤器”。有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

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灵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我不想太多,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开始,让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他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第七篇

不抱怨的人生才美丽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看似无形无色,却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最深最重的伤痕。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在盛怒之下说出了自己原本不会说的话,伤害了原本不想伤害的人?可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永远也收不回来。

恶言伤害,就像一地鸡毛一样,撒出去的时候只是一扬手的事,可是在外面这个风吹雨打的世界里,再想将它们捡回来,就算你愿意花费一生的时间,也许都不可能做到了。

一天,一个年轻的女子来到教堂,对牧师圣菲利普诉说自己的烦恼处境,她说她几乎没有朋友,人人都说她难以相处。通过她的诉说,圣菲利普了解了这位女子的性格,她并不是个坏人,只是喜欢背后说些闲话。于是圣菲利普对她说:“议论别人的缺点是不对的,因此你应该做一些弥补的事情来赎罪。离开这里以后,你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只鸡,然后一直走出城去,一边走一边拔下鸡毛扔掉,直到拔完了,就可以回来了。”

这位女子觉得牧师的话非常奇怪,可她还是遵照圣菲利普的话去买了一只鸡,然后拔掉鸡毛到处撒,当她完成了这件事,再次回到教堂的时候,圣菲利普对她说:“刚刚你完成了赎罪的第一步,现在你去做第二步,那就是把你刚才拔掉的所有鸡毛再捡回来。”女子大惊失色,说道:“那不可能,牧师,那些鸡毛早就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了,我只能捡回来一部分,要全捡回来,那是不可能的。”圣菲利普点点头,说:“没错,孩子,你说出口的那些闲话,就和这些鸡毛是一样的啊!”女子恍然大悟。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学会,不要随意评论别人,更不要随意批评别人,鸡毛是会乱飞的,谣言也是会扩散的,当事情已经不在我们控制之中的时候,后悔也晚了。

吉姆放学回到家,踹开家里的大门,站在院子里对父亲说:“我讨厌我的同桌,他让我丢脸,我希望天底下最坏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母亲安慰了他一下,可是吉姆仍然很不高兴,父亲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找出一袋木炭交给他说:“现在我们来出气,你看,衣架上晾着的那件衣服就是你的同桌,木炭就是坏事,你拿木炭用力去丢那件衣服,砸中了就表示同桌遇到一件坏事,好不好?”吉姆听了很高兴,于是抓起一块木炭冲着衣服扔了过去,直到把一袋木炭都扔完了,父亲问:“现在你还生气吗?”吉姆高兴地回答:“不生气了,我扔得好累,不过我砸中了好多次,真开心!”父亲摇摇头,拿来一面镜子对着吉姆说:“看看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吉姆冲着镜子一看,只见自己全身上下一团黑,连牙齿上都粘了不少黑炭,父亲缓缓地说:“吉姆,当你诅咒别人,希望他发生坏事的时候,就像扔木炭一样,结果只会把自己也弄黑,你明白了吗?做人是不可以这样的。”当我们说着别人的坏话时,那坏话也在伤害着我们自己。与其在涂黑别人的过程中将自己也染黑,不如在擦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

有一次,美国陆军部的长官斯坦顿来到林肯这里,怒气冲冲地说有一位少将侮辱他,说他做事不公平。林肯笑了笑,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也狠狠地骂那个少将一顿解气,他说:“你写得越刻薄越好,最好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斯坦顿点点头觉得不错,于是就坐下来写了一封信,措辞强硬,语气激烈,然后拿给林肯看。“嗯,没错,就是这样,”林肯看了连连点头,“你写得好极了,就应该这样1斯坦顿写完这封责骂的信,心情好了很多,正准备把信装进信封里寄出去,林肯制止了他,问道:“斯坦顿,你要干什么啊?”斯坦顿莫名其妙地回答:“写了信当然是要寄出去埃”林肯摇摇头大声说:“这怎么行呢?你简直是胡闹,赶快把这封信烧掉,再重新写一封寄出去。刚才你正在气头上,写这封信是为了让你解气的,可不是让你寄出去的,现在你的气已经消了很多吧,那就重新写一封吧。”

林肯烧信的办法我们也可以学习,在怒火正盛时,不妨给自己找一个方式发泄,再回头去处理事情,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工作,就不会因一时过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第八篇

孩子遇到失败或困难时,总爱抱怨,抱怨别人或抱怨自己,这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如何改变学生爱抱怨的习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我在实践中有以下尝试: 首先,故事引导。班队活动课上,我讲了一个《陶罐和铁罐》的故事:铁罐经常看不起陶罐,但许多年后陶罐依然完好,而铁罐却不存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分析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言语行为。让他们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而只盯着别人的短处。 其次,和学生一同分析抱怨的弊端。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别人怎么不好……,所以我……”可见,抱怨的目的是想把失败的责任强加于他人,从而推脱自己的责任,因而不能正视失败。我问学生:“谁喜欢听别人抱怨自己?”学生都摇头皱眉。抱怨他人,容易破坏友谊,伤害他人。学生有时也会抱怨自己:“我不行,我就是最调皮……”这样做对吗?学生纷纷发言讨论,说出自己看法:抱怨自己是自我攻击,自我贬低,是不自信的表现,是关闭了自我健康发展的大门。 最后,让学生尝试短时间不抱怨实验:看谁能一天不抱怨他人或自己。通过实验,学生感到,不去抱怨别人有很多益处:可以改善同学间的关系,可以提高自信心,可以谦虚待人,防止骄傲。 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一个人,包括自己。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许多隐患。面对失败或挫折要有信心改变,而不是抱怨。(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

第九篇

近来,董事长给我们推荐了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阅为快。该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相信会让各位受益匪浅,甚至使你的命运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乐!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实现 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能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费掉了。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在任何单位都是自毁前程。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在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原上级或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袁辉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从开始就抱怨“太脏、太累”,讨厌这份工作,因此便偷懒耍滑,应付师傅。转眼几年过去,当时与他一同进厂的两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另谋高就。独有袁辉,仍旧在抱怨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抱怨的结果当然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拔,不会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种最起码的道德。

如果你选择了在某个单位工作,就应该做到在其位、尽其责、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对你所承担的事情竭尽全力、主动负责。这样你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成长,当你真正有了责任感,有了全面的工作能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发展。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他们都会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当你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成绩、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也就是你受到肯定和重用、体现个人价值、享受工作快乐的时候。

付出终有回报,无怨方能无悔。这也是我一生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吧!

第十篇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读完之后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我们都喜欢抱怨,但是又不喜欢听别人抱怨,我想这是人的共性。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直面,并且积极做出改变,有时候,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当改变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语措辞,以沉默代替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改变自我的勇气、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

对旧有习性的挑战必然带来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变更,鲍温温和而又坚定地指出:在这场把生命导向光明、积极的内在改变中,如果其他东西的确是阻碍,工作,或者朋友都应该考虑放弃。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阐释观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场“不抱怨运动”的发起、描述、记录与召唤。正是那些已经改变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变流程。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机构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标,真正的开始总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践行,如果坚持,已经足够造成改变的敞开,穿透我们杂乱无章、充满问题而又缺乏审视的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告诉我们,不要抱怨,不抱怨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改变的钥匙,让我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可以有一份难得的宁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