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医的常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医的常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医的常识》是一本由徐文兵著作,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医的常识》读后感(一):中医大家写的一本知识点非常多的中医概论

韩非子在两千年前就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无论中医、西医,拜师学医最重要的是学会敬畏生命,别误诊、别耽搁、别害人、别治死人。现在中医热,各色人等都混进来了,文艺青年学了几天,顿悟灵感满天飞,开公众号和“微博”已经满足不了自己,非得开班教学收徒,结果遭受业内中医集体狂批。 其实,文艺青年不可怕,他们以意淫居多,过嘴瘾指导养生而已,不敢动真格的看病临床,没胆儿害人;最可怕的是武艺青年学中医,他们最爱简单粗暴、快速见反应的疗法门派,学医当天回去就敢动手治病,先治死外人,后治死家人,最后干掉自己。《黄帝内经》反复叮嘱的“非其人勿教”,说的就是这些人。很多病小到感冒,大到癌症,患者都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治死的,庸医杀人从不用刀。

《中医的常识》读后感(二):中医、西医不过是建立的联系方式不同

中医一方面是一种文化,但是如果置身于实用科学的角度,必须要接受两个方面的检验,一个是现有的准则,另一个是群众的信任。用自己的标准,而非公共的标准检验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这本书及作者大部分是好的,作为普及有很大的帮助。一些形而上的观点对人生很有意义。 1.没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感,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2.先有正确的知识,再恢复“觉”。 3.我们只相信仪器对自己的检查结果,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4.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5.庸医杀人不用刀。 6.有毒的东西未必有害,无毒的东西未必就无害。 但是,我不能赞同他的一些观点,比如, 1.中医的本源是巫。应该说起源于巫,如果本源也是巫,那怎么让人信任。 2.中医是玄学。中医让人诟病的原因就是,一些大夫或者书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搞得病人也不懂,别的大夫也不懂。所以,才会下了神坛。 3.西医有体检,中医干脆叫身心健康评估。不仅仅是中医,很多正名类的文章都愿意咬文嚼字,又创造一套概念体系,看似有根有据,其实他们忘了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实际和约定俗称,导致大家认识混乱。

《中医的常识》读后感(三):“道”和“医”的个性化修行

#读书《中医的常识》,作者徐文兵。

作者徐文兵应该是目前中医界比较有名的推广者,他开的“厚朴学堂”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并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本书的内容其实比较松散,从认识中医、中医非药物疗法、识字、民以食为天、七情、历史、医案等方面入手,告诉我们如何掌握中医的常识,成为一个能自救,能帮助家人、朋友的明道之人。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性化的治疗,让中医的人文和人情关怀更加可贵,也和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的个性解放默默契合。

书中提及的这几个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识字”,这里的识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是要分清楚每个字的具体含义。例如:

元首,每个人也有元首,头颅、头面是首(首级),隐藏、包含在头颅内的脑髓是元(元精)。

咳嗽,如果你是通过气管的震动,把气管里不干净的气体、黏液、痰排出来,这叫咳;通过逆向运动把食道和胃里的黏液排出来,这叫嗽。 两个痰的来源不一样,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是肺的病,嗽是胃的病。所以治咳要治肺,治嗽要治胃。

中国人把尖锐的、烧灼的、开放的感觉称为疼;把封闭的、沉闷的、阴寒的、闷重的感觉称为痛。阳性的可以用冷冻疗法,比如敷冰块,“疼”字里面有个“冬”;阴寒的可以用开通疗法,因为“痛”字里有个甬道的“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如此种种,徐医生认为作为一个中医大夫,要知道每个症状的病机是不一样的,病机不一样,治则就不一样,用药就不一样。其实现代的中“医”和修习炼丹的“道”家,是在秦汉以后,从“巫”分成了两支,一支进入了庙宇,成为现在所谓的道教;另一支入世,就变成了现在的中医。因此现代“修道”内省的一派很多内观的方法,很可能在和“医”分家之前是相通的。

作为跟现代西医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主导下的中医,有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修身养性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以及成功案例。中国人一般会在外打拼被社会摩擦受伤后,进入一种自然的内省闭关状态,这时候研究一下中医和道家的思维方式,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