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1000字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1000字

《英华沉浮录 1》是一本由董桥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一):英华沉浮录

《英华沉浮录》(一至六),董桥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1996、97两年明报专栏结集,皆是千字以下短文,每日睡前读几则刚好。短文写得好不易,难得兼杂论中英文。尽管作者自谦,但这等学养的老一辈报人也不多见了。但亦因作者博且通,读来时有卖弄之感,亦挡不住书生气。后三本比前三本好看些。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二):夜读董桥

·

我从海豚出版社得到一套董桥先生的《英华浮沉录》,六七本的样子,硬壳精装,小小的开本,封面上泛着古雅的银色。几本书常被我四处放、四处翻,有一册便在洗手间的手提袋里挂着,和一两本其它书搁在一起。我不知如今别家的茅厕里是否放着书,放的是什么书,我放“英华”,当然是因为喜爱。

如今很难见到董桥先生这样从容雅致的文章。每每读及,总是如此感慨自己的不足:无趣味,无学识,无丝竹之友,无购墨之资。总之,只能读读了事。

董桥先生写作,有说不尽的便利,仿佛信手拈来的事物,里头皆有文章。随意着笔,典故与旧交顺流而下,如一位老道的琴师,指间无废音,文章好看,还长知识。短短一篇千字文,三两分钟读完的功夫,却有半天的回味。

比如前面用到的“被”字,在董桥先生笔下,成了一种不易留心的文法:形容不太好的事情,不妨用“被”。女子被裸埋,小红被门槛绊倒,项羽身被十余创……

连纽约退休的鸨母,晚年弃业,也藏着一段故事。所谓“一听到枪声,我赶紧掏出我的文化”。

·

彧戟

十二月二十四日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三):你看你看,优秀散文的模样

1、董先生的文章像个考究的绅士。客气而礼貌,不随便交朋友。是的,有种高姿态,他对读者是有门槛的;

2、好的作家应该有知识有才情,优秀的作家还应有诗意有趣味,明显董先生是后者;

3、散文写得精简、干练,的确如他所说“不长皱纹”;

4、短文写的行云流水且有趣是个技术活儿(学习ING);

5、突然想起《王牌特工》的科林叔。对,他的文字有股扑面而来的英伦风,雅致尊贵的气质;

6、中英文夹杂的文体一度让我认为董先生应该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

读书笔记:

1、读书的秘诀在于痛下功夫,整个过程往往是寂寂寥寥一个人再痛。痛了那么久,最后文章不长皱纹,是不容易的。

2、文体肥胖要不得,下笔要不惜削删减缩。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

3、天下文章最忌:白痴的梦话,不知所云。肤浅的稚语,读三两句可扔。

4、散文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就容易流于伤感主义。这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5、下笔精准靠多写,前事不忘靠多写,明心见性靠多写。

6、相信自己的事好文章的条件是,自己的确用功写。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四):英华何处觅芳踪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一定是最乱的图书馆。上周我去找当代杂志2013年第5期上登载的《精卫填海(一)》,老李居然指着门口一堆足有我人高的杂志说,下架的都在这里,自己找吧。随后奸诈的微微一笑说,我也想找这本,看完了精卫填海二不过瘾吧,找到了给我看看。这个狡猾的老男人,坐拥书山,却一天到晚被几本杂志盘啊盘死,这是他自己说的。这是句老底子的杭州话,意思是杂志就像几个女人家,每天晚上专门化身美女来骚扰他,所以他不堪其扰,又乐在其中。当然这也是老李生怕我领会不了其中的奥秘自己跟我特别解释过的。当时说完他又是诡秘的一笑,切,我怎么会不知道这种老话,打小我就是从我爸这种古话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所以我随即会心一笑,两人从此就像是地下党的同志对上了接头暗号。

成为同志后,他常常把学校图书馆中合我俩口味的书暗暗藏起来,等着我们检阅过再上架。这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两大好处之一。之二是我们可以在学校领导们订好了书之后,如果有钱多的话,进一些我们喜欢看但又嫌贵的书。比如这套海豚的精装版英华沉浮录。只不过书,他是从不理的。我们学校的书一旦上了架就如同石沉大海。我常常抱怨自己订的书找不到,老李说实在没地方放,所以哪里有空就放哪里了。这完全是他的鬼话。每次去借书,他都坐在电脑前打双扣。(一种杭州扑克牌的玩法,甚至电视台有档专门的双扣大赛节目,我妈常看,可见其风靡程度)。可怜的我就着昏黄的灯光寻寻觅觅,偶尔找到一本,如同发现珍宝,快乐得不得了,有时候,想找这一本却找到了另一本想看的,于是我就偷偷藏在秘密的角落,自己暗暗记下以便下回取用。

这就是为什么看了英华沉浮录的四,后看一,而到现在我还没看过二,三,五,六的原因。不是这书不好,实在是我尚未在图书馆发现后面这几本的踪迹啊。

《英华沉浮录 1》读后感(五):旧日海棠

《英华沉浮录》共六卷,时间跨度从1995年12月4日到1997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香港正脱离英国女王的裙裾遮蔽,一直近在身侧的祖国,巨大阴影此时切切实实地罩在港九上空。紫荆花绽放在五星红旗下,舞照跳马照跑的景象下恍惚一切如昨,可风自北方来,香港人心中一定都有自己的春水波澜。

大陆一批文化人习惯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可香港的电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领整个东南亚的潮流,好莱坞也向港片里祈求灵感和新元素。香港有华语世界最活跃的媒体,纸媒造成的影响绝非局限港岛一地。金庸这样的作者,在香港,变成整个中文的传奇。前后几百年的武侠世界,恐怕再难出现堪于金庸颉颃的人物。世纪巨变的香港,一批文化人也在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百余年的殖民史和与大陆、中文不可割舍的血脉,让香港背景复杂,景深丰富。香港自由的空气和中西融汇的环境,也给中国文化注入不同的视野与元素。

有人说董桥是香港的一个异数,其实董桥恰恰不是异数,而正是香港中西熔铸的证明。董桥生长在东南亚华侨家庭,大学在台湾受教育,工作后又去英伦进修,经历学历都桥跨中西。在殖民地香港浮沉许多年,深受西方的影响,胸中迷恋的却又是故国青山一脉。这种兼容中西的文化血统,才是香港最普遍的面貌。于是,《英华沉浮录》沉浮在中西之间,探讨延续中文的命脉,追觅西方经济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递变中的西方影响,融东洽西。根本上说,董桥讨论的是中国的事,即便其中多有西方的影响和西方的故事拿来说事伦理,但中国文化道统尊严,文字传承,才是董先生目光凝注所在。

董桥说理未必在理,谈古论今未必全然内行,不成体系,只是文化的吉光片羽,有时似是而非,难免有多余的话,过誉的言辞。但《英华沉浮录》是一方案头清供,堪可闲来玩味。能把一个千余字的专栏写得活色生香,有故事,有观点,有情趣,有智慧,得有高超的功力才成。

董桥的中文不是西化、时髦的翻译体,字里行间是《花间词》、《陶庵梦忆》的余墨残绪,读来悦目清心。香港中文的传统深厚,反倒显得大陆今日很多文人的笔下,断了往日的血脉根茎,一味的邋遢、懒散,无趣无味。拯救今日大陆中文的肾衰,有时除了直接向老祖宗的墨迹中寻找失落的美丽中文,港台的花园里也不妨得空逛逛,那里尚有旧日海棠在浅吐幽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