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精选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精选

《局部紫禁城》是一本由张淑娴 / 窦海军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20-12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一):局部紫禁城

局部紫禁城 局部,一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是不是紫禁城很大,作者只是描写了局部,整体因为太大无法一一去描写出来。拿到书的一刻,我震惊了,从没有见过一本书有如此厚重且恢宏,仿佛将故宫摆在了我的眼前,我拿起书,将故宫的局部一一捡拾。 局部紫禁城,这本书作者将故宫的局部一一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不仅有砖瓦、雕刻、建筑、文化、书籍等知识一一介绍给读者,从局部的角度写出了故宫的宏伟壮观,他们将这组古老的皇家建筑比作一处林地,并不时地捡拾一个个小建筑,他们深知,这故宫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一部经典,为了探索经典的沉,,他们只提取了一些经典的小建筑,,并将之夹存在书页间,让读者仔细品味,品故宫的味,闻故宫的香。 在我们的古代的建筑里,尤其是皇宫建筑总让人升起敬畏之心,故宫的建筑是木结构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到处画着精美绝伦的彩绘,让这座巨大的宫殿群更显得金碧辉煌,书中也是将木建筑的小零件一一介绍给读者,不仅让读者涨知识,还让我们体会到当时建筑师超前的意识和高超的技术。走在故宫里,楼阁重重,书中介绍的有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数也数不清。如果你有机会去故宫,你要站在皇冠的后花园——御花园的一座山上向下望,故宫竟是一片金色的屋顶,望也望不到头,所以作者用局部的小来称托出故宫的大。 故宫内的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走在这条中轴线上,前后左右流览,故宫的整个建筑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天圆地方,圆这个东西很难说,也很难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还是方方正正,让人觉得踏实、安稳。其实,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佛教常说圆融无碍,在故宫,这两个是融合的,如果说方方正正是说建筑的话,那么圆融理解为故宫深厚的文化积垫,沧桑的历史背景。古人云:“天圆地方”,可想当时的建筑师也一定是相信天圆地方来建构故宫的。 书中还介绍到了一些文化知识,让我们知道故宫是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汇聚地,也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证人”,如果你想和故宫偶遇,那么请打开《局部紫禁城》这本书,让它带领你领略故宫不为人知的美。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二):感谢《局部紫禁城》让我成为建筑入门级选手

首先这本书到我手上时,我就感觉到了历史“沉甸甸”的分量。因为照片居多的原因,整本书比较大,又加上很好的纸材,所以自然有一些重量在。书的封面是明黄色的背景与故宫层层叠叠琉璃瓦,背面是深红宫墙,是非常经典的紫禁城色调,显得端庄大气不失沉稳。正如书名的英文解释的那样,这其实是一部所有层级的读者都能读懂并大有所获的紫禁城建筑细节的全方位解读。 我之前去过很多次故宫,从故宫的节目、微信公众号和导游的解说词那里也学到了许多故宫的建筑知识,但这样全面地了解每一处建筑细节还是第一次。这本书从屋顶开始把每一个建筑构件都单拎出来解释,不仅把他们系统的归了类,还把那些故宫中不同寻常的建筑特例单独讲述,确保每一处都不遗漏,就这样一点一点在每位读者心里重新搭建起一座紫禁城。读完这部书,不仅能对紫禁城的建筑有了全面掌握,更能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个大概了解。 作为一部入门级书籍,我觉得这本书做的很不错。首先它里面有很多高清大图,可以十分直观地辅助文字。其次里面的文字都很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而不过分解读。因为主题是建筑,所以并没有涉及过多的历史故事,这样的详略安排是很恰当的。说实话,第一天我在地铁上就已经看完了半本书。因为字不多,所以它更能吸引我这种懒人的阅读兴趣,确保我在心血来潮还未消退时读完,从而避免了读到一半就被束之高阁的尴尬。最后,这本书里的知识十分全面细致,可以作为故宫游览必备指南。从前我以为的很多装饰性构件原来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纯是为了好看而存在,而常常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像故宫屋顶上的仙人走兽,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下面的铁钉不被雨淋,而铁钉则负责固定瓦片不使其下落。又如梁间彩绘,里面也加了草药等物质以防木梁遭受虫蛀。这些细节我从前很少留意,只懂得欣赏其所呈现出的美丽,而现在通过这本书,我得以更好地窥见其所蕴含的先人智慧。 其实书里还有些无可厚非的地方。有极少处出现过一两句带有情感色彩的评论性语句,比如:“欧洲的洛可可建筑和清代对紫禁城一些局部的改造,就都属于此类——虽然雍容华贵,却有些矫揉造作。”我是很理解并有些喜欢看到编者这样流露个人情感的句子的,最起码能证明这不是一部死气沉沉的专业书。但是类似的一捧一踩可能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艺术的存在,毕竟洛可可式的欧洲宫殿也有它美丽的不可替代性,不是吗?可能是怕影响照片的美,书里面的照片并没有很多的文字标注。可我想作为一部普及知识的书,多一点像封面一样的文字指示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在房梁彩绘等部分理解起来可能确实要花费一些功夫。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三):故宫里的屋顶,有多少学问值得探索?

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街上步履匆匆,办公室里或躺或坐,应该说,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屋顶,或者说楼顶的样式,这里其实有一个技术难题,就是楼太高了,一般观察不到。

当然,这里会有人提出疑问,楼顶虽然不能直观看到,但远远望去,也就是千篇一律的方形或圆形,没什么稀奇;这个倒是真的,现在的高楼讲究实用,楼顶的关注度自然就下降了。

笔者最近在看《局部紫禁城》,这本书是由故宫古建部资深研究员张淑娴所著,里面有摄影家窦海军拍摄的诸多实地照片,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屋顶,因为故宫里的屋顶样式多样,而且非常好看。

庑殿顶是中国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又称五脊殿。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金銮殿,也就是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刚开始也称奉天殿;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到了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才改为太和殿。

太和殿前广场两侧建有弘义阁和体仁阁,它们的屋顶都是单檐庑殿顶;故宫内廷外西路西北的英华殿,屋顶也是单檐庑殿顶。

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

天安门是中国的标志之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就是重檐歇山顶。

此外,故宫里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等,都是重檐歇山顶。

攒尖顶是古代中国传统屋顶样式,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华盖殿”;嘉靖年间因火灾重修,改称“中极殿”;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中和殿;这里是皇帝静思的地方,就是攒尖顶。

现在用来储放玺印的交泰殿,也是攒尖顶。

盝顶也是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钦安殿,就是盝顶;这里是皇宫里道教敬拜的地方。

此外,故宫里还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多种样式的屋顶,拿起《局部紫禁城》,不仅能够看到故宫的巍峨,更能看到美妙绝伦的屋顶,如果有机会走进故宫,一定不能错过观摩的好机会!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四):细致的紫禁城之书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纳兰性德

许多年前我曾去过北京,而北京之行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故宫。故宫在旧时又被称作为紫禁城,这是一座老百姓无法进入的禁区。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之后,紫禁城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对于紫禁城中各种各样的建筑,城墙,宫殿,我们几乎都是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才了解得到。而当我亲身走到故宫之后,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阶梯,都真实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但是我却不知道,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个雕刻的故事和意义。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仍然耿耿于怀。却不曾想这样的一本书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局部紫禁城》。这是一本深度介绍紫禁城角角落落,一砖一瓦的,非常细节的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故宫中的各种建筑和雕刻。从最基础的屋顶,到每一根柱子和石狮子,甚至到之后的影璧壁雕刻,台基,门等等。而令我惊讶的是,这些角角落落如此细节之处是我自己所忽略的。而紫禁城中高低错落的楼台屋顶,红色的砖墙,金色的瓦片,都构成了紫禁城独有的面貌。

当我站在香山公园最高处,远望整个紫禁城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美和震撼。而给人带来这些感受的原因,离不开紫禁城中的每一个角。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又回到了紫禁城之中。而这本书比我亲眼看到的更加的真实与细致。或许短短的一天,我并不能那么仔细的看完故宫中的每一个角落。但通过这本书,我却能用一两天的时间了解到整个故宫的风貌。

这并不是一本建筑方面的书,我认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关于故宫的美和故宫的书!书中除了介绍。每一个瓦片每一块砖墙的背景,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历史的故事。书中大幅的真实故宫照片,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是不容置疑的。而了解了故宫的历史,也是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故宫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建筑之一。在后人的保养和修缮之下,我们所看到的故宫。几乎是复原了明清鼎盛时期的样貌。无论是对于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于建筑有所了解的读者,都可以阅读这一本书。对于紫禁城这样一个充满故事,充满历史也充满中华文化的地方,我们永远都不会厌倦,也不会遗忘。

这本书和其他的故宫方面的书籍相比,更为真实和理性。几乎不带一丝感性的色彩,以非常专业的角度,把故宫中的每一个物件以及它的意义描写的非常到位。我觉得这种以建筑的角度出发,不融入自己感情色彩的书,才能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故宫。也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故宫。 没有了影视作品中那些人物之间的感情色彩,故宫这样的一个建筑也拥有他自己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局部紫禁城》读后感(五):故宫里的小细节,注意到了你就赚了

如果来到故宫,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呢?

有人说三大殿,因为非常震撼;有人说御花园,因为觉得神秘;还有人想去延禧宫,因为这是热播剧里提到的地方……总的来说,知名度越高的地方,越能吸引到人们的注意。

其实,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故宫还有另外一种美,在《局部紫禁城》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角楼、飞檐、龙吻、垂兽、仙人……它们绝非主角,但真的很有看头。

角楼是古代皇宫的防卫设施,但建造的一点都不马虎,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m,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角楼的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枋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

在古代,角楼分布在紫禁城中的四角,居高临下,便于瞭望侦查敌情;现在虽然不需要了,但它独特的造型还是吸引了很多目光。

相比到处都有的飞檐,龙吻的分量和作用要大得多。

太和殿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

天安门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十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不仅漂亮,还使得殿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

在故宫里多处檐角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排排垂兽、仙人和走兽,其中,垂兽和仙人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

太和殿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很多人对午门的印象,停留在清宫剧中“午门侯斩”的桥段,但实际上午门的作用要比这重要的多。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

午门的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

午门是古代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能走午门真的是古代的人生赢家了,打开《局部紫禁城》这本书,看看更多故宫的传奇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