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读后感摘抄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读后感摘抄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是一本由娜姐姐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读后感(一):方法很好,持之以恒更重要

不知何时“内向”这个词成了一个贬义词,若是你一个不小心嘴瓢了当着家长的面说人家的孩子内向,怕是不会换来什么好脸色的。 沉默、深沉、不外漏,不善于表达自己……这些似乎都是持有“内向”性格的表现,而爽朗活泼、善于表达自己则是“外向”的表现。 不得不承认,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比不擅长表达的孩子更具优势,但如果说内向的孩子表达力就差,或许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的最大误解。 其实不管什么样心理性格的孩子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都能够学会表达自己,关键在于该这方法到底是什么。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一本由知名亲子专家娜姐姐所著地帮助孩子们提升表达能力的书籍。书中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表达能力的提升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将一套完整独创的有关于提升表达力方法悉数传授给读者,一共分为6个阶段,从认知到筑基,从实操到升级,还有战略与高级进阶,只要用21天系统培养让原本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获得明显的表达力进步。 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父母所持的这种爱似乎并不能接纳包容孩子的一切。 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哀叹自家孩子的不足,并且为之焦虑不堪。 娜姐姐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告诫家长,要试着接纳孩子的一切,不管他是内向还是外向,要认可他的性格,要更多地肯定孩子,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能够放心的做自己。

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孩子表达力的提升也是有影响的。 我们絮絮叨叨忙忙碌碌地围着孩子努力着,劲使了不少却收效甚微,或许是因为我们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对方向。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在表达力这方面,从前实在是存在太多的误区了,家长们看似好像明白表达力是什么,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

表达力不是单纯的能言善辩,也不是一味的表现自己,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适用不同的方式来提升表达能力。现在的社会处于一个快节奏,连带着我们教育孩子也不由得焦躁了许多,往往想要寻找一些通用的捷径来快速地改变提升孩子,但最后的结果却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毕竟学习表达这件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实在是急不得的。 21天表达课并不代表真的只用21天就能让孩子如坐火箭一般从青铜飞跃至王者,但是假若我们与孩子一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发挥出自己最大程度的表达力。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读后感(二):6个阶段21天系统培养,让孩子一开口就掌握赢面

引发家长热议的电视剧《小舍得》中,米桃爸妈将米桃的问题归结于米桃的性格内向。因为这个原因差点挨了爸爸的打。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家长们,你们觉得内向的孩子表达力强吗?

每当看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支支吾吾,或者不敢回答,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表达力不行呢?其实,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表达力是大人讨论的范围,孩子们本身语言能力就没有发展成熟,并不具备表达力。所以看到孩子词不达意的时候,会很着急。

但是看了这本《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我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是孩子们不具备表达力,而是我们家长误解了“表达力”和孩子们的表达力。

作为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的娜姐姐,通过行走多国与各国教育人深入沟通交流后,独创了一整套关于表达力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都在这本《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里。本书通过6个阶段21天系统培养,从什么是表达力、表达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系统培养孩子的表达力等层层递进,帮助很多家长挖掘了孩子的表达力,帮助很多孩子成就了自己的表达力。

01 什么是表达力逻辑体系?

在第一章认知篇中,作者就详细地介绍和解释了什么是表达力逻辑体系:

表达力是由思维引导、语言或者文字输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以大量的语料作为根基,以真诚表达作为底色,以表达技巧作为辅助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要培养孩子强大的表达力体系,必须打造坚硬庞大的根基,只有根深扎下去,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段话的意思很丰富,但总结起来其实也就一句话:表达力不是一个单独的技能或技巧,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循环性的逻辑体系。

这就是解释了我们以家长身份经常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觉得自己表达能力不行,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其实表达力是一种后天能力,与父母的遗传没有关系,但是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系。

第二种误区,就是内向的孩子肯定表达力不好,因为都不怎么会说话,又怎么会有好的表达力呢?孩子其实天生都喜欢说话的,这是她们对这个热闹世界探索的方法之一。孩子不爱说话,并不代表孩子不会说话,更不代表说不好话。比如《小舍得》里面的米桃,一直被自己的爸爸妈妈认定为内向,可是其实她在与张老师,欢欢爸爸的交流对话不仅有逻辑,而且很流畅,有时候甚至是自己主动找他们对话,所以说,要想了解孩子的表达力,需要建立在真正愿意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大人认为的了解。

第三就是认为表达力就是主持力,是可以速成的一种技能。而其实表达力比主持力厚实多了,从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身上我们也知道,主持也许可以俗成,但是表达力是欲速则不达。

那么,面对本来就耐力不足的孩子们,该如何培养他们的表达力呢?

02 荷花定律,帮孩子建立一个表达力“语料库”

破除了认知上的障碍,作者准备了从基础到拔高的四个阶段来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表达力,总体来说,就是如何全方面培养孩子的故事力、演讲力和思维力三力。下面与家长们分享让我茅塞顿开的两点。

荷花定律:一个池子里的荷花,它每天开放的速度是前一天的两倍,到第三十天时就能把一个池子开满。但是第二十九天的时候,荷花才开满了池子的一半,第三十天的时候,也就是最后一天才开满了另一半,也就是开满了整个池子。

乍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仔细想想,这荷花定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之势。但这厚积薄发有个前提的,那就是要尊重荷花的自然生长规律,才能让荷花在前二十九天只开一半,最后一天就能开满另一半。

那么孩子呢,孩子的自然天性是什么呢?那非“好奇心”莫属了吧!故事自然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好方法,但是如果像下面这位家长可不行:

铁头(《米小圈上学记》中人物)在睡觉前让爸爸给他讲奥特曼与怪兽的故事,爸爸是这么讲的:奥特曼拎着一个篮子和卖鸡蛋的怪兽打了起来!故事就这样讲完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想送铁头爸爸三条竖线啊~

别笑啊,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就是存在这样的“敷衍”!

不过也别急,作为实践派的作者,给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做法——故事力成长法:

首先,制作一张适合的故事力成长卡,可以用类似阅读记录卡直接用,但建议是亲子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让孩子更有成就感,也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然后,身临其境讲故事可以自己扮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演,但切记不可像铁头爸爸这样敷衍孩子哟;

最后,让故事动起来,让孩子当老师来讲这个故事、当导演来编导这个故事、当演员来演这个故事。

就在这样的听听说说、玩玩耍耍中,孩子的语料库就逐渐建立了起来,不仅故事力在与日俱增,还能度过很多快乐的亲子时光,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03 “言语镜像”沟通法:让孩子爱上表达

拥有了丰富的语料库之后,如何让孩子愿意表达、主动表达甚至爱上表达,而不仅仅是喋喋不休呢?

作者给出的“言语镜像”沟通法很值得家长们试试。“言语镜像”沟通法是指:讲对方的话原封不动地重复,就能够达到激发孩子去听去说的效果。

一般来说,我们给孩子讲完故事或者孩子在看完一个故事后,我们习惯性地问:你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道理呢……

这种说教式的方式很容易就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甚至排斥,不如试试用“言语镜像”沟通法。比如孩子说,“这个故事不好看!”你不用说别的,就重复这句话,“哦,这个故事不好看!”“啊,这个故事不好看啊!”“咦,这个故事不好看吗?”等等,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不习惯等待和不够耐心的孩子,就会主动打开话匣子,解释为什么不好看,怎么不好看的原因,想要说服家长你啦!

这是不是你讲再多的道理想去说服他们更有效呢?!

除了上述的方法,还有善用任务卡、故事沟通法、微表情运用法等很多可以就地取材且很好上手的方法都在这本《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里,快来给孩子取经、陪孩子一起在度过愉快的亲子时光中培养好孩子的表达力,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增添筹码!

《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读后感(三):新时代孩子“素鸡”头号技能:“学会说话”,而不仅仅是“会说话”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巧舌如簧”绝对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总感觉它代表着浮躁、不真诚,像是“大忽悠”。

但是在智能时代大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学会忽悠,可能是未来让孩子安身立命的法宝所在。

不相信?我给你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遥想改革之初,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于是高等教育扩招,读书改变命运。直接的结果,是2019年开始,同龄人中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超过非大学生人数,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更是高达54%。换句话说,这批年轻人中超过一半都是大学生了。

可惜的是,国家现在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两难局面,传统工业秒变“夕阳产业”,逐渐露出疲态。之前不吃香的前三产业,已经成为下一个风口。看看实体店纷纷倒闭转行,网红直播、新媒体、知识付费等等文化服务产业,赚得盆满钵满就能嗅到一丝端倪。

玩转第三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沟通,学会“忽悠”。当然,这并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想要言之有物,肯定不能脑袋空空。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培养表达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语言能力等综合技能,实为我等普通百姓,“素鸡”孩子的首选目标。

这也与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说法不谋而合:

相比较其他牛娃传统技能,比如英语、乐器、美术等,表达力是应该是唯一父母可以通过自己努力,鸡娃的首选了。

试想一下,一个善于表达、敢于表达、思维清晰的孩子,除了能与老师、同学有良好的互动,还可以在遭受霸凌时,勇于发声,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作为父母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也有教孩子学会说话的愿望,不妨读一读这本《孩子一学就会的21天表达课》。作者是亲子教育专家娜姐姐,公众号“娜姐姐课堂”创始人。她总结了多年来培养孩子表达力的心得体会,用21天帮助他们学会表达的底层逻辑,开启自我表达之路。

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经验,把本书干货提炼成两个部分,供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管学了多少表达技巧,没有丰富的语料做支撑,那么言谈举止也是空洞乏味的。

所以,表达力的根基,就在于积累。

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日后造成的差异,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曾发起过一个“3000万词汇倡议”,经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拉下了。

无独有偶,美国堪萨斯大学也有对儿童日常词汇量的研究,从孩子七个月开始,到四岁时结束,专业人员(高教育)家庭和福利家庭的孩子,平均智商分别是117和79。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父母的语言》里,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所以,父母要做到:

明白了输入的重要性,父母就要以“美、动、象、情”的优质语料特质,帮助孩子挑选语料。儿童诗、名家名作片段、绕口令和成语故事,都是儿童表达力的根基材料。书中附录部分,也有2-12岁孩子的语料单,父母可根据需要取用。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曾说,“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越低,将来在社会上就越艰难。”如何更好地社会化?让孩子学会“讲故事”,和他人建立链接,是最好的方式。帮助孩子修炼“故事力”,也要在平时注意积累。

第一步:帮助孩子建立“故事里成长卡”

故事卡里,收录着孩子每个星期、每个月遇到的好故事,根据孩子的喜好和他们填充这张卡片。

第二步:绘声绘色讲故事,让孩子彻底爱上故事

父母要放下身段,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找机会带着输出故事。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让故事“动”起来

如果孩子静不下心来听故事,我们就想办法把故事“动”起来,和孩子把故事一起表演出来。

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如果说语料的积累是基础,拥有好的逻辑思维才是正确表达的关键。

为此,父母要做到:要从底部为孩子构建价值观;需要一些常用的思维模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提问启蒙。

总之,表达力的综合培养,绝对不能和生活割裂开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训练。

当年苹果公司还是个小萌新的时候,乔布斯就想邀请百事的营销奇才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但是被斯卡利婉拒:“大多数人都觉得计算机所带来的麻烦,要比用处多。”

乔布斯则说:“我们想要做的,正是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不仅如此,他还对斯卡利提出一个扎心的问题:“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抓住机会来改变世界?”

就是这句话,让斯卡利感觉,“像是有人向自己的肚子上狠狠揍了一拳”。

最终,斯卡利接受了邀请,加入了苹果公司。

善于观察,直抵内心,这就是“表达”的力量。

从这一点来看,表达力的本质,就是表达者对外部世界的所思所想的洞察。

通往未来的引领者者,都是蛊惑人心的高手,但不止是渴望成功的人,才需要学会说话的本事。

无论你是谁,生活在哪里,是人,就要学会说话!

生活中和工作中存在着大量需要和他人沟通的场景:向他人求助、给人提建议……至少有一半的场景是在表达自己,说服别人。

从此刻开始,帮助孩子学会表达的技巧,就能占据人生的先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