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精选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精选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是一本由曾仕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一):中国式管理,管理的是人,还是事?

我们看一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

有个小伙子和女生,应聘销售岗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来到最后一轮面试。面试官抛出一个问题: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走完整个城市,谁就会获得这个岗位。

小伙子听完之后,立马起身,走向楼去。面试官摇摇头,直接在他的名字下打个叉号。

女生听完之后,思索了一会儿,从包里掏出一张地图,打开放在地上,她一步跨过去,对面试官说:已经走完整个城市。

面试官微笑着鼓掌:“恭喜你,明天到公司上班。”

场景二:

A和B同时进入一家公司上班,A学历低,但努力上进,抱着好学态度,业务能力逐渐提升,每天起早贪黑工作着。

B自视学历高,做事眼高手低,觉得公司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每天不是抱怨,就是在抱怨的路上。

一年之后,A由于出色的表现,赢得领导肯定,升为部门小组长,B则因为散播负能量,工作没有成绩比较差,直接被辞退。

从场景一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事对于招聘人才的管理,通过一些规则,去招聘公司需要的人才。场景二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做事,由于事情结果不同,导致个人命运也不同。这是个人对于事的管理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

在管理上,不管对于领导还是个人,总是绕不开“人和事”。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式管理》中,为我们揭秘管理那些事儿。

01.管理的是事吗?

如果老板这样问你话,你该怎么办?

老板:你最近在干什么?

部署:我在填表单。

老板:表单有什么重要的,你填不填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轻则给老板留下不好印象,重则老板则不会再重用你,职场升职加薪坎坷。如果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指出问题所在。在职场,老板会有这样的心理:你没有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没有做的才是重要的。

因此,你在办公室忙,他会觉得奇怪:你整天搞表单,外面事谁去做呢?你在外面做事情,他又会问:整天在外面跑,表单谁做呢?

发现没,这就是问题所在,不管你做什么,都永远无法让老板满意。

其次,解读问题。老板为何会这样呢?如果只是考虑工作具体哪里出了问题,则会永远找不到答案。哪怕你工作做得再出色,老板说不准还会找你问题。

老板这样做,很有可能是你别的哪个地方,让他有心结。所以,解决的要领在于,把情字摆在当头,见面给他面子,他有了面子。

最后,解决问题。作为下属,可以这样思考一下:自己哪里对不起老板,他才会这样,他这是借故这样做,并不是自己什么都不对。

其实,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老板给你有心结,你去道歉没用,去说明也没有用。只有你想明白了什么事情得罪老板,再从行动上改善,老板就会理解。

很显然,这个常见事例,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最终解决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某些销售公司,因为员工业绩没有达标,于是“处罚”员工。任务完不成,处罚下员工本身没有,但是其做法却让人吃了一惊。有要求员工吃辣椒的,有打员工屁屁的,更夸张的是,让员工在大街上奔跑。

有网友惊呼,评论道:这样的公司,宁可没工作,也不会去。

如果员工完不成任务,只是一味惩罚,完不成的业绩不会因此达标,还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对内,员工的尊严得不到保证,工作只会消极,甚至会引起离职;对外,公司形象则会受损。

员工业绩没完成,只是从员工层面,处罚性地解决,这个方向显然是很有问题的。在我看来,更多要从事上考虑。

比如说个人业绩目标定的是否合理。员工的能力与业绩目标,严重不匹配,最后结果只会是员工任务难以完成。比如说领导个人能力如何,能否把团队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一个有活力和没活力的团队,成绩自然天壤之别。

很显然,要想解决这类问题,从“事‘的角度考虑,更合理些。

管理是一门艺术,在曾仕强先生看来,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是从管理自己来说,”安人“则是从管理他人角度。一个人想要管理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边做边修正,完善人与事的智慧。

这本书从管理、计划、执行、考核、沟通、激励等方面,全面介绍”中国式“管理,让你汲取曾仕强先生的智慧。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二):每次的豪言壮语,都化为泡沫?学会这三个原则,帮你高效完成目标

正在备考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刚好暑假,本是考研备考的绝佳时期,但暑假又是弃考高峰期。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刚考研那会,一心想考一个好学校,把目标定的特别高,但备考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向现实妥协,最终放弃考研或者更换一个考研难度较低的目标院校。

这样的雷声大雨点小,每次的信誓旦旦和豪言壮语,最终都化为泡沫,成为幻影。

每当再回首,总是悔恨,却不知从何改起。恰好最近读了曾仕强所著的《中国式管理》一书,这本书所提到三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困惑。

目标实现原则就是在计划拟定的过程中,一旦决定执行这个目标,便要坚定信心,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

我身边也有一些考研目标特别明确的朋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位英语专业出身的朋友,跨考法学,二战上岸,第一年考研失败,工作一年之后,又辞职备考,去年调剂上岸,虽然跟目标院校有差距,但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终究是好的。

当然,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一心想着考研,但中途自我放弃。其实,这也是目标的缘故,当我们制定的目标,是你真正想要的,迫切期待的事时,我们自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所以当我们在使用目标实现原则时,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正在制定的目标是自己真实想要做到的,是自己所期待的,当我们迫切地想要做好一个事的时候,就愿意花心思,花时间,花精力,去实现目标;一是这个目标,自己付出努力之后是可以做到的,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一旦目标过大,我们就很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正向反馈时,我们很难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渐进试行原则就是在实施的一开始,不要想着自己一定会有多大的变化,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实施部分计划,等这部分计划完成之后,再来实施下一个计划。

在我们坚定考研这个目标之后,此时并不是大功告成,还需要将目标切分成不同的小目标。以我考研的教育专硕为例,需要考四门,分别是两门公共课英语和政治,以及两门专业课,教育综合和发展心理学。

看似考试的时候只有四张试卷,但是在实际备考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很多内容,但是教育综合,便需要考六七本书,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口吃一个大胖子。

因此这个时候便需要采用渐进试行的原则,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小目标,再逐个击破,最终完成大目标。

这就好比大家在背专业课的过程中,先背会第一章,再来第二章,这样一步一步深入递进,最终实现背完这本书的大目标。

原则三: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原则就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先是渐进试行,再是顺水推舟,趁热打铁,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此时的效果也会优于其他。

水到渠成这一原则的关键便是对症下药。同样是备考,在渐进试行环节,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比如说英语的作文,政治的主观题,专业课的重难点,当我们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可以持久战的方法,各个击破,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在考研那会,特别是专业课背书的时候,因为教育综合考的内容比较多,《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的内容非常多,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又不同,所以我背诵这两本书的时候,先采取渐进试行的原则,一部分一部分背诵,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花费大量时间跟精力之后,我最终完成这两本书的任务,完成阶段性胜利。

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开始干劲十足,没几天就开始泄气,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果你也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试试《中国式管理》中的三个原则,先是目标实现原则,坚定并忠于自己的目标;再是渐进试行原则,把大目标拆解成不同的小目标,并逐个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最后是水到渠成,完成大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久战,但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来,终将会水到渠成。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三):只用三招,就能轻松当老板

自古以来,当老板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说资金是否足够一展自己的野心,单说当了老板以后的管理问题,就可分为成事的与败事的两种。成事的老板,把事业创立起来,然后大展鸿图,还能够生生不息;败事的老板,则刚好相反,不但把员工带进了坑里,还浪费了人家的宝贵时间,不得不说是一个祸祸了。

在现代什么都可以试一试的时代,每一个想当老板的员工,都是好员工。只是,面对企业的庞大规模、复杂的人员系统,还有众多的事务缠身,真能做到既能赚钱,又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吗?

《中国式管理》一书,正是指导想要做好老板的人,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本书作者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教授认为,21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并获得发扬的时代。本书强调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那么,让我们一起翻开《中国式管理》开始学习曾教授的管理艺术吧。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具体表现,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觉、自律和自主。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是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意思是说,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

管理就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

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管理上的无为当然不是不为,应该是无为。只有站在无为的立场来无为,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尽力而为。不争功也不诿过,自然一切秉公处理。

全面无形的控制,也是中国式管理的特殊方式,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从面的不同来查核心的差异,进而掌握可能发生的变化。执行过程全面无形地加以控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现代单打独斗的可能性已经大幅度降低,大多采用团体的方式来执行计划。把忠诚可靠而又具有能力的人组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用安和乐利来激励大家,由利而乐,更提升到和与安的层次。

把激励和计划、执行、考核合在一起,将激励和沟通、领导同时进行,不但合乎中国人合大于分的原则,而且省时省力,兼顾并重,更加符合管理的要领。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每种行为都有其原因及过程。主管想要激励员工,必须了解部属的需求。自古以来,我们便立下极为远大的目标,必须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以求止于善,当然不可能轻易地满足。

是自律的习惯,也是十分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

职场上,随时随地自我激励,再加上随时随地彼此不明言的互相激励,运用得合理,可以保持恒久的情绪稳定,对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甚有助益。

《中国式管理》把古人的智慧与当代的现状相结合,把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感性的修心之道相融合,实现科学经营,既能收获成功,也不会把自己累坏,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不会失去健康。同时,健康的企业,不仅是老板的成就,也是员工的财富源地,这是一个双赢的大结局。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四):三招教你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明明事先和对方商量好的事情,到了领导面前,对方似乎就变了卦,让你特别生气。 小王做为一个小组长,最近工作任务繁重,希望可以从另一个小组小李那借几个人,私下已经商量好,可是当小王当着领导的面,直接了当的跟小李说,“明天请借给我三个人”,小李却说,“对不起,最近实在忙,没办法借给你人”。小王特别不高兴,明明说好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 这就是沟通表达不当引起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说话,才能把沟通圆满的进行下去? 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一书里,向我们介绍了,沟通,就是设法让每一个都有面子。而想要和不同的人沟通,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通过三种方法来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圆满。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方式,把实话用妥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上文的例子中,小王当着领导的面让小李借给他人,那么如果小李借给他人,是不是就会让领导想,小王李的小组人多活少,从而给他减人。小李的这种回答,是一种妥当的回答,但是因为小李王没有听懂,就觉得小李在耍他。 那么,该如何表达,才能是妥当的提问呢? 小王如果把“明天请借我三个人”这一句真实话,稍微修饰一下,说的妥当一点,变成“我知道你很忙,我也应该事先咨询你,不过看你两次,大家都很忙碌。现在想问一下,能不能明天想办法借我两三个人?一天就好,后天一早就归还。”这样小李一定不会再拒绝你。

第二,我们知道要把真实的事情用妥当的话说出来,然后还得不要把事情说的太明白才行,因为这样才有转圜的余地。 例如我们请客的时候,往往不会告诉对方具体有什么事,只说大家很久没聚,现在来聚一聚。因为明说了你要做什么,就会轻易落人把柄。 不明说就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发现不对,话没出口,就可以改正。而且还可以让对方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如果你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别人有不同的意见,也不好表达了。 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不是糊涂,而是心里清楚,表达含糊,让该知道的人知道内容,不该知道的人知道皮毛。不明说只是短时的让人有面子,终究会水落石出。

第三,说话不明说,为自己留有余地,为他人留有面子,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在开会的时候达成会议目的。 首先,我们要做到“会而不议”。 什么是“会而不议”,就是会议开一小时,那么会前三小时沟通,达成一个有弹性的共识,会后再花费三个小时,依据这个共识来进一步沟通,寻找可行的途径。 开会要产生效果,必须会前多沟通。这个时候没有顾虑,不容易让某些人难堪,沟通起来多半比较顺畅。会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开会时,大家就可以放心的补充和引申。

其次,如果会议能够通过会前的沟通达成共识,使大家按照会议的要求完成任务,那么这就是愉快的会议方式。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大家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把会议做成决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议而不决”来达成一致。 例如,开会通过某项议题的时候,并没有迅速达成协议,那么领导就最好明确表示,既然大家对这个议题还有异议,那么我们会后好好沟通。 开完会后,领导可以主动跟某人说,有时间来办公室谈一谈。那么大家一般都会知道这个人的意见,领导比较同意。领导就是用了这种不明说的方式,保全了别人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个意见不是最终结果,还有商量的余地。 领导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出于尊重大家的立场,并不明确的表现出来。而参会人员,应当具有提出好意见,也能让大家乐于接受的本事。两者缺一不可。 其实是用议而不决的形式来达成议而决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加强大家的会前沟通。第二,减少大家的意气用事。第三就是大家重视会后沟通。因为不可能永远不决定,如果希望早日获得决议,必须做好会后沟通,以免耽误时间使工作难以推行。

最后,当我们通过议而不决这个小技巧做了决议之后,是否不管遭遇任何情况,都要盲目的坚决以决议而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我们应当如何做呢?我们应当在决而行和决而不行之间做一个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合理。 我们可以采取决而不行的心态,看待决议的所有细节,合理的部分,以决议来办,不合理的部分,我们一招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看实际的变化,找合理的应对方案。当我们找到合理的方案以后,不能擅自行动,而是需要和相关人员商量,取得大家的支持后,向上级主管请示。上级同意了以后我们再实施。 第二步,获得上级的许可后,不能从此放心的以调整方案而行。因为上自习课以后仍然可能产生变数,必须按照边做边调整的方式,按照第一步的步骤,继续调整方案。 第三步,如果上级不同意更改方案,承办人也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法。当上级不同意时,应该先答应,遵照指示,肯定上级的正确性,然后再合理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到自己有把握的程度为止。让上级看到自己的决心,引起上级的重视。 决而行,适用于形势和环境稳定,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议案。例如大家都不关心的事情。 决而不行,适用于环境变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议案。有些事情依决意而行,会很可笑,那么就要变通加以调整。不变通,大家受害,变通后人人受益,那么就要变通,不要以决议办理。 为公而不徇私,就是合理的应变,为私而不为公,那就是要及时制止,以免后患无穷。唯有公正合理的决而不行,才是可行之道。

学会了曾老在《中国式管理》中介绍的这三招,那么不论你是做为一个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能更好的和人沟通,很好的完成工作。

《《中国式管理:袖珍版》》读后感(五):他30岁月薪才3200,还面临下岗,我不想和他一样,永远当路人甲

朋友张军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做着一份技术工作,工作3年后,公司领导非常满意他出色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的工作态度,想提拔他当一个中层领导。

但是张军一直犹豫不决,他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不擅长当领导,另外他在熟悉的技术岗位工作多年,不愿意在不熟悉的领导岗位重新进行尝试。

于是他婉言回绝了领导的好意,没想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原来欣赏他的领导调走,来了一个新的公司领导,而这位领导和他水火不容,难以和谐相处,张军面临着下岗的危机。

当张军反应过来,多次想再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因受疫情影响,就业光景比前几年萧条不少,而他的掌握的技术却在不断更新换代,就业市场大不如从前,他开始后悔不迭,如果当初接受领导岗位的挑战,说不定今天的他又是另外一番欣欣向荣的光景了。

人应该知命,而不应该停滞不前,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功,并非上天的安排,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畏惧和逃避,犹豫不前,从一个普通职员到管理者其实并不难,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袖珍版》一套书中,教你中道管理法宝,助你信心满满地步入管理者之途,而不是永远当一个路人甲。

有一天,孔子放学后,让他的两位弟子颜渊和子路说出自己的理想。

子路曰:“如果我能够在政界取得要职,有车、马、衣、裘,我会拿来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被用坏了,我也不感到遗憾。”

颜渊曰:“我希望有一天对国家、社会有贡献时,能够做到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张大自己的功劳,对于份内事,都始终能够虔诚地去完成。”

最后孔子曰:“我希望能让老年的人,都得到奉养,过着安乐的生活;朋友之间,都能够诚信相处,不互相猜疑;年少的人得到适当的教养,并且能够感怀亲德。天下的人都各得其所,处处祥和。”

孔子的无我境界,是以他人的安身为自己奋斗的理想,实在是人生最高的理念。

我们不敢奢望每个人的理想都如孔子一般的高尚,但是想成功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有了理想,就会百折不挠,勇敢坚强地向前方走去,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度。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要树立自己的理想,不要担心和害怕,或者灰心丧志,只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才能不断地改善和进步。

一个公司,技术是分工别类的,财务部门觉得财务最重要,用财务管理一切就行,而市场人员却觉得市场最重要,把市场营销搞好就行,这些都是路人甲,而想让自己能够真正当上主人公,应该往高处走,有想当领导的念头,才会全盘掌握,以虚控实,走上中道管理,成为中流砥柱。

《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可解作“管理之道”,也是“管理的最高原理”。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管理之道,在修已,在安人,在止于至善。

修己安人,就要求管理者在做任何决定前,都要心怀天下,并兼顾管理者的立场和利益。

1、用M理念管理,四平而八稳。

M是“管理”(management)和“中庸”(mean)的首字母,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

中国式管理重视人,也重视中庸之道,从M的字形看,它更是四平八稳,左右均衡,非常切合“中”的特性。

管理无小事,唯有四平八稳,才能克服千难万阻。

2、管理者先修己,正己而正人。

中国人非常重视德行, 认为只有品德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管理他人。

曾仕强问过很多的企业家,“如果两个人都有能力,你怎么选?”答:“选有品德的人”。

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要务,从自身内部的德智修养做起,才能正己正人。

正人就是孔子主张的“安人”,“安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者虽然可以“呈权威、施压力”来管理人,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让被管理者心服口服,也不过是暂时忍耐,应付了事。

管理者以“安人”来管理,就像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静居在那里,漫天的星斗自然都环绕着它而运行。

只有追寻者心甘情愿地追随,慕名而来,就容易收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理想效果。

3、要以诚意来正心,正当而光明。

《中庸》中说:“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能够知仁义。

管理者心意正,员工也会愿意给你交心;管理者心不正,员工就会貌和心离,时间长了这个单位就会出问题。

在北京故宫乾清宫的匾上写有“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连最高管理者,做到“正大光明”,才会“国泰民安”。

4、虚以控实应变,协调而透彻。

管理者的最高原则就是“虚以控实”。如果一个管理者想把管理做得更有效,就要看重“道”。

“道”不像知识那么具体和清晰,它属于人脑的智慧,无踪无影,难以捉摸,形式是虚的,材质才是实的。

用“虚以控实”来应变,管理理念是比较虚的,隐隐约约地存在着,不可能讲得很清楚很具体,这样管理就有了弹性,不会把自己绑得很死,经常可以随机应变,协调而透彻。

黄炎培给儿子的座右铭是这样讲:“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指的是做人做事,都要如铜钱一般,外圆内方。对外的人事物要温润圆和,从容灵活;对内对自己则要方正有序,坚持原则。

内方外圆是中国非常注重的一个做人原则,曾仕强把这种原则很好的引入到管理学中。

1、“方”是方针、准则,是心中的东西。

什么叫做原则?就是一些方针、准则,不会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你有什么原则,它带来的结果你自己要负责。

人生之路纵横交错,唯有守得内心之严正,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

2、“圆”是变通、涵养,不是没有原则。

《妄谈.疯语:老宣放言录》中说过,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也就是说立志要像山一样,但是走人生的道路就要像水一样,立志不像山,就不够坚定,做人不像水,就不知道变通,就不能弘扬心中的正道。

很多管理者,都是有涵养的,在时局前懂迂回懂变通,把心中志向巧妙地施展于外,这叫做圆通。

圆通的人不是没有原则,能够于方于圆之间,守得内心方义,若于原则无大碍,则应有清浊并容的雅量。

3、方形是“经”,圆形是“权”,有所变,有所不变。

老子认为,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所以我们管理理论,要变在20%,不能变化在80%。

方形叫做“经”就是常规,原则的意思,圆形叫做“权”,就是权变的意思,中国人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

有经才能变,持经达变,如果不懂得持经达变,也是当不好管理者。

管理者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时,外圆内方,是处世智慧,是人生必经的一大修行。

结语:时代在不断前进,公司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乘风破浪,不断挑战自己,如果只是满足做一个路人甲,迟早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多学一些管理知识,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我,不管任何变革,你都是一个增值品。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