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文之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语文之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语文之境》是一本由丁之境著作,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之境》读后感(一):《语文之境》:为生长而教,教育就能遍地开花

文|继芳翎馨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丁之境老师说:“我将语文教学理念归为生长,来自生命又回到生命的理念,让语文教育是为人的教育。”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在教育双减的政策下,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本质,父母不能再只是追求学分的父母,教师也不该只是灌输知识的教师,大家都应当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教育、让课程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并且得到成长。

丁之境老师的这一本《语文之境》,它讲述了一位老师的语文生长课堂、生长之策,也陈述着师生共生长的魅力。

在这里,作为读者,我们能看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学的追求,能看到教师努力地将课堂变得更具有互动性、更能引导孩子们思考、提问与提升;而作为一名学校文化研究者,我也能看到老师的教学理念,他是基于中华传统哲学,又立足在西方教育经典,他不断地通过实验、通过观察将自己所奉行的“为生长而教”付诸实践,也收获了良好的回音。

看完这本《语文之境》,给我很大的一个触动是: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予了教师极大的自由,看到了教师在努力地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畅游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教师是真的在基于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极大程度地给予孩子们能“以我手写我心,自己的喉舌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

作为老师,我们又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在自己认同的教育理念中,不断地践行,并且能够不停地去优化,让孩子们能得到一定的成长,可以在能够获得的最大自由中,赢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世界,去创造一定的可能性?

作为学校文化的研究者,我们是否在文化的构建上,能够给予足够的空间,让教师发挥他们的可能性,创造一定的条件,为教学工作作出努力?以文立人的教育,自然无痕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最终呈现,可是创造了一定的空间与条件,能够让师生徜徉,才能真正地实现丁之境老师所说的“为生长而教”吧!

语文的学习,并非多难,可是要打好基础,让学生们能够学得好,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每一位教师需要明确“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巧妙地让学子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真正地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为未来人生的更多选择、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理解书写中的内容创造条件。

愿我们能真正理解:“让教育自然生长,让学生自觉生长”,愿有更多丁之境老师!

《语文之境》读后感(二):害怕文言文和写作文,那就赶紧看看丁之境老师这本《语文之境》吧

如果问初高中学生,最害怕上什么课?可能语文课这个选项很多人会选择,什么语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就连老师们也会开玩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上述只是笑话,但也体现出语文的教与学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陶行知的“培养生活力之创造”,从法国卢梭的《爱弥儿》到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育家和教师都把毕生心血放在教育事业上,这其中涌现了大批的优秀语文教师,比如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等。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而翻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丁之境老师的《语文之境》,才能理解什么是活的语文课堂,这本书就是丁老师将自己全新生长新课堂分享出来,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中师生互动,最终达到互相成长的语文智慧课堂。这也是丁老师在一线教师岗位上反复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成就了他的“为生长而教”的教育理念。

全书三辑,辑一主要为丁老师的课堂实录,通篇阅读果真如入宝境,时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时而“复前行,欲穷其林”,一堂课下来,“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是“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很多暑假布置的、日常的预习作业都完成,如丁老师所说,不在意一节课设计是否完美,而是学生能否因为语文老师而爱上语文。

丁老师认真寻找到每一堂课的成长点,比如在《观沧海》曹操的这首古诗鉴赏课上,这是初中语文的第一堂古诗课,因此格外重要,上课之前,丁老师与学生已经熟读了解句意,学生们关于首句就产生了疑问,而丁老师没有当场回答,而是安排了课下探究,课上正式讨论,就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究竟是曹操从哪个方向东临,学生查询资料就明白了历史上曹操官渡之战胜利之后北征乌桓向东登上碣石山。关于“临”、“观”这种古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也在师生之间进行探究中解决了,学生也通过这两字读到了曹操内心的帝王之气。整堂课不见老师硬性灌输,就是顺学生思考提问的脉络借势而为,可见,这需要老师在课下备课需要下功夫。

辑二的语文生长之策主要对象是语文教师,面对文言文这样的教学难题,如何攻克,丁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主问题带动法、关键词串联法、活动带动法及其互变,从而达到新的“言文统一”。此外还有情景代入、从历史演变文化角度讲解文言文,比如《桃花源记》,就需要了解东晋的社会现实,陶渊明为何解印辞官归隐山林,尽管“草盛禾苗稀”也没有回头。

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倾听丁老师讲解本书创作谈,声音柔和温暖有力量,传达出来的语文理念也并不生硬,尤其书中还附有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语文教学就是不仅教其学文,也要教学相长,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丁老师的作文课常选取学生可观察之物,自己也动笔与同学们分析,教师亲身示范,自然效果加倍。而从书中学生所写文章中也得知,老师的门生高考也报考中文系的志愿,这就是丁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语文之境》读后感(三):怎样让孩子爱上语文?可以来观摩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

小时候,总觉得语文就是背不完的课文、写不完的字,编不完的作文、挨不完的骂。 别看我现在是一位读书博主,小时候的我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其中有父母的放任、教学的枯燥、内心的漠视以及目光的短浅吧! 如今我已为人母,有幸阅读了大量书籍,在“怎样让孩子爱上语文?”这个话题面前,便不觉得局促了。 看了大量的教育技巧类书籍,归结为一点,就是让孩子由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语文的喜爱!那要怎么做呢? 由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丁之境老师著作的——《语文之境》这本书中就有很好的范例。 本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其中蕴藏着语文教学中积极、有趣、充满智慧的教学方式,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书中有一篇名为《赋予大海以曹操的性格》的文章,让我对丁老师的教学方式肃然起敬。 这篇文章中记叙了丁老师教学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课上他带领着孩子们解读了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正文的首章——《观沧海》。 古诗佳作中往往隐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现如今,我们读来只觉朗朗上口,想要深究其中的深意与意境,还得仔细去推敲。 那么要想让孩子们充满乐趣的、像探究宝藏一般去推敲一首古诗,要怎么做才好呢? 丁老师是这样做的。 当他看到孩子们对《观沧海》首句“东临碣石”的理解起了争议的时候,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也没有急于否认孩子们的观点,而是让孩子们在课后去探究一下。当孩子们再次进入课堂后,已经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都纷纷抒发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此时的丁老师非常欣慰,因为他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了非常热情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表达欲。 当通过丁老师一层一层地引导,孩子更加了解了:一首佳作能够传承至今,不仅饱含着优美的文体结构,而且寄存着诗人本身的个性与感情。当让孩子们深刻了解诗人的情愫时,才能达到对诗深层次的感受,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诗的鉴赏能力以及写诗的能力。 从这篇文章中记叙的课堂教学来看,充分展现了丁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几个鲜明特点: 一、重视对学生生长欲望的激发和呵护。 二、重视课堂生长点的寻找和发现。 三、重视课堂自由宽松氛围的创设和营造。 四、重视学生生长空间的打开和拓展。 五、重视共生共长课堂生态的构建。 丁老师说:“在和学生共同写作过程中,学生在生长,我也在生长。我是这样认识写作的意义的:写作渐渐成了我的生活常态,并且使我实现了突变式的成长。在写作中安顿自己不断奔突的灵魂,让自己变得更清醒、更具张力,也更有希望。” 从“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到“万物生长”和“教育生长”,丁老师的教学理念更为纯粹,只为“生长”而教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