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是一本由[瑞典]玛丽娅·格里佩/著 / 郑雅文/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读后感(一):很多关于爱与安全感等教育对象都应该是家长 读《被爷爷原谅的那天》

很多关于爱与安全感等教育对象都应该是家长 读《被爷爷原谅的那天》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是安徒生奖大师经典埃尔维斯成长记。 初看像是关于一个孩子在成年人与自我及周边的人际关际中,追求内心安全感。但是细看却是成年人应该反思的作品。 在埃尔维斯和妈妈、爷爷相处的小故事里,孩子在常见的亲情关系中,自我不断反思与成长,温情而疗愈。 但纵观当下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原生家庭,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但所有的书都指向自我相处,太多的作品也教成长人如何做一个好家长的样子。 但这个小故事,看起来像是在描述一个孩子的视角的成长故事,但是,更加应该反思的是成年人。 如果在教育领域里,研究的越多,就越会发现,包括研究者自身,都应该反思,在孩子的世界里,太多的为什么,无法解答。 比如大人可以不限度的玩手机,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一直看电视,难怪只有对孩子的眼睛不好吗?大人的眼睛就那么坚强吗? 为什么大人可以七嘴八舌,而小朋友却不能胡乱插嘴。为什么大人吵架会波及小朋友。 问题都是在孩子的眼中,孩子眼中的世界大部分源于家庭环境,初始成长的环境在家庭里最多,很多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指向影响最深的就是孩子。 所以,大部分的社会教育,受教者应该是家长,很多成年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良好的责任心,便开始了父母之路,有时候,特别是母亲这个容易付出的角色,常常会在孩子身上索取,索取安全感,索取亲密关系里的控制感等等。 就像这个故事中,小朋友的谎言,也是为了迎合大人。很多时候,成年人讨厌孩子撒谎,但是,有很多时候,孩子在原生家庭的成长中,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谎言,学会了敷衍,学会了隐藏自己。 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大人们平和相处。如果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迎合大人的相处而存在的话,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本身也是一处失衡。 虽然《被爷爷原谅的那天》是从孩子视角写的,但是很多人应该读到了大人的感受,在某种时刻看到了带娃的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印记的,只是印记里的意识有好有坏,就算同一个影像,在成长的痕迹里都不一定会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在所有的关系相处中,特别是家庭关系里,爱是主题,平等是相处之道,让孩子成长在稳定的大人情绪环境里很重要。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读后感(二):在爱与痛中成长

故事开篇讲述了因为安娜罗萨想学黑尔佳一样剪一朵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埃尔维斯暗自下定决心,想不惜一切代价弄一朵最漂亮的布花送给安娜罗萨,所以毁坏了妈妈新买的窗帘,在妈妈屡次强迫说明原因下,埃尔维斯只是一次次道歉。但这种自己知道的无奈还是让友谊土崩瓦解,雪橇事件过后,黑尔佳和安娜罗萨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而在安娜罗萨心里,埃尔维斯似乎是黑尔佳的替代品。 成长的旅途时常是孤单的,有很多话埃尔维斯自己憋在心里,没法对妈妈说出口。事情接连不断发生,埃尔维斯和安娜罗萨偷偷溜进警察局打高尔夫球,本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可还是被警察发现带走了,一个接一个对妈妈撒的谎言,一次次不安与矛盾,让妈妈和埃尔维斯都很疲倦,而且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本就不和谐,时常吵架也令人苦恼。 以前妈妈老对埃尔维斯说不要天天和爷爷混在一起,在这静谧安宁的村子里,埃尔维斯充满了期待。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爸爸妈妈婚姻几近破裂,埃尔维斯也不得不住在外公家里,埃尔维斯多想一直在爷爷奶奶家居住下去,当他看见汽车行驶,靠着和司机老熟人的关系,埃尔维斯完成了一次“出逃”,此刻离家出走变得这么简单,又如此轻松。 当妈妈焦急万分地来到爷爷奶奶家哭泣,面对妈妈的愤怒和嗔怪,埃尔维斯流下了对奶奶爷爷不舍的眼泪。埃尔维斯的妈妈因为对爷爷奶奶有固执的念头,所以一定要带埃尔维斯离开,悲伤围绕着埃尔维斯。 在紫丁香凉棚下,爷爷进城来找埃尔维斯了,尽管妈妈认为自打埃尔维斯不跟着爷爷鬼混之后变得懂事了许多,但埃尔维斯和爷爷的感情是无法动摇的。埃尔维斯思绪纷飞,他想到安娜罗萨认识黑尔佳时,他感到难过,于是问爷爷,为什么两个人不能付出一样多的感情,而总是一个人更喜欢另一个人。埃尔维斯觉得他和爷爷喜欢对方的程度应该是一样多的,不过爷爷坚持说自己喜欢埃尔维斯更多一点儿。以前埃尔维斯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可现在他只觉得一阵心痛。他还是和从前一样喜欢爷爷,他也知道爷爷和从前一样喜欢他。可面对现实,又有太多的无奈,为了讨好妈妈,埃尔维斯一次次撒谎,终于无法忍受,决定去找爷爷,和爷爷解释过后似乎一切释然,自己也成长了。 在埃尔维斯决定修复和爷爷的感情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伤害的人,往往是最在乎我们的人。人不能背叛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些伤害与自己最亲密的人的事情,要从爱与被爱中汲取能量,不断成长。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读后感(三):大爱无言,至爱无声

中国人的亲情观念中,有个“隔代亲”的说法,从身边的经验来说确实如此,可能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位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印象中他们是慈祥可亲的,是永远无私奉献出爱的群体。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讲述了小主人公埃尔维斯与爷爷的故事。埃尔维斯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父母关系不和,甚至到了闹离婚的地步,好朋友也离自己而去,似乎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埃尔维斯为了讨好妈妈,说了爷爷的坏话。可爷爷选择了宽容和原谅,以其深沉无私的爱接纳了埃尔维斯。

这本书是“埃尔维斯成长记”中的一部,该系列还有《我不想上学了》《妈妈不懂我》《我就是我》《再见,谎言之国》,这五部童书讲述埃尔维斯的成长经历,他所收获的道理、遭遇的烦恼以及点点滴滴的感悟。

看这本书,我反复想起了三部与爷爷/姥爷有关的电影,《海蒂和爷爷》《天堂回信》《我们天上见》。与这本书的主题类似,都是讲述孙辈与爷爷的深厚感情和爷爷的无私大爱。

《海蒂和爷爷》再次验证了一个有关电影的“真理”:有一个萌萌的小孩子,电影就成功了一半。如诗如画的山景,澄澈湛蓝的天空,可爱善良的伙伴,纯真美丽的心灵,与《被爷爷原谅的那天》一样,这部影片是一部让人由衷地感叹生活何其美好、人生何其灿烂的电影。在物欲横流、价值紊乱的现代商业社会,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塑造审美,洗涤心灵,灵魂转向。

《天堂回信》也是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祖孙情。爷爷慈祥和蔼,孙子懂事可爱,他们一起骑车,游走在老北京的大街小巷,是一道十分美妙的场景。,更为让人感到舒服的,是能触碰到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却没有煽情的浓重痕迹。

《我们天上见》亦是如此,那些童年的可爱往事,那些逝去的美好回忆,那些伴随一生的私人情感,那些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都被这部电影勾连起来,唤醒了无法被屏忆的时光。生活才是最伟大的编剧,也是真实力量的来源。一段简单质朴的祖孙情,背后是最汹涌的情感和最柔软的怀念。

总之,如果有一个对自己好的爷爷,请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和这几部电影。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参照,会让你由衷得感激那个无私爱你的长辈。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读后感(四):不健全的人格与一地鸡毛的家庭关系:关于亲子关系/朋友/谎言与爱

童书首先是写给小孩看的。小孩表示,读这本书一直有一种感受:每一篇每一章都有点意思,能吸引人读下去。但看完整本书,有人问你这本书讲的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很难有特别的评价。 确实,作者描述的这整个世界都怪异得很,几乎让人无法理解。 首先是主人公。怎么会有这样的小孩呢? 他被人欺负,扔进垃圾桶,还不以为意——仅仅对黑尔佳朝她身上泼水表示不满她,连家长问起来也不声张。他明明不喜欢外公外婆,喜欢更不拘小节的爷爷奶奶,却稀里糊涂地顺着妈妈的意思说出对爷爷奶奶不利的话。他表面上乖巧听话,为了讨妈妈欢心,故意装出不符合年龄的幼稚,假装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却屡次毫无顾忌地做出令家长担心的事情:从外公外婆家不告而别,直接搭车跑到爷爷奶奶家;抽抽噎噎受了莫大委屈似的跟着妈妈回家,坚持不肯跟爷爷奶奶告别,爷爷进城里来看他也故意躲着不见;大晚上家人都睡着了,自己一个人摸黑走夜路,一直走到乡下,还酿造了一场车祸;与好朋友约好了放学一起去乡村农舍却直接回了家,魂不守舍地跟着妈妈出去散步,却中途折返跑去农舍外,目睹好朋友再次与黑尔佳言归于好、和谐融洽,对妈妈在雪地里的大声呼呼置若罔闻。而且他撒谎,他对爷爷带来的小伙伴撒谎——他俩较着劲儿地撒谎,在虚荣心驱使下信口开河地编造不符合实情的阅历和交际,他对妈妈撒谎,不止一次撒谎。他懦弱,更多时候都在内心与自己对话而不肯对人言明。由此看来,就连简单粗暴的黑尔佳也比他可爱一些,毕竟那是一个有个性的小孩。 其次是主人公的妈妈。插图中出现的是一个戴大草帽和大墨镜、裙摆极大、张扬恣意的女人形象。小朋友说,主人公的妈妈从加纳利群岛度假回来就一直是这个疯疯癫癫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开篇出场就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给闺蜜打电话,为鸡毛蒜皮的事抱怨不休,因为孩子去高尔夫球场捡球被人恶意投诉收到幼童管教所的通知而大做文章,指责丈夫不关心儿子的成长。相比之下,另一个小朋友的家人——被主人公的妈妈看不起并警告儿子不可与其来往的单亲家庭——只是一笑置之,态度要淡定自然得多。她一边说思念儿子,一边在度假期间如鱼得水,乐不可支。她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动,自作主张将孩子的小床送人,取而代之的是摆在厨房里的一张沙发。竟然有这样的妈妈。 主人公的爸爸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在开篇的高尔夫闹剧和离婚风波中短暂出场之外,爸爸基本上是缺席的,性格和形象都十分模糊。从妈妈的视角来说,爸爸一天到晚就想着挣钱,根本不关心家人。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爸爸并无主见,基本由着妈妈摆布。 整本书比较散,并无总体的主线。标题和内文并不十分符合,因为爷爷从来没有生过小主人公的气,只是他自以为爷爷会生气。在开篇将近三分之一的部分,标题中的爷爷都不曾露面,直到爸妈的离婚风波才慢慢牵扯出来。书里写到小主人公不幸夭逝的叔叔约翰,但是只零零碎碎提了几笔,对主线关系并不大。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段落也有点古怪,比如写雪地上重叠的脚印,是想映射主人公一直委曲求全、依顺妈妈吗?主人公猜测另一串脚印的主人,又是想写出主人公的孤单和对朋友的期盼吗?这是一个小孩所应有的心理活动吗? 全书的结尾也终止得突兀,像是篇幅够了,不想再写的样子。 之所以会有这种怪异的感觉,我分析了一下,大概是瑞典地处北欧,地理环境和社会建制都存在特殊之处,很多更深层的背景尚来不及挖掘吧。再或者,关于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甚至儿童文学和写作本身,都一直在快速变化,并不合适用刻板印象去界定吧。

《被爷爷原谅的那天》读后感(五):是童话还是现实

一开始看见“安徒生”三个词,本来还以为会是童话故事。读着读着,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比现实更现实

小主人公名叫埃尔维斯,是个有些怯懦的小男孩。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唯一一个好友,也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样看起来,比那些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要好上许多。

可他的妈妈似乎有些歇斯底里,而爸爸又为了工作对家庭没有非常上心。好友安娜罗萨身边出现了一个新玩伴黑佳尔,爷爷奶奶总是被妈妈嫌弃,外公外婆的条条框框又让埃尔维斯喘不过气。

了解到这些,我似乎看见了当代小朋友的缩影。都说小孩子天真烂漫,可现在的小朋友想得或许比想象中多得多。家庭的压力、大人热切的期盼,所有的一切都在教他做一个“好孩子”。

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要不和“坏小孩”一起玩。评判的标准似乎只有母亲的一句话。哪怕母亲是在说爷爷的坏话,小埃尔维斯不敢也不能反驳一句。

但好在爷爷能理解他。他会在小孙子突然离家出走到他家时,不追究指责。他会摸摸小孙子的脑袋,然后让他在这里尽情玩耍。

可面对妈妈,小埃尔维斯总感觉到莫名的压力。他害怕,害怕父母会离婚,于是他把自己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好孩子”。顺着妈妈的心,哭着说了很多很多爷爷的坏话。

他是坏孩子吗?我想不是。很多时候,小孩子是没有好坏之辨的。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好还是坏,只知道这样做会让大人高兴。

记得之前看见过这样的热搜,大概是说给家里人打电话,光是听到家里人问怎么了就会想哭。虽然不是完全等同,但某些地方应该有些相似。孩子对家人的依赖,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也好在,小埃尔维斯终于懂得了分辨是非。

比童话更童话

小埃尔维斯的角色设定虽然是个普通小孩,但是他的心智或许比部分小朋友要成熟得多。他知道独自思考的可贵,也知道自己是在“讨好”妈妈,并因此而苦恼。

他的童稚在于为好友有了新玩伴而吃醋,他的成熟又在放下嫉妒并且释怀。

故事的最后,小埃尔维斯终于鼓起勇气,打算向妈妈做一次“叛逆的宣告”,却被打断。他能否成功?小埃尔维斯的结局将是走向童话还是现实?

或许每个读者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