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000字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000字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一):我不敢叫出你的名字,我的村庄!

我的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

有一粒尘土到一颗星辰那么高远,

有一年四季和一村庄人的一生那样久长。

故乡的人、故乡的土、故乡的路、故乡的树,故乡的马驴牛猪狗鸡、马圈驴槽牛棚猪圈狗窝鸡棚……天上地下、水里土里,一切的一切,组成了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炊烟、影子、日出、黄昏,出生到死亡,离开后的打探而不敢靠近,风中的院门是相思更是近乡情更怯的证明;兜兜转转,哪怕已儿童相见不识,还是会回到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这是今生今世的刘二于世上走一遭的证据,在这里,在书里,作者仿佛已早早地过掉了一辈子。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故乡,我们朝里面填充着各种“梦”,这些梦未必全是美好、未必充满旖旎,甚至有时候会做噩梦、会有走不出来的梦、会有醒来带泪的梦,但即便是不太美妙的梦境,那也只能是梦的主人所独有的,自己可以有些许抱怨,别人不行。久而久之,这个故乡就成了自己一个人的,哪怕是与现实走了样的,但在那个心头,也是独一份的一种相思。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常言讲北方多豪放,南方多婉约,这也与水土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人的村庄》养育了刘二,属于刘二独有的“这个”黄沙梁是刘亮程所有作品的根,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它是我的元气之作”。“我从那个村庄走出时,身后跟着一场风。它一直没停”。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二):我的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

这世上有两种书。一种需要静下心来读,另一种,不论何时翻开,都能让你静下心来。刘亮程的书属于后一种。

刘亮程所写的都是村里寻常日子里的小片段,但对于麻木而不知生活之美的城市人来说,语言的匕首每一刀刺来都是意料之外的方向:明明那么不值一提的日子,明明那么的冷清凄苦,把人的一生都困在沙粱湾,却也安之若素,观万物而自得,活脱脱是个农人,行走间却像个智者。

《一个人的村庄》里的沙粱湾带着点魔幻现实主义,住在那里的人,驴,马,狗都有着自己自己的世界,它们只是碰巧同住在这个村庄,而人呐,总是盯着自觉重要的目标赶路,竟连这也未注意到。唯独刘亮程如隐士般,轻盈又质朴地耕耘自己的世界,也路过它们的世界。

读着它,内心被温暖,懊悔,伤感的情绪左右冲击,手捻书页,蓦然惊醒,比起西之边陲的黄沙梁,自己的内心才最僻远的荒地,我是有多久没有认真的注视它,关怀它?

无数寓居于城市里的男男女女籍由此书,感受到了这种空无一物的孤独,只关乎天空、大地还有西北偏北的风的孤独。孤独笼罩了这个静止的村庄,所有将要落笔成文的故事,都已经发生,停住在那里。作者把这种质朴凝练成了散文而不是小说——散文满足了作家的悠闲,不必像小说一样忙忙碌碌的奔向结局。

冥冥中我跟这本书有着某种缘分,当我工作后几乎放弃读书时,《一个人的村庄》是我第一本通勤捧读的电子书。后来遇见彼时还不喜读书的小师妹,发现这是唯一一本我们都读过的书。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写作,大部分时间都躲在作家背后,籍由感慨,写点自己的事。当时若不写,这些文字或再不被写出来,我也便无缘成为自己的读者了。

站在刘亮程的村庄里,我发现自己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时间。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这件事物还在。

读完这本书,像是早早的过完了一辈子。我从这个村庄走出时,身后跟着一场风。它一直没有停。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三):故乡,我静静地看着你

“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写作?” “大概是因为写作能令事物存活下去,拯救终将消亡的事物。如果我将它诉诸笔端,它就会永久存在。” 刘亮程写下他的村庄黄沙梁,让人想到了《夜行动物》里艾米亚当斯与吉伦哈尔之间的这段对话。本书是一部关于一个村庄的散文集,关于它的田地、人、风、炊烟……。刘亮程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开始的十七年。黄沙梁是一个普通的新疆村庄,荒凉、多风、穷困,那里的农民们年轻力壮时忙着种地、盖房子,五十岁之后就开始躲在墙根晒太阳,直到死去。它很普通,跟很多村庄一样趋于没落,但是由于刘亮程的书写,这个村庄将被永远铭记。 “我知道在这个地方,人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在路上奔走。四十岁时在一块地里踏实劳动。五十岁时便坐在墙根晒太阳了”(《我的死》),刘亮程这样写道。在这个村庄里,年轻的刘二总是个旁观者,他“常常扛着一把铁锹,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然而有意无意地,他改变了水的流向,将歪倒的树扶正,改变小草的布局,就这样一个闲人懒汉竟然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些东西。刘二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竟然透出些禅意。 刘亮程的笔触是沉静的,犹如梦幻,但又如此清醒。看过他朗诵自己的作品的短视频,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跟作品的风格实在是很相似。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的产物。故乡,总是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我们爱它,它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但是它又是落后的,必定消亡的。我们爱它,却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它。同样出身农村的我,没有刘亮程老师的文采去记录自己的村庄,只有将它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时不时地翻出来晾晒一下再收起来。最难忘的是木柴燃烧的味道、是田地里夹杂着化肥味道的清风、是院子里隔三差五冒出来的不知名的野花野草…… “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无边的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人畜共居的村庄》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有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与虫共眠》 刘亮程以朴素安静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村庄的生死,剖析了人类生命的渺小,如一棵草、一粒沙、一只虫。对于生命和生活,刘亮程如此知足,他写道:“我渴望的是有两个女人的温馨家庭,一个叫我爸爸,一个叫我丈夫。”而实际上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人们经常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差异问题,我非常想知道真实生活里的刘亮程老师是否真的是这样参透了生命又热爱生命?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四):有风的地方是故乡

四五年前被“落在一个人身上的雪只有自己能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惊艳过,记住了刘亮程这个名字,几年过去,还是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打动。

我们都过着平常日子,看到的感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同一个村庄,每个人都过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劳作、乘凉;种一棵树、建一座房子;看太阳升起、夜空布满星辰。书里不仅有作者的部分人生,还有长远的寂静,透过人的身体心灵,寄居在文字里,安睡在书本间。

我记忆里是第一次,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走进文字的感觉。像是我在经历风和夜晚,我写下了这些文字,这样的体验感要高于阅读文字的体验。我走了很远的路,写下了作者写下的文字,还看见了更多没被写下来的事,拥有文字之外的感受。比专注要深,比沉浸也要深,呼唤我的是远方还是寂静,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突然明白。

我也有一个遥远的村庄,我的村庄没有沙漠,但有连绵不绝的山。我如今渴望的生活正是我童年时代所拥有的生活,沿着溪流向上,寻找一个起点,漫山遍野找五颜六色的蘑菇,邂逅一株山谷里的野百合,清晨被鸟儿唤醒,根据阳光的位置来判断时间...,记忆里的美好事物好似无穷无尽,我在往前走,却想往回走。

文字拥有神秘力量,它可以传递遥远的秘密,连接无数相似的灵魂。当你发觉世界上有另一个人跟你有相同的想法,他用美好的文字把它描绘出来,你读到他的时候,拥有遇知音和饮新茶的双重快乐。

黄沙梁给我一种遥远的感觉,苦桃坪给我的感觉是,我的心似乎跳动在那里,别人的故乡和我的故乡。我一直在四处流浪,回家都成了旅途,我的故乡没有一栋老房子等着我,我也没有亲手种下一棵树,我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多的感觉到我的心应该在苦桃坪跳动。那里没有一块大的平地,彼此相连的大大小小的山,山脚、山腰、山顶都有人家,春天有映山红,秋天有红枫,夏日有幽深玉米林,冬日有飘雪纷扬。在我回望过去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总是无声的自然风景,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想到生活里的人。奇怪,我分明不是一个人孤独长大的。

第一辑是我最喜欢的,没有目的的生活最让人欢喜,我追求一种植物式的活法,自然而然。不给某种态度加上一种名字,不说道家儒家,不说哲学神学,就说一颗榆树,我想像一颗榆树那样活着。外向上生长,内向下延伸,平衡寂静地立于天地之间,如果大风刮落我的一条枝干,我不会觉得受伤,我还是照常生长,如果我只剩下一片叶子,一丝生机,我依然照常生长,直到生命耗尽。我不会更努力生长,因为我的生命力一直在我能有的最饱满状态;我不会感到绝望,因为在我能呼吸的时刻我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生长。即使我的生命会在下一秒结束,我还是会在这一秒自然生长,如此我便度过了完整的一生。我不需要给自己一个长得更高更大的使命,我生来就会抓住能抓住的所有水分,吸收能吸收的所有营养,生长就是我的一切,我只需要生长,生长没有目标,长到哪里就到哪里。

我很少跟人聊天,生活里能真正沟通的情况也很少见。两个人看似你一言我一语在地沟通,其实都只是在表达自己。彼此聊的往往也都是生活琐碎,并不需要对方的过分专注,所以一个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就是你的朋友。我觉得生活琐碎很无趣,我不理解为什么要频繁问一个人“你在干嘛?吃饭了吗?在哪里?”如果你们没有在谈恋爱的话。问这种问题很明显也不是关心,只是无聊,要花费自己的时间,所以要主动提出话题。可是想方设法虚度时间的人大都渴望长寿,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幸好,我也不需要理解。

把时间用来做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而不是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就随便做点什么。

城市的确有些乌烟瘴气,比不上我遥远的小村庄,好在城市里也有风,风从远方来。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五):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哲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个人的村庄》。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以前我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的时候,总喜欢推荐给许多人读,我觉得如果他们错过了那本书会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我如果不告诉他们那是一本好书,也是我的不够负责。

这一本却完全有些不一样。我甚至没觉得告诉别人有这本书是我的责任。我甚至会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该遇到这本书的迟早会遇到,不该遇到这本书的,如果提前遇到或者是仅仅遇到,也许会让他们想得太多,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有些悲哀,也许对他们来说,人生从此变得不那么简单,本来已经非常操心的人生可能会变得更加操心。这不是一本谁都能够承受得起的书,正如这不是一本谁都能够写作的出来的书。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披着如轻纱般的外衣。作者穷尽思考,然后举重若轻。他解剖了人世间的常见的庸常和平凡,还你一个哲学的世界和一个哲学的思维方法。

作者刘亮程的切入点都非常的小,正如他选择的世界也只不过是一个村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这村庄中的花与叶中,在这村庄中的一草一木中,他体会着变与不变,体会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体会着这村庄就是世界的缩影,体会着这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村庄。 正如作者所说:刘亮程说:“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懵懂,读了这本书才忽然有一种感觉,不管科学在进步,有些东西我们真的是不懂,就像我们不知道风为什么向着一个方向吹,就像我们不知道一匹马一条狗到底心中想些什么。哪怕人类可以利用风、马、狗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可是不懂的依然是不懂,哪怕到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人的村庄。这是一个人的哲学。你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在村庄中想到这么多的事情,可当你也学着他的思路去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世间的变化与不变并存,真实和荒谬相生,这世间变了模样,你的人生暗戳戳有了不同。

读这本书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上一次我有这种冲动的时候,还是中学课堂上看显微镜的时候,当我漫不经心地透过镜头看到一滴水中居然有一个世界的时候,感觉整个人的世界都是在摇晃的,读这本书又有了相同的感觉。读完这本书之后,合上书本,世界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更加真实也更加荒谬。更加大也更加的小。更加矛盾也更加和谐。感觉如作者所说,我能够听得懂风声,也能看得懂花语。风和花于我已经有了不同,甚至我暂时还没有遇到的雪和月,我也预知了看到他们时的不同。 刘亮程给了你一双新的眼睛,你可以用这双眼睛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很想分享一两篇文字的感受一下,但是感觉找不出来。这本集子中,几乎所有的篇目都给人差不多的感觉,我甚至没有特别偏爱的篇目,感觉你尽可以随缘翻去,你随手翻开的第一篇,一定会带给你崩塌式的阅读体验,从此你的世界大不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