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1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2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

我们在阅读古文和古诗词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书信传递的典故,平时见得最多的是“鸿雁传书”,其次是“鲤鱼传书”,另外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至少是我自己不熟悉的“黄耳狗寄信”。这些典故你知道怎么样来的吗?

(一)鸿雁传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

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

"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

(三)黄耳狗寄信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3

寓言有很多种,譬如《拉锁封寓言》、《克拉姆林寓言》等。我今天看的这本书就叫做《中国古代寓言精选》。

这本书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华。寓言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寓意,寓意就是每个寓言告诉读者的道理。我每读完一个寓言故事,都会细细品味它的寓意,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道理。

虽然说这是寓言“精华”,但是这本书中每个寓言都非常具体。有的寓言家喻户晓,有的却无人知晓。

这本书不像其他寓言书,他的故事后面并没有直接写明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样就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使道理刻进心中。

这一个个故事充分地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想,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才创造出来的吧!这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的风格。是什么让这些民间寓言流传至今的呢?是——智慧。

看了这书,我觉得古代的老百姓真厉害啊!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4

漫步于红尘之中,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变迁,又到了萌芽的季节,心中多了些许无端的感叹,感叹亡国之君的昏庸无能,感叹词中之帝的才华……

随着刘郎的令人唏嘘的一叹来到金陵,也许,真正的感叹与悲伤,就在于此,这曾为六朝古城的历史名城,却时常兴衰沉寂,让人触目伤怀,一咏三叹。三国风云变迁,孙仲谋生断东南战未休,赤壁一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成为历史传奇,世事变迁,江东大业终沦落在西晋铁缔之下,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连刘郎也不禁感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千古一叹,形容后主李显一点也不过分。他,本已习惯了金玉良言,发号施令;看遍了文恬武嬉,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人间欢娱。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仰人鼻息,又会如何呢?金陵踏破,沦为阶下囚,小周后一声又一声“重光、重光”的呼喊已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星移斗转,归期元期,何处是回程?一代风流词人枉作国词,在政治重压下,不忍念念之心,却又勇士一样地搏斗。无奈悲伤中,只能用生命换来响彻千古雄浑、但却又无限感动的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那步移景异的圆明园已成为断壁残垣,愚昧无知的人们只能用粉刷,重修来“保护”历史文物吗?如此下去,用不了几年,一切美丽的、珍奇的文物都会成为虚有的一团泡影。回首往事,无尘玉宁,花香芳菲满庭。驻足夜郎溪畔,可见李太白长衣宽带;屹立乌江亭边,犹见楚霸王捶胸顿足,来到金陵,兴许有几分肃穆,可仍依旧止不住伤感。从绝定高呼,问,问,问,人生几回伤往事。

若不知珍惜,那该离去的终会离去,现在还看得见兵马俑的威武英勇,那以后呢?一个巨大的车轮,漫漫长路碾过的岁月的痕迹,是历史。仍见那千古一叹斑驳的精彩,就如同遗迹一样,保护它,它才能在现在,未来都留在世界上,明鉴历史,为世界增添五彩缤纷的光芒!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5

照片是历史的眼睛,一张照片可以见证一段历史。当我看到语文书上这张照片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血仿佛也凝固了,它让我了解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照片中被炸毁的人行天桥狰狞恐怖,月台、铁轨被炸的横七竖八,空中烟雾弥漫、尘土飞扬,一个孤零零的小男孩,衣衫褴褛,全身血迹斑斑,坐在铁轨上惊恐大哭,仿佛在呼喊着妈妈。

本该人流涌动的火车站除了小男孩再无一人,人都到哪里了?本该干干净净的铁轨上为何一片狼籍?受伤的小男孩为何独自一人,他的妈妈去哪里了?

面对画面,我似乎看到了硝烟中惊惶、哭喊、奔跑的人们,地上满是焦黑残缺的尸体,上面还压着铅皮和木板,受伤者被压在废墟下,伤口还汩汩流淌着鲜血,到处是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面对画面,我似乎听到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的轰炸声,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天桥、月台的倒塌声,受伤者的痛苦呻吟声,小男孩孤独无助、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妈妈……你在哪里……”

战争让无数人失去性命,让母亲失去了儿子,让妻子失去了丈夫,让孩子失去了父亲,我们希望,我们祈盼,不要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6

谜面:指腹为婚 (打三字历史用语)

谜底:隆中对

解析:“隆”别解为怀孕肚腹“隆起”,“对”别解为“配对”。

谜面:双双过红河 (打四字历史用语)

谜底:四渡赤水

解析:一双两,二双四。

谜面:巴士之广告 (打一历史名词)

谜底:公车上书

谜面:初尝改革甜头来 (历史事件)

谜底:甘露之变

谜面:鹊桥架不成 (打四字历史事件)

谜底:七七事变

解析:传说中农历七月初七(七七)喜鹊全部飞到天上,为牛郎织女搭桥渡银河。

谜面: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北魏历史事件)

谜底:盖吴起义

谜面:红墙一角 (打一历史事件)

谜底:赤壁之战

解析:“红墙”别解为“赤壁”,“角”意为角斗、战争。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7

天地苍茫,岁月无声。亘古的长风吹起了岁月的烟尘,大江东去的春水将曾经的风流、爱恨、功过、荣辱一并尘封入历史。而翻开那浩如烟海的史册,我们会发现,在一个个响彻云霄或臭名昭著的名字背后,都承载着同样艰巨的责任,之所以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责任中有的人学会了放弃,有的却没有。

在萧瑟的秋风中,拥有绝美而冰冷的脸的褒姒(bāosì),手远远地指向了烽火台。周幽王知道,点燃烽火台可以博得褒姒难得一见的笑容,但他也知道,随意点燃王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将国毁人亡。他不愿放弃宠妃难得的欢颜,烽火被点燃,天地间回响着褒姒的欢笑,脚下却是千疮百孔的周朝国土。不愿放弃美色的周幽王,在亡国之音中,写下了历史的遗憾。

在烈日当头的夏日中,项羽果断地命令将士把船凿沉,把锅砸烂,背河扎营。在与比自己军队多出几倍的敌人对战时,每一个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他们突出了重围。战士身上满是敌人的血,白色的帅旗染成了红色。放弃了生的楚霸王,在胜利的欢歌中,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塞北的寒风,吹断了望乡的眼。昭君出了玉门关,听着空中归雁的声声呢喃,看着荒凉的大漠,想到再也听不到故乡鸟的叫声,她流泪了。但她没有后悔,因为她选择了和平。为了和平,她甘愿去荒凉的大漠。天上是归雁的啼鸣,车里是泪流满面的昭君。放弃了繁华都城的昭君造就了那段历史的和平。

一次抉择的不当,将造成终生的懊悔;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失;一次正确地放弃,才会让你生命发光。在历史的放弃中,我学会了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放弃想要而得不到、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面对人生的责任,我们只有有所放弃,才可收获内心的无悔和心灵的永恒。

【简评】

这是一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的习作,作者选择了历史题材,显得恢宏大气。三个历史事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论述,很有说服力。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从历史的放弃中学会了自己应该放弃的东西,能“面对人生的责任”问题,做出正确的取舍。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8

教室里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历史,是多么简单!”然后就是一阵压不住的笑声。

历史,选择题居多。经常有同学表示不会判断,历史老师就会耐心地讲解。每次讲解完毕,都会情不自禁发表一下感慨:“历史,是多么简单!”讲话方式特别,抑扬顿挫,特别有趣。没过多久,就会有一群人以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语调,略带夸张地说着同样的话:“历史,是多么简单!”

有些熊孩子,也是太懒了。历史老师讲练习的时候,有人问了一道只要翻开书本就答案现成的题。历史老师耐心地讲完,总会说上这么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简直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下面的笑声再也盖不住,他挥舞了几下棍子,教室总算暂时安静下来。

一次课堂上,有同学在偷吃鸡肉饼,那股味道弥漫了整个教室。真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感觉到肚子饿,有种想吃东西的欲望。讲台上的历史老师显然嗅觉还算灵敏:“是谁~在我的课上~吃鸡肉饼?”这话讲得那叫一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内涵丰富……下面的我们瞬间骚动起来:“是谁?是谁?是谁……”像一群复读机。一下课,满教室回荡着:“是谁~在我的课上~吃鸡肉饼?”

九年级的孩子就是苦逼,才上学期,就要考完上下学期两本书。我们的上课速度飞快,历史也不例外,最快时40分钟讲了三节的内容。下课前,他面露得意之色:“这!就是我们的历史速度!”

历史书上有一部分内容,和政治书上一模一样,历史老师骄傲地:“政治,是历史的踏脚石!这一节,我就不讲了。”又引来笑声一片。

我们的历史课堂,永远充满了笑声,真是个有趣的历史老师。

关于古代历史的作文300字篇9

是谁,矗立在高峰之颠的歌颂?

是谁,与星星灯火之相伴长夜?

是谁,在历史文明中顶天立地?

是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笔,陪伴五千年师生情结。

墨,倒映千万盏不眠的灯。

纸,记录多少次呕心沥血。

砚,混合无数的辛勤劳动。

帆船的前进,是水的推动。

风车的转动,是风的动力。

我们的向上,是谁在鼓励?

我们不曾忘记。

现代与古代开始重重叠影。

多少故事在记忆中上映

没人愿意忘记,愿意放弃

努力前进,您给的鼓励

午夜的钟声开始响起

我们在心里开始感谢您

……

---------------教师节前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